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583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docx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

哲学与思想品德课

——政治学科培训材料

刘长征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在哲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派别,这里的哲学概念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懂一点哲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哲学领域也颇有造诣。

钱学森同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理论,都是一层一层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层次就是哲学,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总结出来的最高的原理、最有普遍性的原理。

这种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钱学森从唯物辩证法的整体观出发,提出了系统论思想。

他认为“世界就是大大小小系统的集合”。

胡锦涛在一次看望钱学森的时候说:

“钱老,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您的有关报告。

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地。

现在我们强凋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完美结合

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对于光的本性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

有两种学说进行过长期争锋相对的斗争,这就是微粒说和波动说。

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

而爱因斯坦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辩证地指出:

“光——同时又是波,又是粒子,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光量子理论的两个基本方程E=hν和p=(h/λ)中,把粒子和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辩证思维,如果缺少对立统一的思想,爱因斯坦就难以创立光量子理论,正确揭示光的本质。

二、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思想道德教化功能

◆具体知识或生活社会常识

◆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教给学生具体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哲学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三、初一上册第一课: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命世界的一员。

人和其他众多生命构成一个共存共荣、息息相关的生命大系统。

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否则,将会危及自身的生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到“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如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

喜鹊叫喜,乌鸦报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种思想: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的环境、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

破坏了环境,破坏了资源,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因此,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必须要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初一上册第一课: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人与人相比,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

他利用到各国王宫讲学的机会,帮助欧洲多个国家建立了科学院,据说,莱布尼茨通过传教士给当时清朝乾隆皇帝传信,在北京设立科学院。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根本原因。

表现:

不同事物包含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要求的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符合的成语和俗语: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违背这一原理的成语和俗语:

一刀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有心痛的毛病。

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颦:

皱眉头。

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具有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无须去羡慕或模仿别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初一上册第四课: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好的学习方法,既要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

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自己的用脑规律选择最佳学习时间,“猫头鹰”型、“百灵鸟”型。

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性格外向型、性格内向型。

五、初一上册第一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同时,生命中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

人的一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有欢乐,也有忧愁,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它们构成了多彩的人生,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体验。

◆我想到了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简言之:

就是对立统一。

★老子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自然保护区内,人们为保护鹿而把狼全部消灭了,鹿没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饮食林中,十几年功夫,鹿群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践踏而凋零,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引进来,不久,鹿与自然保护区又恢复了生机。

◆人生中的苦与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

“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坎坷、挫折,忧愁、烦恼是无法避免的。

就像自然界中有白天就有黑夜一样。

一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欢乐和幸福体验。

★初一下册第九课:

挫折是把双刃剑。

挫折是坏事也是好事,挫折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如何正确看待挫折?

◆需要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和辩证思维方式。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比较简单的,非此即彼,不能把两个对立矛盾的东西放到一起的。

通过课本上的有关具体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非常重要。

六、初一上册第二课: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奉献使人快乐,使人充实,使人高尚。

◆价值:

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即客观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这两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为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初一上册第二课:

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

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高楼大厦是靠一砖一瓦从平地砌起来的,人生的价值也必须一点一滴地创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荀子《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少年名为陈藩,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父亲的朋友薜勤来访,见其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问他: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

“薜勤当即反问道:

”一屋不扫,何于扫天下!

“陈藩无言以对。

◆古人有句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五个字:

从小事做起!

可我们有些同学有个认识误区:

认为只有做大事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并且做事情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懒的去做。

这样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八、初一上册第三课:

人贵有自知之明和描绘清晰完整的“我”。

怎样正确认识自我?

(1)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都有两点。

因此,要全面地看问题,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俗话说: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要正确认识自己,就要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这样,对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全面看问题的反面就是片面地看问题。

如果片面地看问题,就难以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自己。

从前,在古印度,有六个盲人从未见过大象长什么样子。

一天,有一位农民牵着一头大象路过,他们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第一位盲人摸到了大象牙齿,就说:

“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长、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第二位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不对,大象是一把大蒲扇嘛!

”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是根大柱子。

”原来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第四位盲人呢,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嘟嚷:

“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六个盲人各执己见、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从个别的、片面的实际出发,就难以正确地认识事物。

九、描绘清晰完整的“我”(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2)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把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起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岁看大,7岁看老”这一俗话是有争议的。

而历史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才是正确的。

这个典故与三国时期东吴吕蒙有关。

吕蒙这个人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关羽败走麦城的历史故事却是耳熟能详,迫使关羽败走麦城的东吴将领就是吕蒙。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个叫吕蒙的博学多才的人。

周瑜、鲁肃死后,他继任了东吴的大都督。

设计打败了刘备的大将关羽,夺回了荆州。

但是,吕蒙原来是一个不肯用功的人,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不怎么瞧的起他。

后来,当鲁肃再遇到吕蒙时,感觉他和以前不一样了,和他谈起军事问题,吕蒙说的头头是道,很有见地。

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有勇,又有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

十、初四教材第二课: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经济会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它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不会改变。

这一理论为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一、初四上册第四课:

走强国富民之路。

第一目:

发展是硬道理。

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是关键。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建设,包括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国防、教育、卫生等等,而经济建设则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工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恰当处理好其他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主要矛盾决定我们的工作重点和根本任务。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列宁:

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更能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的物质财富。

就是说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再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都是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的,但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十二、初四教材第四课:

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我国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放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依靠本国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也要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两者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