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同步练习湘教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同步练习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同步练习湘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同步练习湘教版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同步练习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20分钟)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
读下面的地貌景观图,回答问题。
2.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
3.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地壳运动
*4.读“世界部分地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示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动明显,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属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区
B.红海属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区
C.阿拉伯半岛处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区
D.阿尔卑斯山处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区,多火山、地震
5.与背斜成山相吻合的构造示意图是( )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7.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
8.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2)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
(3)在图示中画出断层两侧岩体的运动方向。
(4)相关部门决定在该区域寻找水源,你认为在________处钻井最合适,原因是什么?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乙图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甲图是乙图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 “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
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乙图所示地区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其边界类型为________边界。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④两处分别可能是________(岩石类型)和________(岩石类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和甲图,判断图乙中①处至少发生过________次地震( )
A.2B.3C.4D.5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D解析: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2.D解析:
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
3.D解析:
由图中可看出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这是地壳水平运动挤压的结果。
搬运、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变质作用是已有岩石转变为新岩石的过程。
4.D解析: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属于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交界处。
5.A解析:
A为背斜成山;B为背斜成谷;C和D分别为断层构造形成的地垒和地堑。
6.A解析:
图示板块边界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高原或山地。
7.C解析:
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日本列岛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
8.C解析: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9.
(1)E、D、C
(2)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3)左侧上升,右侧下降。
(4)G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容易找到地下水。
解析:
(1)岩层越往下,年龄越老。
由图中可看出,先发生褶皱再发生断层,后又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故年龄由老到新依次为E、D、C。
(2)图中有褶皱和断层,说明是由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造成的;图中有花岗岩的形成,是由于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的,故有岩浆活动。
(3)由图中可看出,断层左侧的岩层上升,右侧的岩层下降。
(4)G处为向斜,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10.
(1)亚欧 非洲 消亡 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花岗岩 大理岩 ②处为岩浆侵入地壳凝固,而形成的侵入岩,所以应为花岗岩;④处为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应为大理岩(3)B
解析:
(1)乙图为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为褶皱,是由于板块的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
(2)②为岩浆进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的,为侵入岩,典型代表是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之后,使④地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④为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3)由甲图可以看出,该处有三次岩浆侵入和喷出,故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20分钟)
1.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2.如图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读下面的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丁C.丙和丁D.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5~6题。
*5.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
6.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
下图为一组照片,读图回答7~8题。
7.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8.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属于趋利避害的是( )
①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②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
③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
④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合理的是( )
A.海河下游开挖入海河道
B.我国南方低山丘陵整修梯田
C.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开垦为耕地
D.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打坝淤地
*11.(胶东检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冲积扇地貌,此地形一般分布在________。
(2)冲积扇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冲积扇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图为________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地所受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解析:
A为褶皱,C为断层,D为火山,它们均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2.D解析:
景观图为桂林山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长期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3.B4.C解析:
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峰林和峡谷都是流水作用形成的,为外力作用;峰林为喀斯特地貌,因流水溶蚀作用而成的,以化学作用为主,“V”型谷由河流侵蚀而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5.D6.A解析:
a处于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往往形成“V”型谷;b处于河流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河面展宽,渐渐发育成“U”型谷;c处于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谷宽且浅。
7.D8.A解析:
图中①为三角洲地貌,②为沙丘地貌,③为峡谷地貌,④为风蚀雅丹地貌。
故②为风力沉积地貌,④为风力侵蚀地貌,①为流水沉积地貌,③为流水侵蚀地貌。
9.A解析:
荷兰人民围海造田、澳门人民填海造陆,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的,利大于弊。
而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功能,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易加剧水土流失。
10.C解析:
海河下游入海河道少,夏季排水不畅易形成洪灾,可开挖入海河道;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少,修建梯田利于水土保持和发展立体农业;排干沼泽开垦为耕地,会破坏湿地功能,易造成环境恶化;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打坝淤地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11.
(1)河流出山口处
(2)流水沉积
(3)流水在搬运过程中,流速降低,物质沉积,在河流出山口处,碎石、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4)扇顶粗,边缘细(5)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处(6)外力作用(或沉积作用)
解析:
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在河流出山口处,河面展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以山口为中心的扇形。
冲积扇刚出山口处即扇顶沉积下来的为粗颗粒物质,到了外围,沉积下来的是颗粒较小的物质。
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
两种地貌均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沉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