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157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docx

35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案

35KV架空输电线路

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年月日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地形属山区、深沟复杂、起伏不定,上山道路狭窄崎岖,通行不便,以形成施工困难大,施工工期紧的特点。

本输电线路为新建单回路35KV线路,由35KV变电站电缆出线至1#终端塔,再单回路架空至,经由门型架下线至站内变压器止,全长15.9公里左右。

本工程导线采用LGJ-120/25型,全线铁塔采用国标塔和国网典设塔1B模块,共56座,其中单回直线塔38基,单回转角塔18基;线路进站采用混凝土双杆门型架架设。

二、工程线路及跨越情况

本线路由35KV变电站出线至1#终端塔,架空过向西北方向架设1.4公里设转角左转向西,经架空至站。

线路跨越1次,跨10KV线6次,跨220KV线1,跨通讯线1次,跨坟头树1次。

第二章编制依据

1、设计文件(设计施工图及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2、35kv及以下架空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3-1992)

3、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1995)

4、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2005

5、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3-1990)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

 

第三章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要求

一、施工准备

1、接桩

由设计单位按施工断面图进行现场定位,并向施工人员对输电线路所定的里程桩、杆位桩、方向桩和辅助桩进行现场交接。

跟随交桩的施工人员应从施工作业要求和施工材料运输的角度考虑,做好以下交接、调查记录:

1.1了解沿线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形(山地、丘陵、平原、沼泽等)的分布范围。

记录各杆塔所处地形能否满足组立杆塔的需要(如不能可要求设计单位移设杆塔位),以便考虑组立杆塔的吊装方法和紧线、放线区段及安放点。

1.2对山区的各个塔位应调查其能否满足杆塔堆放与所占场地的地形,以及需要开挖平整场地的工作量。

1.3了解沿线杆塔位置的地质情况,以便考虑开挖基础的施工方法或采取爆破施工的可能性。

1.4调查了解浇制混凝土基础的水源分布情况、水质情况。

1.5调查了解沿线路交叉跨越情况,以便考虑搭设跨越架的型式和高度。

1.6跨越河流时,应调查水流速度、水深。

对季节性河流应了解涸水期、来水期等,以便考虑架线方法。

1.7调查线路附近地上、地下障碍物情况,以便考虑土石方开挖、爆破的主要措施和放线时应防止导线磨损的措施。

1.8调查电力线、通讯线的路径及交叉跨越电力线路停电的可能性、允许停电时间,以便与线路施工协调配合,安排施工有关工序的进度和应采取的措施。

1.9调查线路附近需要砍伐的树木种类、高度以及沿线青苗分布面积及杆塔占地面积,以便进行障碍物的清理和赔偿。

2、材料堆放点(施工驻点)选择

根据施工现场及道路具体条件,考虑施工方便,并减少二次运输的里程来选择材料临时存放点、钢筋加工点、混凝土搅拌点等临时驻点。

材料点的选择应靠近道路、水源便于安全施工作业的地方。

3、施工测量(复测定位)及基础分坑

3.1复测设计勘定的杆塔中心桩的位置,在进行基础分坑测量之前对设计勘定的杆塔中心桩进行复测。

3.2复测方法和要求:

3.2.1直线杆塔复测

复测是以直线桩为基准,校核直线杆塔桩是否在两个相邻的转角桩的直线上,其偏移值不应大于5cm。

3.2.2转角杆塔复测

复测的目的是检查线路转角的角度是否与设计的角度相同,以判定角度是否正确。

3.2.3档距及危险点标高的复测

校核相邻杆塔间的档距和地形凸起点的标高是线路复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其方法采用GPS定位。

根据复测后各杆塔的档距和标高与原设计相比较,档距误差不超过设计档距的1%,高差不超过±0.5m,如超过其值要及时报监理、业主方,经两方核实后再与设计单位研究处理。

3.2.4交叉跨越物的复测

线路与电力线、弱电线、铁路、公路等交叉跨越时,为复核该线路与被跨越物的安全净空距离,在线路施工前应复测被跨物的标高,以便从断面图上计算净空距离。

测量方法:

复测跨越电力线时,需测量出交叉点处避雷线的标高。

3.2.5杆塔桩丢失后的补桩和设计规定的移桩

线路复测时,如发现设计部门所钉的杆塔桩丢失或线路定位后设计部门又重新调整杆塔的位置,就要进行补桩或移桩。

补桩或移桩应根据杆塔明细表和平断面图上的档距数值,采用视距法进行钉桩。

所钉的桩位与设计图纸不符时,应与及时报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经核实后再与设计部门取得联系。

3.2.6测量精度及质量标准

(1)测量精度:

a.直线量距

两次测量值不应该超过下列规定:

对向观测:

1/150同向观测:

1/200

b.视距长度

平地不超过400m,丘陵地区不超过600m;山区一般不超过800m。

当受到天气影响视野模糊时,应当适当缩短视距长度。

c.转角测量的技术要求详见表3-1。

表3-1转角测量的技术要求

观测方法

测回数

半测回数之差

读数

成果取位

测回法

0.1ˊ

ˊ

d.高差测量的技术要求:

采用视距法测量高差。

两次测量的差值不应大于表3-2的规定。

表3-2高差测量的技术要求

垂直角(°)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高差较差(cm)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质量标准:

复测时,复核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以设计勘测钉立的两个相邻直线桩为基准,其横线路方向偏差不大于50mm;当采用经纬仪视距法复测距离时,顺线路方向两相邻杆塔中心桩的距离与设计值的偏差不大于设计档的1%;转角桩的角度值,用方向法复测时,对设计值的偏差不大于1ˊ30″;复核地形标高时,其复核值与设计值比,偏差不大于0.5m。

3.2.7定位:

线路复测之后,按照设计图纸和测量桩位,对线路杆位进行定位,钉立杆塔位中心桩和辅助控制桩;

3.2分坑

杆塔基础分坑,按照设计图纸要求严格控制,满足设计要求。

分坑测量前必须编制分坑尺寸明细表;该表内容包括杆塔型式、基础根开(正面、侧面)、基础对角线(包括基坑远点、近点、中心点)及坑口尺寸等项目。

(1)直线塔正方形基础分坑:

杆塔中心桩O点到坑口中心,坑口远角点1及近角点2的距离分别是E0、E1、E2,其值按下试计算(见图1):

 

 

 

图1——直角杆塔坑基础

E0=(x/2)/sin45°=21/2*x

E1=((x+a)/2)/sin45°=21/2*(x+a)

E2=((x-a)/2)/sin45°=21/2*(x-a)

式中:

x—基础根开,mm

a—坑口边长,mm,与单坑分坑的坑口计算方法相同。

注意:

分坑时若遇坚硬土质,可利用原状土作为回填土,分坑尺寸可不考虑操作间隙,但土模各部尺寸,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仪器安置在杆塔中心桩O点上,对中整平后,望远镜前视或后视相邻的杆塔中心桩,水平度盘对0°,然后望远镜平旋45°角,在此方向定出辅助桩A、C,望远镜继续转至135°再定出辅助桩B及D。

操作方法:

在塔位中心桩O点为零点,在OA方向线上量出水平距离E1、E2得1、2两点。

在皮尺上取2a长度,两端分别对准1、2两点,在皮尺中点a处拉紧拉平及得直角点3,再折向另一边的侧点,点1、4、2、3的连线构成的正方形及为坑口位置。

同理,以中心桩O点为零点,在OB、OC、OD方向线上量出E1、E2距离,定出坑口远角点和近角点,按上述方法划出另外三个坑位。

(2)转角塔基础分坑

现以右转角为例,设转交度数为θ,坑位的测定方法是在θ角的二等分线上通过塔位桩测出互相垂直的线,以这两条互相垂直的线作为分坑的基准。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将经纬仪中心安置在转角桩上,使游标指示线对准水平读盘的0º,望远镜对准线路转角方向(如箭头所示)之前端杆塔中心或直线桩,按顺时针方向测出(180º-θ)/2角,延视线方向定C辅助桩,倒转望远镜远镜定D辅助桩,再转90º角(此角度为(180º-θ)/2+90º),沿视线方向钉出A、B辅助桩,而后按直线塔基础坑的测定方法进行分坑。

见上图2

 

图2——转角杆塔坑基础

4、工地运输及材料准备

4.1工地运输

本工程施工作业区域均为山地,道路狭窄,地形复杂、路面均为黄土原基铲平而成,地基软,易塌陷,路面坑洼深浅不一,并伴有深层沙尘辗灰。

根据不同条件选用相应的运输方式,或多种方式结合使用,将施工用的主要材料、加工件、器材、机具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运到指定的地点。

4.1.1运输工作的负责人由交桩时的调查人员担任,对施工班组进行统一指挥、并进行现场交底。

4.1.2运输方案确定

(1)根据道路调查信息、路基以及临时存料点的具体情况,制定运输方案。

(2)对于道路宽、路基牢固、坡度缓,并且可直接通至施工地点的,采用高底盘、大马力农用三轮车直接将材料、工机具运至目的地;

(3)对于道路宽、路基软或坡度大,但可直通至施工地点时,则视情况减量运输;

(4)对于道路宽度不均,或大路通不到施工地点的,选择三轮车运至中途临时倒料点,然后用马帮进行二次转运;

(5)对于道路窄、坡度大的山间小路,并且没有修路条件,不允许机动车量通行,则采用马帮运输;

4.2材料准备

(1)根据施工图详细统计全线路各种材料规格、数量,并编制材料总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材料分配表。

(2)联系杆塔、预制件、金具、绝缘子的加工制造及到货情况,钢筋混凝土的采购等情况,并签定采购合同,落实交货日期。

(3)验收各种器材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开箱验货时应将原材料和器材出厂的质量合格证、试验记录保存好,竣工时移交。

二、铁塔基础施工

1、配合比设计及砂、石运料

1.1基础浇制工序开始之前,应根据设计强度,经试验室计算得出混凝土配合比。

配比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节约水泥的原则。

1.2根据确定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和每次搅拌量,确定每次搅拌所用的砂、石、水、水泥重量、体积,并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

对砂石等无检验资料的原材料,应抽样并经有检验资格的单位检验,合格后方可采用。

1.3砂、石运输车采用单轮或双轮手推车,边缘要加焊挡板,并作出明显标记,使其体积和按配合比设计的每次搅拌用砂、石体积相等。

2、钢筋加工

2.1进场的钢筋必须有出厂合格证。

进行钢筋加工之前,首先要对进场钢筋的外观、尺寸进行检查,并采取试样进行二次化验,取得二次化验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2.2钢筋由于保管不善或存放过久,而产生铁锈或染上油泥等污物,必须通过钢筋加工或机械方法进行除锈。

在除锈过程中,如发现钢筋表面锈班鳞落现象严重或钢筋表面有严重的麻坑、斑点伤蚀截面时,应降级使用或剔除不用。

但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2.3钢筋焊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电弧焊,当采用帮条焊或搭接焊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进行钢筋帮条接头或搭接接头的电弧焊时,宜采用双面焊缝。

在不能进行双面焊时,也可用单面焊。

(2)帮条宜采用与主筋同级别、同直径的钢筋制作。

如帮条级别与主筋相同时,帮条的直径可比主筋小一个规格。

如帮条直径与主筋相同时,帮条钢筋的级别可比主筋低一个级别。

(3)钢筋帮条长度或搭接长度L为:

当采用单面焊时,L≥8d(10d);当采用双面焊时,L≥4d(5d)。

钢筋帮条接头或搭接接头的焊缝厚度h应不小于0.3d;焊缝宽度b不小于0.7d。

括号内数字适用于Ⅱ、Ⅲ级钢筋;d为钢筋直径。

(4)采用帮条焊时,两主筋端头之间,应留2—5mm的间隙。

搭接焊时,钢筋宜预弯,以保证两钢筋的轴线在一直线上。

2.4焊接接头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焊接接头距钢筋弯曲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也不宜位于构件的最大弯矩处。

2.5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要求:

(1)搭接长度的末端与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I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Ⅲ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直径等于和小于12mm的受压Ⅰ级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受力钢筋的末端,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

(4)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钢丝扎牢;

(5)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3、地脚螺栓样板制作

3.1地脚螺栓样板要有足够的刚度,保证地脚螺栓安装之后样板不变形。

样板可用槽钢或方木制成;

3.2样板要能和基础模板有可靠的连接,保证施工中不发生移动;

3.3样板的尺寸要符合基础的要求,样板上固定4个地脚螺栓的位置要准确,其小根开和小对角线的误差应不大于2mm;

3.4样板加工后,要对其质量和尺寸进行复查,合格后标上使用基础型或塔型。

4、垫块制做

4.1垫块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施工图中钢筋笼距坑底高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而定。

4.2垫块宜由混凝土制成,也可用石料制成。

使用混凝土制做垫块时,其强度应不低于基础混凝土强度的1.5倍。

5、浇制材料运输

5.1砂、石、水泥准备及存放

(1)运往现场的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以及普通混凝土用砂,必须由采购部门负责送试验部门进行二次检验,经检验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以及《普通混凝土用砂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方可使用。

(2)砂、石运输中不得混进泥土或杂物。

(3)现场装卸和存放砂、石的场所要铺上席或塑料布以防砂、石落地。

(4)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并应对其品种、标号、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验收,过期水泥严禁使用。

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要同车运输,也不要堆放在一起。

(5)水泥在运输和堆放时,应有防雨、防潮措施。

堆放水泥的地方,下面要加垫以防潮湿,上面要覆盖以防雨水。

对受潮结块的水泥,应进行强度复验。

5.2地脚螺栓及钢筋运输

(1)地脚螺栓运输时,其丝扣部分要加以保护(包扎或带上螺帽),并在装卸时要轻拿轻放。

(2)当地脚螺栓按四个一组焊成整体时,若重量不大,可采用人工装卸,但不得扔抛,装卸中要轻起、轻放防止冲击变形。

(3)零散钢筋运输时,要根根理顺,卸车时,也要根根理顺不乱,不可乱抛,横七竖八。

(4)运输钢筋笼时,要在笼内用铁棍或木棍撑起,防止变形。

卸车时可用大绳溜放。

6、浇制用水

混凝土浇制用水宜采用饮用水,无饮用水时,可采用溪水或洁净的池塘水,但需检验,检验方法利用石蕊试纸,其pH值在4-7之间。

7、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7.1基坑操平

7.1.1坑位检查

(1)为防止基坑挖错位置,在进行基坑操平之前,要再一次进行坑位检查,当发现坑位桩或辅助桩有偏差或松动时,应立即进行校正;

(2)坑位的检查方法,与分坑操作步骤相同。

7.1.2基坑操平的主要任务:

(1)检查基坑坑深及基坑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基坑坑底是否平整,其尺寸是否符合基础安装要求;

(3)挡土板或坑壁是否变形、坍塌,坑内是否有积土、积水或其它杂物,是否达到进行基础安装条件。

7.1.3普通铁塔基坑操平

(1)将操平用水准仪架于适当位置,调平仪器,测出铲除基面后的塔位中心桩塔尺读数i;

(2)按下式计算出塔尺读数(见下图3)

H=h+i

图中:

H---塔尺读数;h---要求坑深;i---中心桩塔尺读数。

图3——普通基坑操平示意图

(3)将塔尺分别竖立到所要操平的基坑内,用仪器从塔尺上读数。

当塔尺读数HD>H时,说明该坑深深于标准坑深h;当塔尺读数HD<H时,说明该坑坑深浅于标准坑深h。

(4)各坑之间尽量操平,如遇泥水、流沙等特殊困难时,其操平度可在+100~-50mm之间,但应做好记录,在基础浇制施工时再找平。

7.1.4高低腿铁塔基坑的操平

 

将水准仪架于适当位置,可以同时将四个塔腿坑的塔尺读数读出时,可按如下操作(见下图4):

图4——高低腿基础坑操平示意图

(1)先测出铲除基面后的塔位中心桩的塔尺读数i;

(2)根据塔尺读数HA、HB,按下列公式计算出A、B坑的坑深hA、hB,与设计值进行比较。

HA=hA+b+IHB=hB+i

其中:

b为高腿与低腿之间的高差值。

7.2支模找正

7.2.1支模准备

(1)支模板之前,要将模板上所粘水泥浆清除干净,是铁模时涂刷一层隔离剂。

并对已挖好的基坑进行清理、操平;如基坑有水时,应进行排水后再浇制垫层,然后再进行操平。

(2)将水准仪支架于适当的位置,用塔尺对基坑深度进行复查。

(3)基坑操平后,用垂球或花杆找出钢筋笼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下垫块,该处垫块的位置、高度要准确,要稳妥。

7.2.2支模找正的操作顺序是:

安装找正底层台阶模板→绑扎安装底层台阶钢筋→组立立柱钢筋笼→安装找正各层台阶模板→安装找正立柱模板→安装找正地脚螺栓。

7.2.3当设计为柔性基础时,应在安装找正底层台阶模板后即安装底层台阶钢筋网;应用混凝土垫块将钢筋网垫起,使其保护层符合设计要求,以避免钢筋直接同地面接触;当底层台阶钢筋网为两层时,两层钢筋网间的距离可通过钢筋支撑来控制,若使用木质材料支撑时,浇到该处时应注意取出。

7.2.4支二层台阶模板或立柱模板时,应通过支撑角钢将其支架于下层台阶模板之上,并用紧固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以免模板串位。

为防止各层台阶模板在浇制混凝土过程中变形或串位,通常采用外钢楞来加强模板的整体钢度及调整平直度,钢楞可采用2-φ48×3.5或2-φ51×3.5圆钢管,钢楞与钢模板之间采用3形扣件及钩头螺栓进行连接。

7.2.5立柱模板宜预先组装好;如有困难时,可先组成四片立于钢筋笼四周,合成一个方筒后,用U型螺栓等连接工具将其连接固定;为防止立柱模板产生变形和移位,应使用柱箍。

柱箍可采用木制柱箍或圆钢管柱箍:

圆钢管柱箍的做法是用φ48×3.5钢管及十字扣件拉紧,或用2-φ48×3.5钢管及3形扣件、对拉螺栓在柱外箍紧。

立柱模板柱箍的间距不宜大于1m。

7.2.6按照根开、对角线尺寸,对模板进行就位找正,用对角线法或井字线法控制立柱断面尺寸,用垂球法控制立柱倾斜。

7.2.7按设计要求基础顶面高度(注意转角塔的予偏值),操平立柱模板顶面并划出基础顶面印记。

7.2.8立柱模板找正之后,在其顶部四周用木方或特别可调用工具等支撑顶紧,以防移动(见下图5)。

图5——模板支撑示意图

7.2.9模板支妥找正后,可在其内部用8#铁线拉紧。

7.2.10地脚螺栓安装与找正

(1)模板找正后,方可进行地脚螺栓的安装与找正,也可在混凝土浇注到地脚螺栓下部进行。

(2)地脚螺栓安装前,要将四根为一组焊好,已焊好的,则在安装前应检查螺栓之间距,当误差超过2mm时,应重新校正后方可使用。

(3)检查地脚螺栓的规格,校正四个地脚螺栓顶部的水平度,当一切无误后,套上样板,方可放入立柱模板中。

(4)按基础根开,对角线尺寸,螺栓露出基础高度等进行找正。

(5)将螺栓与样板固定,将样板固定在模板上口。

(6)将地脚螺栓的丝扣部分用塑料布包好,防止在浇筑过程中粘上水泥浆。

7.3浇注混凝土

7.3.1现场浇注准备

(1)做好浇制现场平面布置工作。

包括:

场地平整;砂、石材料的运输道路;清理基坑,排除坑内污物积水等;

(2)为了保证混凝土配料的正确,施工中应首先采用重量配料法,就是水泥、砂、石和外加剂按重量计算。

称量时的重量偏差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a.水泥和干燥状态的掺和料:

±2%;

b.砂、石:

±5%

c.水、外加剂的水溶度:

±2%。

施工时要准确称量砂、石运输推车的装载量,然后根据所装载的砂石的体积在车上划上装料印记,现场浇注时可采用体积法进行配料;

(3)复核基础的各部尺寸,检查模板的位置、标高、截面尺寸是否与图纸相符,模板的支撑是否牢靠,拼缝是否紧密,以免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走动和漏浆现象。

7.3.2混凝土搅拌

本工程施工区工作面狭小,材料堆放空间有限,拟采用人工搅拌方法施工。

(1)人工搅拌应在两基础之间进行,以便于下料。

(2)人工搅拌一般在灰盘或钢板上进行,宜采用1.2×2.4m或稍大的钢板作为搅拌板。

(3)搅拌实行“三三制”,即先倒入砂和水泥,干拌三次混合均匀,然后加规定用水量80%的水,搅拌三次成水泥浆,最后将石子倒入水泥浆中,反复搅拌三次,并随拌和加入其余20%的水,直至石子与水泥浆无分离现象,混凝土拌和均匀为止。

(4)坍落度试验

在搅拌2—3罐后,应进行坍落度试验。

坍落度试验在每个基础的搅拌中应不少于两次,当发现其混凝土坍落度的和易性有问题时,应随时试验。

坍落度的测试方法是:

a.用一块铁板做成一个锥形筒,上口直径100mm,底口直径200mm,高300mm,将此坍落度试验筒置于铁板上;

b.加入1/3的混凝土拌合料;

c.用直径15mm,长50cm的铁棒捣固30多次;

d.依同法再装1/3,再捣30多次;

e.待放入的混凝土与筒口相平再把锥形筒轻轻提起拿开,此时混凝土的锥体就自然坍落下来,测量筒内混凝土料下落高度。

其数值即为坍落度。

(5)搅拌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砂石的洁净程度,杂草、泥土等不可混入。

当发现泥土已粘于石子上时,应经过洗刷后方可使用。

7.3.3混凝土浇注

(1)混凝土从高处倾落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时,可用铁锹往模内倾倒,要铁锹翻扣,不准抛洒。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使其沿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下落,并应保证混凝土出口时的下落方向垂直。

(3)台阶式基础施工时,一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m。

每层浇筑顺序应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由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也可采取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的顺序。

(4)浇注至地脚螺栓处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上升速度,使两边均匀上升,同时防止碰撞,以免发生位移或歪斜,并在浇筑过程中,应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浇注立柱时,应注意转角塔留有予偏值,浇筑完立柱后,要停片刻,待出现泌水时,将泌水排除,进行抹面找平。

(5)每个基础(腿)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允许超过表3-3的规定。

表3-3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的允许时间(min)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

不高于25℃

高于25℃

不高于C30

210

180

注:

当混凝土中掺有促凝或缓凝型外加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6)浇注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地脚螺栓样板、支撑、钢筋、地脚螺栓等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7)在雨季施工时,下雨天不宜露天浇注混凝土;浇注后要及时覆盖,防止雨水对混凝土的冲刷。

7.3.4混凝土的振捣

(1)现场浇注混凝土,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和人工振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振捣。

(2)振动器的振捣方法有:

垂直振捣,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斜向振捣,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成40°—45°角。

振动器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

对干硬性混凝土,有时还要在振动棒抽出的洞旁不远处,再将振动棒重新插入才能填满空洞。

在振动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为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

(3)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每层混凝土厚度应不超过振动棒长的1.25倍;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中50m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