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811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

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

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

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

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

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探究:

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

量筒(500 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识别云和雾

1.播放视频:

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

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

美在哪里?

生:

美!

美在云雾缭绕。

3.师:

云雾缭绕?

你们见过雾吗?

雾是什么样子的?

生:

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

你遇到过大雾吗?

生:

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5.播放视频:

大雾笼罩。

师:

你遇到的雾像这样吗?

6.师:

云和雾有什么不同?

请看教材38页,为什么山脚下的人说看到的是云,山腰上的人看到的是雾?

生: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7.师:

同学们,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8.展示几张云和雾的图片。

[设计意图:

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

]

二、人造雾实验

1.师:

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

孙悟空腾云驾雾,是真的上天了吗?

生:

没有。

师:

那云雾是怎么来的?

生:

人工制造的。

师:

在一些舞台表演时,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云雾效果。

你们想制造云雾吗?

生:

想。

2.师:

请阅读教材39页,学习人造雾。

3.师:

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同学们观察。

(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

(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

4.师:

观察到雾了吗?

生:

看到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吧!

5.师:

这个实验中,放入线香的目的是什么?

生: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6.师:

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生: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7.师:

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

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

生: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设计意图:

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三、结合模型,解释云的成因

1.师:

刚刚我们模拟了雾的形成,那么大自然中的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

是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2.师:

那么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哪里呢?

生:

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中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

3.师:

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

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

高山登山者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

资料阅读: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生:

高空的温度比低空温度低。

4.师:

能根据实验和模型,说说自然界中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5.播放视频:

云是怎么形成的。

6.师: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设计意图:

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

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

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13.云和雾

云雾

高空低空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下列不属于七色光的是()。

A.红色B.黑色C.绿色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对太阳光组成的认识,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没有黑色。

2.地球的构造有些像鸡蛋,蛋壳好比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蛋壳、蛋白和蛋清。

3.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结构名称的是()。

A.地心B.地壳C.地幔D.地核

【答案】A

【详解】

地球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在地球内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要求学生掌握地球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4.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的结构名称为(   )

A.地壳B.地幔C.地心

【答案】C

【详解】

5.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正确。

A.铅笔发生弯折了B.铅笔变细了C.铅笔没变化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光在真空中偏折角度最大)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从侧面看铅笔发生弯折了。

6.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正确。

A.铅笔变长了B.铅笔变细了C.铅笔向上折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水中的物体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在水面以上看到的物体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起来好像向上弯折。

7.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B.和光的行进无关C.孔越大像越清晰

答案:

A

解析:

A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详解】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8.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9.下列发光的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有()。

A.月亮B.电灯C.蜡烛D.雷电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发光的物体是自然光源。

月亮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电灯、蜡烛属于人造光源,雷电属于自然光源。

10.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A.任意物质中B.在空气中

C.在同一均匀物质中D.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均匀物质中。

11.小红距镜子2米,镜子里的像和小红相距()。

A.2米B.4米C.5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所以B符合题意。

12.()不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A.地震B.火山C.侵蚀

【答案】C

【详解】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

地球内力地质作用改变地球地表形态,形成地震、火山、断裂和高原、低地、海洋,AB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C不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13.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面镜,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因此,额镜也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14.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层的是()

A.大气层B.地壳C.地幔D.地核

【答案】B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层的是地壳,所以B符合题意。

15.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6.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

A.蓝色光B.黄色光C.太阳光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把它们按这个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