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91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贵州吉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桐梓县强博煤矿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普查报告

 

强博煤矿地测科

2018年1月

贵州吉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桐梓县强博煤矿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普查报告

 

编写:

  地 测 科  

审核:

         

总工:

         

矿长:

         

 

强博煤矿地测科

2018年1月

参加普查人员

姓名

职务

职称

强博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前言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要求,为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现以总工程师、矿长为组长,以地测、生产、通风等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组,于2018年1月21日,根据《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编制提纲》、本矿编制的《桐梓县强博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桐梓县强博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桐梓县强博煤矿2018年度防治水计划》、《强博煤矿2018年度采掘接替计划》、《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在强博煤矿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开展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一 绪论

1.1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目的和任务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在井田范围及矿井周边区域内客观存在,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直接辨识,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给采掘活动带来安全隐患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燃倾向等地质因素,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灾害,因此必须对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进行调查,对不能确定的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钻探、巷探等安全措施进行探查,确保安全生产。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开展此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1.2 矿井概况

强博煤矿属于整合矿井,原水竹湾煤矿和原复兴煤矿整合而成。

原水竹湾煤矿:

水竹湾煤矿始建于1997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主采1号、5号煤层。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上山开采。

2004年初,矿井布置有+920m水平主平硐和副平硐及回风平硐。

沿煤层倾向布置有一条运输上山和一条回风上山进行回采。

5号煤层北东侧已局部不开采至+760m标高;南西侧局部已回采至+950m标高。

层北东侧已开采至+930m标高;南西侧已回采至+980m标高。

2001年12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141919(有效期2001年12月-2006年12月)。

是一个合法的生产矿山。

复兴煤矿:

复兴煤矿始建于2002年,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采用平硐开拓,主采5号煤层,在原复兴煤矿矿区范围内,5号煤层局部已开采至+550m标高。

层未进行回采。

于2003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730491(有效期20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10日),是一个合法的生产矿山。

本次将原复兴煤矿老系统作为变更矿井开采方案设计建井期间的生产接替系统。

矿井投产验收结束后必须将该系统关闭。

保留的生产接替系统由一条主平硐和一条回风平硐构成的开拓系统,平硐见各煤层点布置上山形成的采准系统,开采规定区域内的1号和5号煤层。

保留的生产接替系统位于矿区北部边界2号、3号拐点附近区域,由于受村庄保护煤柱和断层保护煤柱的隔离,本次变更开采方案设计不受该生产接替系统的影响。

矿区平均走向长3.7km,平均缓倾斜宽1.35km,准采1#、5#共二个煤层,开采标高+1060m~+400m,矿区面积5.0209km2,强博煤矿现为平硐开拓,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液压支柱支护,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掘进方式为打眼放炮,人工装渣。

排水方式为平硐自排。

运输巷采用特殊防爆型蓄电池电机车运输,地面汽车运输。

从1997年原水竹湾煤矿投产,2002年复兴煤矿建井投产,至2008年1月底累计动用储量31.9万吨。

其中采出量约26.0万吨,损失量约5.9万吨。

历年矿井回采率81.5%。

经调查,该矿井建矿以来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

矿井现为平硐开拓方式。

矿井布置有3个井筒,即主平硐、副平硐、回风平硐。

+775m主平硐(X=3183947, Y=36407166,Z=+775,α=223°,L=1200m),轨距600mm、22kg/m钢轨。

担负煤炭、矸石、材料和设备运输以及行人、进风任务,并在其中敷设电缆、洒水管线等;

+920m副平硐(X=3182760,Y=36407320,Z=+920.2,α=190°,L=690m),用于进风,并兼做行人安全出口;

+1008m回风平硐(X=3182730,Y=36407385,Z=+1008,α=221°,L=156m),担负全矿井回风任务。

矿井划分为3个水平开采,即+775m水平,+920m水平和+1008m水平。

目前矿井开采+7755m水平的煤炭资源。

矿井现在开采+775m水平内C5煤层,布置有1个采煤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

1)矿井开采方式

工作面布置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方法,割煤机高档普采工艺,单体液压支主配金属铰接顶梁联合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

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人工装煤(矸),蓄电瓶机车运输。

2)矿井通风

采用并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压入式通风。

3)井下运输

+775m水平主平硐集中运输大巷铺设22kg/m钢轨,木轨枕,利用CTY5/6G蓄电池机车牵引矿车运输。

1.3位置及交通

桐梓县强博煤矿位于桐梓县城北约140公里处,区内有公路与狮溪至松坎公路相连,南西70公里与川黔公路相接,北东38公里可到重庆市南川区,交通较为方便。

行政区划属桐梓县水坝塘镇所辖,见交通位置图1-4-1。

桐梓县强博煤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7º02′11″~107º03′18″,北纬28º45′00″~28º47′05″

详见交通位置图所示。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6月颁发的桐梓县强博煤矿采矿许可证,企业法人代表王安文,企业性质为私营企业,开采矿种为煤。

生产规模为15万吨/年。

2007年9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文件(黔国土资矿管函[2007]1550号)《关于解决遵义市煤矿资源合理配置、调整部分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7月30日颁发的新采矿许可证,矿区为不规则多边形,由7个拐点圈定,矿区平均走向长3.7km,平均缓倾斜宽1.35km,桐梓县强博煤矿井田开采标高+1060~+400m标高,开采煤层为1#、5#煤层,矿区面积5.0209km2,矿区范围由以下7个拐点圈定,拐点编号及坐标见表1-4-1。

表1-4-1强博煤矿矿界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

横坐标(X)

纵坐标(Y)

1

3185688

36407739

2

3185838

36407533

3

3185650

36407250

4

3185650

36406500

5

3182500

36405900

6

3182000

36406425

 

交通位置图

1.4地形、地貌及水文

该区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斜坡地带,矿区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海拔标高一般500m~1294.4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的一山顶,海拔1294.4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部的河流,海拔500m,相对高差794.4m。

矿区总体上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井田范围内地表无大型河流及水体。

桐梓县强博煤矿地处长江流域,为綦江水系,羊磴河上游支流,地表水大多为雨季“V”型冲沟水,冲沟流程短,水量较小,旱时干涸。

本矿区大部分矿床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黄坪河(+465m)以上,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玉龙山段、长兴组岩溶水及龙潭组裂隙水和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

煤矿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4.7℃,日极端最低气温-8.6℃,日极端最高气温34.5℃,7月平均温度24.7℃。

年平均降水量1057.1mm,雨季多集中在5~9月,年均发生暴雨3~5次,多在5~7月。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冰雹、夏旱、夏暴雨等。

无霜期274天。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2-02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划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区内采煤历史较长,该矿井东翼、面有相邻煤矿,除零星房屋进行搬迁外。

二个村庄位于井田之上,对于矿井的开采有影响。

根据重庆煤田地质研究编制的《强博煤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供的资料,矿井开采不会发生滑坡、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煤矿井下水、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水资源和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矿区范围内无学校、文物、古迹、公路等需要保护体(物)。

矿区内村寨需要留设安全保护煤柱。

井田位于桐梓县水坝塘镇境内,区内及附近居民多为少数民族。

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基本能自给。

水坝塘镇常住人口18350人,占地面积145.2km2,耕地面积1103hm2,2007年全乡总产值1.3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8亿元,人均收入1850元。

1.5相邻煤矿

强博煤矿属于整合矿井,原水竹湾煤矿和原复兴煤矿整合而成。

原水竹湾煤矿:

水竹湾煤矿始建于1997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主采1号、5号煤层。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上山开采。

2004年初,矿井布置有+920m水平主平硐和副平硐及回风平硐。

沿煤层倾向布置有一条运输上山和一条回风上山进行回采。

5号煤层北东侧已局部不开采至+760m标高;南西侧局部已回采至+950m标高。

层北东侧已开采至+930m标高;南西侧已回采至+980m标高。

2001年12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141919(有效期2001年12月-2006年12月)。

是一个合法的生产矿山。

复兴煤矿:

复兴煤矿始建于2002年,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采用平硐开拓,主采5号煤层,在原复兴煤矿矿区范围内,5号煤层局部已开采至+550m标高。

层未进行回采。

于2003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730491(有效期20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10日),是一个合法的生产矿山。

本次将原复兴煤矿老系统作为变更矿井开采方案设计建井期间的生产接替系统。

矿井投产验收结束后必须将该系统关闭。

保留的生产接替系统由一条主平硐和一条回风平硐构成的开拓系统,平硐见各煤层点布置上山形成的采准系统,开采规定区域内的1号和5号煤层。

保留的生产接替系统位于矿区北部边界2号、3号拐点附近区域,由于受村庄保护煤柱和断层保护煤柱的隔离,本次变更开采方案设计不受该生产接替系统的影响。

1.6 以往地质工作

1、1958~1959年,贵州省地质局娄山关地质队对狮溪~箐坝一带煤炭进行普查工作,并于1960年提交有《贵州省桐梓煤矿箐坝矿区普查评价报告》。

2、1975~1978年底,贵州省地质局区调队在桐梓县境内展开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并于1978年提交有1:

20万《桐梓幅》区域地质报告。

3、2000年,贵州省地质局102地质大队对桐梓县境内各煤矿山进行了地质简测工作,提交有复兴和水竹湾煤矿的地质简测报告。

4、2003年,贵州省地质局102地质大队对复兴煤矿进行过资源储量核实,并提交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5、2005年1月,贵州省地质局102地质大队对水竹湾煤矿进行过资源储量核实,并提交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6、2007年8月,贵州煤矿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编制《贵州省桐梓县强博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7、2011年11月,编制有《贵州省桐梓县水坝塘镇强博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8、2015年编制有《贵州省桐梓县水坝塘镇强博煤矿矿井水文类型画风报告》。

综上所述,上述勘查工作,对贵州省桐梓县水坝塘镇强博煤矿矿区的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资源/储量等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资料。

初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和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指导性的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矿山已开采多年,形成了大量的采煤巷道,较准确地控制了煤层的厚度,空间展布、变化情况。

二 矿井地质

2.1区域地质概况

强博煤矿区域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箐坝向斜东翼,该向斜轴部由三叠系茅草铺组及九级滩段组成,两翼出露地层分别为二叠系、志留系地层。

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岩层不对称,东翼缓(7o~25o)西翼陡(25o~62o),为一斜歪向斜。

2.2矿区地质

2.2.1地层

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和第四系(Q)。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出露于矿区东部和南部,岩性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晶灰岩,夹少许燧石结核。

产珊瑚等动物化石。

厚度大于100米。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出露于矿区东部和南部,为矿区含煤地层,主要由灰色、深灰色、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煤层与少量灰岩、菱铁质灰岩、菱铁岩等组成。

含煤5层,其中可采煤层两层(1号、5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及下部。

产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大量植物及植物根部化石,组厚约70m。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层间夹有机质条带或薄层碳质泥岩。

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组厚约55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按其岩性组份分为三段,从老到新依次为:

沙堡湾段(T1y1):

黄绿、浅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中夹薄层泥质灰岩。

厚约10m。

玉龙山段(T1y2):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偶见锯齿状缝合线构造,顶部为一层厚约1~2m的鲕粒灰岩;中部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含泥质条带;下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

该段厚约210m。

九级滩段(T1y3):

紫红、暗紫夹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钙质砂岩,中夹中厚状泥质灰岩、灰岩。

该段厚大于150m。

(5).第四系(Q)

矿区内呈零星分布,主要为灰、褐灰、黄灰色粉粘土、砂质土、砾石等,厚约0~10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2.2构造

矿区位于矿界内无次一级褶曲,仅发现F1断层一条。

F1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走向为NNE~SSW,矿界延伸长度大于4公里,倾向近东,倾角70o~80o,为一逆断层,断距约100m,受此断层的影响,界内常见揉皱、垮落现象,常见0.5~2.5m小断层。

对本矿开采煤层影响比较大。

矿区局部发育层间小断层,对煤层无破坏。

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复杂。

表2-1-1主要断层特征表

断层名称

性质

倾向

倾角(°)

落差(m)

受影响煤层

F1

逆断层

SE

70—80

100

1#、5#

2.3煤层

根据取样化验,矿井各可采煤层的挥发分在5.85%~8.91%之间,硫分在0.68%~1.47%之间,灰分在6.79%~15.12之间,发热量在25.31~30.88MJ/kg之间,矿井范围内的可采煤层为低-中灰、低硫~中高硫、特高热值贫煤。

2.3.1煤层主要特征

1#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中上部,上距长兴灰岩底界14~17米,下距5号煤层约50米。

为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光亮型。

结构较简单,一般不含夹石。

煤层厚度为0.80~1.02m,平均厚约1.02m,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5#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底部含黄铁矿粘土岩之上,下距茅口灰岩顶界0.5~3米。

为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光亮型。

结构较简单,一般不含夹石。

煤层厚度为0.80~1.02m,平均厚约1.02m,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煤层顶板为燧石灰岩;底板为泥岩。

各可采煤层平均倾角为16°,为缓倾斜煤层。

其它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或煤线,厚度小,不稳定或煤质差,不具备开采价值,不再叙述。

表2-1-2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名称

煤层

厚度(m)

煤层

夹矸数

层间距(m)

稳定性

煤层倾

角(°)

煤种

煤层结构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1号煤层

0.8—1.24

1.02

无夹矸

50

稳定

12

贫煤

简单

粉砂岩

泥岩

5号煤层

0.8—1.23

1.02

无夹矸

稳定

12

简单

燧石灰岩

泥岩

2.3.2煤层煤质特征

1)物理性质:

煤岩的一般物理特征:

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光亮型内生裂隙发育,断口呈阶梯状,硬度2左右,容重平均1.5t/m3,1号煤层和5号煤层均属灰黑色半亮~亮型的贫煤,变质程度较高,可用于发电等。

井田范围内各主要煤层的物理性质基本相似,多为黑色、条带及粉状结构,层状及块状构造。

2)化学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24.1-2004),2007年5月16日重庆市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测试中心提交的《K1、K3煤层检测报告》,K3煤层编号为1号煤层、K1煤层编号为5号煤。

矿井可采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见表1-2。

表2-1-3     可采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

煤层

编号

水分%

(Mad)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全硫

(St,d%)

发热量

Qnet,ar

(MJ/kg)

煤种

1

1.29

16.68

13.39

2.59

29.37

贫煤

5

0.78

17.24

15.19

2.75

29.3

贫煤

3)煤的合理利用

根据煤质分析结果可知,该矿各可采煤层煤质属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

可作动力和民用煤。

4)其它有益矿产

井田内未发现其它有益矿产。

煤矸石可考虑作水泥、低温烧制的地板砖用,还可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2.3.3煤层风化特征

煤层露头在矿区范围西北面附近,风化煤暗淡无光,松软,易碎成粉末状。

氧化煤内生裂隙发育,机械强度弱,裂隙中充填大量褐色或晕彩褐铁矿,结构、构造与非氧化煤相同。

根据开采老硐调查,区内煤层风氧化深度一般30m内,风化后煤层呈粉状,煤质较差,

 

煤层综合柱状图2-1-1

1#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中上部,上距长兴灰岩底界14~17米,下距5号煤层约50米。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5#煤层位于龙潭组(P3l)底部含黄铁矿粘土岩之上,下距茅口灰岩顶界0.5~3米。

煤层顶板为燧石灰岩;底板为泥岩。

三 矿区水文地质

3.1水文地质概况

井田内地表无大型河流及水体,强博煤矿地处长江流域綦江水系羊磴河上游黄坪河支流,强博煤矿矿床大部分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黄坪河(+465m)以上。

矿区内东部有北向西流的河流,枯水季节流量小,丰水季节流量增大,其流量大,岩层垂直河流,受其地下水、地表水补给,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存在互补关系,造成各岩溶含水层与可采煤层、地下水、地表水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河流位于矿床低部,对矿床构不成充水危害。

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为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该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中等。

3.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本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3.2矿井充水特征

第四系(Q)为弱含水层:

仅残留于山谷、溪沟、面积小。

为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m,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总体上该层为孔隙弱含水层。

四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4.1采空区普查

煤层

采空区范围

面积m2

标高m

形成时间

积水

五连

全矿区

862200

1060~1290

2010年前

无积水区

独连

浅部

长约700m,宽约600m

420000

1025~1225

2010年前

无积水区

三连

矿区无

双龙

+937运输巷以东

745000

940~1100

2010年前

个别地方有小积水区

双龙

9111采煤工作面下部

83160

835~920

2010~2017

无积水区

4.2相邻矿井和废弃老窑

4.2.1相邻矿井

(1)、红康煤矿(原工业公司煤厂)位于矿井的西北方,距本矿主硐大约450m,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主平硐标高+1023m主平硐长1100m,回风平硐标高+1082m。

开采独连、双龙、三连煤层,走向长壁式开采,放炮落煤,人工选矿,轻轨人力推车运输,串车提升。

巷道采用风动凿岩机打眼放炮掘进,架料或砌碹支护。

矿山供电为双回路,抽出式机械通风,平硐自流排水,斜井机械抽排水。

(2)、胥家湾煤矿位于矿井的西方,距本矿主平硐大约3000m,采用平硐开拓,主平硐标高+975m主平硐长1500m,回风平硐硐标高+1221m回风平硐长980m,开采五连煤层,采区前进式,工作面后退式倾斜长壁采煤法,该矿自60年代建矿至今,矿区范围内五连煤层煤炭资源基本采完。

(3)、米溪煤厂90年代建厂,位于矿井的南方,距本矿主平硐大约2200m,为整合扩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kta,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一进两回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主平硐标高+926m,两个回风平硐标高分别为+1125m和+1006m,开采双龙、三连、五连、独连煤层,倾斜长壁采煤法。

米溪煤厂双龙煤层巷道已经越界开采进入XXX煤矿井田范围内,两矿之间存在过水通道,XXX煤矿双龙煤层采空区水部份从米溪煤厂排出。

目前米溪煤厂处于停建之中。

4.2.2废弃老窑及采空塌陷

(1)、光和三号井是被XXX整合矿井,位于矿井的西北方,距本矿主平硐760m,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主平硐标高+1029.7m主平硐长792m,回风平硐硐标高+1044.1m回风平硐长954m,开采独连煤层,于2007年关闭。

开采深度由+1039m至+1097m。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采用倾向长壁采煤方法,前进式开采,人工落煤,金属摩擦支柱支护采煤工作面,局部填充管理顶板。

回采工作面采用小矿车人工拖运,水平运输大巷采用侧卸式矿车运输,人力推车。

(2)、工业公司分厂煤厂位于矿井的北方,距本矿主平硐大约517m,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主平硐标高+1035m主平硐长890m,回风平硐硐标高+1161m,回风井为斜井,开采双龙煤层,现以被红康煤矿(原工业公司煤厂)整合,于2007年关闭。

矿区内开采煤炭历史悠久,在XXX煤矿东部煤层露头处还有许多沿煤层露头开采的老窑,经坑采井采,浅部煤层全部采空。

这些老窑多为平硐开采,采空区无积水或积水不多,已经关闭多年。

本次地面水文地质调查和地质、水文地质填图时在矿区范围内地表未发现裂缝及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形迹。

4.3采空区积水评价分析

矿区内开采煤炭历史悠久,本矿从1988开采至今,形成了约0.62km2采空区,矿区东部煤层露头附近还有不少已经关闭的开采浅部煤层的老窑。

矿井周边还有红康煤矿、胥家湾煤、米溪煤矿老空区,老空水主要由大气降水、须家河砂岩含水层通过浅部采动裂隙、风化裂隙等途径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