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852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docx

广东省25页文档资料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008年1月17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广东省省长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自2019年1月至本次大会届满。

五年来,省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其历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目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战胜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多次特大洪灾等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十五”计划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

2019年,全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五年奋斗目标和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2019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加快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转变。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省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0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5%,2019年比上年增长14.5%,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1/9提高至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由2800亿元增加到77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201亿元增加到278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21.4%和19.5%,201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4.7%和28.0%.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2.3%,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

消费与投资趋于协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98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80亿元,年均增长19.3%,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19年的4700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87万亿元,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升级加快。

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9∶61,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

以广州汽车为龙头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产业和沿海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轿车、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船舶、能源设备、数控机床等关键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

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6344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

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1/5强,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成效显著。

农业增加值达到1746亿元,年均增长3.8%。

  ——自主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广东建设进展良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9年的45.8%提高到2019年的50%以上。

与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2019年实施项目4100多项。

与国家基金委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开展粤港联合招标,在高端家电、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19年起跃居全国第一。

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分别由35个、118个、27件增加到299个、665个、108件,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4个,均居全国前列。

技术标准战略成效明显,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0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95项。

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五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92项,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197项,累计完成投资5835亿元,促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能源电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520公里,比2019年增加近1倍,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陆路相连省区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生活圈。

开工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等10个铁路项目,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

珠江三角洲千吨级骨干航道网加快建设,全省港口体系布局逐步完善。

新增成品油运输管道1250公里。

发电装机容量达5932万千瓦,比2019年净增2344万千瓦,完成电网投资907亿元。

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增长迅猛。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展顺利。

  ——绿色广东建设成效明显。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19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19年继续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近两年持续下降。

全省及珠三角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50%和60%。

全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库水质良好。

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明显,五年平均每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预计比上五年下降60%.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55.9%,城乡环境景观改善。

韶关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粮食生产在连年受灾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改善。

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力清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投资和消费增幅呈现高于城镇的好势头。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山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67个县(市)和山区5市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东西两翼发展提速。

民族地区发展加快。

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成效显著,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初步形成。

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实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

五年来,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内外源型经济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消调整一半以上行政审批项目,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

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基本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支出结构优化,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问效全过程的支出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地方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试行代建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

价格、粮食等改革有效推进。

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体系基本确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五年增长1.39倍。

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成为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科技进步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超过340万户,比2019年增加140多万户。

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和税收分别由2019年的5265亿元、53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28万亿元和174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四成和近三成。

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外经贸强省建设步伐加快。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进出口趋向均衡发展,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

进出口总额由2019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6340亿美元,五年增长1.9倍,2019年比上年增长20.2%。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由18.3%提高到28.4%。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国内增值率达56.6%。

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累计实际吸收外资700亿美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外资集中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非金融类企业达到1804家。

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快速发展。

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口岸工作和“大通关”建设成效显著。

  ——粤港澳合作及泛珠三角区域等合作成效突出。

全面实施CEPA,与港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制造业与服务业合作并进,投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联合成功举办四届泛珠论坛和经贸洽谈会,各领域合作深入推进。

与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加强,援藏援疆、对口帮扶积极开展。

粤台经贸合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文化大省建设大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等主题活动。

大力倡导和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从2019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306万人,毛入学率由44.7%提高到65.4%。

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大跨越,普通高校增加到109所,在校生由46.8万人增加到112万人,毛入学率由15.3%提高到25.6%。

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资源得到整合优化,组建了一批大型文化集团。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岭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基层文化和群众文化工作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首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成一批高水准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成为亮丽品牌。

  ——卫生和体育等各项事业硕果累累。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实施村医补贴政策和乡镇卫生院改革。

中医药强省建设扎实推进。

居民期望寿命提高到75.3岁,健康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成功申办2019年广州亚运会、2019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

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建立了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深入实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达标水平居全国前列。

老龄工作得到加强。

残疾人事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宗教事务管理有效开展。

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气象、地震、广播电视、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系列利益问题有效解决,全省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699元和5624元,五年年均增长9.7%和7.5%。

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9640亿元。

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住房、汽车、旅游、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

珠三角地区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

  ——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基本建立积极就业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创业富民工程,创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

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72万人,帮助近130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20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6%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向城乡居民覆盖。

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居全国首位,社保基金滚存结余达1917亿元,约占全国1/5。

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力度加大。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珠三角地区率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保险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低保线由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省176.8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

从2019年秋季起逐步全面实行全省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惠及1000多万学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全省参合率达83.8%。

完成省定的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15万户,解决了1.89万城镇“双特困户”住房问题。

渔民转业转产工作进展顺利。

180万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改造完成山区县和欠发达县通镇公路4611公里,完成镇通村委会公路路面硬化近4万公里

五年来,和谐广东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法治环境逐步形成,社会突出矛盾有效化解,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2720件,满意率95.1%;办理政协提案2776件。

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村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

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果。

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

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57项、修订20项、废止3项,制定修改省政府规章36项。

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

廉政建设得到加强,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监察审计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成效明显。

  ——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完成“四五”普法。

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认真执行信访条例,信访总量持续减少。

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司法救助得到加强。

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创造性开展行政司法联动打击企业欠薪专项行动,推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加强农民工服务与管理,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治安防范网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反走私斗争,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刑事发案数连年减少。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

公安消防、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工作得到加强。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整治取得实效。

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明显改善,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加强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军民共建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达15个、省双拥模范城(县)达79个。

广大军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谱写了风雨同舟、团结奋战的动人篇章。

  五年来的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心血和智慧。

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省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努力,广东省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较好解决了一些长期积淀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为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六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

我们牢记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广东的厚望和重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谋划全局、突出重点,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新时期的高增长行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发挥排头兵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载体,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了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根据人口多、资源少、能源缺的实际,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狠抓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

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幅增加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投入,促进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支农惠农富农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实施激励型财政政策、推动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等办法,促进形成珠三角领跑、两翼齐飞、山区崛起的新格局。

  第五,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我们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优势,努力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扬外源型经济之“长”,推动外源型经济由大向既大又强转变;力补内源型经济之“短”,在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同时推动民营经济由小向大转变;加强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内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六,必须坚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完善科学调控,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提高了调控经济和促进发展的能力。

通过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了发展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能力。

通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置一系列突发事件,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

通过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和监督,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

通过向社会公开作出并切实履行四项廉政承诺,坚持不懈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了廉洁勤政。

  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突出的是: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成本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人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县域经济仍待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居民住房、就业社保、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依然较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待提升;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