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268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二册.docx

高中语文《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人教版第二册

能力目标: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上课铃响,同学就位,课堂安静。

师:

(笑)今天这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针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要求是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和“该不该让现代儿童再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

【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

这最后一段主要有卢梭和钱钟书的两种观点,同学们有什么疑难的问题,请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进行思考研讨交流。

【安静两分钟后——】

生:

(起立)我先说吧。

昨天刚读课文时,我对卢梭读寓言会坏心术的看法感到很疑惑。

因为十年前,我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时,说不清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自我感知的原因,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认为狐狸是坏蛋,乌鸦是笨蛋。

后来,我想了又想,觉得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原因吧。

我们从小在黑白分明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外国,可能(文化)的环境不同,一些小孩子就会比较喜欢反面人物,认为反面人物比较“酷”,所以卢梭认为读寓言会坏心术。

另外,我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感到疑虑——“卢梭是复古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我希望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

师:

珠芬同学能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解决疑难,很好。

生:

我认为社会在发展,人的心理思想也在变化,从简单到复杂。

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这里的“复古”指的是回到以前那种纯朴的思想。

卢梭提倡社会应该纯朴一点,而寓言会使人小孩学会坏心术,失去天真,所以他反对小孩读寓言。

而钱钟书“相信进步的人”,因为他认为太纯朴太天真的小孩长大后会处处碰壁,毕竟社会不是像小孩子想象的那么简单。

作者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小孩读寓言的问题的,从社会发展,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阐述观点的。

师:

(点头,面向全班,笑。

)惠娜同学对珠芬同学的疑难进行了解答,这很好。

我们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

我认为,应该让现代儿童读童话和寓言。

我的理由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小孩的心志会慢慢从幼稚变得成熟。

童话和寓言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是非黑白,教他们学会善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觉得这一点很可贵。

我想,不必担心小孩子会永远沉浸在理想的童话世界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逐渐地会认识这个世界,老到地处理问题。

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多虑了。

而且,我觉得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这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生:

我认为儿童不宜读童话或寓言。

因为童话寓言只反映社会的某个方面,虽然对儿童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书籍的内容过于简单化,并不像社会现实那样复杂,而且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太过理想主义,如果儿童过多的读这些童话和寓言,会使他们片面的了解社会,把问题简单化,脱离实际,在处理事物方面可能会依赖童话里的模式,容易受伤。

生:

(自信地)我始终以为应该让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寓言。

因为童话寓言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虽然,孩子们的幻想过于离奇,但是如果这种想象力被扼杀,每个人都变得过于现实,社会就不再有情调,所担心的孩子愈厉害就愈明显,人的本质也就有了变化。

至于钱钟书子担心孩子们由此变得太简单,太幼稚,我认为没有必要。

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就注定他们会逐渐地趋于成熟和复杂。

直到成年,他们就即成熟又童贞,即严肃又有情趣,仍然能在复杂的社会里生存。

师:

说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我想起了一个悲剧——陈果自焚。

陈果从小就是个想象极为丰富的女孩,不管是在童话世界,还是在艺术的殿堂,她的想象力成就了她惊人的艺术天赋,同时也奏响了她走进深渊的悲怆交响曲——因为耽于幻想,远离现实,不辨黑白,她成了的牺牲品。

钱钟书的看法不无道理。

【鸦雀无声。

师:

这是个小小的插曲,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

我是站在方毅这一边的。

我认为孩子并不能直接地接触社会,只有通过童话、寓言来认识世界,这是让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一个孩子看了童话后变好边坏,取决于家长的引导,这当然也就涉及到教育者的素质问题了。

师:

(面向同学)我们假设:

有一孩子读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后,她的姥姥对他说:

“你要同情乌鸦。

”而他的妈妈对他说:

“你要羡慕狐狸。

”这个时候,小孩子要听谁的呢?

生:

(一脸的自信)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长大后,他自己会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都会理性的去看问题的。

世界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发展就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多了,一定量的增加就会导致质的变化,我们长大后不会单纯地看问题的,我们利用矛盾论,即要看到其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其矛盾的一面。

所以,我认为让孩子看寓言没关系。

【下面同学小声议论,表情不一。

师:

刚才黄俊山同学提出的是理性地看问题,是从哲学的角度看的。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的看待社会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只谁说了一句:

“如果这样,生活就太没情趣了。

”】

【多数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生:

理性地看问题,较具体全面,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

但有人提出理性地看问题,会使生活变得没情趣。

我不赞同黄俊山同学的观点。

人生活在人际关系密集的社会里,肯定地说人们都会有人性的普遍特点,但是人是富有情趣的人,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孩子。

【鼓掌。

【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生:

我比较赞同陈虹与林嘉琳的看法。

毕竟小孩子想的都比较单纯,我们应该向他们灌输爱的思想。

而童话与寓言里面,好坏分明,童话里的故事都比较简单,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白雪公主》,它会在小孩子好奇的心里留下印象,他们会去同情白雪公主并认为善良的人会得到好报的。

这就开启了孩子善良的心。

给孩子爱的呼吁,这很重要。

至于黄俊山同学提出的利用(运用)矛盾论老看问题,我想这对于小孩子来说,还为时过早。

所以应当让孩子们多读童话与寓言。

生:

(不服气)刚才这位同学反驳我的观点。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的思想也会随之变化。

举一个例子:

当路上有一个钱包,里面装有1万元,小时侯我们就会把它交给老师或警察,那么当我们长大后呢?

我想,98℅的人会把钱包装进自己的腰包。

(得意地笑)

【班上同学纷纷表示不同意。

生:

(开玩笑地)大概只有黄俊山同学会这么做吧!

【全班哈哈大笑,黄俊山同学有些不好意思。

【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

师:

其实黄俊山同学的观点跟钱钟书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社会变越复杂,人性就变得越糟糕。

生:

我赞同读寓言的观点。

因为童年是美好的,每个人在童年是最天真无暇的,童话也并不全是些愚蠢和狡猾的的故事,也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的。

如果从小就懂得社会不公平的思想,明白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那么人们从小就学会互相利用而放弃了纯真,这将是悲哀的。

相反,如果小时侯能因为童话、寓言的作用,在一个充满想象、友爱和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在年长以后,回忆起这些美好的童年生活,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一个普遍的、有完美结局的童话带给人们的是一辈子的感动,这就足够了。

【鼓掌。

师:

江冬怡同学的观点是对钱钟书的反驳,正因为人性变得越来越坏,我们才更应该重视童话、寓言的教育作用,更应该让孩子们多多童话寓言故事。

【论进入尾声。

师:

(笑)卢梭错了吗?

钱钟书错了吗?

还是我们同学错了呢?

(稍停)都没错。

在是否让儿童读童话寓言这个问题上,卢梭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而钱钟书则是从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针对的是社会,而我们同学则是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的。

【鼓掌。

【这时,下课铃响。

全班起立,语文课结束,共40分钟】

【笔者后记:

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它给我们一个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的空间。

也许我们这群小毛孩对社会的认识真的是浅了点,不过这已经是次要的了。

毕竟,我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应试教育泛滥、教学方式呆板的年代,我们已经不是学习的主人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真心希望这样的语文课再多一些。

教学反思

一、我只不过是课堂的主持人,或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师不是圣人。

整个课堂的发言密度之大,速度之快,思想之成熟,语言之老到,着实让我感到当了一回学生。

三、对于教师而言,上课似乎轻松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即兴的,因而教师所做出的应对也是即兴的,这样就对教师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情感内涵等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着实让教师感到了很沉重的压力和不寻常的挑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读书的艺术》三合一精品教案鲁人版必修1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1.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学习文章用感性化的散文语言来表现理性化的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感觉去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品读文章,把握作者用感性化的散文语言来表现理性化的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感觉去说明道理的特点。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

聚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作者散文化的语言和幽默的文风,探究文章本身蕴含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本文是林语堂先生写的关于“读书”的文章。

这一类文章很多,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接触过很多,建议老师们在选学这篇文章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补充名人谈读书的有关文章,鼓励学生们热爱读书并积极探索读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自主梳理

1.正字音

噩梦()面目可憎()校勘()

髭须()鲁鱼亥豕()嘈杂()

休憩()淡巴菰()头颅()

恬然()

 

2.辨字形

籍jí费fèi

藉jí废fèi

板bǎn颦pín

版bǎn鼙pí

坂bǎn

阪bǎn

 

3.释词义

禁锢:

①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②关押,监禁。

③约束,强力限制。

嗜好:

特殊的爱好。

冲淡:

①加进别的液体,使原来的液体在同一个单位内所含成分相对减少。

②使某种气氛、效果、感情等减弱。

校勘:

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4.辨析词语

禁锢:

指关押,限制行动自由,但关押的处所不一定是监狱,还表示束缚,强力限制。

监禁:

着重于把人在监狱关押起来,书面语色彩不如“禁锢”浓。

例:

(1)清代,统治者对人们思想得比较紧,人们也没有言论的自由。

(2)原市长因贪污受贿问题已被,他的许多腐败问题也将被披露。

校勘:

指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校订:

强调对照可靠的材料改正书籍、文件中的错误。

例:

(3)老师正在对书稿进行,许多错误的文句已得到纠正。

(4)为了使这部书的引文比较准确,老张对所有引用的文句都用不同版本的文章加以。

预测:

着重于事前通过推想或测量来确定,一般比“预计”的要准确。

预计:

着重于事前通过推想或数学手段进行估计。

例:

(5)根据目前的形式,他对市场行情做了。

(6)()工程在十天内可以竣工。

 

5.名句名段

最好的读书便是能引我们到这种冥想的境界去的,而不是一味堆砌事实的。

——林语堂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林语堂

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

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

——林语堂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林语堂

6.文学常识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又名林玉堂。

福建龙溪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学者。

主要作品有《大荒集》《生活的艺术》、等。

叔本华(1788-1860),哲学家。

主要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存在主义和其他哲学运动,还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如瓦格纳、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

 

7.认识作者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8.熟悉背景

这是林语堂先生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散文。

林语堂的文章有真诚、有气势、有活力、有灵气、有趣味、有境界,读他的文章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向你说心里话。

他写过许多关于读书体验方面的文章,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读书的艺术》主旨明确,就是谈读书的艺术,读书的方法。

而这里的“艺术”,指的是一种境界。

看上去,这是一个议论文题目,但是从结构上看,不是完整严密的议论文,而是用感性化的散文语言来表现理性化的思想。

应该属于议论散文的范畴。

2.分析结构

读书的艺术

第一部分(1-2段),谈读书的益处。

第二部分(3-4段),读书的目的。

第三部分(5-11段),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

第四部分(12-15段),明确什么是读书的艺术。

 

3.重点详解

(1)以“读书的艺术”为题,“读书的艺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提示:

“读书的艺术”指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在作者看来,读书是为了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只有以此为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艺术。

在这种态度支配之下的读书决不是“苦学”,而是随心所欲,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2)作者认为读书一切应出于爱好和兴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提示:

一般可以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很有道理的,对于那些读书目的过于功利性、实用性的人很有启发意义。

但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最起码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

4.难点突破

本文是怎样逐层深入的阐明“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

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这一观点的?

提示: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感觉去说明道理。

1~2段是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益处。

先把读书者的享受和不读书者所受的禁锢相比,说明不读书者是受眼前世界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而读书者“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作者以旅行来比喻读者所经历的不同的世界,贴切新颖。

3~4段是第二部分,谈读书的目的,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惟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5~11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谈“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首先否定“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以河水流向大海比喻读书者的趣味没有一定的目标,但是终会有所成就;继而谈“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说明读书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交通,能不能读出味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读者的实际水平;再由此思路谈下去,说“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心灵的类似与相通,更是风味和嗜好问题;最后,作者反对苦学苦读,指出没有兴趣的苦学对读书是没有益处的。

12~15段是最后一部分,扣住题意,提示主旨:

“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

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最后引用的是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读书故事,表现的是一幅情趣兼备的读书图,形象地表明了风味嗜好对读书乃至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5.写作特色

用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和自身感受去说理,比喻自然新颖,恰切生动,活泼有趣,是本文的第一大特色。

本文的第二大特色是知识广博,思路开阔,对说理起到了有力的佐证作用。

深刻的道理,用轻松、自然、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来,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学问根基和语言功底。

多维链接

一、有关对林语堂的评论

1.心灵的对话──论林语堂的文体模式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体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导式,二是忏悔式,三是对话式。

林语堂的文体模式属于与读者对话式的“闲谈体”,这是一种较随意的文体。

对此体喜爱之甚、用力之勤、追求之自觉、影响之大者,当推林语堂为代表。

他善用“谈”、“说”、“论”等字眼给作品命题,大量使用对话、书信和日记的方式表情达意,作品的叙说方式具有对话性,这些构成林语堂的作品个性,他主编的几种刊物也一样具有相似的风格。

“闲谈体”具有包容的心态、闲适从容的格调、灵光闪现的心灵、灵健雅致的语言等特征。

它的价值首先是强调了文学的独立品格;其次是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第三是它对克服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弊端有积极作用。

(摘自《海南师院学报》xx年第1期,作者王兆胜)

2.林语堂的人生哲学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有着相互对立的矛盾。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是一个感性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是一个对生活心满意足的人,又是一个从不自满、积极进取的人。

林语堂的矛盾是人类生存矛盾通过他个人的体现,这说明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丰富也正是林语堂独特个性之所在。

(摘自《晋阳学刊》xx年第1期,作者庞沁文)

3.林语堂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启示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大多成书于美国,出版于美国,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拓,还是审美趣味、表达方式诸方面,在客观上成为北美华文文学的第一代宗师,不但对后来的华文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为北美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其英文作品在文化乡愁题材的处理上,在文化融合主题的开拓上,在连接美国华文文学方面具有一定经典意义,对美国华文文学影响将会愈来愈深。

摘自《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xx年第2期,作者陈旋波)

4.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

反抗绝望而善处人生,是林语堂生活哲学非常动人的一章。

其具体表现为,林语堂看重审美世界与人生,用美的心灵与情怀去看取世界万物和人生世相;喜爱中庸与平和,能将悲剧的人生变换成美好的图景,具有柔性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的这种生活态度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西方文化中善待人生者、自娱自恋情结及家乡山水的影响,融会中西文化而形成的。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xx年第3期,作者王兆胜)

5.林语堂与“费厄泼赖”

林语堂因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受到后人误会,成了搞折中、调和,鼓吹中庸之道的“典型代表”。

笔者在文中为这桩公案提供一个说法,认为林语堂当时是充满革命朝气的,是一个战斗者,但又具有不彻底性。

鲁迅对林语堂的批评只是批评其革命精神中的不正确、不完善方面,鲁迅的态度是对战友的态度。

事后,林语堂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摘自《读书》xx年第3期,作者董大中)

二、林语堂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

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

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

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生活的艺术》

激发思维

[联想引申]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阐释:

这句话是林语堂引用曾国藩家书中的语句来阐述读书需要“趣味”的。

没有趣味,没有一个读书的心境,即使再好的读书环境,也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也难有收获。

如果有了读书的“趣味”,有了这种心境,那么,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读书,都能沉醉在书中。

曾国藩的这段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运用简短的语句,极力陈说读书的环境和读书愿望的关系,意在鼓励家人“发奋直立”。

林语堂先生引用此句,来说明读书的“趣味”十分重要,移花接木,妙手偶得。

联想引申:

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将学习环境看成至关重要的因素,一味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不能使自己静下心来读书;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太忙,自己没有时间来读书。

这些说法是不正确的,联系曾国藩的家书和林语堂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只要自己“发奋自立”,环境不是能否读书的关键,关键是自己!

[独抒己见]

一个人如果听惯了这些词汇:

百折不回,坚定不移,前仆后继,永不言悔……那么,他需要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

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臭牌说,咱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

当然,在牌场上,大多数人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会对自己说,这一盘输定了,别管它了,抽口烟歇口气,下回再来。

可在实际生活中,像打牌时明智的,却少之又少。

想想看,你手上是不是正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