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21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风化雨三十年 农机展翅谱新篇.docx

春风化雨三十年农机展翅谱新篇

春风化雨三十年农机展翅谱新篇

——改革开放30年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综述

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我国农村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省农机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推进发展,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一、发展历程

从建国到1978年,山东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历经曲折,经历了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国有国营农机发展期和以国家补贴、集体投入为主的国营、集体经营农机发展期,农机化从无到有,为以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的农机化事业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纵观其发展历程,山东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3次“农机热潮”。

(一)以农民自买自用小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农机热潮(1978~1993年)。

伴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的确定,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

“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在现阶段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

”党和政府新的政策使农民由此获得了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的权力,突破了建国30多年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经营的单一模式,我省农村掀起了一次千家万户搞农机的热潮。

并逐步形成以农民投资、经营为主体,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和联合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的新局面,到1993年,全省农业机械数量和品种迅速发展,农机总动力比1978年增长了2.2倍,其中小型拖拉机和配套机具分别增长了6.8倍和16.2倍,形成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发展格局。

全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也达到48.3%,比1978年增长了22.5个百分点。

我省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了劳动力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农业机械替代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逐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以开展小麦跨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农机热潮(1994-1999年)。

1994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7月1日,国家取消了农用平价柴油。

至此,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农机化优惠政策全部取消。

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全省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服务模式开始兴起。

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大幅度地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经济效益,成了农业生产的亮点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在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带动下,机耕、机播等其它生产环节的跨区作业也在部分地区开始起步。

这一阶段全省再一次掀起了农机销售淡季不淡、农民持币待购的“农机热潮”。

这一次“农机热”的特点是农民从主要购买小型拖拉机或农用载重汽车跑运输,转换到争相购买联合收获机等田间作业机械搞跨区作业。

到1999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096.6万千瓦,农机总值295.5亿元,农用拖拉机达到137.6万辆,联合收割机4.24万台,分别是1994年的1.6倍、1.9倍、1.8倍和14.6倍,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5.9%,比1994年增长7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小麦联合收获机的迅速增加,使我省小麦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机械化,成为我省主要农作物中率先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的作物。

世代相传的落后生产工具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正在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人拉耧”,这一农民多年的梦想,在齐鲁大地逐渐变为现实。

3、以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科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农机热潮”(2000-2008)。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2004年起连续下发五个“一号文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做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省确立了“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农机发展新思路。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使我省的农机化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一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机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有了新突破。

2005年3月省人大重新修订了《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2007年9月21日省人大颁布了《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农机管理工作。

两部条例与《山东省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一起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符合山东实际的农机化促进与管理法规体系。

特别是《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出台,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机化发展的新需要,从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和安全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起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促进农机化发展、规范农机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了农机化在农业、农村经济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为依法管机、依法兴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随着农机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各项扶持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

从2004年起,我省逐年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和范围,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补助的资金已达2.8亿元。

——农机装备总量突飞猛进,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2000年来,全省农业机械化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

到2007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9917.8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555亿元,分别是1999年末的1.6和1.9倍。

大中型机械快速增加,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增长了1.2倍,配套机具增长了近1倍;联合收割机数量增至11万台,增长了1.6倍。

同时,随着我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林业、牧业、渔业到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类机械都有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数量上的发展,使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初步展现出“大农业、大农机”的特征。

我省农用航空事业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济南平阴农用航空服务站已完成包括购置四架农用飞机的基本建设,并于2007年首次承担了我省的飞防灭蝗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开辟了我省农用飞机执行大规模航空植保作业的先河,标志着我省航空植保水平迈向了现代化。

(图1)

——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突破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跨越式提高。

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我省农机化发展的瓶颈。

近年,我省把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呈现出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玉米机收水平从1999年末的几乎空白提高到2007年的23%,居全国首位。

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了我省整个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2%,比1999年提高6.3个百分点。

我省自2002年开始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以点带面,推动保护性耕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开发研制出了一整套适合山东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到33.18万台,全省约有91%的农业县、51%的乡镇和10%的村开始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88千公顷,我省保护性耕作开始由重点示范向全面推广发展。

(图2)

——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服务业蓬勃发展。

8年来,我省把农机服务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来抓,通过对农机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培育和规范,使农机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各类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目前,全省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509.3万个,从业人员606.4万人,实现农机作业和维修产值362.2亿元,增加值228亿元,约占整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8.3%。

随着我省农机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服务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3)

二、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是山东农机化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经历了3次“农机热潮”的洗礼,山东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由附属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强力推动着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30年农机化的巨大发展,推动我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革,促进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0年来,山东省农机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初步改变了农业主要靠投入大量人力、消耗大量资源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有效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资源利用转化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促进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随着我省现代化、城市化的加快,我省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比重下降的趋势加速,而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品种和品质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机械化已肩负起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支撑的艰巨重任。

目前,我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至40%以下,比最高时期减少了600多万人,在我省总人口不断增加而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推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了粮食和农作物的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使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给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对我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30年农机化的巨大发展,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机化作用由附属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

1978年,我省农机总动力仅为1085.3万千瓦,拖拉机只有15.5万台,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25.8%,机械化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处于附属地位,主要发挥抗灾救灾的作用。

到2007年,我省农机总动力已增至9917.8万千瓦,拖拉机221.9万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8.1倍和13.3倍。

农机装备数量剧增的同时,装备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小麦跨区机收的成功经验正向玉米等其他作物和生产环节发展,农机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运销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目前我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62.2%,2/3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由农业机械来完成,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72.9%,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加速替代落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已由附属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

(图4)(图5)

(三)30年农机化的巨大发展,推动我省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转变。

30年来,我省各级农机部门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农机化事业发展上争先进,创一流。

到2007年,我省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2.9%和12%,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在考核全国农机化发展情况的16项指标中,我省有9项居第一位,2项居第二位,3项居第三位,农机大省的地位已然确定,农机化水平正处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历史时期。

——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资金数量逐年加大。

1998年以前,全省每年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用于扶持农机化发展的资金仅为几百万元,主要用于几个示范点的建设。

从98年开始,国家对农机化的投入逐年加大,增势迅猛。

到2007年,中央和省财政用于农机化发展的当年资金数量达2亿多,是1998年的9倍多。

1998-2000年全省争取“3413”项目省级财政资金达860万元,建成省级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深耕和深松示范区72个;1999-2001年争取国家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更新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160万元;2002-2007年争取的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省财政总资金量达1400万元;2004-2007年争取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中央和省级资金共8400万元;国家农用航空站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平阴农航站,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2805万元;2004年到2008年争取购机补贴中央和省财政资金近5亿元,补贴范围辐射到全省所有的农业县。

农机化投入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机工业技术的研发步伐,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大幅提高和装备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玉米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拉动了全省农机销售市场和服务市场的持续火爆,加快了我省农民收入的提高。

——较完备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为打造“新型农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过30年的发展,各级农机化学校建设成了农机驾驶培训基地、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知识支撑。

《山东省县级农机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山东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教学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农机校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大力开展,使农机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方面收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县级农机化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目前,我省有127所学校和机构获得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驾驶培训许可证》,已有30多所农机化学校被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平安农机”建设扎实有效,确保了农业的安全生产。

30年来,我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

到目前,全省共有157个省市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5000余名农机监理人员,农机监理业务大厅达到118个,共核发拖拉机号牌120余万副,联合收割机号牌7万多副,驾驶证100多万本。

近年,全省开展了以创建“平安农机”为目标的农机安全“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活动,创新了基层农机安全管理模式,但农机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大幅度下降,农机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各级农机安全监理站积极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及服务承诺制,提高办事效率,深受农机手欢迎。

全省先后有15个县监理站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单位称号。

——农机科研与推广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30年来,全省各级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全省每个农业县和乡镇都有农机推广机构,人员配置相对稳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已基本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机技术创新推广领域,针对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好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化肥深施、旱作农业、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特别是加大了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研究创新力度,先后承担了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悬挂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中试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示范”两个项目,为加快推动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装备基础。

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4YZ-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中试与示范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及省重点支持的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一年两作玉米收获技术与机械研究”,使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适应性、可靠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科技水平,加速了我省玉米联合收获的发展。

——农机试验鉴定检验能力不断增强,质量监督体系健全。

30年来,我省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建成和完善了田间作业机械、场上作业机械、通用遥测设备等试验室和零部件试验室,产品检验范围涉及农用动力、种植和施肥、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十大类75种产品。

其中,四轮农用运输车(低速货车)、三轮农用运输车(三轮汽车)等7个产品,304个参数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部级检验资格确认,其检验工作已辐射全国。

省农机投诉站在全省16个市建立了农机投诉分站,重点种粮县市建立了农机投诉点,逐步形成了较健全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并先后在全省开展了无投诉农机产品的评选活动和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活动,有22家生产企业生产的31种产品,被评定为“年度无质量投诉产品”,有38家企业的55个产品获得了山东省“农民满意农机产品”称号,促进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改进提高,增强了优质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培植了品牌优势,正确引导了农机消费者购买农机,推进了我省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发展。

——农机维修业为农机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30年来,我省把培育农机维修市场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措施,努力完善网点配置,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农机维修网点。

我省农机维修厂点由1993年的8000个发展到现在的2.6万个,农机配件销售点7000多个。

有295个农机维修点和配件销售点被评为“文明农机修配网点”,1200个维修厂点评为一星级,800个维修点被评为二或三星级,100个维修点被评为四或五星级,农机维修点技术合格证挂发率达到90%,有近4万个修理工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也就是说,我省平均每2个村就有一个规范优质服务的农机维修厂点,平均每2个村有1个职业农机修理工,年修理拖拉机130.6万台次、农用运输机械87.6万台次,农机维修业年服务收入达18.6亿元,已成为农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农机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三、发展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农机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走出了符合山东实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一是解放思想,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指导思想。

我省农机系统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优势。

特别是“十五”之后,我省提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农业机械化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中来考虑,放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筹划,适应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机化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二是主动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农机部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支持和关心,积极争取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省农机系统努力做好农业机械化宣传报道工作,特别是“十五”以来,注重发挥舆论和媒体的重要作用,先后在中央、省内各级新闻媒体上,多层次、高密度宣传农业机械化工作,全面、正确地宣传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大的舆论效应,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营造了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在全省农机系统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是抓住关键,坚持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

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和难点,全省农机系统在工作中找出发展的关键点,并集中力量开展工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铺开。

特别是“十五”以来,全省以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为重点,坚持重点工作重点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全省积极推进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机械化,形成了农机化工作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与时俱进,坚持走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之路。

30年来,全省农机系统全面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发展趋势,特别是“十五”之后,全省以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总抓手,把自主创新,全面创新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之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机具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服务组织创新,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五是求真务实,坚持以法管机、依法行政和规范化管理的理念。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工作中坚持依法管机,依法行政,坚持从实际出发,不间断地抓重点促全面,大力推行了政务公开、承诺服务和首问首办负责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较好地解决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按照“重点工作争一流,常规工作搞创新,整体工作上水平”的要求,干出了实效、干出了亮点、干出了水平,确保了各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农机化事业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全省农机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