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070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docx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教案修改

第一章环境和环境保护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同环境法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发展及其成因;什么是环境保护及其发展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学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学习和研究环境法打下一个初步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一般概念

二、环境法学关于环境概念

三、环境的分类

四、自然资源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涵义

二、环境保护的发展

三、中国的环境保护

第四节生态学原理

一、生态学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法学关于环境概念;

2.环境问题演变历程;

3.环境保护

讨论、思考题、作业:

1.为什么环境法关于环境的定义不同于环境科学?

2.什么是环境问题?

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历史上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代表性事件有哪些?

4.什么是环境保护?

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授新课分钟,安排讨论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音像□√其他□

 

第一节环境

一、环境的一般概念

“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各种中心事物不相同,其环境的范围、含义也不相同。

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

如生态环境、学习环境海洋环境等。

二、环境科学关于环境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亦称作为人类环境。

包括: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如大气、水、土壤、矿藏、生物、阳光、风、潮汐能、气象、气候等。

这些环境要素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体系。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或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人文遗迹等。

区别生态学中的环境---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将环境看作生物生存空间周围的一切因素,包括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称为“生物的环境”或“生境”。

生物的环境可以分为生物个体的环境、种群的环境和群落的环境。

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

三、环境法学关于环境概念

《环境保护法》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可见,环境法学的环境概念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的环境定义为依据,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并非完全重合。

其原因在于:

第一,环境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调整和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抽象、概括的概念。

环境科学上可以用抽象的概念,如大气圈。

第二,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便没有实际意义。

具有有限性。

但是,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无限性。

第三,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环境的质)。

对于某种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人类是以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绝对地加以保护。

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因此,各国在法律上对环境定义时通常采取三种形式:

1.概括式的规定。

2.列举式的规定。

3.结合式的规定。

前苏联《苏联自然保护法》中,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八个方面:

(1)土地;

(2)矿藏;(3)水(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4)大气;(5)森林和其他野生植物、居民区绿化林木;(6)典型景观、稀有的名胜自然客体;(7)疗养区、森林公园保护带和市郊绿化区;(8)动物(有益的野生动物群)。

我国《环境保护法》具体列举了“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部分,又具体列举: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和水——包括海域、港湾、河口和淡水;陆地环境——森林、干地、湿地、山脉、城市、郊区和农村环境。

四、环境的分类

在环境科学上,按照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等分类。

1.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科学常用的分类方法。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国宪法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3.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等。

4.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环境等)、土壤环境、生物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地质环境。

单行法律法规采用。

五、自然资源----与环境相关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于地壳内(地表或地下)的有用的矿物或物质集合体,其质和量适合于工业要求,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被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指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

能源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一般是指由降水形成的能循环再生的并有可能被利用的地表及地下径流。

水是氢和氧的简单化合物。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指生长在自然界中的能够直接或间接被人类利用的动植物总称。

气候资源----包括光、热、水、风与大气成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

人类利用气候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利用;二是间接利用。

土地资源----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

1.有限资源----包括两类:

一类是可更新资源,即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如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

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

另一类是不可更新资源,是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终究会被用尽的资源,如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等。

人类对不可更新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尽可能合理综合利用,减少耗损和浪费。

否则资源耗尽便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2.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等。

除海洋外,目前还没有把它们作为自然资源立法的保护对象。

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具有两性:

它们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

因此:

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环境保护要求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密切结合起来。

环境法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侧重于将其视为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其环境功能;而自然资源法则侧重于将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经济效能。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一)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泛滥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引起环境问题。

亦可称为自然灾害。

(1)地震earthquake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1976年7月28日,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

转眼间唐山市区变成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36万多人受重伤,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2005年10月8日,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并波及阿富汗,死者逾8.6万人

2006年5月27日凌晨5点54分左右,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6.2级地震,据称,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目前死亡人数已升至5782人。

(2)海啸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震级超过9级,威力等同3000颗核弹。

地震及随后引发的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超过30万人死亡或失踪,数百万灾民。

 

(3)洪涝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

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

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

1998年洪水灾害涉及福建、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10个省份。

2005-06-我国南方遭遇特大洪水袭击,江南华南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2006年6月10日,安徽省安庆、铜陵、池州、宣城、黄山等5市18个县先后遭受特大风雹灾害,最大风力达到9级以上,局部地区冰雹大如鸡蛋。

(4)干旱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每年受灾农田约3.1亿亩。

这一点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北方地区拥有中国40%的人口和60%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20%,整个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每年仅因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十亿元。

(5)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呈现了大自然疯狂的一面。

一座爆发中的火山,可能会流出灼热的红色熔岩流,或是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

这样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万人伤亡的惨剧,不过大多数火山爆发对生命和财产只造成轻微的伤害。

火山爆发是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只是有些地区发生得比较频繁而已。

火山的分布:

 地球上已知的活火山共约518座,它们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带:

(1)环太平洋火山带,这一带的活火山300余座,约占全球的60%。

(2)红海沿岸和东非带。

此带共有活火山22座。

(3)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

(4)洋底火山带。

(6)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

(7)沙漠化

干地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

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8)台风(Typhoon)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

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

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台风预警信号共分5级,分别是白色、绿色、黄色、红色和黑色。

红色台风信号表示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

黑色台风信号则表示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12级以上。

当台风“海棠”向福建境内靠近时,福建省气象台发布了红色台风信号。

“麦莎”来临时,上海市发布了黑色预警信号。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

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

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

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

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卡特里娜飓风达到最高级,卡特里娜”飓风死亡人数升至708人

2006年8月10日第8号台风“桑美”登陆,福建福鼎市沿海风力17级,风速每秒70.8米。

福鼎600多艘渔船沉没,20公里房屋全倒,此次台风海难是福鼎新中国成立来遭遇的最大灾难。

(二)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因利用环境不当而损害环境,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通常称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有的国家称为“公害”。

大气污染----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水污染----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海洋污染----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

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

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光污染----化学品污染----核污染----

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

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大气、水污染等。

环境破坏: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等。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

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

原始的捕猎阶段,环境问题,最多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农业和畜牧业是一种生物性生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又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农业生产中常常因为盲目扩大耕地而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引起地区性农业环境的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

产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进了工业化的新时代。

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也大量增加,从而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

1.大规模环境污染----出现了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

八大公害: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马斯河旁一段长24公里的河谷地段,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

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

在这种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其积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极限。

第三天开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下,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症状表现为胸疼、咳嗽、流泪、咽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

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1943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

从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

仅195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

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

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

1948年1O月26-31日,气候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风都没有,空气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动,出现逆温现象。

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SO2)气味,令人作呕。

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雾中。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

死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和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

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

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

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

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

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

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1931年,日本富山事件(痛痛病)。

富山县位于日本中部地区,在富饶的富山平原上,流淌着一条名叫“神通川”的河流。

不仅是居住在河流两岸人们世世代代的饮用水源,也灌溉着两岸肥沃的土地,使之成为日本主要粮食基地的命脉水源。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条命脉水源竟成了“夺命”水源。

20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发现该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

1931年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

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

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

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

”“痛死了!

”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

这种病由此得名为“骨癌病”或“痛痛病”。

1946-1960年,日本医学界从事综合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分析化学的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骨痛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Cd)中毒。

神通川流域从1913年开始炼锌,“骨痛病”正是由于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周围的耕地和水源而引起的。

1956年,日本水俣事件。

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

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

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

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

“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