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054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docx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上)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解决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论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这一节,主要阐明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因此,我们讲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首先,我们先看一组图片,这是一组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的图画。

红军踏上征途、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飞兵奇袭腊子口、胜利在望。

(图片)

看了这组图片,我们可以联想到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

(图片)

我们可以想到遵义会议和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可以想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可以想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

我们可以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同学们,我们所联想到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就是红军长征前前后后所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党内的路线斗争,有“九一八”事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等等。

对于长征来说,这些关系,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

这些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等多方面的特征。

那么,所谓联系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也就是说,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不管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得到,这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

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在这中间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

恩格斯在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联系时,曾经这样说过: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世界上的事物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千变万化。

恩格斯在谈到自然界的运动时,曾把自然界的运动概括为四种基本形式,即: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形式。

这是由于各种事物不同的物质基础构成了不同的运动形式。

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一序列的概念。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具有不可战胜性。

例如,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而在当时党内外许多人对于改革开放是不理解的,那么后来深圳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深圳也由一个渔村迅速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性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过程,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初级阶段”的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图片)

所以,恩格斯指出: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认识这些规律,对于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基本规律包括: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

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列宁曾说: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

我们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呢?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我们说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统一和斗争。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中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在其它的规律和范畴中,如:

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辩和量辩、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否定和肯定以及本质和现象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而矛盾分析法的中心内容就是用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去分析的看待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矛盾

每当我们说到矛盾,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韩非的那个关于矛盾的寓言故事。

然而,韩非所说的还只是人们思维中的逻辑矛盾,并不是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矛盾。

那么,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例如:

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攻守、进退、义利、荣辱等等,都是对立统一,都是矛盾。

例如,药品是我们人类战胜各种细菌、病毒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然而任何一种药品都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这就是矛盾。

所以不论什么样的药品都绝非吃的越多越好。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曾经说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论述,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思想。

同时他还创立了许多比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具有矛盾统一性关系的概念。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在人类起源问题的上,宗教提出了“上帝创造人”的观点,而恩格斯则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观点。

这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判断,反映了科学与宗教、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对抗性矛盾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在根本性质和利益上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

它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要通过爆发式的即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

例如:

自然界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非对抗性矛盾是指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斗争一般不表现为激烈的外部冲突,它的解决不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式。

像通常的夫妻吵架、就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美国NBA篮球赛中的火箭队与胡人队的比赛,在这里将两个队连接在一起“球赛”是矛盾的同一性,而球场上两个队的“对抗”是矛盾的斗争性,没有球赛就没有对抗,没有对抗也就无所谓球赛,正所谓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例如: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具体表现。

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矛盾,所以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而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会被取代。

所以,这种统一性是有条件、暂时的、相对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比如:

在计算机病毒软件和杀毒软件之间的较量,使二者都在不断的提高,病毒软件提高后,杀毒软件也要相应的提高。

杀毒软件提高后病毒软件也会进一步的再提高。

因此双方构成了互以对方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前提的关系。

(图片)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比如:

在各种棋类比赛中,比赛双方相互交流棋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自的水平。

(图片)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比如: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就是像自己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和平总是受到战争的威胁,战争之后就是和平。

在两者的相互的交替中,人类社会不断的向无阶级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比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75年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从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飞跃,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不过,无论哪一方处于主要方面,它们都必须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起作用。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在论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德国的科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讲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下面我们分别来论述一下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况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之所以相互区别,就在于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各门科学的划分,正是以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为根据的。

在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中,不同科学部门的划分,比如数、理、化等,就是以它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的特殊性为根据的,所以,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

这些的人物,多数同学都能认出来是谁。

我们为什么能够在千千万万的人中,认出这些明星呢?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与他人相区别的特点。

他们的性别、职业、音容笑貌等特点就是每个人的特殊性。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例如在社会运动中,从原始社会起到社会主义社会止,各个过程、各个社会都有各自特殊的矛盾。

在各个运动过程中,都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其中贯穿过程始终,并决定过程本质,使它同其他过程区别开来的矛盾,叫做根本(或基本)的矛盾;其他矛盾是非根本(或非基本)的矛盾。

研究事物过程的发展,应着重把握其根本的矛盾。

例如,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生产量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中,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就是主要矛盾。

而其他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

其中一方处于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起主导作用,是非主要方面。

我们说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3.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多样性

由于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来讲,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第三,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比如我们看到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属于第一种形式。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则是属于第二种。

而“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则是属于第三种。

我们知道,地球对月球具有吸引力,而月球对地球具有离心力,这两种力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这种形式,从而使矛盾双方得以融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洪流中,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无产阶级的领袖们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的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如此。

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中心任务和基本实践。

为此,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映出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我们在这里看得到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一切阶级社会所共有的东西,对于阶级社会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说,它只是一定发展阶段上所特有的东西。

可见,随着条件的改变,普遍性、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解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同志开创的“井冈山的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毛泽东同志当年走上井冈山的情景。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说: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串于矛盾问题的各个方面,是理解一切矛盾问题的基础。

例如,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而矛盾的斗争形式又是相对的。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真正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才能理解所有矛盾问题,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抓住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进而弄懂整个辩证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