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
(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
(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可知,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宋代经济发展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
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
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
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
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
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
(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
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
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
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
(1)唐朝;图一:
曲辕犁、图二:
筒车。
(2)水稻;背景: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5.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
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中心,北抵,南至。
(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
(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古代大运河;隋朝。
(2)洛阳;涿郡;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
“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
(1)明朝。
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
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7.某校七年级
(一)班的同学搜集了以下图片,准备做一个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1)结合上面两幅图片,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除了图片资料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资料呈现这一主题?
(3)如果邀请你参加研讨会,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
(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不需要解答。
提问要符合研讨会主题,具有思维价值。
)
【答案】
(1)隋朝大运河
(2)古人的评价、文人的诗词。
古人对大运河的评价: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胡曾的诗歌《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3)隋朝大运河的宽度、运力、给当时隋朝带来了哪些效益;隋朝大运河的修建给后人带来的好处和当初修建时的坏处。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隋炀帝”“运河示意图”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知识,反映史实的除了图片,还有评价大运河的文字、诗歌的资料。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即天下的漕运,全部仰赖大运河。
强调大运河的作用;胡曾的诗片面夸大开凿大运河对隋亡的影响。
皮日休对大运河进行了客观评价,肯定了开凿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大运河却为后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世之人对大运河多有依赖。
如果没有隋炀帝利用运河进行巡游的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与大禹相比。
他认为大运河贡献卓越。
(3)依据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隋朝大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后不久,派大军分道袭击东突厥,一举擒获其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国灭亡。
唐朝“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当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后来,唐朝又使西域的多个小国臣服,灭了西突厥,在那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材料二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最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材料三南诏建国后,与唐朝有过一段时间的摩擦和战争。
后来,南诏王派遣使者分三批到唐朝表示诚意,愿意做唐朝藩臣。
794年,唐和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南诏接受唐朝封号,与唐朝和好。
(1)分析上述材料,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2)这反映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交往有怎样的影响?
(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朋友相处?
【答案】
(1)战争、设立机构管理、和亲、册封等。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等。
(4)应该和周围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继位不久后,灭亡东突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和会盟两种形式,唐朝初年,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强了汉藏两组人民的友好。
此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之间曾多次会盟,建立友好关系;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如: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的首领为云南王。
因而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战争、设立机构管理、和亲、册封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交往,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和周围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9.材料: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分析概括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
材料二:
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请回答:
(1)以上材料都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
(2)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什么?
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3)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唐太宗为这项政策作出了什么贡献?
(4)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科举制度
(2)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
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
(3)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借科举考试做官,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因此两者都涉及科举制度。
(2)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借科举考试做官,可见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而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可见统治者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外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
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960年;陈桥驿。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作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分析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可知和陈桥兵变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2)分析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可以概括出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分析材料二的“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可以看出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
重文轻武政策积的极作用是: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同时又害怕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造成许多不应有的失误,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这一政策并没有起到禁止外国资本主义对华通商的作用,更谈不上抵挡帝国主义大炮的轰击。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鸦片从英美商船汹涌而入泛滥全国,正是在这一政策下,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使我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不平等条约。
这一政策没有挡住洋货的涌入和外国的入侵,最后的结果却是把大好河山拱手让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任其奴役、宰割和蹂躏,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肖季文:
《简析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88年03期
请回答:
(1)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只留哪一城市为通商口岸?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广州。
(2)观点: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其他类似观点也可论述: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所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出台禁海令,不准商船、渔船出海,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例如: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清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3.在中国古代,水运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①下图所示水利工程名称是。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你的判断理由(理由不唯一,请选择多角度描述)。
(2)结合下面的诗文和所学知识评价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咏史诗·汴水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漕(水)运为东西方向,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唐代以后,政治中心还有一个逐渐东移的趋势,尤其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从元朝开始确立在更北的区域。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漕运路线走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①隋朝大运河
②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