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459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74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将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去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B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沿海流向内地                              B.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3、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彼此之间是无关联的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                              B.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初期

C.元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5、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是:

A.林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                              B.耕作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                              

C.渔业和林业混合农业                              D.渔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                              

6、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经营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降水少,水源不足                              B.气候炎热干燥、蒸发旺盛                              

C.土壤贫瘠                              D.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                              

7、在以下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类,正确的组合是:

A.印度的水稻种植业--商品化农业                              B.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自给型农业

C.西欧的乳畜业--集约型农业                              D.美国中部的小麦、玉米生产--混合型农业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下面小各题。

8、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人口稀少     ③土壤肥沃

④地势平坦               ⑤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9、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复种指数高  ④市场广大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12、下列关于中心地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13、关于中心商务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位于一个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B.地价最高,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区域目标

C.功能多而集中,内部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D.是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地方

14、石家庄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的开采          B.有利的地形          C.铁路的修建          D.政治因素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

A.1%          B.2%          C.3%          D.4%          

16、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低—低—低”模式                              

17、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最不合理的是:

A.利用平原地区的耕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B.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

C.利用丘陵山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                              D.合理开发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

18、下列物质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铁矿          B.核电、沙漠          C.化肥、森林          D.机械、太阳能          

19、全球变暖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反映之一,它将不会影响到:

A.海陆间水循环                              B.北京到东京的飞行距离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读“兰州市略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0、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1、兰州市联系外部的交通线路主要呈东西走向,那么该市东西向线路与南北向线路相比:

A.南北向造价高,是由于矿产分布的影响                              B.东西向造价高,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C.南北向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东西向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22、下列属于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现象的是:

A.横断山区植被的垂直变化                              B.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山麓出现的荒漠

C.从广州到北京的植被变化                              D.东北平原至塔里木盆地植被的变化

23、自然带的划分主要是依据:

A.气候          B.植物          C.地形          D.土壤          

24、下列关于土壤形成表述正确的是:

A.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

C.人类活动下形成的肥沃土壤有水稻土                              D.气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26、下列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温带的是:

A.

          B.

          C.

          D.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

%),完成下列各题。

27、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土壤          

28、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B和C          B.农作物C          C.农作物B          D.农作物A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29、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此外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_。

(2)自然带从E-→F-→G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      _____分异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________,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较明显。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________,这种分异在______       大陆体现明显。

(4)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的字母是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题型注释)

30、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     ___国家。

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发展与经济水平不相适应,其现象主要表现在                        。

31、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该农业分布的气候区是           、           。

    

(2)图示阴影部分农业发展的特点(    )

①水利工程量大   ②机械化水平低   ③科技水平高   ④生产规模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该农业从产品用途属于            农业,按投入多少属于          密集型农业。

(4)图中区域发展该农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新网2012年3月18日电: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四年,世界各地许多冰川融化或变薄的速度上升了一倍多。

而欧洲的冰川融化量是最大的,其中包括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

这些冰川的融化为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

材料三:

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图

(1)根据材料三“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关系图”,填出图中各字母所对应的表示内容。

①极冰融化    ②毁林      ③沿海低地被淹   ④燃烧矿物燃料

a           ;b           ;c         ;d        。

(填序号)

(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据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

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其主要原因是                                。

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是                                                 。

读“我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下面小题。

33、根据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34、若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A

7、C

8、D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D

17、B

18、A

19、B

20、D

21、C

22、B

23、B

24、C

25、C

26、D

27、B

28、D

29、

(1)EH            温带海洋性           KH

(2经度地域分异        水分         中纬度

(3纬度地域分异        热量         非洲大陆

(4)IJ

30、

(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2)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

(3)发达 发展中 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31、

(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可互换)

(2)A

(3)自给    劳动

(4)自然条件:

(1)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水资源充足。

(2)地形:

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有利于发展耕作业。

(3)土壤:

地处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4)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

人口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2)劳动力:

充足且廉价,有利于精耕细作。

(3)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耕作经验。

(4)人们有吃大米的习惯。

32、

(1)a--②      b--③    c---④     d--①

(2)关系:

呈正相关(正比)。

原因: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33、B

34、C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反映的是国际人口迁移,北宋末年和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和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国际迁移。

故选C。

2、结合我国八十年代经济发展特点和图中人口迁移方向分析,可知A箭头表示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排除A、B、C三项。

考点:

该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试题分析: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第一次是发生在泥盆纪——三叠纪时期,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运动,地层沉降,形成了丰富的煤层。

最后一期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纪-晚白垩纪时期,地质史上称为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有许多的生物毁灭——灭绝),形成了石油,奠定了目前地球地貌的基本轮毂。

考点: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间的发生时间。

点评: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间的发生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5、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结合,选B。

6、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为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少,水源不足成了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选A。

7、印度的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属于种植园农业,商品率很高;西欧的乳畜业,集约型程度高;美国中部的小麦、玉米生生产,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为种植业,选C。

8、我国东北玉米带纬度高,热量不足,①错;②不是自然条件,选D。

9、美国玉米带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①错;中国玉米带复种指数不高,③错,选B。

请本题组考查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城市化,这对于分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有一定作用,有利于中心城区的问题解决,但也会导致新城区的内涝等新问题的出现。

10、新市镇将小渔村变成了城区,扩大了城市用地规模,因此促进了城市化,经济的增长会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有利于分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选D。

11、“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的加快,对地表状况会产生影响,区域主导风向是由大气环流形成的,不会因此发生明显改变;这只是郊区的城市化,不会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会影响地表径流,影响水循环;热岛效应也会相应加强,选C。

1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选A。

13、中心商务区位于一个城市的经济中心,不一定是几何中心,A错;中心商务区地价最高,但不是是房地产开发最重要区域目标,B错;中心商务区功能多而集中,内部有明确的功能分区,C错;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地方,选D。

14、石家庄是伴随着石太等铁路线的开通而兴盛起来的,号称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选C。

本题组考查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据此计算得出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零增长及负增长为现代型的典型标志。

15、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4%-2%=2%,选B。

16、根据图示信息,乙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属于三低模式,选D。

17、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如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毁林开荒等做法,破坏人地协调,最为不合理,选B。

18、核电、化肥、机械都与人类的行为有关,选A。

19、全球变暖将会影响到水热分布,进而影响水循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湾海峡的宽度会变大,珠穆朗玛峰由于峰顶积雪的融化,高度会有所变化,但地球表面两地的距离不会因气候而改变,选B。

本题组考查自然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一般选择在低地平原、河谷地形,由于河流具有供水和运输功能,很多城市沿河而建。

穿城而过的河流起到隔离带和美化作用,但也对跨河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根据材料,兰州沿黄河河谷而建,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因此其城市分布深受地形和河流影响,选D。

21、东西向线路与南北向线路相比,南北向线路需要穿越河流、跨河谷,造价高,选C。

22、非地带性现象是指不能用地带性规律解释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安第斯山脉南段受西风影响,其东侧因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山麓有荒漠出现。

23、植物的形态往往是自然环境的反映,被称为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因此,植物成为自然带划分的主要依据。

24、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陡峭的山坡由于水土流失,往往形成土壤较薄;肥沃的水稻土是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选C。

25、煤是地质史上的植物遗体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石炭~二叠纪既然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那就可以推知当时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选C。

26、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分布。

山地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北半球暖温带的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C项的基带均为常绿阔叶林带,AC错。

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B错、D对。

故选D。

27、从表格可以看出,该地多因素中,热量满足率最低,因此,其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是热量,选B。

28、从表格信息可知,农作物A各项指标利用率相对较高,最为适合。

选D。

29、【整体解析】

本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

(1)不同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的只有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二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的。

据此作答。

成因相同,气候不同的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自然带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域分异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明显。

(3)从D→C→B→A的更替即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到热带雨林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热量,由于赤道穿越大陆中部,这种分异在非洲大陆体现明显。

(4)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及苔原带。

(1)图中EH分别是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二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的。

其中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气候。

图中KH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二者成因均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自然带从E-→F-→G的更替即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域分异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明显。

(3)从D→C→B→A的更替即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到热带雨林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