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437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x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

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

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

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

生1:

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就与瓷器有关,英语中的“China”,就包含有瓷器的意思。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瓷器就畅销于世界各地。

尤其是在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已把收藏中国优质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

所以古往今来,我国古代瓷器在世界收藏品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生2:

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

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师:

经大家这么一说,看来我国古代瓷器是物有所值了。

也不知这些价值连城的瓷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概念:

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历程:

①商周时期:

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

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后:

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3)发达的原因:

国家权力的支持

2、重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①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

代表作: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

【备课资料1】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1946年6月重新出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备课资料2】精妙绝伦的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

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

尊四角各塑一羊。

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

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全体饰有细雷纹。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

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

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备课资料3】越王勾践剑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

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试之以纸,20余层复印纸一划而破。

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剑身一面有铭文两行8字。

后经郭沫若、于省吾、唐兰等著名学者的讨论,最后确认为越王勾践之剑。

根据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③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备课资料】两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

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

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

尤其突出的是,西汉铁器已出现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两千年左右,并出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

特别是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的一件铁,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

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

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

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

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

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南北朝:

灌钢法

【备课资料】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

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

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

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

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

出土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

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

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

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

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

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

大约在春秋末期,中国就已经发明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

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

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

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

綦毋怀文,姓綦毋,名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

他生活在公元6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

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

“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

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

(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

(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

(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

(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商周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不同特点:

商周:

器物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有的体型巨大如:

司母戊鼎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造型灵巧轻便,纹饰趋于简单,精美华丽,如西汉博山炉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备课资料】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

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

瓷器与中国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CHINA一词,就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义。

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

进入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

现藏德国卡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标识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

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

瓦斯伽、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

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销瓷。

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

1604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Caterina),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纪末叶的欧洲罗科科(Rococo)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

罗科科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

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

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

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

于是英国社会以华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另据《英汉词海TheEnglish-ChineseWord-Ocean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2)重要成就:

①商朝:

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备课资料】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

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

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左右。

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

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

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

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①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②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③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④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⑤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低闷。

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②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备课资料】青瓷与白瓷的区别

成熟的青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青瓷独盛之时。

至隋、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立系统。

而白瓷的成熟大约晚青瓷400年,它历经隋、唐、五代,方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当邢窑白瓷以其“类银类雪”的釉色扬名天下后,才最终打破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

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

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要烧出纯然一色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的含铁量必须控制在1%以下),而在古代烧造瓷器因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1至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烧成了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的青瓷。

青瓷早于白瓷出现,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

例如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

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

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④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

【备课资料1】南青北白

唐代的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瓷窑。

这一时期青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北方的河北邢窑与南方的浙江越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

有“南青”、“北白”之说。

代表青瓷发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代表白瓷发展成就的是北方的邢窑白瓷。

 青瓷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邢窑瓷器,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

邢窑白瓷较之隋代白瓷又前进了一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在邢窑的白瓷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烧造白瓷的定窑。

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从此并驾齐驱。

唐代著名瓷窑以烧造白瓷为主。

民窑则烧制黑釉、黄釉、褐釉、酱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间的鲜明特色。

汉代的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俑,不伦是形象的刻划,还是釉色 点染,都体现出唐代陶塑艺术的高度水平。

其人物形态逼真,姿式优美。

马和骆驼的造型,也都恰到好处。

【备课资料2】唐代的秘色瓷

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

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周辉《清波杂志》云:

“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⑤宋朝: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

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

【备课资料】明代青花瓷

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

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除了有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瓷器,还有薄如蝉翼的丝绸。

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说过:

“(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

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