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简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432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金融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绿色金融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绿色金融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绿色金融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绿色金融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金融简报.docx

《绿色金融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金融简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金融简报.docx

绿色金融简报

绿色金融简报

1.绿色金融的存在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

2008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直接叫停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长期效果十分有限。

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

我国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

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

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

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

我国金融机构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

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

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

这样,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

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

三、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

现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

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

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也未见有积极动作。

金融机构缺乏对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学习渠道。

四、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

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我国金融机构也还没有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

我国金融机构在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学习。

2.什么是绿色金融

含义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金融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

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前者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后者则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

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有共同点,即它的实施需要由政府政策做推动。

传统金融业在现行政策和“经济人”思想引导下,或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或者以完成政策任务为职责,后者就是政策推动型金融。

环境资源是公共品,除非有政策规定,金融机构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

3.金融环保这个行业主要是做什么的

环境经济政策与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绿色中国第十四届论坛”发出的加大力度推行环境经济政策的强烈信号,需要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打破利益局限、积极配合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环境经济政策作为一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手段,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让这样的政策能够真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产生效应,仅靠一两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以绿色信贷为例,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它不仅是环保部门借此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源头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也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选择。

推进绿色信贷发展,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首先,开展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责任。

由于金融机构没有生产行为,通常直接产生的环境影响很小,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少被人提及。

但实际上,投资和贸易行为都会产生环境和社会风险,金融机构对环境的影响能够在其客户的生产和实践中得到延伸和体现。

显而易见,金融机构给予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贷款,支持其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就会增加污染物的产生;而对清洁生产企业予以支持,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

因此,虽然金融机构只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非直接影响,但如果银行能够对这种影响进行积极管理,则能更有效地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好商机。

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碳融资、生物多样性、清洁生产、可持续供应链融资等项目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此进行信贷、融资,也是金融机构应该和必须把握的重要发展机遇。

“赤道原则”是管理项目融资信贷中环境与社会问题的一套自发性指导原则。

签署承诺的机构所提供融资的项目将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并体现良好的环境管理操作实践。

日本的瑞穗实业银行业务排名从2003年日本的第18名上升到2006年的第3名,就完全得益于其从2003年10月开始采纳了《赤道原则》,并积极地开展了相应的融资信贷项目。

开展绿色信贷,还可以使金融机构规避更多风险。

这种风险一方面来自于贷款企业,如企业因污染而被处罚,失去生产能力,或造成生产项目成本增加等,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信贷违约风险。

同样,担保物也可能因企业污染而使其价值下降,如土地被污染等。

实际上,金融机构也可能因此在声誉方面遭遇更大的风险。

在国外就有过类似的事件发生。

由于忽视环境因素而进行了不当的贷款和投资,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曾遭到过公众和一些环保团体的质疑和抨击。

美国花旗银行因支持导致亚马逊流域森林被砍伐的项目而遭到环保组织抗议,环保组织在一只巨大的气球上写着:

“银行变富了,却让地球来埋单。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也曾因智利水坝融资项目没有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被媒体广为报道和指责。

绿色信贷在我国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认识、基础和信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虽然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还没有启动,甚至处于观望状态。

为此,作为金融机构,必须在绿色信贷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主动性,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开展绿色信贷仅仅依靠环保或金融机构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并畅通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积极主动与环保部门沟通,解决机制和技术上存在的难题,才能真正促进绿色信贷快速发展,才能达到环境经济政策调节企业环境行为的目的。

在加深认识和理解的同时,金融机构还应该积极学习国际经验,抓紧制订符合自身系统特点的程序和规则。

截至2007年11月末,全球已有56家金融机构采纳了《赤道原则》,这些银行都具有成功的环境项目审定和管理经验。

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尽早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抓住我国当前节能减排的大好时机,开展绿色融资、信贷项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对绿色信贷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绿色信贷的意义、实施步骤、国际上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还要包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

只有让员工充分理解其重要意义,才能在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期望的目标。

绿色信贷的良好发展,金融机构的作用不可或缺。

4.怎样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

大力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

通过开设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邀请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网信安全等部门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展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学生了解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逾期滞纳金、违约金、单利与复利等基本金融常识。

切实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

在重要节庆日、购物狂欢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金融、网络安全宣讲活动,强化学生对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帮助学生提升金融理财实践能力。

加强与银监、公安等政府部门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甄别、抵制能力。

鼓励和支持金融理财类学生社团建设,举办模拟投资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金融理财实践能力。

5.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有什么作用

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公布典型违法案件,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依法用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

对重点行业企业,定期开展送法上门宣讲、组织法律培训等活动。

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效果,营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十二)加强法治建设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制度,在总结相关行业有效做法和各地经验基础上,加快工资支付保障相关立法,为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提供法治保障。

6.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生态文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适应人类健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发展状态。

发展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绿色经济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的观念认识不足。

受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地方官员、企业生产者还未深刻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重要性。

其次,缺乏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不断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但在具体的制度体系建设上还不配套,相关的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第三,绿色新兴产业发展起步晚,传统产业绿色化推进缓慢。

第四,绿色消费还未形成。

追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以及铺张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公众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有待增强。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各级政府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设绿色城镇、文明城镇、美丽城镇,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面推进美国中国进程。

同时,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需要依靠构建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三大发展体系来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在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制定战略规划,完善绿色法律法规。

在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国情制定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理念、原则、目标。

地方政府应在中央的规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就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等制定详细的规划与发展措施。

在法规政策体系上,修订与完善一系列关于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清洁生产、节约消费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领导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的参与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利用经济手段,培育绿色经济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链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制定绿色标准约束,明确细化技术标准,从技术层面加以规范。

对部分产品强制实施能效标准。

对节能产品实施认证,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

对低碳产品制定政府采购清单,采购优先。

制定绿色经济政策,通过采取绿色政策支持,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

对低碳经济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考虑开征环境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加大对绿色经济产业的投资倾斜和财政支出倾斜,构建政策支持分阶段退出机制,推动绿色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将资金投入向绿色发展的相关产业倾斜,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务。

通过系列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绿色生产,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

鼓励自主创新,构建绿色创新体系。

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经验和理念,强化绿色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绿色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培养生态、生物、环保、经济等各类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关的人才,建立支持绿色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绿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推进绿色技术的扩散,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绿色科技协同,完善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构建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从文化入手,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促进绿色文明行为的养成,构建社会绿色文化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有关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培养公众的绿色文化意识,逐渐改变公众的消费方式,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建设绿色消费体系,推动绿色生产体系与绿色消费体系的均衡发展。

绿色消费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扩大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其二,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绿色发展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各项工作中去。

其三,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绿色发展教育,从小培养绿色发展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

7.如何加大宣传培训

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介,生动形象地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和营造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根据当地实际,编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明白纸、宣传册,解读政策,澄清疑惑,明确要求。

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把贴标语、刷宣传栏、写公开信等传统手段与电视、电话、广播、网络等现代手段相结合,融合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场解答、戏曲表演等手段,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加强培训,形成具有专业素质的政策指导队伍、现场操作队伍。

要制定培训计划,编印培训教材,培养师资,分层次、分对象开展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把专家讲解和现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广大基层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得到必要的培训。

8.低碳金融的理论有哪些

低碳金融①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入日常业务中,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其核心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测算的方法,用环境价值量或经济价值量进行计量,并运用于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活动评价等领域。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尺度,低碳经济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是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抢占碳交易市场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碳交易市场具有全球应用价值和明确的收益前景,发展低碳金融有利于我国把握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低碳金融的资金融通和杠杆调节作用,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第三,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2],积极发展低碳金融有利于我国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在新一轮国际货币定价体系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第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低碳金融是推进金融产业经营模式创新和业务范围扩充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

一、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围绕碳减排权,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开始构建以碳交易市场为基础,包括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银行贷款以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低碳金融体系。

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但对实践的支撑作用有限。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我国参照和遵循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98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2年的《京都议定书》。

在此基础上,我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指导性文件。

在低碳金融方面,我国参照和遵循的主要是“赤道原则”①和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②。

在具体的业务指导方面,中国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8年合作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指南》,以规范国内低碳金融的管理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低碳金融的操作与管理主要参照相关的国际准则和公约,国内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但多为指导性的意见和纲要,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文件,难以起到有效指导实践的作用。

此外,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缺失,突出表现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金融优惠三方面的政策尚未出台,导致金融机构的发展信心不足,缺乏业务拓展的动力。

(二)金融机构创新意识突出,但业务绩效相对低下。

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机制下,我国商业银行还不被允许直接投资或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

因此商业银行的项目切入点主要有绿色信贷和财务顾问服务两种。

1.绿色信贷有力推进了低碳金融的业务创新。

2008年,兴业银行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

同时,兴业银行推出多种新型业务模式,覆盖了能源生产、运输和使用等多个环节,突破了原有企业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缺陷,减低贷款门槛,拓宽贷款期限。

在具体的项目推进上,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同时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

此外,兴业银行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核证减排额收入(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实现了低碳金融业务的创新。

[5](PP405-406)2.财务顾问有效拓展了低碳金融的业务领域。

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水电项目成功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预计每年至少为项目业主带来160万欧元的售碳收入。

[6]2009年10月,浦发银行作为唯一的金融业代表,与天津中新生态城投资管理公司等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EGIA),旨在推广低碳金融解决方案。

此外,为打造“低碳银行”形象,浦发银行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和《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对授信企业和新建项目“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即对绿色产业提供重点授信支持,对环境污染、能耗超标企业明确不得与其建立授信关系,确保将优先的金融资源投入环保,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

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碳交易平台逐步建立,但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1.碳交易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从国内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来看,目前已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