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326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docx

一题一课课例优质课评比郑乐燕

一题多联巧妙变式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课例

背景与经过: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科教学研究类课题的实施,引导教师聚焦课堂真实问题,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今年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把主题定在了一题一课上。

以说题为前奏,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这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好途径。

相对于“说课”,“说题”还属于一个新鲜的事物。

“说课”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式,但是“说题”怎么说,还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问题。

而紧随其后的“一题一课”教学方式,其实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已在尝试中进行。

如何让“一题一课”的模式焕发内在的魅力,使有效性教学回归数学课堂?

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充分关注对题型的挖掘与深化,从基本题型出发,多角度探究解题思路,通过开放性提问对结论进行拓展,在逐步的变式中探讨研究解题的一般方法。

下面我结合参赛的课题《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的磨课过程,来谈一谈我们是如何进行一题多联,巧妙变式,在一题一课中进行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第一次磨课教学实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题型展示:

今天我们来交流下学习心得,经常听学生说,在做中考模拟卷选择的最后几题时,因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而失分,我们班同学是否有同样的困扰?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看题,说说你的想法。

生1:

本题由四部分构成:

直线,双曲线,X轴上的垂线,等腰三角形。

 

板书:

例谈图形分解法在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

师:

那么让我们从图形构造入手,探究本题的解题策略。

演示课件:

1首先在坐标系内画上直线引导学生观察,可知什么?

生2:

根据一次函数与坐标轴交点特征,可求得点B。

2引入反比例函数图象,可知A吗?

生3:

不能马上得出,但可根据直线解析式设A(a,

a-1)。

3作CB⊥X轴,可得C吗?

生4:

可得点C横坐标。

4由AB=AC,你想到什么?

生5: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根据

,得C(2,a-2)。

因为点A、C同时也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则k=a(

a-1)=2(a-2)可求得K=4。

生6:

我先设C(2,

),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结合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A(4,

),把点A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得K.

师:

这位同学的设法在求解上更快,那么除了设点的坐标,还有其他的解题方向吗?

学生思考中……

师:

能否从图形特点上来观察,本题中除了等腰三角形外还有其他三角形吗?

生7:

由△BOE∽△ABF,得

设AF=a,则BF=2a,点A坐标为(2+2a,a),点C的坐标为(2,2a),则k=4a=(2+2a)a,

,则k=4

师:

利用相似,这个解题思路很好,还有用不同方法来做的吗?

(没有学生响应)

继续引导:

反比例函数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生(全体):

面积不变性。

师:

面积不变性在图形里是如何体现的?

生(小声的):

可以构造长方形(三角形)。

生8:

我经过点A,C构造了两个三角形,得到

,但是不知道怎么用。

师:

如何利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找到与坐标的联系呢?

这样的引导似乎还是不起作用,学生比较习惯于设点的坐标来求解,很少会往面积不变性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继续引导。

师:

我们可以从面积角度出发来思考,三角形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那么

,对比观察它们的底边和高,有什么联系吗?

生9:

师:

观察的真仔细,刚才我们从代数和几何角度探讨了这道题的不同解法,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有那么片刻的停顿,所以我让大家先互相讨论一下。

生10:

1.经过A,C两点画直线,求直线AC的函数解析式?

生11:

2.求△ABC的面积?

生12:

3.求CE的长度?

生13:

4.在y轴上找一点P,使四边形EBCP为平行四边形。

生14:

5.在双曲线上找一点P,使△ABP与△BOE相似?

生15:

6.双曲线上是否还存在点与A、B两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

师: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挑你会的尝试求解?

(第五个问题解法繁琐,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生15:

问题一:

根据原题所得A、C两点坐标,利用两点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生16:

问题二:

以BC为底,作高AD,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面积为2.

师:

这样似乎简单了些,中考比较喜欢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那么稍微改编一下:

连OC,求四边形OBAC的面积,能求解吗、。

生17:

以BC为底分割为两个三角形,求面积和,两条高之和的长度刚好是点A的横坐标。

师:

还有其他方法吗?

---没反应,继续引导:

利用面积差能求吗?

生18:

在四边形四周构建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生19:

问题三:

以CE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CE=

.

生20:

问题四: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PE=BC=2,可求得P(0,1)。

生21:

问题六:

会出现多种可能,分类讨论:

AB=AC,AB=BC,AC=BC.

师:

那么我们是否还可对题中条件进行适当改编,比如等腰三角形还可换个背景……

生:

换成等边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师:

那么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变式:

弱化条件

变“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求K值。

(K=

因为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还可弱化条件:

变“

”为“

”(不直接给出比例系数)。

生22:

根据直线可先得到E点坐标(0,-1),由等边三角形可知

,可得B点坐标(

,0),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得

,所以直线AB:

.设点C

,则A

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得

师:

利用设点的坐标来求解,那么有同学利用其他方法吗?

----时间不多,学生中有个别说利用相似的。

请同学们类比刚才求解等腰三角形的方法,课后再试试其他方法是否可行。

谈谈你的收获----

师:

这节课我们从图形的变化探究到题目的变式,希望同学们学会在图形变换中探求解题的统一性。

问题诊断:

1、直接展示题型,学生一开始就觉得解题困难,积极性受挫,参与度不高。

2、先展示原图后分解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呈现不高,显得被动。

3、事先没有足够的铺垫,学生还是按惯性思维,用设点的坐标来求解,很少数几个能从图形角度用相似的方法解题,而面积不变性的方法根本没去考虑。

4、学生在探求利用相似特别是面积不变性的解法时,思考时间比较长,做了大量引导,以致时间没分配好,变式拓展部分结束的比较匆忙。

5、之前的思维受阻,提问部分学生有些茫然,只提了一些类似题,没什么新意,积极性也没充分调动起来。

6、变式部分因为解法的归纳提升功夫没做足,学生在这里也没形成基本解题思路。

评课意见:

第一次试讲,听课的老师在评课中从各个角度也谈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肯定了本节课的优点:

①整体构思比较突出重点②问题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有自己的特点,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引导。

③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与教学结合较紧密。

同时,各位老师也指出了一些需要共同研讨的问题。

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导入部分怎样设计。

直接展示题型,或从分解图形引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入题太难,以至于学生后来的积极性都不高,参与度不够。

所以重新设计导入部分,从点的坐标代入,构造长方形,观察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关系,以及添加辅助线找全等三角形的方式,都预先作了铺垫,从简单变式入手,引导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精彩课堂做铺垫.

2、解法探究的引导

通过设点的坐标,学生基本上能很快求解此题。

但作为一题一课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要求,要适时引导学生,能否从图形上找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力从代数角度转向几何角度思考问题,观察图形,找到相似的解法,以及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边长关系。

最后对解题方法进行必要的归总,优化解题策略,思考如何找到解题切入点,从哪些角度思考,核心问题是什么?

3、开放性问题的引入

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在合作交流中激活思维。

教师要巡视观察学生的问题,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作好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结合知识点提出各种创新性问题。

4、变式拓展紧扣原题

一题一课应围绕一个主题发散思考,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如果在变式部分做大面积修改,那就偏离了主旨,所以以原题为基点,适当变化条件,从等腰到等边再到直角三角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究学习指引可行的方向。

5、赏识学生

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性,学生稍显拘谨,九年级的学生又不爱举手提问,所以这时教师的激励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地评价,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第二次磨课时的教学设计]

引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从一道简单的题出发来研究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看看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一、分解图形、引出课题:

问:

(1)若在双曲线上任意一点构造长方形,你能马上说出它的面积吗?

(2)若给出点A(4,a),C(?

2a),如何求得点C横坐标?

点拨:

从代数角度求解外,能否从图形上找特点说明理由?

小结:

通过刚才的简单变式,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只有一个待定系数k,所以关键在于求得点A的坐标。

【设计意图】简单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精彩课堂做铺垫.

二、构建图形、探究解题:

题型展示:

如图:

直线

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交于点A,与x轴相交于点B,过点B作x轴垂线交双曲线于点C,且AB=AC.则k的值()

A.2B.3C.4D.6

课堂预设:

解法一:

设点的坐标

1、设A(a,

a-1),根据

,得C(2,a-2)。

因为点A、C同时也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则k=a(

a-1)=2(a-2)可求得K=4。

2、设C(2,

),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结合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A(4,

),把点A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得K=4.(引导:

这个时候该利用什么函数求出y的值?

点评:

通过设点的坐标,联立方程,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问题。

3、设点A坐标为(x,y)则点C坐标为(2,2y),由k=xy得:

xy=4y,x=4,y=

,所以k=xy=4。

【归纳】通过点的不同设法,体会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乘积为定值是解决本题的切入点。

引导:

还有不同的解题方向吗?

是否可以在图形上找方法?

(比如说,这里除了等腰三角形,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吗?

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

解法二: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由△OBE∽△DAB,得

设AF=a(隐含条件:

),则BF=2a,点A坐标为(2+2a,a),点C的坐标为(2,2a),则k=4a=(2+2a)a,

,则k=4

【归纳】利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可以知道点A的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坐标乘积为定值,则可以求出y的值,要注意隐含条件:

).

解法三: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构造长方形)

【归纳】通过构造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边长关系,并建立线段与坐标的联系,得到A点坐标代入求解。

学生可能还会出现以下两个方向的解法,但方法难度大,或者求解困难,不特意作引导。

解法四:

利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构造三角形)

 

【归纳】利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构造三角形,此法涉及三角形面积的两个特例:

同底不同高,面积之比为高之比;同高不同底,面积之比为底边之比,不容易观察。

解法五:

利用两函数交点

,求出

由CB⊥X轴求出

,进而根据

,即

,求得k=4。

【归纳】两函数图像交点坐标同时满足两个解析式,可联立方程组求公共解,此法求解甚繁,不提倡。

师:

这是一道选择题,有解题技巧吗?

(利用题型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做题技巧性的点拨。

生:

代入k值选项反向验证所给条件。

【解法反思】由于解法上的多样性,务必要引导学生及时归总解题策略,优化解题方法,为今后的方法选择指引方向。

平时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三、自主提问、发散思考:

引导:

同学们,通常题目进行到这时,基本也就结束了,那么今天,我们能否对题目进行再思考?

问:

若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问题提出不多,再分小组讨论,比比看哪一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有创意)

课堂预测:

生:

1、求直线AC的函数解析式?

(也可能是经过其他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或者求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生:

2、连结OC,求四边形OBAC的面积?

(也可能是三角形,梯形或其他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生:

3、当x为何值时,比较一次函数值与反比例函数值的大小?

生:

4、以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求抛物线解析式?

(也可能是其他抛物线的形式)

生:

5、平移直线AB至点C,求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或两直线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平移其他直线至不同的点)

生:

6、双曲线上是否还存在点与A、B两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

问: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挑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解决,适当点拨,先由其他小组代表解答思路,不行再由提问者回答)

生7:

问题一:

根据原题所得A、C两点坐标,利用两点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生8:

问题二:

以BC为底分割为两个三角形,求面积和,两条高之和的长度刚好是点A的横坐标。

生9:

问题二:

在四边形四周构建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归纳】通过割补法,分别以面积和与面积差来求解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板书:

割补法面积和差

生10:

问题三:

交点横坐标即两函数值相等时的x取值,分类讨论两函数值的大小情况。

生11:

问题四:

根据点C坐标,设抛物线的顶点式

,代入点A坐标解得

生12:

问题五①:

平移后的像和原直线是平行关系,所以比例系数相同,可设为

,代入C(2,2),解得b=1,所以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是

(或许还有同学用两点法)

生13:

问题五①:

可以直接写出平移后的直线解析式是

,因为这里的平移变换相当于把直线向上平移了2个单位。

生14:

问题五②:

两直线之间的距离,可利用等积法,作

问题六需要对等腰三角形进行分类讨论,画图得出四种可能情况,点的坐标不好求解,以及跟本课主题偏差大,可作为学生课后探究题。

(其他可能问题:

1、在y轴上找一点P,使四边形EBCP为平行四边形。

2、延长AC交y轴于点P,求△ABC与△APE的面积之比。

3、点A,C是否为线段PQ的三等分点。

4、在轴上找一点P,与BC两点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为定值。

……)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激情,大胆推理、联想、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引导:

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那我们能否再来研究一下,除了结论可以拓展外,是否还可对题中条件进行适当改编?

(可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思路,演示解题过程,教师作适当点拨)

变式一:

弱化条件

如图,直线

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交于点A,与x轴相交于点B,过点B作x轴垂线交双曲线于点C,若△ABC是等边三角形.求k的值。

小结:

通过类比,可以发现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解题思路基本一致,那么变换为直角三角形,是否还能沿用前面的解题方法。

课外思考题:

变式二:

变换应用背景

如图,直线

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交于点A,与x轴相交于点B,过点B作x轴垂线交双曲线于点C,若△ABC是直角三角形.求k的值。

1当∠BAC=90°时,求K.

2当k=40时,判断△ABC的形状.

变式三:

如图,已知双曲线

经过Rt△POQ斜

边OP的中点C,与直角边PQ相交于点A.若△AOP的面积为6,

则k=__.

【设计意图】通过一脉相承的引题与变式,学生更容易类比发现解决此类题型的规律和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对题型的挖掘与深化。

感悟与反思:

1、善于“借题发挥”

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习题是数学问题的精华,教学不要忽视了这些小题,要善于“借题发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组合,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性和方法,以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真正做到轻负高质,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数学素质,都将起作积极的推动作用

2、擅长“图形分解”

几何综合性问题通常是由若干个基本问题组合而成,其图形也是由若干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因而,学生不仅要具备必需的图形的分解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必需的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的技能。

而当学生面对一个融合多个知识点的复杂图形时,往往会感到解决此题比较困难,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

对于这样的情形,可以从图形上入手,根据构图分解图形,设法转化为熟悉问题,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途径,从而顺利解决原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迁移、发散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乐于“自主探究”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一题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一题一课,意在还原真实的课堂,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数学”的本质,挖掘题型本身蕴含的能量,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造全新的教学氛围,让数学课堂焕发属于自己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