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00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docx

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呈高速增长态势,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大。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外贸大省,在这一点上显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外贸总额急速攀升;另一方面,在吸引外资方面远远走在全国的前列。

本文以徐州市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通过对徐州老同昌茶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况、发展的现状,使人们认识到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缺点与不足,并为了更好地适用瞬息万变的世界,提出了合理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江苏外贸徐州老同昌茶叶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第一章绪论1

1.1论文研究的背景1

1.2论文研究的意义1

1.3论文研究的框架1

第二章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概况2

2.1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简介2

2.2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历程2

第三章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4

3.1茶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成为丘陵山区农业支柱产业4

3.2茶叶企业的多元化导致其茶叶需求与消费呈现多元化4

3.3茶叶对外贸易方式多样化5

3.4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薄弱环节现状总结5

3.4.1企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5

3.4.2茶园基础薄弱5

3.4.3加工设备陈旧,机械性能差,影响品质的提高5

3.4.4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影响市场竞争力5

第四章江苏省对外贸易存在问题7

4.1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出口经营主体素质不高7

4.2茶叶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茶叶均价低7

4.3茶叶生产、出口规模小,缺少世界知名品牌7

4.4茶叶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容乐观8

4.4.1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存在问题8

4.4.2茶叶加工企业个体规模小9

4.4.3出口茶叶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9

第五章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策略10

5.1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提高茶叶出口主体的素质10

5.2调整出口茶类结构,提高茶叶贸易额的比重10

5.3扩大江苏省茶叶出口与经营规模,打造江苏省茶叶出口“航母”11

5.4提高江苏省茶叶出口产品质量,确保茶叶质量安全11

5.4.1政府方面11

5.4.2生产者方面11

5.4.3经营者方面12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13

6.1研究的总结13

6.2对未来的展望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

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与其他国家相互依靠,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欧洲国家也这样,他们相互之间形成贸易链,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

1.2论文研究的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从商品的进出口演变到了劳务的输出入,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由满足物质享受的商品到满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外,对外贸易还成了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政策已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中断贸易关系,就是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建立经济贸易集团来发挥其作用而达到其目的。

当然,对外贸易也可以被用来制裁那些违背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制裁侵犯人权、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

总之,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相互作用,促进相互的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论文研究的框架

本文主要是对徐州老同昌茶叶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是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概况;

第三章是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第四章是江苏省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第五章是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概况

2.1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徐州市老同昌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老字号茶叶专业公司,于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

其前身是老同昌茶庄,它始建于1927年。

如今“老同昌”已在市县设立18家连锁店,经营高、中、低档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普洱茶、保健茶、名优礼品茶、精美陶瓷、紫砂茶具、工艺品等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达4500万元,在全省行业中名列前茅。

多年来,老同昌人秉承“老字号”的优良传统,视质量为生命,信誉为根本,坚持以诚信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在苏、鲁、豫、皖及淮海经济区享有较高声誉。

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

连续多次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全国文明经营示范单位”、江苏省诚信经营示范企业、中国商业信用AAA级企业、市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老同昌”商标被评为“徐州市知名商标”及“江苏省著名商标”,是我市唯一一家质检部门挂牌的“茶叶质量跟踪站”,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单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单位、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单位。

2.2徐州老同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历程

1939年,徐州老同昌茶庄二掌柜马番周与店员赵紫青、张秉和、牛兰刚、马跃先合资1万元伪币与开封总店脱节,名起老同昌茶庄正式营业。

同时,建立了

自己的茶叶基地,以江苏春茶为主,在温州四窨茉莉花茶。

由于茶叶口感好,香气浓郁,品种齐全,货真价实,服务优良,在徐州茶界声誉日隆,独领风骚。

由于,老同昌茶庄行市看好,带动了徐州茶馆业的兴旺。

是时,徐州茶馆多集中在坝子街黄河南北两岸以及市区一带,一共34家。

其中,老东门半乡园仍最负盛名。

进入上个世纪40年代后,徐州起码还有14家较大茶馆。

其中以坝子街杨天赐茶馆和堤北刘东科茶馆较为出名。

后来这两家茶馆联姻成为黄河北岸最大的茶馆。

50年代初,徐州茶馆还有金城茶社、泰山茶社、余窑茶社和云龙茶社。

这些茶社均选购老同昌茶庄的茶叶经营。

50年代末60年代初,市内茶馆几乎荡然无存。

直到1994年,老同昌茶庄率先开设茶艺馆,组建茶艺表演队表演龙井茶道。

从此,徐州茶馆开始复苏。

1998年,徐州市区有4家茶馆,翌年猛增到17家,至2000年以后已发展到50多家。

茶馆为了保证茶叶质量,使茶客喝得放心,大部分从老同昌茶庄进货。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乌龙茶从2002年至2004年,每年以8%速度递增,徐州市民已认识到岩茶与铁观音的高贵品质了,是一种十分可喜的茶文化势头,徐州老同昌茶叶责任有限公司也因此变得更加家喻户晓,名扬在外。

第三章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3.1茶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成为丘陵山区农业支柱产业

江苏属平原省份,宜茶丘陵山区面积有限,但茶业生产一直呈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面积逐年攀升,从解放初的不足万亩,至2002年总面积达33万亩;产量1993年达历史最高,为1.5万吨,;9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市场红碎茶价格低迷,我省中小叶种制成红茶逐步退出外销市场,产量下调至1.2万吨左右,2002年总产为1.17万吨;产值递增幅度最为明显,2002年为6.18亿元,较1990年的1.5亿元,增长3.12倍。

数十年的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增长,在整个种植业中不为多见。

目前,江苏省投产茶园的平均亩产值达2500元,在丘陵山区开发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茶叶一直是最具生命力的产业,对丘陵山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2011年茶叶用地面积逐渐扩大,徐州老同昌茶叶也有了更多的来源和收益。

3.2茶叶企业的多元化导致其茶叶需求与消费呈现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

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

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

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

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世界绿茶及特种茶,如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等销量逐年增加,红茶出口份额下降。

新型茶叶产品悄然兴起,综合开发促使茶叶贸易空间广阔。

从茶叶中提取的速溶茶用途广泛,可以配制成混合固体饮料,加工成茶冷食,并可作为食品及保健食品的添加剂。

综合利用使茶叶从饮料业跨入食品、化工、医药、水产业和轻工业等领域。

3.3茶叶对外贸易方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拍卖足茶叶贸易的基本方式。

现在,虽然还是以拍卖为主但兼有双边贸易、补偿贸易、易货贸易、记账贸易等多种交易形式。

经营方式出现联合经营、双项商标经营等,这种茶叶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为江苏省对外贸易提供了方便,使得徐州老同昌茶叶的出口更加畅通,流程更加易走,贸易量也将更多。

3.4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薄弱环节现状总结

3.4.1企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国有茶场的体制改革滞后,脱困步履艰难;民营企业起步迟、规模小,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成市场的主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及过程。

其次,为提高产业实力,对外茶叶企业的竞争力很重要,因为竞争能力是一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或知识)的能力。

它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以我为主,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联为一体。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整合内部资源,更要善于整合外部资源。

这样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关系资源和商誉资源等。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在于它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知识,关键在于它能否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某一方面来整合内外资源为我所用。

3.4.2茶园基础薄弱

全省60%的茶园为70年代前发展的,这批茶园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虽然实施了修剪等改造措施,但未从品种上得到根本改良,故生产力低下,产出仅有现代无性良种茶园的1/3。

全省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存在着建园成本大、经济周期长、资金严重匮乏等困难。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也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手段落后,育苗成本大等薄弱环节。

3.4.3加工设备陈旧,机械性能差,影响品质的提高

一方面,全省大部分茶厂及加工设备均为70年代建立,随着茶叶加工业的发展,对茶叶制茶工艺、机械性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旧的生产机器性能差、进程缓慢,很难适用新的技术。

因此,在茶叶产区应重点推广应用茶叶耕作、喷灌、修剪、炒制加工机械与技术,才能突破夏秋茶机械采摘与加工技术应用瓶颈,不断优化茶机装备结构。

另一方面,采工紧缺造成茶叶采摘不规范,采摘下来的茶青不标准,导致名茶制率的下降,影响了茶叶的质量。

不少茶区由于采茶工紧缺,无法及时按标准采收鲜叶,造成茶青标准下降。

所以,没有及时采摘的茶青也影响了春茶的产量。

采用机械采摘,尤其是研制出适合名茶采摘的采茶机是解决采工紧缺的最有效途径。

3.4.4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影响市场竞争力

江苏省属于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各种生产成本、劳力成本高,产品在市场上价格竞争力弱,影响了苏茶对市场的占有率。

加之各行业之间的比较效益的竞

争,对茶产业形成较大压力,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江苏茶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四章江苏省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4.1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出口经营主体素质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茶叶出口企业110家左右。

随着茶叶出口经营体制的改革,茶叶生产企业以增加出口带动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国际市场得到开拓,但这也给茶叶出口带来了新的问题。

茶叶出口市场竞争过度,茶叶出口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各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为激烈,从而出现了茶叶出口总量增加但出口收入减少的情形。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残酷,茶叶出口经营和管理体制滞后和不完善,加上经营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国际贸易法规、法则、维权等方面的知识,思想准备不足,自律、互律、联合对外意识较差,出现了哪里有销路大家都往哪里钻、一个茶类好销大家都争着上、一个品牌出了名假冒伪劣接踵而来,造成管理失控,经营秩序混乱,同时也侵犯了海外茶叶企业的商业利益,加快了欧盟、日本等进口国对中国茶叶的“设限”速度。

由于出口茶叶的质量达不到进口国标准,拒收、退货事件偶有发生,从而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声誉。

4.2茶叶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茶叶均价低

在国际茶叶贸易中,红茶类是主要的交易品种,历史上红茶种类曾占到世界贸易量的90%以上,其中红碎茶又占到红茶类的95%~98%。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红茶出口是第一位的,创汇一亿多美元,国家补贴2亿多人民币,是高亏产品。

由于地理、气候、品种等因素,中国红碎茶品质总体是先天不足,大部分红茶天然质量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生产成本又较高,价格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除个别品种外,中低档茶居多。

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茶叶农残检验标准,使中国红茶出口量逐年减少,生产趋于萎缩。

1970年,红茶出口量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49.4%,出口金额只占35.7%,但从1999年起红茶出口比例仅占到15%左右,出口金额只占10%。

中国绿茶出口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占有优势,曾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90%以上,平均单价也一直大大高于红茶。

1970年绿茶出口量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44.3%,出口金额却占57.0%,从1999年起绿茶出口比例和出口金额逐年增加。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仅次于肯尼亚(34.97万吨)和斯里兰卡(29.88万吨),名列世界第三,但茶叶出口金额、均价都大大低于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4.3茶叶生产、出口规模小,缺少世界知名品牌

2005年全国茶园面积126.7万公顷,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5%,但产量仅为世界茶叶总量的26%,平均单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

中国茶叶的种植

和初制加工以个体农户、小型乡村集体和合作企业为主。

据统计,中国现有茶农8000万,平均每户茶园l亩左右;茶厂(初、精制)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吨左右。

从国际贸易发展和茶叶出口经营来看,分散型的生产方式和出口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茶叶贸易的需要,并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中国茶业生产和销售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全球化经营主体缺乏,很难适应开放式的国际市场,与中国茶叶大国的形象和地位不相符。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各种名茶超过千种,但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品牌甚少。

中国是“名茶强势,品牌弱势”,茶业已在数量上“做大”,而未能在经济效益上“做强”。

4.4茶叶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4.4.1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存在问题

第一、茶叶质量安全仍存在较大隐患

虽然农业部已禁止21种农药在茶叶上使用,但在检测中发现,江苏的极少数地区的个别生产者仍在使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同时茶用农资经销点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农药、肥料混放,有机茶专用农药、肥料未获认证;农药商品名繁多,主要成分标识不清,易使茶农误用。

茶叶加工小企业过多,设备比较陈旧,厂房简陋破旧,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卫生较差、技术落后、质量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等状况,造成再次污染的隐患仍然存在。

第二、监管不力、处罚依据不足造成的质量事件屡禁不止

江苏省茶叶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有两个原因值得关注:

一是处罚依据不足,如对于茶叶中添加色素或其他非茶异物如何处罚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即使主管部门查到这种情况,也大都从轻处置,达不到遏制效果;二是监管职责不明与监管力度不足。

第三、信息缺失,检测设施相对落后

信息缺失造成的生产和检测与国际的严重脱节也是影响茶叶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我国现行的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检测项目和数量,也与出口国的具体要求相距甚远,往往检测的产品符合国内的标准,但却远远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导致产品出口受阻,并可能连累其他产品的出口

除了信息不对称之外,检测设备的相对落后,造成许多检测因为没有相关的设备而无法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

大量检测设备必须依靠进口,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应有的重视,检测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也与国外相距甚远。

有些检测指标,如农药残留等,国外能够检出,而国内的设备和人员却无法检出,给出口带来了被动。

第四、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的网络建设薄弱

江苏省茶叶质检和监督机构设置地区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检测能力较

强的检测机构基本集中在杭州,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检测不力,监管困难。

4.4.2茶叶加工企业个体规模小

江苏省茶叶虽然生产总量大,但经营规模小。

小规模生产,使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困难,机械化水平低,茶叶质量难以稳定,市场竞争力弱,并且容易造成无序竞争。

虽然近年来,行业协会做了一些工作,情况有所好转,但当短期利益可能受损失时,竞相压价现象仍时有发生。

4.4.3出口茶叶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江苏省目前茶叶出口的总体数量多,但出口商品层次比较低。

集中体现在出口的多为中低档绿茶和初级产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另外,江苏省茶叶出口主要以茶原料为主,多数产品充当国外品牌原料,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茶叶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茶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茶企业品牌意识低下,自有出口品牌少,迄今为止,尚未培育出1~2个具有相当市场份额的茶叶品牌,几乎没有国际公认的品牌茶。

出口茶叶的层次低下,直接影响茶叶的出口价格。

 

第五章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5.1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提高茶叶出口主体的素质

商务都、海关总署公告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茶叶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为此,实行年的茶叶配额制宣告终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市场化。

随着出口主体的增加,大量没有经营过茶叶出口业务的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相在海外“低价抢市”,造成不应有的相互竞争。

因此,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加强对茶叶出口经营的管理,对出口企业进行有关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茶叶出口主体的素质,提高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和茶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5.2调整出口茶类结构,提高茶叶贸易额的比重

近年来,江苏省茶叶出口结构依照市场规律自行调整。

增加绿茶特别是特种绿茶的生产与出口降低。

增加高附加值茶叶产品的出口,减少散装茶叶的出口;增加高档茶叶产品的出口,降低低档茶叶的出口。

“控制红茶(尤其是红碎茶),提高绿茶,发展特种茶和有机茶”已是江苏省茶叶出口的方向。

在国际市场上,江苏省除了红茶不具备竞争优势外,其余茶类品种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白茶等特种茶仅江苏省生产,是江苏省独有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份额。

目前,在国际茶叶贸易中,茶叶的消费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的茶类商品外,袋泡茶、速溶茶、茶水饮料、茶叶保健品等也成为茶叶消费新的增长点,而且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因此,江苏省茶叶出口还需关注世界茶叶消费的动态,逐步完成由少数的花色品种向多元化、多种类茶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美国本身不产茶叶,但他们每年从世界主要产茶国进口大量的茶叶,经过重新拼配加工形成自己的产品,如英(ton)牌茶叶,在世界140~150万吨的贸易量中,销售量约6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其袋泡茶占全球市场的60%,销售市场遍布世界各地,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江苏省茶叶出口应提升品牌效益,整合国内茶叶品牌,突出茶叶品牌的个性和区域特征,提高江苏省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提高出口茶叶的质量、规模和效益,使茶叶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出口茶叶的价格逐步达到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是江苏省茶叶出口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打造江苏省茶叶国际品牌时,也可和世界知名的相关企业进行品牌共享或实行双项商标的联合战略。

5.3扩大江苏省茶叶出口与经营规模,打造江苏省茶叶出口“航母”

从2005年统计数据来看,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到江苏省茶叶出口的一半。

出口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往往难以抵御国际市场激烈竞争。

为了扩大江苏省茶叶出口贸易,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降低出口成本,必须走联合之路,组成企业集团,扩大出口规模。

同类企业均以资金为纽带,用股权组成紧密的集团,还可根据供应链的原则建立企业联盟。

对茶园的规划、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与检验、茶叶出口与贸易实行一体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增强出口企业实力,增强茶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考虑与消费国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组建跨国茶叶公司。

印度的达达公司和英国的泰特来公司(两者均为跨国茶叶公司)合资兴办的“达达泰特来有限公司”,合资双方在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各有优势,这对印度茶叶出口欧洲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苏省茶叶的生产、经营与出口也可以与主要的茶叶进口大国进行结盟。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考虑跨国生产与经营,在主要消费国家或地区建立自己(或联合当地的机构和企业)生产基地,就地生产、加工、经营并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5.4提高江苏省茶叶出口产品质量,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5.4.1政府方面

政府应从发展方针、产业政策上加以指导、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首先,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行茶叶生产准入制度。

其次,根据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和行业38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51项《茶叶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方法》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便和国际市场接轨。

同时,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扶持茶叶龙头企业,使茶叶生产由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向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中国茶叶的“航空母舰”。

5.4.2生产者方面

生产者在进行茶叶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茶叶出口的标准和要求。

在茶园的选址、选种和新开辟茶园的过程中,应按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应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无性系品种进行种植,特别要对土壤和周边的环境要进行调查、检测,从源头避免茶叶的污染。

在茶园管理特别是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多用有机、复合、生物和自然肥料,减少或不用化学肥料,采用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的方法治虫防病,避免在茶园中使用汽油、柴油采茶机、修剪机等机械设备,特别是绿色有机茶园更应如此。

在茶叶的采摘与加工时,应按食品加工和“清洁生产”的要求,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污染,对加工场地的卫生条件和加工设备要按“食品卫生标准

”进行管理和选择,避免选择含有重金属铅与铜的机械设备。

要注意茶场(厂)的防尘、防污染,要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应用HACCP管理,开展IS09000质量认证,使茶叶卫生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5.4.3经营者方面

经营者应根据茶叶商品的特征和特性及茶叶出口的要求,在经营的各环节中尽可能保持茶叶原有的品质特征。

茶叶生产加工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但茶叶的经营与消费却没有时间和区域的概念,而是全天式的市场和商业行为。

因此,在茶叶的包装、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要按照茶叶品质要求,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避免造成茶叶二次污染。

在选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和仓储场所时要确保卫生、洁净、无污染。

同时,要考虑茶叶存放过程的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