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91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docx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剖析

以儿童文学作品摹写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源于我们在习作教学中的几个思考和发现:

思考一:

在一次作文单项检测中,语文组教师普遍发现学生的习作存在以下几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高年级学生,习作尚不能做到文从字顺,恰当的表情达意;二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三是文字呆板滞涩,没有个性闪现,缺少灵动的性情抒发。

基于这些现状,我们不禁思考:

怎样让学生爱上习作,成为他们抒发性灵,倾诉情感,记录思想,展现才情的生命需求。

思考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表达生活,使他们的习作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可以纵情驰骋的天地呢?

发现一:

在学校开展的班级读书会活动中,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对像《窗边的小豆豆》《淘气包马小跳》等儿童文学作品非常感兴趣,90%的同学都接触阅读过这类的书,书中的一些语言甚至成了学生中的流行语。

发现二:

在我们偶然布置的以《老师得了健忘症》为题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表现出了少有的习作兴趣和热情,写得有创意,有个性。

语言表达十分丰富,想象大胆而合理。

有的同学还写了续篇。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发现,我们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潜在很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如果能充分激发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贴进生活,发现生活,使他们的写作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自由、尽情驰骋,学生的习作潜能将得到充分挖掘,习作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

而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恰能艺术地反映儿童的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美好纯真的情感。

孩子们读来非常亲切,似曾相识,被深深吸引。

同时他们的生活经历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素材,也有表达和倾诉的欲望。

我们认为如果让学生摹写儿童文学作品,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恰好是找到了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和内容表现的最佳结合点,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提升习作水平。

这一点,在我们开展的尝试性活动中已经初步得到印证,因此我们决定深入系统地开展此项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以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摹写为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基点,通过探索儿童文学作品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开拓校园文学活动的新天地,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贴近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使摹写活动成为同学之间共同的精神生活,并以之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目标:

1.课题理论与模式的构建目标:

⑴探究和构建学校作文教学的有效模式;⑵在这个模式指导下探索构建一套易于操作的、真正有实效性的符合学生特点的作文教学指导方法。

2.学生写作水平与综合素养培养层次目标:

⑴培养习惯——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⑵培养思维品质——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⑶挖掘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⑷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4月—7月)准备与起步阶段,搞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

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总结文学社团的活动和校园文学期刊的办刊经验,分析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定切入点,研究目标,研究班级和对比班级。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

学习相关理论。

进一步完善研究目标,落实研究内容,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开展班级读书会,举办讲座培训,办好校园文学期刊,作品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的写作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撰写实验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

整合资源,总结实验经验整理出《儿童文学作品摹写习作校本教材》。

第三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评估、总结阶段,整理各种资料,收集相关论文,阶段总结报告,结题报告和反馈教材使用信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一)操作策略——以读促“摹”,“摹写”结合

“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照样子”,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正确的例子,良好的范本及方法对学生有先入为主的示范和导引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能建立相对直观、清晰的印象,并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课题实验的操作阶段,我们特别重视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样子”,树立正确的印象。

1、以阅读为基础,在读中“摹”,实现文本知识向写作知识的过渡

习作是语言的技巧和艺术,一个人的习作能力首先取决于他的语言积累,然后是他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针对习作能力提高的一般规律,确定了一条“先走进去”,“后跳出来”的思路。

“走进去”即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被文本的语言、情景、情节等所吸引,并潜移默化地吸收消化;“跳出来”即引领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读懂文本的行文线索、表达方法、思想意义等,其过程如图:

 

 

图一文本知识与写作知识关系

(1)培养阅读兴趣,实现了海量阅读

1)班级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作为一种通行的读书组织方式,其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除了如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外,在传统的读书会内容上,特别增加了“好书短评”,“读书快讯”,“好书一网打尽”等内容。

目的是凸显出班级读书会的信息服务、好书导读的作用,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读。

比如,我们在举行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班级读书会后,分别向学生推荐了《森林报》《昆虫记》《动物解放》等,一年的时间,通过班级读书会,我们共同读了12本书,同时推荐及提供图书信息30余条。

2)校园读书节

校园读书节主要是营造一种与书为友,与书对话,亲近阅读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在心中都燃起对高尚的情感,高雅的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在读书节的内容上,我们设计了图书漂流:

选择学校图书室的好书,充实班级图书角,同时在各班流转;好书推荐会:

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及访谈,在校园闭路电视平台上,以直播的方式向全校学生介绍好书;图书跳蚤市场:

在学校篮球场上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设点,把自己闲置的书拿出来卖或与别人交换,促进流通,充分利用好图书资源;观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电视访谈节目。

3)亲子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及阅读效果的保证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

大部分家长都有对孩子读好书引导的意识,但是有部分家长总是以工作忙为原因对孩子的阅读活动放任不管,也有部分家长是引导方面不得法。

为此我们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开展讲座,对家长在亲子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培训,并形成了每天陪孩子读半小时以上书的习惯,通过“我和爸妈齐采蜜”,及星级小书橱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亲子阅读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星级小书橱的评选中,我们还把年级的“阅读之星”做成专版在教学楼大厅展览,有“我的读书经历”“我最喜欢的书”“我的藏书”“我的读书成绩”等栏目。

读书活动的开展,使一大批学生爱上了读书,也使一大批好书走进了学生的视线。

优秀的文本在潜移默化中充实、规范着学生的语言系统。

一年来,亲子阅读平均达到30余册。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梳理儿童文学的题材类型和表达方式

在组织班级读书会的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一段、章进行深入研读,可以是对作者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的梳理,也可以是就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观点进行的讨论。

学生通过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更习得了写作的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把儿童文学的题材概括成如下几类:

 

图二儿童文学作品题材类型

把表述的方式概括为:

成人身份表述方式,儿童身份表述。

而具体的作品,其写作方法也不同,如读了《青铜葵花》,学生被青铜和葵花之间真挚的友谊深深感动,尤其是作者采用的记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学习;读了《夏洛的网》,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动物童话可以这么写,原来拟人化的写法这么生动。

2、以习作为实践,在写中“摩”,实现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的转变

(1)以绘本为载体,有效实现摹写的起步

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富含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更是孩子轻松学习入门写作的最佳载体。

我们课题组尝试引导学生透过绘本的故事结构理解文字的组织脉络、架构文章段落,再藉由寓意体会心情、抒发感想,最后从千百万化的主題內容取得写作题材及灵感,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成长,以解决孩子“说得出口”却“写不入手”的窘境。

(2)以动画视频的直观刺激,达成习作驱动

动画作文就是通过动画摹写的训练,激起学生“我想说,我想写”的愿望,突破作文表达的心理障碍。

我们通常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所熟悉的内容去写,这样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创作,老师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能力,以动画《打针》为例,我们先让学生观察整个动画,要求看仔细,对整体动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看第二遍(这一过程能重复),这时,要求可以多一些,难度可以增大些,可以围绕人物的动作、神态等问题来展开,最后引导叙述根据现象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想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世界。

(3)以“续”“扩”“改”写为手段,进行摹写实践

  教师在指导学生摹写时,可以“续”“扩”“改”“拓”为写作手段,逐步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让学生尝试根据提供的材料来编写。

这方面的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续写或改写原有的经典童话故事。

  经典童话千古流传,童话形象、故事情节都已基本定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童话形象和基本故事框架重新改写,或沿用经典童话的结局重新构思续写故事情节。

例如:

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童话后,既可以让学生改写,也可以让学生续写《小灰兔回家后》。

 2)扩写童话故事

扩写童话故事就是启发学生将所提供的原来比较简单片断,通过合理的想像,将它扩充成内容具体生动的童话故事。

3、以创作为手段,在写中“练”,实现原本写作向才气写作的提升

在学生完成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这时,就可以逐步开展创作了。

在创作中,我们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首先选择的是童话创作,因为童话离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较近,学生对童话有天生的向往,而且篇幅可长可短,适合于初步的创作。

学生都知道,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丰富的想象,怎样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就是童话创作的关键。

我们的方法是:

1、范文引路;2、联系生活;3、构思创作。

比如:

一节童话创作课。

出示《快乐的狮子》

内容:

一头快乐的狮子,在一次管理员忘了关上动物园的门后决定去镇上拜访那些友好的居民,但当他走上街后发现一切都不再和动物园时一样,人们都变得惊慌失措,只有管理员的儿子弗朗科斯还和以前一样热情地招呼他,并把他带回动物园。

弗朗科斯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了解内容:

狮子为什么一开始快乐,后来不快乐了,最后又快乐了?

说明了什么?

狮子身上发生的事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吗?

四、根据你所想到的,展开想象,写一篇童话。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重视“摩”,即学会把握范文中本质问题,体会童话的意义。

其次是联系生活进行大胆的想象。

比如第三个环节,学生就想到了青蛙是有益的动物,明着是受到保护,但实际却遭到捕杀,创作了《青蛙历险记》;又比如有学生想到了爸妈的溺爱,明着是爱,实际是害,创作了《小兔跑跑》。

之后,随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我们先后进行了“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的创作练习。

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领悟了习作的基本规律。

其次,采取由扶到放的办法,先易后难,以兴趣先导,如引导学生先写绘本摹写,漫画摹写,再过渡到作品摹写,由写片段或开头结尾过渡到整篇摹写,由续写改写过渡到创作,这是符合小学生习作“仿中求创,由仿到创”的认识规律的。

无论是根据提供材料摹写,还是自选材料创作,都把启发学生想像和幻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二)组织策略——组建写作共同体

1、“写作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写作共同体”,即是以班级学生为对象,为完成共同的写作目标和任务,共同写作,合理分工,有效开展写作活动的班级组织。

2、写作共同体的组建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为目的,主要采用:

同质共组、异质共组、男女共组、邻里共组等涉及学生性别、性格、兴趣、水平等众多因素。

3、操作方法

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不是使它成为少数优秀学生释放写作个性展示文学才能的舞台,而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实现全体参与,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目的,而写作共同体合作,又充分体现了写作的社会性,为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主要操作方法见下表:

操作方法

具体做法

适合阶段

写评改轮流

成员共同讨论好写作的内容,进行写、评、改的轮流分工。

初期

章节分工

成员拟定好作品的章节,分工完成,互相修改,共同整合。

中期

同材异构

成员确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各自独立构思,完成后共同比较、评改。

中期

异材异构

成员讨论确定几个题材,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独立构思,完成后交流、评改。

后期

图三“写作共同体”操作方法

以“智斗风沙二怪”的童话写作为例:

第一次必须由组里写作水平最逊色的成员执笔,然后分别由一位同学负责主评,一位同学负责修改,最后,再请第一位学生把修改好的文章工工整整地抄写到作文本上。

这样的合作作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教学效率提高了,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帮助。

写作共同体的写作策略其实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群体优化”效应,使每个参与者的思维在交流的气氛与互相启发影响下进入最佳状态:

多个“臭皮匠”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了写作的源泉--生活的共享空间;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习作有了深度也有了新意。

(四)评价策略——获得成功体验

为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永葆写作的激情,改进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课题组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评价方式:

1、激励性的评定方式

(1)评定分数的超越性

在传统的学生作文成绩的评定中,我们往往给学生打的分是60—100,我们的课题实验作文设定保底分为100分,在保底分基础上再加20分、50分、80分……,加分还须写上理由。

如“描写xxx的语言生动俏皮,让我一下喜欢上了她。

+40分”。

实验作文的大分值与其他学科的评分小分值或等级形成巨大的对比,带给学生的是成功的喜悦,以及对习作的期待,实现了学生与习作零距离。

(2)评定形式的多样化

给学生习作的评定,不必每次都打分数,我们课题组成员常采用各种各样的图案来表示评定,例如《“捣蛋班”的那些事》这次习作评定时,我用的是笑脸图案,趣味性浓一些的习作画三个或五个笑脸,趣味性淡一些的画一、两个笑脸。

有时,我还会画小红花,小星星,或书写“优”字,根据习作质量的好坏来确定图案的多少或大小,这些图案很容易让学生喜爱并接受,并且在孩子们相互比较其大小或多少的过程中,坚定他们将作文写得更好的信心。

(3)评价语言激励性

对于学生的习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教师应给予“指向性”的建议,切忌简单直接的从评语中流露出不满意,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自主地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例如:

习作《观焰火》中,小作者只交待了有些什么焰火,却没有描写出焰火的美,于是一位课题组老师这样批注:

“你对有关焰火的知识了解得可真不少!

可是老师很想知道最美的是哪种焰火,它绽放时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你能仔细给我介绍一下吗?

”还有一名同学在写观焰火的人多时,这样写:

“观焰火的人可真多呀!

人挨人,人挤人的”。

一位老师在这句话旁边批注:

聪明的小孩,这句话可换作哪个成语呢?

快动脑筋想一想吧!

”孩子们看到这样的评语,会很乐意地按照教师的指向,自主地去修改自己的习作,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好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

而成功感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我们课题组充分利用班内和校内外的一切资源,给学生创造有效交流的机会,我们采用班级展示,学校展播、家长点评的多元评价形式。

(1)班级展示:

为了让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我们主要采取了评选“阅读小明星”“写作小能手”,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编辑“优秀作文集”等形式来激励学生写作。

如每月一次的“阅读小明星”“写作小能手”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内心期待不已,每当在“班级新闻发布会”上听到老师念自己的作文,学生的心里更是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我们还把有创作新意的学生作文编入文集,在班级学生或家长群体间传阅,学生在赞扬声中得到了力量,因而激发起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于是在不断的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

如我们课题实验班就编辑了三册《蒲公英文学集》,其中涌现出许多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如《四眼田鸡诞生记》、《腾飞的中国龙》、《乡村的春天》等等,实验班的每位同学都踊跃参与,积极撰稿,写作热情十分高昂。

(2)学校展播:

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橱窗”“红领巾广播台”“校园网”“学校主题征文评选”等学校层面的平台及活动进行评比展示。

如在“学校橱窗”内,我们不定期地展出学生优秀的作品,有读书手抄报,有现场作文比赛照片,有学生的佳作;”在“红领巾广播台”中,我们进行过“推荐一本好书”“美文诵读”“我与好书有约”“佳作欣赏”等系列活动,由红领巾广播台主持人或学生自己把读书体会,写作心得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学生对能获得这样的殊荣都显得无比荣耀;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以“端午”“中秋”“重阳”“生命安全”等系列的主题征文活动,在这样的学校征文评比活动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带的实验班学生中涌现出不少佳作,如在以“端午”为主题的征文评比中,实验班刘妍的《漏雨粽》获得一等奖,张芊蔚的《和和美美团圆福香香甜甜粽子情》获二等奖;与之同时,我们还把这些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吸入到学校的“蒲公英”文学社,一方面充实了文学社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给予了这部分有写作特长的孩子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3)家长点评:

以往评价学生习作只有老师说了算,没有学生和家长的发言权,随着“校园网”的成功开设,不仅为很多同学提供了许多上网学习写作的机会,我们课题组也尝试了以这个为契机,改变从前单一的评价形式,提倡家长在网上与孩子们进行作文点评和交流,现在家长和学生也有了发言权。

有一位家长以赞许的口吻点评《能发电的向日葵》:

“孩子因为看了新闻,萌生了用一种植物代替煤发电的念头,这说明他非常有想象力,也善于思考。

但作文对于这种植物的描写有些单调,想像再丰富些就会更好。

”家长点评中充满了欣赏、鼓励,蕴含了尊重孩子的平等思想。

这使学生习作时没有压力,相反他们急于表达,急于看到有特色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更激起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学生也在交流中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日积月累,写作的能力肯定有所提高。

因此,我们很注意鼓励学生上网多回帖,这样也有利于我们课题组的教学研究,有利于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交流。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1、老师指导观念的转变

(1)更加注重了阅读课外读物的引导

大量课外知识的积累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有了保障,如每周1、3、5午间半小时的阅读时间里,通过老师们对阅读书籍的推荐,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收获也充实许多。

如老师们还设立了班级图书柜,利用这一资源,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2)课程开发的意识增强

传统教师的任务完全是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意识与能力的欠缺。

但是,在本课题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及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使老师们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老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例如我们课题组老师总结实验经验整理的《儿童文学作品摹写习作校本教材》。

2、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1)语文鉴赏力提高

课题的实施,使得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积累了丰富的文本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品位明显提高了。

对文字及写作的技巧关注多了,对作品的意义思考多了,而那种通俗卡通漫画类的口袋书已经很少有人看了。

(2)习作兴趣明显加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不仅仅表现在读上了,同时通过摹写,学生在习作中找到了价值体现,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激发着表达的欲望,点燃了创作的热情。

习作已经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成了心灵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呈现的方式和途径。

如读了《夏洛的网》的后,学生们续写了小猪威尔伯后来的命运,如《威尔伯与三只小蜘蛛》讲的是威尔伯与夏洛的三个孩子的故事,这个续写中,三只小蜘蛛传承了夏洛对威尔伯的支持和友爱,一如既往地帮助威尔伯,从而夺得世界王牌猪的称号。

(3)习作内容题材丰富,语言灵动

实验中,学生的习作兴趣有创意,有个性,语言表达十分丰富,想象大胆且合理。

如一次学生征文评比中涌现出不少佳作:

《“假小子”的梦想》,《斗鼠记》、《耳朵出走记》、《蚂蚁》、《“四眼田鸡”诞生记》、《我的“洋老师”》……(材料附后)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有生动传神的描写人物特点的,如我的“洋老师”,把一位姓杨的英语老师幽默、严格的特点刻画的活灵活现,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日记的,如蚂蚁,把蚂蚁团结一心,攻克难关的情形描绘的栩栩如生,有写收获深刻启发的事情的,如“四眼田鸡”诞生记,诉说了小作者平时不懂得保护眼睛最后架起眼镜的经历,诙谐中透露出几分后悔,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让人深受启发。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这些素材大多是取之于生活,发现于生活,这是实验强调创作要联系生活的结果,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思路,从习作中可以看出,实验中大量的积累和有效的习作练习在学生身上起到的变化。

3、促进了学校书香氛围的浓厚

广泛开展的班级读书活动,在实验实施中组建的校园文学社团,班级文学刊物以及持续的创作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书香氛围的浓厚,在本实验的促进下,学校投入了资金在教学楼每层开辟一个教室进行装修,打造开放式阅览室,卡通的色彩,卡通的桌凳,精美的图书,吸引着学生阅读。

每年一度的读书节则把书香气氛推向高潮。

4、促进了家长的认同

实施课题研究以来,家长从孩子身上发现了惊喜的变化,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通过这一年多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在阅读和写作上有了很大的飞跃,许多家长反映孩子阅读的兴趣浓了,选择书籍的类型广了,尝试写作的动力大了,原本在孩子身上经常看到的举“笔”唯艰的现象少了,语言干涩的习作少了、笔不随心的习作少了。

家长对孩子在阅读和习作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了肯定和支持,希望老师能一如既往地把这次尝试继续开展下去,使得孩子的习作能力日渐成熟。

六、课题研究的整体评价及思考

在一年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做了如下研究工作:

一是以班级读书会为主要形式,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交流读书心得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一年来,班级学生平均阅读了12本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二是概括了儿童文学作品题材的类型及写作的方法;三探索出一套儿童文学作品摹写的操作方法;四是探索了一套写作共同体的组织方法;五是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法。

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读书写作表达的兴趣明显增强,儿童文学作品摹写在带给学生创意表达的同时,也在有效地提高这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实验体现了习作的海量积累,海量表达,在大密度的读写中,体现了高效度、高品质、系统性和整合性。

因此我们认为,此项实验的效果是明显的,是传统习作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

同样在研究中,我们也感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