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8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docx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45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四五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史

(中华文明起源——秦)

1.文明起源——夏——商——西周——秦社会变革过程:

国家的诞生:

农耕生活

(1)——农耕聚落形成——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产生——王国诞生(距今5000——4000年前)

国家形态的演进:

王国(夏)——方国联盟(商)——分封建制(周)——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大一统的皇帝与中央集权制国家(秦)

2.二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与上古历史的研究

社会发展状况

证据

文明起源

时间:

距今5000——4000年前

地区: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3)

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神话传说:

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

他们都是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华夏族形成过程中,黄帝、炎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2)

新时期时代后期遗址的考古成就:

玉器、墓葬、古城、祭坛等,表明社会等级已经存在,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产生。

第一个王朝(4)

传说、后世文献

偃师二里头文化(5)

方国联盟、内外服制度(6)

甲骨文(7)、文献记载、

殷墟、青铜器(8)

第二阶段:

西周——春秋战国——秦

这是一个走向大一统社会的过程。

社会大转型的过程,历时500多年。

西周(9)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12)

政治形式

封建制(10)

制度破坏,战国七雄(14),商鞅变法(15)

统一六国(16),皇帝与中央集权制(17),暴政(18)

经济

井田制

井田破坏;土地买卖出现,自耕农和地主产生,

小农经济为主;啬夫管赋税

文化

制礼作乐(11)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13)

法家治国,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知识点:

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

《文明起源》

1.原始农耕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粮食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炎黄传说A: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地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夏朝与二里头文化》

4.《礼记·礼运》中的夏王朝A

文献中的夏文化: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的社会,

夏朝建立之后进入“小康之世”-----“天下为家“的社会。

5.二里头遗址A:

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商朝与青铜文化》

6.商朝的历史是信使B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方国联盟A: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至商朝末年,方国叛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

7.商朝甲骨文A:

出土于河南殷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8.青铜器A: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其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罕见,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9.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

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10.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

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11.礼乐制度A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诸子百家》

12.社会大变革B

A.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东西,后人把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B.社会大变革

a)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b)历时:

经春秋战国500余年逐渐积累,到秦朝完成。

c)特点: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经济变革(最深刻的变革):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最深刻根源

C.内容:

政治变革:

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

思想变革:

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

13.百家争鸣B:

A.背景:

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士阶层最为活跃。

B.形成:

士阶层对变革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C.影响:

百家争鸣-------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D.先秦诸子思想-----我国后世学术思想源头

E.流派-----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a)儒家: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合一。

b)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4.战国七雄A:

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15.商鞅变法A:

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16.秦帝国的建立A:

统一六国:

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历史步入了统一战争的进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17.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内容:

Ø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Ø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Ø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

措施: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作用: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末农民起义》

18.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

Ø秦统一后,不断动用民力:

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

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

Ø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Ø秦朝统治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朝统治者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19.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20.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五

中国古代历史——大一统帝国

(秦——清1840年前)

朝代

政治体制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文化科技

皇帝与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

汉初承秦制

(1)

布衣将相

无为而治

(2)

内外朝制度(3)

推恩与刺史(3)

文景之治

(2)

通西域(4)

独尊儒家(5)

东汉

光武中兴(6)

豪强政治(7)

庄园

推举制与官宦世家)

三国

赤壁之战(8)

三国鼎立(9)

南北朝

政权更替(10)

南方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1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13)

科举(14)

贞观之治(15)

开元盛世(17)

由盛转衰

唐(12)

唐藩关系(16)

丝绸之路(18)

遣唐使(19)

宋(20)

文官体制(21)

科举制度(22)

宋辽和战(23)

宋夏战和(23)

宋金对峙(24)

蒙古灭宋(25)

海上丝绸之路(26)

活字印刷(27)

火药武器(28)

《梦溪笔谈》(29)

中书省与行省制(30)

对吐蕃、台湾的统治(31)

明(32)

内阁制度与皇权加强(33)

特务机构(34)

朝贡贸易(39)

民间海外贸易(40)

海禁到闭关(41)

西学传入(42,43)

清(35)

军机处

(36)

康乾盛世经济繁荣(37)

多民族国家巩固(38)

《四库全书》(44)

文字狱(45)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

1.汉承秦制A: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

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均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汉初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Ø汉初分封的原因: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Ø汉初分封的不良后果: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A:

文帝、景帝时期,政府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A

Ø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人事的讨论。

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Ø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Ø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4.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Ø内容:

汉武帝时,从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建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位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Ø影响: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Ø实质:

“儒表法里”

✓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

✓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建议,均未采纳。

✓信任大臣多为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

6.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A

刘秀于公元25年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

因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东汉”。

7.豪强地主A

✓庄园:

当时,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

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并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

✓东汉豪门:

东汉时期,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豪强政治与东汉的衰落:

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原因之一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8.赤壁之战A

208年,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对峙。

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

9.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A

Ø赤壁之战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Ø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Ø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10.南北朝政权的更替A

 

Ø“五胡”:

匈奴、鲜卑、氐、羯、羌5个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五胡十六国”。

Ø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

东晋→宋→齐→梁→陈

11.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Ø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大趋势出现。

孝文帝自幼受冯太后影响,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Ø措施:

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

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Ø意义: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Ø民族融合的评述:

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人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

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

✓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12.隋朝与唐朝的建立A:

Ø隋朝建立: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定都长安

Ø隋朝统一:

589年,随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Ø隋朝特点:

国祚短暂,制度创新

Ø唐朝建立:

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Ø唐朝特点:

继承发扬,推广改进

Ø隋唐两朝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13.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三省六部制的评述: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14.科举制B:

Ø定义: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Ø评述: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Ø意义:

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15.贞观之治A: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16.唐藩关系A: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使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事例1:

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事例2唐太宗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以信任重用。

17.“开元盛世“A:

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8.丝绸之路A:

1、开通: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范围:

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

作用:

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2、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

■丝绸之路的走向: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往东----可达朝鲜半岛;

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往南----可达天竺。

■传出:

丝绸、纸张、瓷器,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思想文化向西传播

■传入:

⑴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宗教信仰⑵南亚的佛教⑶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

19.遣唐使A:

日本曾先后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20.北宋的建立A:

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影响:

结束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21.文官体制B:

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Ø961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Ø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Ø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2.科举制度的完善A:

宋朝承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23.北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A

Ø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仿照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Ø960年,北宋建国。

北宋初年,宋太宗两次北上攻辽,都告失败。

宋朝对辽只能采取守势,辽朝却一再派兵南下。

直到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Ø1038年西夏建国,党项族元昊称帝。

1044年,宋夏议和,从此形成宋、辽、夏三国鼎立局势。

24.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A:

1115年,女真阿骨打称帝建大金。

1125年,金灭辽,1127年,攻入开封,虏走徽宗、钦宗,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为高宗,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5.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Ø大蒙古国的建立: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对外战争:

灭西夏、灭金、三次发起西征---兵锋直抵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Ø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Ø南宋的灭亡:

元朝建立后,继续南下进攻南宋。

1279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26.海上丝绸之路A:

Ø兴起原因:

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Ø概况:

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

✓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

✓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Ø评述:

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人,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27.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A:

Ø发明: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获得成功,为近代活字印刷的先驱。

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整整早了四个世纪。

Ø传播: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8.火药武器发明和使用的影响A:

Ø发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火药用于战争始于唐末。

宋代,火药制作配方成熟,官府有专门的作坊,军械匠人发明了火器。

南宋的突火枪,宋元间的火铳已具管状武器的基本特征。

Ø影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人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