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47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docx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将对园林建筑的作用、特点以及它的具体应用、审美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用价值。

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

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但就园林总体而言,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

从局部讲,建筑又往往成为景域构图的中心,这与英国,日本的风景式园林异趣。

园林中的建筑是中国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功能:

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等。

2、组织游览路线:

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

在一建筑为主的内部空间,常以廊、墙、路、栏杆等组合成一条内部活动路线,这时建筑明显表现出它们的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

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

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已经来。

正像《红楼梦》中说大观园:

“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题词是起点景作用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

“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1、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

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

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2、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

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

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

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

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

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

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

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

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

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3、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

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

琉璃瓦、红柱、彩绘。

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

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

现代园林中,建筑色彩也是一轻快明朗为主,力求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什么材料、色彩,都应着意于追求整体的环境主题。

富丽、豪华、高贵是美,而质朴、淡雅、古拙也是一种美,建筑所在的环境是其设计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4、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常把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这样建筑体量就大。

我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这决定了建筑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比较简单。

因此,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

如厅、堂、楼、阁、轩、榭、舫、亭、廊等。

按使用上的需要,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用廊、墙、路等把不同的建筑组合成群体。

这种化大为小,化集中为分散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园林景观上的需要,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群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

正如《园冶》上说的: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单体建筑类型

园林中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古人常用:

“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概言之。

他们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做实用建筑物。

园林建筑都采用木构架结构方式,运用屋顶、柱廊、台基三个部位组合而成,其单体建筑类型十分丰富,略述如次:

1、厅堂。

用长方形木料(即扁作)做梁架称厅;用圆木料做梁架的称堂。

厅者,“取以听事也”,用来会客、宴会、行礼、观赏花木。

以外观分,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荷花厅、花篮厅、花厅等类型。

《园冶·屋宇》云: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

堂者,当也。

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区堂堂高显之意。

2、轩馆。

《园冶·屋宇》云: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轩的样式,类似古代的车子,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

适宜建于高旷之处,对于景观有利,便为相称。

这是南方园林建筑的特有方式,三面敞开,精致轻巧,产生轩昂的高爽之感。

如溜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等。

《园冶·屋宇》云:

“散居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

”意即暂时寄居之所曰馆,亦可通往另一个住所。

馆的规模大小不一,朝向不定,和一小组建筑群联在一起,一般馆前皆有宽大的庭院。

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佗罗花馆北临广池,南筑高墙封闭,四角设置耳房为出入口,形体独特,为国内孤例。

3、斋台。

《园冶·屋宇》云: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

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

”斋不同于堂之处,在于斋要位于园林僻静之地,不应敞显,便于人们聚气敛神。

斋,也称山房、台。

《园冶·屋宇》:

“《释名》云:

‘台者,持也。

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

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

”筑土垒石为台,台高而平,不尚华丽,简雅为主,有的可登高瞭望,如虎丘的望苏台、拙政园雪香云蔚前平台,有的位于厅堂前面或是临水处用花岗石砌筑的平整地面,围以细而短的石柱低栏的露台,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平台和溜园涵碧山房北面的平台。

4、楼阁。

《园冶·屋宇》云:

“《说文》云:

‘重屋曰楼。

’《尔雅》云:

‘狭而修曲为楼。

’”用做登高望远,多役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做两层。

如拙政园的“见山楼”、溜园的“冠云楼”、沧浪亭的“看山楼”豫园的“观涛楼”等。

阁,《园冶·屋宇》云:

“四

关于保护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

1正确认识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历史园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是文化、艺术、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见证。

对于它的保护,首先就是要认识它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被ICOMOS采用的澳大利亚《巴拉宪章》(此宪章提出了古迹保护的具体指导纲要和措施)提出,理解文化意义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发展政策的制定,最后是与政策一致的管理。

这种观点对于保护遗产是很重要的。

这里说的文化意义就是指遗产的真实的价值、真实的特质。

真实性的认识建立在客观、详尽的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详细考证和园林维护维修的纪录是十分必要的。

缺乏充分的文字、图片基础资料,对于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就无从谈起。

时下,遗产地旅游迅猛发展,与这种发展势头不相称的是,很多地方并没有把遗产的特性和重要意义真正地传达给大众,甚至作出误导,这对于遗产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圆明园,它的遗产价值,最重要的莫过于山水空间的创造,其多变而统一,变幻无穷,而众多的园中园又是庭院空间营造的精品,其与周围环境的配合,其自身的流动与复杂,都是极富创造力的,是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作品。

而许多游客只匆匆浏览大水法的残垣断壁,以为这就代表了圆明园,其实这只是园内东北部的一隅,巴洛克花园的中国化作品;而对其他的部分只匆匆掠过,甚至不看,不知圆明园之大,亦不知圆明园之美。

对于历史园林真实的价值,真实的特质,不应只是专业人员在书斋里的研究,要使历史园林的真实性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传播、传承,增强民众对它的认识,其意义恐怕更为重要。

在对遗产真实特质的展示和传播上,很多遗产地较为欠缺和不够系统。

2对于空间结构的保护

建筑、山、水、植物,是构成园林空间的重要因素。

它们的艺术、历史、技术、社会的个体和整体的原真性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环境仔细研究。

而在这其中,整体的原真性,也可以说是园林结构上的原真性,是最为重要的。

原有的空间整体结构,山水的格局,不能凭想象或迎合现在的需要进行任意改动,这种整体上的原真性是至关重要的。

又如圆明园,虽经几次焚毁,但所幸山水格局尚在,不论冬叶凋零还是草木葳蕤,均能想见旧时万园之园的宏大与精致,其山重水复,烟水迷离,变幻无尽而又整体统一的空间实是平地造园的典范。

圆明园由于大部分建筑已了无痕迹,它的遗存,其最大价值莫过于山水空间的格局,故而不能因为任何原因,破坏这一格局。

山水格局的保护,不仅在园内,亦在园外。

中国的古典园林,许多都运用了借景园外的手法,如颐和园、拙政园,远借的透景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保护了园林遗产的真实性,使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传承。

但目前沧浪亭园外的情况就有点不尽如人意,本是借景佳例,但坐在观鱼处和面水轩时,已难体味“崇阜广水、杂花修竹”之境,虽然有现实的建设需求,但应有足够的过渡,用植物遮挡一些也好。

现在从园外望沧浪是画一幅,从沧浪往外看却难成画,使得借景徒有空名,这样又怎能使游人认识到沧浪亭完整的真实价值呢?

园林与周围自然或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园林比起其他文化遗产来说,这种联系尤为重要。

这种环境上的有机联系是一种艺术完整性的体现,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真实性的体现。

除了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之外,中国的历史园林还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

中国的历史园林中,建筑占了很大的比重,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均是如此,这种特点的原由是古人造园不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居住,园林成为可居、可游的实体空间。

在这里,人们不光游赏,还有很多交流的活动,吟诗、作画、书写、宴饮、戏剧表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一个精神活动的场所,更是自我审视、自我满足的空间,咫尺山林中既能寄寓归隐之旨,又能在闹市中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实精神。

苏州园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宅园一体,住宅和花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出园居生活的真实特质,并且这个整体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载体,要把花园保护好,就必须保护宅园整体。

艺圃、网师园就是佳例,而拙政园拆除很有价值的西路住宅(西路住宅不仅在历史上一直与花园密不可分,张氏宅园在昆曲发展史上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新博物馆违背了整体上的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其为新馆而搬迁住宅的做法更是违背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不得整个地或局部地搬迁文物建筑,除非为保护它而非迁不可。

———《威尼斯宪章》第六条)。

3对于建筑的保护

中国历史园林里的建筑通常是木结构,对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保护历史木结构的原则》提出:

不间断地维护对于文物建筑文化价值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修复和更换原则上应尽可能地保存还存在的材料。

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复原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使它十分近似于它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状态。

……在进行复原时,用于更换的新构件的加工,须采用最初建造时使用的工具或机械,并须用相同的工艺技术和构造方法。

———引自吕舟的译文[2]

建立在充实的科学考证和技术准备基础上的必要的维修和复原是值得鼓励的,这是由木结构的性质所决定的,木结构建筑容易腐蚀,需及时维修。

苏州历史名园众多,许多私园亟待抢救。

王洗马巷七号书房庭院,就是一个亟待整修的书房庭院,其布局未变,假山、建筑等还有存留,所以其价值很高,迫切需要抢救。

像这样的园林遗产还很多,在经济车轮滚滚向前的今天,我们更应加快抢救遗产的速度。

罗哲文先生在亚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上的论文———“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提出了科学完整的木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和措施。

4对于植物的保护

中国的历史园林里大多是一些有人格寓意的植物,有着诸多的象征意味,并且十分强调画意。

应依据历史的记载进行补种修整,必要的时候应进行调整。

在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不可盲目种植。

尤其是不能改变其基本风格。

在一些历史园林里铺人工草坪,修剪树木,更是违背真实性原则,同时对生态也是较大的破坏。

在一些郊野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由于时间的积累,会出现新的植物和动物,如水生植物、地被植物、灌木、鸟类、昆虫,产生自然与人力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是一种良性的生态环境,也是科普教育的天然课堂。

把那些地被植物清除掉,覆以整齐光鲜的草坪或花坛,是对真实性的一种破坏,同时也违背了生态的原则。

苏州的艺圃,是一个颇有深意的园林艺术作品,显著地表现出山水画意入园的意味。

当我们坐在水榭品茗时,看着水面,对岸的山、林,树影婆娑的园墙,从月洞门露出的精致的庭院,水边的廊榭、乳鱼亭,心中是何等地满足。

假山上植物的适宜尺度对于保护其山林写意之旨非常重要。

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辨析

圆明园总体水面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约123万平方米。

其中,湖底土工防渗膜铺设总面积为75.5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园总面积和水面积的16.4%和61.4%。

工程每平方米造价为28.86元.总价约2000万元。

2004年11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正式动工。

2005年2月17日,圆明园西部未开放区二期环境整治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包括挖湖堆山等。

2005年3月22日,甘肃省植物协会张正春目睹防渗膜铺设工程,随后通过《人民日报》等媒体表达对工程的质疑,认为:

其一,会割断水的自然循环,容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使水变绿、变臭;其二,会破坏湖中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波及岸上植被,最后危及整个圆明园的生态系统。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立即停建。

4月1日,圆明园管理处向外界公布,铺设湖底防渗膜的工程已经下马。

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听证会,12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听证代表73名。

4月20日下午众专家、学者再次齐聚北京,参加中国经济名家讲坛主办的题为“水资源、环保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再思考”研讨会。

与会人士大多参加过13日的听证会,均支持在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此次研讨会上一致地赞成声与听证会上强烈地反对声相比,截然不同。

此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表现了我国当代深层有效开发保护与与时俱进的观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遇到新的尖锐的挑战。

维持圆明园生态水量究竟有无问题

对于圆明园管理处关于“圆明园开放区湖底年渗漏量近700万立方米”的说法,环保人士李皓对此提出质疑。

她引用地质专家的算法是圆明园大部分水域底部有较厚的淤泥层它本身就有很好的防渗作用,可推算其平均渗漏量每天不会超过5毫米,由此计算出圆明园水域的年渗漏量不应超过225万立方米。

北京地区的年蒸发量是1800-2000毫米,由此计算出圆明园水域年蒸发平均量是233万立方米。

把水容量、渗漏量和蒸发量相加,就能保持圆明园水域常年有水并达到清朝时的水系景观,其最高需水量约为560万立方米,这比圆明园管理处提出的900万立方米少340万立方米。

北京市水务局每年能提供给圆明园的环境用水为150万立方米。

如果按北京年降水量为500毫米计算,123万平方米的圆明园水域每年自身能得的雨水为60万立方米。

另外按照北京市水务局的说法,圆明园附近有肖家河污水处理厂。

每天可产生1万多立方米中水,如果考虑将此中水提供给圆明园,每年圆明园能得到的中水量可达360万立方米。

这三方面水源量的总数相加为570万立方米,比圆明园的最高需水量560万立方米要多。

由此得出结论,要保护圆明园的生态,水不是问题。

因此,她认为防渗工程本身原本没有必要,只是为了游船行驶创造条件。

事实上,北京现在的地表水条件与100年前的水条件大不相同,不可能再恢复到100年。

甚至20年前的水平。

当年北京的西北郊遍地泉水和湿地,而今由于地下水的严重开采,地下水位下降。

已不可能再形成康、雍,乾时的水景。

甚至未来几年不能维持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明园水面和湿地植被。

因为,目前北京处在非常缺水的情况之下北京市地下水位距地面已有19米,加之地下水超采严重,并且每年正以O.5米的速度下降,中心部位地下水埋深已达40米,出现了160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圆明园处于其中。

这种情况只可能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或大的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后才会有所缓解。

由于圆明园所处低端的地质条件不好湖底又是砂石质。

渗漏严重,要想留住水,一定要采取措施。

事实上,圆明园湖面每年干枯时间长达7个月导致大量水生生物和草木死亡。

圆明园水体防渗的技术手段和模式是否得当

该工程参照国内外经验,更多地考虑了防渗,但完全密闭的状态忽略了防护膜下的土壤呼吸的通畅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割断水的自然循环.容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使水变绿、变臭.破坏湖中的生物多样性。

从而波及岸上植被.最后危及整个圆明园的生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红旗认为.由于热氧化和光氧化作用及微生物的生长会对塑料物起化学作用。

在一定时间内。

防渗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

环保人士说,防渗膜可能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长。

这对水质净化极为不利,铺膜防渗后,减少湿润地区中的有氧环境,使微生物菌群发生厌氧反应,产生甲烷、硫化氢,氦气等有毒,有害气体,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生态学罗菊春教授则认为,湖底铺膜对湖底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因为圆明园的湖早已不是自然生态系统,它每年干湿交替;每年干了以后再灌水再下雨,是半自然的或者人工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湖底铺膜以后,隔断了湖底土壤呼吸与水分交换,对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有一定影响。

但防渗工程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一方面在膜上铺垫了50厘米以上的土层,灌水后将种植一些芦苇、莲藕、藻类等水生植物,这样等于营造了一个大天然的湖泊,在水深达到1米左右,水生植物省长良好,湖底土壤微生物也能很好的繁殖,又将恢复一个半自然的水生生态系统。

在这方面有很多做得很成功的例子,台湾日月潭的湖已经做了多年了,圆明园的工程并不是新的创造。

关于防渗膜的毒性问题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其军认为,目前看它是环保的。

包括一些饮水工程也用,它与聚氯乙烯膜有区别。

此外,关于防渗膜渗水问题有一组数据,在中央党校和亚运会的人工湖都用这种膜做防渗在夏秋季,渗透性每天3—6毫米,因此说防渗膜并不是一点不漏的,而且渗透量相当可观。

据了解,这种防渗膜在国外已经用了20多年,在中国已经用了lO多年,数百个工程都在使用。

可见,与其让不同意见互相质疑,不如用事实检验正确与错误,这才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报批依据及环境评价程序是否缺失

该工程是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实施的方案》实施的,近期实施方案中提出:

一是拆迁三园内村点和单位。

适当压缩用地和建筑规模,可进行必要的翻建,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二是清除园林内的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三是调整三园内经营,活动项目和内容;四是整体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逐步调整植被,整修驳岸该工程就是出于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的考虑2002年5月16-17日,在达园宾馆举行了。

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市文物局、首规委、海淀区及圆明园管理处的领导以及徐苹芳等十几位专家。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批复》文件的精神,分别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圆明园遗址古建复建部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就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部分与保护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就圆明园山形水系整修部分编制了专项规划。

2003年10月,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圆明园管理处,海淀水利局三家单位联合编定了《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该规划认为,圆明园年渗水量250多万立方米,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其前提是’保护遗址和湖底生态系统“防渗后,每年预计可以减少渗漏水15079万立方米由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没有单独立项,没有经过环境,生态方面专家的论证,也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在国家文物局2004年1月《关于圆明园西部遗址区环境整治的批复》中也并不包括此项工程。

但据了解,自国家环境评价法规颁布后,相当多的项目未作环评现在是否都需要补办环评并追究责任?

同时,是否要追究环保总局监管不力的不作为责任?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圆明园“山形水系恢复工程”的规划方向是否错了

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新京报》上发表评论,对圆明园西部的部分林灌木提出质疑,认为它比防渗工程更具破坏性。

同时明确表态,所谓“恢复山形水系”。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也没有任何意义。

原来,圆明园山上已经长满了植被,物种非常多,一片片的黄芦、一片片的荆条和紫穗槐等,非常漂亮。

如果恢复山形,植被就要被砍掉,这就意味着终止百多年自然演进的成果。

恢复山形也没有依据,现在所依据的只是流传下来的图画,并不能够实际测出山原来是怎样堆的。

水系也是不可能恢复的,因为大环境已经变了。

在圆明园被毁的时候,甚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表水还很多。

但是现在,地下水位已经极度下降,地表水几乎消失,昔日的水景不可能恢复。

既然现在是遗址公园,而不是从前的皇家园林,没有水又有什么关系?

圆明园是遗址公园,这个遗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它的历史文化,就是建筑遗址,地形遗址。

另一部分就是自然演化而来的生物群落。

这也是遗址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不可分割。

不能说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只须保护建筑的遗址,而不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