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3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8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 语文 七八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七八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后边词语表里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善于懂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7.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5.矛与盾的集合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课时分配

具体教学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

矛和盾的集合

第1课时

识字和写字,理清文章思路。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7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第2课时

学习2-6自然段,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时教学流程

(一)课时

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行为)

教师指导要点

(导的设计)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

1.课件出示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商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穿透它.”不一会儿,又称赞他的矛说:

“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

“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将会怎样呢?

”那个人没有回答上来。

2.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体会到什么?

3.抽生朗读并回答。

1.课件出示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

3.小结: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不能自圆其说。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学习引入

1、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练习书写“矛”和“盾”

 

3、学生齐读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吗?

2、相机指导书写:

“矛”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

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

“矛”字的一撇同学们也很容易忘记,那一撇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盾”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3、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题,齐读:

矛和盾的集合。

(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2.默写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自主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2)默写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巡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相机指点。

小组交流

1.小组内互相抽读“我会认”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小组内互相听写并评改“我会写”的生字。

3.小组整理出本组员认为易读错、难写的字或课文中不懂的地方。

巡查各小组交流的情况,相机指点并记下易读错、难写的字。

全班共享

1.游戏巩固识字。

(出示课件)

(1)抢摘丰收果

(2)夺红旗

(3)看部分猜整体:

一人遮住字的一部分,一人根据露出的部分猜字。

2.讨论解决各组待解决的难字难词问题。

3.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提醒,将听写错误的字记一记,

4.小组展示读课文,交流文中不懂的地方。

1.(课件出示生字)游戏巩固识字。

(1)抢摘丰收果

(2)夺红旗

(3)看部分猜整体:

一人遮住字的一部分,一人根据露出的部分猜字。

2.讨论解决各组待解决的难字难词问题。

预设:

难读:

坦兵、持、神

难记:

履、戳

难理解:

大显神威、难以招架、固然、善于、左抵右挡

3.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集”和“架”中两个“木”的写法。

同时注意“兵”的笔顺

4.小组展示读课文,老师相机指导。

(正字音,读流利)

总结拓展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检测(课件出示)

发明家手()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他用盾(),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和盾的()(),发明了(),在战场上()。

3.引导学生质疑。

(1)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看着屏幕的提示,试着填一填。

发明家手()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他用盾(),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和盾的()(),发明了(),在战场上()。

(2)全班齐读这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检测(课件出示)

发明家手()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他用盾(),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和盾的()(),发明了(),在战场上()。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二)课时

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行为)

教师指导要点

(导的设计)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

1.课件出示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商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穿透它.”不一会儿,又称赞他的矛说:

“我的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

“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将会怎样呢?

”那个人没有回答上来。

2.学生自由诵读并抽生谈体会。

1.课件出示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小结: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不能自圆其说。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学习引入

1.齐读课题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默读课文。

4.学生思考讨论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2.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两个重点问题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自主学习

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思考: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自主学习提示: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用点画出比赛激烈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发明家的想法的句子。

2.练习朗读,读出比赛的激烈。

3.用“先想到…又想到…最后想到…”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小组交流

组长组织组员就自学提示的内容进行梳理,达成共识。

1.出示交流提示:

(1)我从()、()、()这几个词读出了比赛的紧张危急。

(2)在这危急关头,发明家急中生智,先想到(),又想到(),最后又想到(),于是发明了坦克。

2.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共享

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指名按学习提示有序进行汇报,并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让生在动作演示中加深对“左抵右挡”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矛进攻的威力之大。

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你们就是发明家,请拿上书本先当做盾牌吧!

老师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右、上、下,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头部、腿部……(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请问你刚才在干什么?

(生:

左抵右挡)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忙不过来了,快挡不住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

两个感叹号表达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

(不满、高兴)

谁能读出发明家两种心情?

(范读、指名读、齐读)

不管是“难以招架”还是“戳不到我啦”,发明家都是处于进攻一方还是自卫一方来想问题的?

(自卫)

铁屋子虽然能保护自己,但却无法进攻,没有获胜的机会,怎么能和别人去比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发明家,发明家想啊想啊,突然,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发明家想到了什么?

是啊,一个破折号就是说明了这里的矛是指枪口或炮口。

不是真正的矛,怪不得,前面的“矛”字加了个——双引号。

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左抵右挡却难以招架”的问题,能认真思考,想到:

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解决了问题,又遇到新问题:

可是,这样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

再想办法,就这样一步一步想下去,做下去,最终发明了坦克!

但是,在我们的文章中没有写清楚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要“装轮子”。

我们能不能像发明家一样,试着来说一说?

(多练几个,明白关系)

出示填空:

如果我给铁屋子开好小洞,装上“枪口、炮口”,铁屋子就-----。

可是,          ----------。

小组展示汇报(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      雨点般:

从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

(矛进攻的快、急。

注意帮助学生脱离“多”的误区:

有许多支矛向他刺来吗?

那怎么会感觉到像雨点一样多呢——进攻的速度很快,看过去就像有好多支矛刺来)。

(朗读练习,读出进攻的猛烈:

指名读;男女生比较读;齐读。

●   左抵右挡:

让生在动作演示中加深对“左抵右挡”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矛进攻的威力之大。

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你们就是发明家,请拿上书本先当做盾牌吧!

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右、上、下,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头部、腿部……(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师:

请问你刚才在干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出示卡片:

左抵右挡)

根据对方的进攻方向而不断地改变盾的位置以保护自己,就叫(出示卡片:

左抵右挡)。

师:

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忙不过来了,快挡不住了……)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

(板书:

难以招架)

(2)朗读:

指名读、评读。

(3)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用上“先…又…最后…”)

(4)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

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6)你能想象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吗?

读读句子,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口语交际;说说坦克为什么这么厉害啊?

(因为、、、所以)

(二)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取长补短)

总结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举例

2.学生完成检测

3.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4.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文中也没有写到装了轮子之后碰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了要“按履带”解决问题。

我们试着去写一写。

出示填空:

如果我给铁屋子装上“轮子”,铁屋子就__________,

可是遇到_____________。

 

1、出示句子并朗读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

(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

3、实践题:

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     )。

它的长处是(      )。

4.总结语:

发明家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止物体是这样,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

5.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6.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盾防守铁屋子集合坦克

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m__d___ jí_  jǐn__  _ù_án

 矛 盾  集合 紧 张 固然

二、辨一辩。

持() 炮() 般()

挂() 泡() 船()

  功() 腿() 伸()

  攻() 退() 神()

三、说反话

 自卫——(    ) 紧张——(    )

安全——(    ) 后退——(    )

 四、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写几个吗?

模仿秀:

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哇哇哗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写:

相信自己一定会写得更精彩。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如……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一比和你同桌一起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看谁写的多。

 左抵右挡我知道读了课文以后,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受到了不少启发:

大城市里坐公共汽车的人太多,太拥挤,就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公共汽车。

我们写字写错了再找橡皮太麻烦,就生产了______________

  的铅笔。

为了读书写字时保持正确姿势,需要发明__________________

  别人的学习方法先进,我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设计时我从课文预习入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初读课文,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为下一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准备。

接着在出示课题时故意将“矛、盾、集”写成错别字,让学生来纠正错误。

顺势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认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因为学生以前没有学过《自相矛盾》,不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知道两种兵器的作用。

在结合生活与课文理解了“集合”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通过问题“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引导学生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通过朗读及观看坦克作战视频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通过“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来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通过结合课文及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6.科利亚的木匣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课时分配

具体教学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

科利亚的木匣

第1课时

1.识字和写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

会写“挖、鞋”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

3.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2课时

细读课文,理解科里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让学生明白:

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课时教学流程

(一)课时

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行为)

教师指导要点

(导的设计)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

1.读古诗《题西林壁》

2.思考:

猜猜诗意,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1.出示古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教读2遍。

3.猜猜诗意,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4.小结: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学习引入

1、学生观察实物。

2、学生认识“匣”

 

3、学生齐读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

木盒子。

引导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

)2.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的木匣》。

齐读课题。

3、思考引入: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2.默写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岁的时候从()向前()埋下自己的(),()年后数了()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的道理。

 

1.课件出示自主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2)默写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岁的时候从()向前()埋下自己的(),()年后数了()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的道理。

2.巡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相机指点。

小组交流

1.小组内互相抽读“我会认”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小组内互相听写并评改“我会写”的生字。

3.小组整理出本组员认为易读错、难写的字或课文中不懂的地方。

4.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组内合作读通课文。

(分段读)

5.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按提示说一说)

巡查各小组交流的情况,相机指点并记下易读错、难写的字。

全班共享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认读多音字。

3.汇报识字方法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指名读生字,并练习组词。

2.指导读准多音字。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

“量”本课读liang(二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里亚数数”,第一个读三声,第二个读四声。

3.指名汇报识字方法,重点指导以下字:

难读:

匣、避、量

难记:

免、懂、抢、初

难理解:

免得、抢走、仍然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抢”的右边不要写成了“仑”,“初”注意偏旁的写法

5.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一自然段),注意正音。

 

总结拓展

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岁的时候从()向前()埋下自己的(),()年后数了()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的道理。

2.请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三项内容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提示)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岁的时候从()向前()埋下自己的(),()年后数了()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的道理。

2.请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三项内容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一(1~3):

埋木匣

二(4~12):

挖木匣

三(13):

受到启发

3.小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受到启发的故事。

(二)课时

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行为)

教师指导要点

(导的设计)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

1.读古诗《题西林壁》

2.说说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诵读。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指名回答收获。

学习引入

1、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2、学生默读课文。

3、学生思考讨论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科里亚的木匣》。

齐读课题。

2.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自主学习

根据自学提示1自主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

1.科里亚和妈妈为什么要埋木匣和木箱呢?

2.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3.科里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出示学习提示:

1.轻声朗读1-3自然段,思考:

妈妈和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和木箱?

2.用横线画出科里亚木匣里有些什么的句子。

3.用点画出科里亚埋木匣动作的词语。

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觉得科里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组交流

1.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就自学提示内容进行交流、

2.带着动作读一读科里亚埋木匣的句子,讨论:

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老师巡视指导,相机指点并记下有困难的问题。

全班共享

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齐读汇报勾画的相应句子。

重点朗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体会科里亚的聪明。

一起梳理“埋木匣”:

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板书:

埋十步

家——-木匣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重点指导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课件出示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就用铲子()起坑来。

坑()好了,他把一个木匣()进坑里。

他()好了木匣,()上土,用脚()实,还在上面()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3.从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自主学习

默读第4-12自然段,根据提示自主完成学习提示2: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木匣的?

3.科利亚又是怎样思考、怎样挖出木匣的?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

(1)默读第4-12自然段,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怎样?

用横线画出来。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木匣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3)科利亚又是怎样思考、怎样挖出木匣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2.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

1.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根据提示2依次交流,达成共识。

2.组长组织朗读勾画的相关句子,读出科利亚的坚持和聪明。

老师巡视指导,相机指点并记下有困难的问题。

全班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指导用不同形式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教师:

妈妈的箱子和一切重要的东西都在,这可多么令人高兴啊,而科里亚此时那种激动、期待的心情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马上就要和他分别了四年的小木匣重逢了,当他拿起铲子挖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发生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他挖呀,挖呀……仍然没找到”

教师:

这里面那个字用得最多?

学生:

教师:

用了这么多“挖“,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

读懂了科里亚心情的变化,以及想迫切找到自己的木匣(学生边读边体会科里亚心情的变化)

科利亚的心情糟透了,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

遇到问题的科里亚并没有放弃,他开始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此时此刻,他会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