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1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x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1、《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

9、《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

1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

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12、《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

13、《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

14、《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修订);

15、《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

16、《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

17、《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

18、《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

19、《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08年);

20、《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2009年);

21、《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2010年);

22、《无锡市航道管理条例》(2011年);

23、《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2008年);

24、《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9年);

25、《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26、《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9年);

27、《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

28、《无锡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7年);

29、《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年);

30、《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

31、《无锡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05年);

32、《无锡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11年)。

第二节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无锡行政辖区,包括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个区,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

第三节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优势条件

1、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便利。

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苏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

区域边界距沪、宁、杭的直线距离均在百公里范围,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苏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交通十分便利,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2、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7%。

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

旅游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社会事业基础较好。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指数位居江苏省前列。

4、生态环境设施良好。

无锡市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较大,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积极开展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工作,建设环太湖生态防护带,中心城区河道水质和太湖水质逐步改善。

实现全市污水管网全覆盖,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5%,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4.5%。

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太湖蠡湖水域治理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

5、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美称。

无锡山水相映,集江、河、湖、竹、泉、洞之美于一地,有十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服务完善。

全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2家,国家4A级景区14家,3A级景区8家。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无锡建设旅游城市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无锡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6、制度创新能力较强。

无锡具有优良的制度创新传统,在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无锡通过制度创新确立了先发优势。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无锡率先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在科学、人才、生态、文化等方面实现“自觉转型”,为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无锡通过实施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革,政府职能关系进一步理顺,率先进行“四分开两分离”改革,开创了全国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的改革先河,无锡营造了新鲜事物先行先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

无锡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服务业结构中,餐饮、商贸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

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与先进国家的标准相比差距较大。

2、资源能源持续发展压力加大。

无锡进入新世纪后,资源能源消耗仍然较大,支撑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2001-201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3%,同时新占耕地总量接近35万亩,按照此占用耕地的速度,50年后无锡将无地可耕。

2009年,无锡市万元GDP能耗为0.756吨标准煤。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万元GDP能耗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但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仍以5%左右的增幅保持增长。

3、环境制约瓶颈依然存在。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减排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

虽然每万元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和50%,但单位面积COD和SO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和1.9倍。

空气质量虽然不断改善,但氮氧化物和颗粒悬浮物仍是影响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太湖水质和城区河道水质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只有80%左右。

4、科技创新潜力仍显不足。

无锡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取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仅55%左右,而发达国家1980年代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已普遍上升到60-80%。

2010年我市R&D占GDP比重仅为2.5%,比同期深圳的3.64%相差1.1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普遍在3%以上。

2010年无锡专利申请量达32690件,而2009年深圳市专利申请量就达42279件,目前科技创新的要素和成果不及深圳的一半。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自觉”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治理太湖水环境为核心,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为抓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太湖保护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率先形成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加快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业城、宜居城,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为先。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统筹城乡,和谐奋进。

在坚持城乡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3、创新融合,法治保障。

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相融合,兼容并蓄、不断创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有法可依”。

4、先行先试,彰显特色。

充分发挥无锡“四城”建设的独特优势,以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率先实践、率先创新、率先发展,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经验,为全国各地区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探索新路。

第三节规划目标

1、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基本确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明显提高,把无锡基本建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

2、指标体系。

本规划指标体系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也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的依据。

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经济、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5个方面30项指标(见表3-1)。

各指标评价参考值在国家生态市、人居环境城市等考核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充分体现无锡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和标准。

表3-1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参考值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一、生态经济

1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0

42.5

49.5

55

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55

45.7

55

>55

3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55

>65

>65

4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

≥5

5.1*

≥5

≥5

5

绿色市场认证率(%)

≥20

10

20

二、生态资源

6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55

0.756*

0.588

0.532

7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

<7

7.7*

7

6.5

8

再生水重复利用率(%)

≥30

23*

33

≥30

9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25

23*

25

≥25

10

林木覆盖率(%)

≥27

24.5

27

≥27

三、生态环境

11

空气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到功能区标准

达到功能区标准

12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

100

100

100

100

1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0

89.19

100

100

14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1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90

84.58

90

95

16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100

100

100

100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氧化硫(千克/万元GDP)

<2.2

2.21

1.8

COD(千克/万元GDP)

<1.3

1.37

1.18

CO2减排(%/年)

5

5

5

18

单位种植面积用化肥量(千克/公顷)

<220

424.4*

320

220

单位种植面积用农药量(千克/公顷)

<20

41.95*

30

20

1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

43.35

≥45

≥45

20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5

95

≥95

四、生态人居

21

城市基础设施完好率(%)

100

100

100

100

22

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

100

100

100

100

23

城乡供水普及率(%)

100

99.8*

100

100

24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0

100

100

2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00

100

26

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33

25

30

35

27

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0m2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

100

80*

100

100

五、生态文化

28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100

100

100

29

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率(%)

≥85

100

100

30

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课时的比例(%)

≥10

10

10

注:

1、☆“十二五”期间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统计方法将有所调整,待国家明确后及时修订。

2、*为2009年数据。

第四章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生态化水平。

(1)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高科技农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全面提升无锡农业产业化水平。

全面实施锡山、惠山、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创新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到2015年,建成15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市及各市(县)、区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达到20%以上。

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两置换一转换”为动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高效规模化农业发展。

到2015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90%。

鼓励引导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农、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

到2015年,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95%以上,培育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以上。

充分挖掘太湖自然资源,结合时令特色果品产业,加快环太湖农业休闲旅游带整合提升,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农业休闲旅游园区。

通过举办现代农博会和各种特色农业节会,创新发展农业博览园经济,形成农业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2)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引进选育抗虫、抗病新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科学使用化肥,平衡施肥,并通过精确施肥和利用节水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养分流失的危险。

扶持、培育农村废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推广使用小型收割和秸杆粉碎一体机械,提倡采用秸杆粉碎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免疫防治工作,恢复病虫害天敌生物的栖息地,发展农林牧渔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全面推广机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建立高产稳产农业。

建立健全与农产品质量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重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保护。

逐步建成全市农林牧渔业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3)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技术。

大力研究开发节水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以及节水管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链结合,加快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培育、发展集散型龙头企业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链。

加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围绕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积极组织科技攻关。

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为重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逐步构建多元化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工业。

以高新化为导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低碳型工业发展。

(1)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和高新化为核心,优化政策环境,集中资金扶优扶强,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抓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促进五大产业集聚式发展,成长为综合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硅谷”和“液晶谷”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把无锡建设成为国际微电子重要基地和国家液晶产业重要基地。

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为目标,围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以高新化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

(2)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重点改造冶金、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广使用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国际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冶金和化工行业,到2015年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对于生产工艺落后、排污耗能较高的企业逐步淘汰,加快发展其下游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实现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实现低碳生产与服务为目标,以推动企业全面实现清洁生产审核为抓手,以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为推动力,全面促进无锡发展低碳型工业。

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启动建设江阴亿元级低碳产业园,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推进高耗能企业首先进入碳交易市场。

积极实施一批循环技术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企业。

已有的工业园区应按生态工业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改造;新建工业园区按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

到2015年,每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不少于150家,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到10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率超过30%。

全市所有工业集中区全部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成为全国清洁生产示范基地。

加快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等节水工程。

3、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以高端化、生态化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向低碳型生态化方向转变。

(1)大力发展低碳型服务业。

加快建设太湖新城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锡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服务,推广应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总部企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全力构筑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着力发展生态型旅游。

以推进服务业实现生态化发展为目标,以打造世界级的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产业园为着眼点,全面推进无锡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形成绿色服务业发展模式。

构筑无锡旅游“七区一体、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八大博览园、五大历史街区、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旅游精品建设,推动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夜间利用、乡村旅游、康体保健旅游、创意产业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精心培育太湖山水、灵山胜境、惠山古镇、清明桥古运河、吴文化、徐霞客和宜兴陶都、江阴华西等品牌。

积极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加快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从观光旅游向生态化休闲度假旅游升级。

(3)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业。

以加快物流中心建设为载体,完善不同物流区域之间无缝衔接服务体系,实现绿色物流运输,建设无锡现代绿色物流业。

加强仓储场地的选址和管理,严格限制仓储场地无序占用土地。

重点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和江阴长江港口、新区国际综合物流中心、通江物流、西站物流、新港物流、空港物流等物流集聚区。

重点发展保税、港口、仓储、配送等6大专业性特色物流。

建立完善不同物流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服务体系。

加强江阴港口物流区域、宜兴生产性物流区域、锡山制造业物流区域、惠山运输配送物流区域、新区口岸物流区域、中心城区商贸物流区域等物流区间及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商贸中心的物流沟通,在港口、码头、仓储方面建立物流服务系统。

加强运输汽车的噪声和尾气管理,在现代物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严格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

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尽量选择铁路、水运等环保运输方式。

第二节倡导绿色行为方式

紧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中倡导绿色行为理念,引导推进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快建立生态友好、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出行模式。

1、激励绿色消费模式。

大力实施“绿色消费”倡导战略,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崇尚的绿色消费体系。

(1)推行绿色采购制度。

科学制定绿色消费产品采购指南,提倡公众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在政府机构率先实行绿色采购,将绿色采购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的产品类别,指导政府机构采购节能环保产品。

(2)推广绿色经营和服务。

由工商、质检部门制定绿色商场准入标准,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促进商家有效落实各项节能措施。

鼓励公众购买带有中国环境标识的商品。

鼓励商家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绿色高效的服务模式;大力推动绿色销售,转变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建立精益销售体系,达到节约资源目的。

(3)提倡简约生活。

鼓励使用符合环保纺织标准或绿色服装标准的纺织品和服装,大力推广高科技环保材料服装产品,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绿色无公害食品,提倡节约型消费观念,培养良好的穿衣饮食绿色习惯。

2、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公众调整传统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选择环境友好的高质量现代生活,倡导良好的生活风尚。

(1)打造生态环保建筑。

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标准,积极推进建筑节能65%标准的试点示范,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对尚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城市民用建筑,逐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

大力推进绿色小区标识创建工作。

推广建筑外墙采用保温隔热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空调和电灯使用;推广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有效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