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597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

第4讲 人体神经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考纲要求

全国卷五年考情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017·卷ⅡT5,2016·卷ⅡT4,2016·卷ⅠT30,2015·卷ⅠT30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无考题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无考题

考点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元间的传递

(对应学生用书第172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①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②类型:

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2)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3)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2)传导过程

在兴奋部分和未兴奋部分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

(3)传导特点及方向

双向传导。

兴奋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K+外流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Na+内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其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

(2)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

经胞吐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4)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突触类型包括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教材边角知识] 据教材必修3 P29积极思维“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中的事实分析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三者的关系。

【提示】 ①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②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1.判断正误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

(×)

【提示】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3)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提示】 酸梅色泽、形状直接刺激视觉感受器,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然后通过传出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

(4)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提示】 反射完成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

(5)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

【提示】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产生时,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均有可能受损;而没有运动产生时,反射弧的五部分均可能受损。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提示】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所致,故动作电位时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比静息电位时低。

(7)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

(√)

(8)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9)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提示】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0)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

【提示】 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

2.据图思考

(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若在自然状态时人体内不能(填“也能”或“不能”)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③和④依次为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③内有突触小泡,④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而兴奋的传递方向为③→④。

(填序号)。

(3)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最正确的是D,原因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理解—深化探究]

1.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①感受器,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②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④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⑤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和活动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才能完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3)过程

(4)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

突触。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

原因如下:

①存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释放: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析

项目

分析

供体

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受体

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

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释放

方式为胞吐,神经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作用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反射和反射弧

1.(2018·合肥质检)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C [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该反射活动最终引起唾液的分泌,故效应器为唾液腺,B正确;食物引起的味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属于反射,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在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细胞之间会传递兴奋,会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

2.如图,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

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骨骼肌时,兴奋从a到d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刺激骨骼肌时,b点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同

C.刺激骨骼肌时,c处的神经递质将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D.刺激骨骼肌时,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的神经中枢就会形成痛觉

C [由于兴奋从a到d没有经过效应器,所以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递质的传递,可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因此刺激骨骼肌时,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

]

3.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分别是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图中D代表的结构为传入神经

C.若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E被破坏

D.刺激b点后,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

C [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C、D、E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

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被破坏,不一定就是破坏的E,也可能是D、C、B、A。

刺激b点后,兴奋会传递到甲、乙,所以会有电位的变化。

]

[技法总结]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B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

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

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

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

[规律总结]“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考向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4.(2015·浙江高考)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D [题中给出的信息是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时,才会引起肌肉收缩,A项错误。

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项错误。

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播,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C项错误。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导致细胞内大量的K+外流,使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此时伸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较小,导致膝反射减弱,D项正确。

]

5.(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

41780134】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D [A错:

结构①为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运出细胞提供能量。

B错:

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

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C错:

神经递质经过③时的运输方式是胞吐,不是主动运输。

D对: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的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改变有关,故与④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

[方法规律]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类型及特点

6.(2018·石家庄一模)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C [由图示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够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两者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由题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膜上,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影响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因而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

[技法总结]突触影响兴奋传递情况的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有: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的酶活性丧失,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下图中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丙图是乙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B→A

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丙图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丙图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C [根据丙图可知,神经递质由A侧的神经元释放,作用于B侧的神经元,因此可判断甲图中所示的兴奋传递方向是A→B,A错误。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乙图中的C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B错误。

丙图中的a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且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丙图的b是a的受体,如果a不能与b结合,则不能完成兴奋的传递,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

◎考向3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研究

7.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

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要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操作时将药物放在B处或不放药物,刺激C处,观察2都会有反应,故不需要做。

]

8.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

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

(1)小题时,首先要明确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再结合图中的电位计的位置和作用进行实验设计。

(2)小题只能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进行分析,因为题中已经明确电位计ⓐ有波动,说明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该实验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二是验证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用0.5%的硫酸溶液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某个点,可以观察到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无波动,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整个反射弧上只能是单向传递(题干中已经有硫酸刺激左后肢趾尖,电位计ⓐ和ⓑ有波动的信息)。

(2)据题意可知,所添加的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以该反射不能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体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递质的释放,也可能是抑制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 

(1)方法和现象:

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规律总结]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

1.探究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考点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6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人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和脊髓。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一般受位于脑中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2.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连线)

1.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提示】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2.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

【提示】 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脑。

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

4.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5.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6.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

(√)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

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的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当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

(2)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

________→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3)甲、乙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

甲出现尿失禁,推测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部位。

(4)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 

(1)a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传到a点后,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钠离子内流。

(2)尿意由大脑皮层(f)产生,大脑皮层产生的神经冲动由d传至c(脊髓),然后通过传出神经(a)到达效应器。

(3)甲、乙都能产生尿意,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b和e、大脑皮层均正常。

甲能排尿,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b、低级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a及效应器都正常,出现尿失禁说明甲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最可能的原因是低级中枢不受高级中枢调控,即d受损。

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可能是反射弧上低级神经中枢c或传出神经a受损,或者c和a同时受损。

(4)逼尿肌开始收缩是系统的工作效果,该工作效果又作为信息,引起逼尿肌进一步收缩,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1)外负内正 Na+ 

(2)f→d→c→a (3)d c(或a或ac) (4)属于

[规律总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2.辨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掌管人体的高级生命活动。

(2)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外,掌管人体的低级生命活动,如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

(3)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考向2 人脑的高级功能

2.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C [理解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其完成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

]

3.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但不会讲话

B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大脑皮层W区受损伤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伤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B错。

]

[误区警示]“形成感觉”≠“产生反射”

大脑皮层是一切感觉(如冷觉、热觉、痛觉等)的形成场所,但形成感觉并不等于产生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但感觉的产生并没有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效应器的参与,不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感觉的产生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3个环节,且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是在大脑皮层。

真题验收|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

1.(2016·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故A项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故B项错误。

蛋白质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