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937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docx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

中美贸易和汇率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近期美国国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辩论日益高涨,参议院于4月6日通过一项提议,如果中国不让人民币升值到市场水平,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一律实行27.5%的进口税。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美之间将要爆发一场“贸易战争”,其结果则是“两败俱伤”。

  过去20年美国贸易赤字大幅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量的1/4;不仅中国的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上升,而且近年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也迅速扩大,使美国成为先进技术产品净进口或贸易赤字国,的确对美国制造业包括先进技术产品产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中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已经构成对美国制造业的“岗位替代”和“就业流失”效应。

  中国对美国贸易关系给中国带来难以计量的收益,但长期的越来越大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也给中国带来了众多的成本,这包括:

几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机会成本高达GDP的20%-30%;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国债购买国,形成巨额投资机会成本,还面临因美元贬值而缩水的风险;中国对出口集团的大量直接补贴(2004年为4200亿元,占GDP比重的3.1%,占中央财政收入的29%),也对美国消费者间接补贴(2004年约1260亿元);中国政府被指责为“操纵汇率”,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

  中美两国已经高度经济贸易一体化(按中方数据,中美贸易依存度为中国GDP的14.0%),但是两方贸易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障碍。

在中美贸易和汇率问题上,两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我们必须主动寻求合作,化解冲突,同时实行“一报还一报”的博弈策略。

总体上讲,不是中国怕美国,而是美国怕中国。

我们有信心也有本钱与美国博弈。

  笔者提出了应对美国挑战的七项具体措施,这包括:

适当放松对外币流动的管制,进一步减少国家外汇储备;加强中美两国政府交流,主动解决贸易争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设立中美经济与安全工作组;授权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决策权;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或外国机构的合作等;实行全面开放战略,既要促进出口增长,更要促进进口增长,实行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

  一、中美贸易赤字大幅度增长,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国与美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是相当惊人的,与此同时,无论是美方数据还是中方数据,两边贸易顺差(对中国而言)或逆差(对美国而言)也惊人地增长,仅1999-2004年期间中美贸易逆差累积额,中方数据为2468亿美元,美方数据为6283亿美元(见表1),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经济问题,也是美国国内最大的政治问题。

  从1985年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出现盈余,美国对中国贸易出现赤字。

这一赤字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量比重在1990年超过了20%,最高峰是1997年的27%,2000年降至20%,2003年达到23.2%,2004年又进一步达到25%,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超过了欧盟(2003年为14.1%),日本(12.3%),加拿大(10.2%),墨西哥(7.6%)(见表2)。

即使按中方数据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总数的11.3%,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赤字国。

应当说;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都大幅度增长,但是极不平衡。

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了16倍,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倍。

这二贸易不平衡也反映在进口与出口比率上。

在美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伙伴中,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对出口的比率最高。

进出口比率通常反映一个国家与其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关系,当该比率大于

1,该国相对进口国不具贸易优势,该比率越大,贸易劣势越明显;反之亦然。

当然一个国家贸易是否平衡,不仅要看双边贸易收支状况,还要看总的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

  美国不仅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严重失衡,而且在进出口总量上也是失衡的。

2001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对出口的比率为5.32倍,2003年为5.36倍,大大高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欧盟。

(见表3)即使按中方数据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与出口比率由2001年的2.18倍上升为2003年的2.87倍,2004年为2.73倍,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第一位。

这种过高的进出口比率对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是不具有双赢特征的,即使是中国方面,长期代价相当大(将在下文分析),更是不可持续的,当然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贸易问题的进一步凸现与尖锐冲突。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谁也没有预计到中国的贸易总量在3年内翻了一番,更没有估计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也增长了近一倍。

美国从中国进口额也翻了一番,根据美方统计,从2000年的1001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967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重由9.26%上升为11.90%。

2004年中美贸易总量达到2310亿美元,中美贸易依存度(指贸易占GDP比重)高达14.0%,其中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62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量的24.9%,比2001年的贸易逆差(838亿美元)增长93%(即使按照中方数据也上升了99%):

美国对中国进口与出口比率达到5.67倍。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2005年2月3日报告预计,2006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

2004年,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排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

从美国的进口市场看,中国已经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排在加拿大之后,超过了墨西哥和日本,充分反映了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从美国的出口市场看,中国已经是美国第六大出口国

对中国来说,按中方数据,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国,2004年双方贸易额为126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量的14.8%,排在日本之后;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1%;美国是中国第六大进口国,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7%,还不及中国台湾高。

中美双方贸易逆差为586亿美元,出口与进口比率为2.7倍。

”按照中国海关统计资料表明,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不对称,自然会被美国方面指责为不公平、不公正。

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贸易类型是出口外向型、开放型,进口半内向型、半开放型,出口与进口不平衡。

1997年笔者曾研究,在所有大国之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大为不同,其互补性最强,竞争性最小。

但是,笔者自己也没有想象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越大,对美国的经济威胁就越大,美国方面的反应就会越强烈,反过来也损害了中国的长远利益。

  二、中国在美国先进技术产品的进口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对美国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中国不仅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而且近年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迅速提高,成为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先进技术产品(ATP,AdvancedTechnologyProducts)迅速增长,占其进口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在迅速上升。

根据美方数据统计,2002年这一比重为10%,到2004年1-9月上升为18%。

中国先进技术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长,2002-2004年增长一倍。

(见表4)。

1994年中国出口产品中电子、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比重为18.1%,到2003年达到42.9%。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Scott十分惊叹道,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为以出口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和其它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型,而且几乎占了中国总出口的一半。

当跨国公司将大量的先进技术产品生产线转向中国时,也会使美国的先进技术产业的工人和熟练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减少。

显示了中国在先进技术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的竞争力迅速上升,即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也对美国构成了新的竞争。

  美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中国已经充分显示了她在技术密集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000-2004年期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计算机设备由83亿美元增长至295亿美元,增长了155%,而同期美国从全球进口计算机设备只增长了7.9%(见表5)。

2000年中国是美国计算机

设备第三大进口国,排在日本和新加坡之后,占美国计算机设备进口总额的12.1%,到2004年中国成为美国计算机设备进口第一大国,占进口总额的40%。

相反,美国从日本、新加坡和台湾进口计算机设备是负增长(见表5)。

2000-2004年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前五大项,2000年排序是:

制成品杂项(包括玩具、电子游戏等)(163亿美元),鞋制品(91亿美元),计算机设备(83亿美元),服装(70亿美元)和音像设备(63亿美元),占进口额的47.0%。

2004年排序为计算机设备(295亿美元),制成品杂项(237亿美元),音像设备(112亿美元),鞋制品(112亿美元)和服装(105亿美元),占进口额的43.8%。

这表明美国从中国进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加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快速转型。

反映了中国各类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

三、中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已经构成对美国制造业的“岗位替代”和“就业流失”效应

  贸易既可以创造就业,也可以流失就业。

当贸易净盈余时,可能产生净就业;当贸易净赤字时,可能产生净失业。

在关于中美之间贸易关系和就业关系的变化,中国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权威性的研究,也缺乏数据和相关资料,而美国有好几个权威研究机构(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等)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拥有详细的数据,而且还有各种方法。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和研究都清楚地表明,中美贸易逆差扩大直接和间接替代和流失的美国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不仅涉及几十个行业或产业,而且还遍及美国47个州。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国会有那么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坚决要求对中国进行报复。

  根据美国MBG信息服务中心主任CharlesW.McMillion的估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累积额达到8047亿美元。

在国际贸易分类的97个产业(按两位数码分类)中,有75个产业为逆差,其中电子产品及其设备(85)为1589亿美元逆差,机械和计算机(84)为1182亿美元逆差,玩具、游戏和运动设备(95)为1165亿美元逆差,三大产业逆差合计3936亿美元;只有22个产业为顺差,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

在全美51个州中,已经有47个州属于贸易逆差地区,这意味着47个州受到贸易不平衡影响而流失工作岗位。

  根据美国康耐尔大学KateBronfenbrenner和麻省大学StephanieLuce的调查和研究(2004),2001年美国有21个产业转移到中国生产,2004年前三个月统计,约有58个产业转移到中国生产。

估计2004年约有10万个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

2001年时美国有20.4万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其它国家,约有2/3是转移到墨西哥。

到2004年美国有40.6万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其它国家,约有1/4是转移到中国。

2004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墨西哥,位居第二。

这是美国各方所没有估计到的。

他们还认为,美国生产线向国外转移规模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美国各地区,特别是对中西部影响最大,也冲击了美国各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IT产业,产业转移所流失的工作岗位比美国官方公布的(指美国劳动统计局)要高的多。

以美国的跨国公司为首推动了生产线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也推动其生产、采购和销售全球化。

以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公司沃尔玛(也是世界销售额最多的跨国公司)为例,2004年从中国直接采购商品180亿美元(占中国2004年GDP的1.1%,比青海、宁夏、西藏三省区GDP还高出350亿元),相当于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0%,也相当于国外公司在中国采购总额的30%。

它在全球约有6000个商品提供商,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中国占了80%。

同样,世界第二大零售公司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r)不仅在中国建立了大型超级市场,而且中国也成为该公司全球采购的主要国家。

这反映了中国具有两大竞争优势:

一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劳动生产率增长快,具有生产商品优势;二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口规模巨大,人均收入增长最快,消费结构变动快,实际购买力强,消费多样化和差异化。

这两大竞争优势相结合构成对世界跨国公司的强有力的吸引力,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用脚投票”,从美国转向中国。

如果从制造业的人力资本角度看,中国比美国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加入劳动力队伍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大超过美国。

2003年中国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约70万人,而美国只有6万人。

二是中国工程师的劳动成本大大低于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4至1/5。

这表明,在国际资本‘用脚投票”的情况下,只要中国工程师能够做美国工程师的工作,那么美国工程师就要下岗失业。

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收益和美国代价。

2000—2004年是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连续4年工作岗位净减少。

美国全球贸易逆差2004年达到6660亿美元,占GDP的5.6%,估计2005年将达到8000亿美元。

美国专家认为,是因为贸易不平衡造成了大量就业岗位流失,特别是对中国进口与出口比例高达6倍是其主要原因。

根据美国商务部估计,2003年每10亿美元贸易额可以形成9000名美国工作岗位,2004年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估计5.6%)只能形成8500名工作岗位。

由于贸易赤字,2004年流失了74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因与中国贸易逆差流失了26万个工作岗位。

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RobertE.Scott计算,因与中国贸易赤字造成的美国每年流失的工作岗位,1989-1997年为7万人,1997-2001年为10.5万人,2001-2003年为23.4万人。

从1989年以来累积流失工作岗位146万人(见表6)。

这种替代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还会进一步加快。

中美贸易不平衡已经波及全美国,1989-2003年所造成的美国各州替代工作岗位前五名有:

加州(20万个工作岗位)、德克萨斯州(9.9万个)、纽约州(8.2万个)、宾州(7.0万个)、伊利诺伊州(7.0万个),共计52万个,占总数(150万个)的三分之一。

这种流失工作岗位的趋势显示了中美贸易不平衡对美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向美国国会建议批准中国加入WTO时,克林顿认为这是美中两国“双赢”的合作,他曾预言中美贸易赤字会减少,因为美国对中国出口将大幅度增长,为美国创造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Clinton,2000)。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指2001-2003年期间),的确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4%,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长了49%,但是贸易赤字也增长了50%,净替代的工作岗位达到47万人。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2004年)认为,中美贸易赤字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制造业和其它经济部门。

对美国来说,它不再是一个贸易问题,而是美国长期经济健康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美国方面的看法,要“知己知彼”,我们也需要知道中国的成本。

四、中国对美国贸易关系的成本是什么

中国对美国贸易关系给中国带来难以计算的收益:

从出口方面看,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为中国创造就业,提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从进口方面看,美国是中国主要的资本品、技术密集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国之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来源。

但是长期的越来越不平衡双边贸易,同样也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

1.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机会成本高达GDP的30%

  由于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和大量外资流入,中央银行被迫购买了大量的外汇(主要是美元)。

仅2000-2003年估计中央银行购买了2376亿美元的外汇,占用大量的人民币,约19673亿人民币,相当于同期GDP总量(408854亿元)的4.8%。

  中国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占GDP的比重分别大幅度提高。

通常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正常额应当为该国3~6个月的进口额,即相当于年进口额1/4~1/2,这是为保证有效地防止进口支付风险和危机,国家帮助进口商或进口企业在出现不可抗拒的支付危机中可作为最后的债权人。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外贸规模大,这一正常额比例还可以再低一些。

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如果大大超过这一正常比例,就会形成所谓的“机会成本”,在中国表现为形成过度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占款的机会成本,这一机会成本衡量可以用占GDP比重来反映它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从1999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分别占GDP不足20%迅速上升为近30%(见表7),我们估计“机会成本”约占GDP的20%左右,而这些资金或资本本可以在国际商品贸易市场形成更大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商品或服务),或在国内或国际资本市场形成更大的投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外汇转而购买美国联邦债券或其它资产。

  中国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在美元弱势和波动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风险。

当巨大的贸易赤字、政府财政赤字和居民家庭资产赤字使得美元将成弱势。

随着美元下跌,中国拥有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资本和对美国政府长期债券资产就会缩水,形成大量的外汇资产损失。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4年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了将近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新增2066亿美元,超过新增额的一半),达到1.6万亿美元。

据世行估计,这些储备中至少有70%是以美元形式持有。

中国的外汇储备为6100亿美元,占了总额的近40%。

以6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例,估计中国有4550亿美元资产。

如果美元贬值5%-10%,那么中国外汇美元资产损失将在230亿美元-450亿美元,远超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

  2.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国债购买国,形成巨额投资机会成本  由于中国中央银行拥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得不购买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也成为美国最大的投资者之一。

根据美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中国政府已经购买1940亿美元(16063亿元)的债券或其它资产,这相当于2004年中国GDP总量的11.7%,大大高于中央财政收入(2004年为14476亿元)。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估计,2005年中国可能购买3000亿美元资产。

他称中国的做法在经济上是有悖常理的,即按照西方标准仍属于资本稀缺的穷国中国正在以低息成本向富国美国进行巨额放贷。

  美国政府利用中国政府购买的长期债券进行长期投资,大大地刺激了美国国内的投资需求,同时也大大地压低美国长期利率,刺激了美国国内住房投资需求,美国房价也大幅度上升。

根据美国资深经济学家GusFaucher估计,过去2年美国全国住房价格上涨29%。

美国房地产行业工会(NationalAssociationofReaher)估计,从2004年3月到2005年3月,美国东海岸房产价格上涨14.7%,西海岸上涨18.9%。

美国二手房产市场的价格也在大幅度上涨,许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

  无疑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大量资本(主要是以政府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进入美国所致。

十分形象地比喻,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大规模的投资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为其巨额财政赤字“输血”。

  3.中国对出口集团的大量直接补贴,也是对美国等消费者间接补贴  中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增长”战略,这是学习和模仿东亚国家(主要是日本和“四小龙”)的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是这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实行低价租赁土地和低价水电能源,实行各种变相补贴,形成获取大量“租金”的出口利益集团;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厂商,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或手段,采用进口关税和非贸易壁垒和障碍抑止和限制进口,形成了所谓贸易顺差,实际上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福利。

“九五”时期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495亿美元;2001-2004年期间为1105亿美元,合计贸易顺差2600亿美元。

  中国政府从1985年以来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退税金额1998年以来大幅度增长,由1998年的437亿元增长至2004年的4200亿元,增长了8.6倍;出口退税占出口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2.9%上升为2004年的8.6%;出口退税占GDP由0.6%上升为3.1%;出口退税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8.9%上升为29.0%(见表8)。

从1998年至2004年中央财政出口补贴累积额为10445亿元。

一方面在国内,主要补贴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这相当于中央财政对这些地区的变相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补贴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2004年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1.1%)、欧盟(占18.1%)、中国高收入的香港(占17.0%,其中大部分转口到美国)、日本(占12.4%)。

以2004年出口补贴4200亿元为基数计算,我们估计,美国获得30%以上的中国政府的补贴,1260亿元,欧盟获得760亿元,日本获得520亿元,共计2540亿元,占中国GDP的1.9%以上。

  中国应当调整出口导向增长模式。

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对一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化与全球化产生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实行这一模式也会出现“发展悖论”,因为这一模式最容易被模仿,也就容易被后来的国家所复制。

当更多的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前苏联)加入这一模式中,当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国际市场需求(主要是欧美日三大市场)增长,就会出现出口“增产不增收”,即出口商品数量增长,出口价格下降,出口收益减少。

  笔者估计,因贸易顺差中国消费者福利损失在1996-2004年期间达2600亿美元;因中国出口退税补贴、价格低廉、中美贸易逆差(如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比其它国家进口的价格低58%)等因素,美国消费者在过去十年获得福利可能在7000-8000亿美元之间。

  4.中国政府被指责为“操纵汇率”,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

  中国政府实行稳定的汇率政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但是稳定汇率政策并不等于固定不变,更不等于一定要钉住美元不变。

因为美元相当于其它货币的汇率是在变动的。

从2002年1月到2005年1月,各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都呈升值趋势(见表9),只有中国的人民币一直保持不变。

一个汇率政策实行了十年之久,是很难想象的。

这就难免被各方指责为中国政府在人为控制或操纵汇率。

当美元与其它货币相对贬值时,也等于人民币币值在不同程度地贬值,引起其它国家的抱怨和指责。

  美国各方都认为,人民币币值是被低估了,但是被低估多少是有不同估计的。

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FredBergsten估计,在过去3年由于人民币紧钉美元,实际上币值已经下降了10%-15%。

  总之,中美贸易发展快,问题多,不仅美方有成本和代价,中方成本可能更高一些。

因为中国属于世界低中等收入国家,而美国属于世界高收入国家。

我们必须抓住机会适时调整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还要调整决策机制和建立评估制度。

五、中国应对美国政治压力的措施  

中国政府必须对来自美国国会和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挑战做出回应。

我们既要冷静应对美国压力,又要巧妙利用压力实施反压力。

  首先调整汇率政策属于中国货币当局(指中央银行)的主权;是否调整这一政策是依据自己的利益的优先次序来判断;何时调整取决于内外部时机和自主决策。

  笔者认为,目前已有可能也有条件对汇率政策作适时调整,对原有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也对自己的贸易地位和收益做一调整。

这样做符合中国自己的国家利益,是“多箭多雕”。

调整的目标包括:

一是放弃与美元紧钉的被动性作法,实行有弹性和有灵活性的汇率政策:

二是进一步减少中央银行购买外汇的压力,适当放开外币流动和交易,进而减少国家外汇储备额,只要达到1/3的进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