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838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艺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西艺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西艺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西艺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西艺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艺术学院.docx

《广西艺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艺术学院.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艺术学院.docx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类备考资料

《艺术作品赏析》美术科目参考作品目录

1、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2、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3、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4、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5、唐代张萱《捣练图》

6、唐代韩滉《五牛图》

7、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8、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9、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10、南宋马远《踏歌图》

11、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12、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

13、明代徐渭《杂花图卷》

14、清代任伯年《女娲炼石图》

15、近代张明山泥塑《渔樵对话》

16、现代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

17、现代蒋兆和国画《流民图》

18、现代四川美院师生集体创作泥塑《收租院》

19、北京天坛(明清建筑)

20、苏州留园(明清园林)

21、意大利波提切利蛋彩画《春》

22、意大利达·芬奇壁画《最后的晚餐》

23、法国德拉克洛瓦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24、法国米勒油画《晚钟》

25、法国修拉油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26、荷兰梵·高油画《星月夜》

27、法国高更油画《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28、挪威蒙克油画《呐喊》

29、西班牙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

30、西班牙达利油画《记忆的永恒》

 

 

 

1、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战国楚墓帛画,绢本、墨绘,纵31.2cm、横23.2cm。

所谓“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

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先声。

《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龙凤仕女帛画是现存三幅最早的帛画作品之一,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与“人物御龙帛画”和“帛书图像”比较,龙凤仕女帛画的笔触显得较为古拙和简劲。

构图:

《龙凤仕女图》是随墓而葬的铭旌。

画上人物是墓主肖像,画中随伴墓主的尚有吉祥图腾之物。

所绘墓主是位挽髻贵妇,她长袍细腰,垂地而盘的长衣前后张开。

妇人侧身而立,上身略微前倾,双手合掌颇具虔诚之态。

在仕女头顶左上方,一只矫健振翅的凤鸟,双脚前屈后伸,大有意欲腾空之势,凤鸟形象几乎占据了画面重要的视觉位置。

凤的前端,一龙扶摇直上,却不如凤的姿态显耀,大概这是关于凤龙与阴阳象征的意义。

有一种看法把两物比为夔凤之争,夔败阵而逃,故而形象细小,缩到一旁显出弱势。

全图表示着祈神引导、使墓主灵魂升天这一主题。

此画以线为造形手段,服装衬以卷曲云纹,袖口用斜线装饰,领口、腰部、后身及衣脚皆以墨色块面处理。

毛笔用线生涩不畅,粗细不一。

形态古拙而简劲,体现了中国早期绘画的特征。

 

艺术手法:

这幅画在内容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形象少而精,除了招魂和升天目的所必需的外,没有任何可有可无的形象;

其二,招魂和升天的主要媒介物由凤变为龙,包含着楚人由崇凤向崇龙转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在表现手法上,它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墓主人形象具有全身肖像特征,女子着细腰彩锦绣袍,以典型的服饰表明墓主的中等贵族身份和不同性别;

其二,所有形象,包括人、龙、凤、鱼、天盖、舟,均以全侧面来表现,说明早期绘画善于抓取形象轮廓最突出、特征最鲜明的一面。

另外,《龙凤仕女图》以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线条刚健古拙,尤其是在刻画凤凰时,飞扑的利爪劲挺,冲天的尾羽富于弹性。

当我们上溯历史,追寻中华艺术神秘而悠远的轨迹,那些距今已五千年之久的彩陶器皿上所描绘的美丽纹饰,无论是水波纹、旋转纹、网纹或锯齿纹等抽象的图案,均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而那些具象动物纹、人物纹线条简练,形象生动,显示了远古艺术家对事物质朴的敏感。

 但是帛画《人物龙凤图》已经超越了朴素的文饰装饰,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技法,丰富的人物和内容,已经将古代的绘画上升到了艺术层次,代表了古人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智慧。

 

2、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尤其擅长人物画。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画卷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所勾描的对于水的势态的描绘,有时舒展自如,有时平滑光洁,有时荡漾回旋。

总之,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

实际上,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

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

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却没有飞溅的水花,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

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但可以一窥顾氏早期代表作之风貌,亦可发现中国画当年的绘制风格。

实际上,《洛神赋图》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壁画的造型与设色方式,铺陈叙述故事的构图方式也和汉代画像石的布局相似。

能从《洛神赋图》中欣赏到这么多的东西,也算是这卷画的魅力之所在。

 

3、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

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构图布局:

《游春图》的章法布置极有特色。

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既为崇山峻岭的下段延伸,又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

左下部绘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湖天一色。

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态不同,形态各异。

全图比例恰当,层次分明。

这种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恰当配以殿阁舟桥,并开始注意客观物象之间的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以及深度、层次、比例等透视关系的变化处理,使山水画创变得较为合乎现实生活的新格局,这正是隋朝山水画的特有表现形式。

也正如《后画录》所评述展子虔的山水“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宣和画谱》论展子虔的山水画“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相合相成,浑然一体。

画卷色彩:

《游春图》的山石树木虽然空勾无皴,但全图以色渲染。

全图山水以青绿设色为主。

山顶以青绿敷之,山脚则用泥金;树叶设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点以白粉桃红,松树不写松针,直以深绿点之。

全图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显得潋滟而生拙,丰富而单纯,富丽而古艳,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设色那种“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样式,标志着山水画的创作,已从原先设色古艳而富有装饰意味的图式,向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过渡,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游春图》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4、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卷》相传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

《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

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

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

《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此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

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性格特征。

例如曹丕的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

陈叔宝两眼无神,软弱松弛。

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

画家所选择的有特征性的细节,主要的是在面部,特别是眼睛和嘴。

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圆长宽等不同外,更显然可以看出内心的心理状态经常表现的不同,而筋肉因习惯性的动作而形成的特点,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松,对这些部位都特别着力地加以刻划。

画家对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

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画家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的评价。

《历代帝王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唐代是中国画繁荣、鼎盛的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

总体来讲,《历代帝王图》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历代帝王图卷》的这一些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

 

5、唐代张萱《捣练图》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

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张萱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

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

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捣练图》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

《捣练图》工笔重彩,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 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张萱是注重写实的画家,所画女性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显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捣练图》的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纯客观再现。

它的人物造型是略带夸张的,然而又是非常含蓄的。

线条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捣练图》线形超逸,形象写实,细密灵动,显示了画家的深厚画功。

服饰在工笔重彩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工笔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画服饰。

盛唐时代“胡”气弥漫,外域文化的涌入使唐朝文化异彩纷呈。

然而唐文化在大量摄取异族外来文化的同时却未失却中华文化的特质,相反,而是对它进行能动地选择、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同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高度发展的丝织工艺也能够满足时人的现实需要,开放有度的思想观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满活力。

《捣练图》不是一般的描绘,它是对生活的艺术的再现,是“艺术”之捣练,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人文追求。

它像一面镜子,从妇女的表情和动态已经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思想状态,透过作品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辉煌盛世面前的忧患意识和对封建制度、礼教伦常的深刻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6、唐代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卷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该画作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

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

该画五头牛列为一行,似乎缓步行走于田垄之上。

右边的第一头牛,把路旁一丛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侧着头得意地瞧着观者,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

第二头牛则昂起头向前瞻望,并加快步伐往前赶,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伙伴。

第三头牛却端端正正地站在画卷的中央不动,它面向观众,张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唤前后面的同伴,又像是对前面的路途和方向发出疑问。

第四头牛正举步踟蹰,回首顾盼,它半伸着舌头舐着下嘴喘息着,犹豫着,眼里露出惊奇的神色。

最后的第五头牛,穿上鼻环,带着缨络,神色异常严肃庄重,缓缓地向画外的天地走去。

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韩滉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韩滉画五牛以喻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而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内心为国为君的情感,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

笔法精妙,线条流畅优美,形神俱佳,表现出高超的笔墨技巧,是难得的唐画佳作。

《五牛图》是韩滉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7、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8.7cm,横335.5cm。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画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作者将韩熙宴客的场景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

构图和人物有聚有散,场面有动有静。

通观全图轴五段场景,琵琶、羯鼓、笛、箫、牙板等乐器一一出场。

人物除了戴着高帽的主人韩熙载外,他门下的乐伎王屋山和弱兰等、穿红衣的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致雍、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友人德明和尚、紫微郎朱铣、门生舒雅等诸人,在各个场面中各具情态,与身份、性格十分相符,可见画师顾闳中巨细入微的观察,潜心默识的记忆与描摹精湛的画艺。

画作中作者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

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

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机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在一片欢愉场景中,韩熙载那张郁闷不展的愁容却传达出一个清醒灵魂的痛苦、无奈与自我放纵,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夜宴图》的内涵。

  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家具描绘,这幅图卷最令人叹赏的还有绚丽而清雅的色彩。

敷色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几案坐榻等深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与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

既有江南偏安的贵族生活的高华艳美,又反映出主人家清丽素馨的格调。

色调错综变幻中还烘托出了夜宴欢场上的放纵忘情与颓废之美。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

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

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韩熙载夜宴图》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绢本浅设色,纵206.5厘米,横103.3厘米。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站在画轴前,只觉得大山压顶,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图中的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诗情画意!

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此画构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

前后递进,用水贯通。

用笔清雄,浓淡了然,以墨骨取胜。

山石以“雨点皴”积攒而成,山石轮廓坚劲韧练,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如云长贯甲”般的堂堂大山。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作者通过笔墨的勾勒赋予了画作非凡的力量。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溪山行旅图》,画面动静结合,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9、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

王希孟的山水画富丽细腻、气势磅礴,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画作以青绿设色。

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

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

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

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

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

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

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

 

10、南宋马远《踏歌图》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此画绢本立轴,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上题有宋宁宗赵扩的五绝诗一首,拙劣的书法占据了画面显要的位置,破坏了作品空灵深远的艺术效果,是相当可惜的。

  这幅以南方风俗为题材的作品,描写的是阳春时节的一个欢乐的场面。

作品构图很有特色,它被作者有意识地分为了上下两个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虚实相映,颇具匠心。

嶙峋的山峰拔地而起,突兀耸立直指苍穹,线条既潇洒又果断,笔锋强劲有力。

岩石表层用斧劈皴层层皴染,墨色凝重明快。

雾霭中树影婆娑,掩映着几处亭台楼阁。

上半段在构图上多采用纵向,仿佛是要与天壤相接,大有天上人间之感。

这种高高在上的气势和豪华的宫院以及略带“仙气”的氛围,给人非寻常百姓居所的感觉。

作品的下半段采用的构图方式以横向为主,与上半段有明显差别,画面也缺少了上面的那种“仙气”,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既普普通通而又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

  所谓“踏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歌咏娱乐形式,就是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此作右下边的山路间有六个人物,中间一位老者,左手抬起,右手拄杖,上身摇摆着做歌舞状,双脚打着节拍,朦胧的醉意间又有几分喜悦和兴奋,细心观看不难发现他裤子上缀着的补丁,可见这是一个生活艰辛的普通农人。

不禁让人联想,像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百姓,一年当中能有多少这样的欢乐。

老者身后的石板桥上,一个中年汉子正咧着大嘴,拍这巴掌,步履踉跄地边走边唱,在他身后,另一醉汉似乎已经是举步维艰了,他紧拉着前面那个汉子的腰带踉踉跄跄地跟着走,即使是这样,他的双脚似乎还在跟着歌的节拍在竭力跳动。

末后的一位像是已经进入了半睡眠的状态,他肩上扛着一根竹棍,上面系着一个酒葫芦,就是这个不起眼的酒葫芦把乡民的酒醉暗示出来了,体现出作者善于把握和刻画细节的能力,这是马远绘画的鲜明特色。

 画中左角远远站着一个孩子和一个村妇,孩子看着这些平日里辛苦操劳的长辈们的的滑稽模样,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所有人物的衣纹都用钉头鼠尾描勾勒,简洁干净,准确有力,五官等细节部位点戳完成,神采生动,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这幅《踏歌图》也堪称是翘楚之作。

 

11、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是梁楷泼墨画法的一件代表作,表现了一位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

古代评论家多赞梁楷的画“描写飘逸”,这是对其画风的总结,又是对其创新的首肯。

“逸”是我国古代评画的一个重要标准,唐代朱景玄于“神、妙、能”三品之后又列以“不拘常法”为特征的“逸”品,宋代黄休复提“逸”格于“神”品之上。

这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