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827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docx

咸阳市实验中学学年上学期试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仿真测试卷

南通市某校学生发现教室走廊在清明节前后的正午不再被南楼遮挡,开始能照射到阳光。

左图是该学生于清明节当天面向东拍摄的一张照片,右图为二十四节气表。

读图,回答1~2题。

1.该学生拍摄的时间可能为()

A.9点B.12点C.15点D.18点

2.一年中教室走廊在正午不能照射到阳光的时间约()

A.3个月B.5个月C.7个月D.9个月

【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此照片为该生面向正东方向拍摄的照片,因此该生应该站在西侧,该生的左侧为北方,右侧为南方,图中的日影方位朝向东北,说明太阳在西南,可以推断拍摄时间为下午,四个选项种C最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项。

第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在清明前后“不再被南楼遮挡”,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因此清明之前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结合二十四节气表可知,清明节和白露关于夏至对称,因此白露之后南楼也会被遮挡,因此可以得出该地在冬至前至白露、冬至后至清明这段时间因太阳高度小,南楼的正午日影长,阻挡了教室走廊的阳光,时间长度约为7个月,故答案选C项。

【答案】1.C2.C

2018年1月31日晚间,天幕上演“超级月亮、血月、蓝月亮”三合一的罕见天文奇观。

超级月亮,是指月亮位于近地点时发生的满月,比起远地点的满月,超级月亮要大14%,亮度也要高30%。

发生月全食时,月亮呈现暗红色或古铜色,被称为“红月亮”或“血月”。

在一个自然月(按阳历,每个月的1日到该月的最后一日)中能看到两次满月时,则第2次满月被称作蓝月亮。

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红月亮”的主要原因是()

A.月球反射太阳光B.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射

C.月球表面发生红色尘暴D.地球上空的尘暴对月光的吸收与散射

4.此次天文奇观发生月份的第一个满月时()

A.北冰洋浮冰一年中范围最广B.湖南益阳白昼变长

C.黄河内蒙古段防凌形势严峻D.南极昆仑站风和日丽

【解析】第3题,月全食时,月亮呈现暗红色或古铜色,被称为“红月亮”或“血月”。

此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没有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A错。

形成“红月亮”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射,B对。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会发生尘暴,C错。

地球上空有尘暴时,看不到月亮,D错。

第4题,此次天文奇观发生月份第二个满月是1月31日,第一个满月时间是1月初,海洋温度最低是在2月份,北冰洋浮冰一年中范围不是最广,A错。

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湖南益阳白昼变长,B对。

正值冬季,黄河内蒙古段冰冻,无凌汛,C错。

南极昆仑站特征是酷寒、烈风天气,没有风和日丽天气,D错。

【答案】3.B4.B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正日益被广泛开发利用。

下图为某自动追光式太阳能发电场(41°N,155°E)景观及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图,读图,完成5~7题。

5.景观图中太阳能电池板()

A.正午时板面朝南B.冬春季节发电量最大

C.阴天时不工作D.发电量受太阳活动影响大

6.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图中,水平转轴的作用是()

A.保持太阳能电池板的稳定B.调整太阳能电池板在一天中的朝向

C.便于工作人员维修D.减轻支架的压力

7.一年中的正午时分,竖直转轴调节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角度差为()

A.23.5°B.41°C.47°D.49°

【解析】第5题,太阳能发电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太阳辐射。

图示地区冬春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较短,发电量不是最大,故B项错误;太阳能电池板有太阳辐射时就会发电,阴天相对发电量少,但不会不工作,C项错误;太阳活动对太阳能发电影响不大;该地区位于41°N,故正确选项为A。

第6题,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较多太阳辐射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板面朝向太阳②板面与太阳光线尽量垂直。

水平转轴主要调整太阳能电池板的朝向,使其始终面对太阳,故B项正确。

第7题,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能,太阳能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板一年中调整的角度就是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幅度。

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幅度为47°,太阳能板需要调整的幅度也为47°,故C项正确

【答案】5.A6.B7.C

“XX知道”中有一个问题——“中国哪里单片雪花最大?

”有人在“XX知道”中给出的最佳答案是“黑龙江的漠河,因为那里最北、最冷,所以产生的雪花也就最大”。

下图为雪花形态、温度与湿度的关系坐标图。

读图,完成8~9题。

8.据图可知()

①气温越低,单片雪花越大②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单片雪花越大③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④空气中水汽含量越低,单片雪花越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推测我国的下列地区中,1月份单片雪花最大的是()

A.黑龙江的牡丹江B.河南的郑州

C.内蒙古的呼和浩特D.河北的张家口

【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水汽含量越大,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单片雪花越大,同时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②③正确。

故选C。

第9题,据上题的分析可知,,空气中水汽饱和度越高,气温越接近-15℃,单片雪花越大。

虽然均为我国北方的城市,但河南的郑州气温不会降低到接近-15℃,B排除;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河北的张家口水汽含量小,水汽饱和度低,C、D排除;黑龙江的牡丹江水汽含量大,空气中水汽饱和度高,且气温会低于-15℃,因此1月份单片雪花最大。

故选A。

【答案】8.C9.A

2018年1月3-4日,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江汉北部、山西南部等地出现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截至6日5时,上述地区积雪深度10-15厘米,局地超过20厘米。

据气象部门预测,6-8日的雪线南界比3-4日偏南。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6日2时天气系统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此时图示地区最可能遭受雨雪天气侵袭的是()

A.甘肃省中部B.陕西省东北部

C.新疆塔里木盆地D.内蒙古高原东北部

11.6-8日的雪线南界比3-4日偏南的主要原因是()

A.暖气团水汽含量增加B.暖气团北上速度加快

C.冷气团南下升温剧烈D.冷气团势力更加强盛

【解析】第10题,冷锋降水集中于锋后,根据图示信息,甘肃省中部位于较强冷锋的锋后地带,最可能遭受雨雪天气侵袭,选A。

第11题,图示为冷锋天气系统。

6-8日的雪线南界比3-4日偏南说明冷锋势力更强,这是冷气团势力更强造成的。

【答案】10.A11.D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048米。

这里的印第安人发现夏季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的“白夜”现象。

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为“吃雪者”。

读图,完成12~13题。

12.“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A.暖流流经,增温增湿B.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暖锋过境,气温升高D.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

13.该地夏天可以看到“白夜”现象的原因()

A.海拔高B.晴天多,光照充足

C.大气散射作用D.纬度高,有极昼现象

【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吃雪者”是因为该地气温高。

图示海域有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但是从图中河流分布K处有山脉,且在山脉的东侧。

A、C项错误。

该处反气旋是冷高压,空气下沉,气温低。

B项错误。

K位于山脉东侧,盛行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高。

D项正确。

故选D。

第13题,“白夜”是没有太阳可以看清事物,是大气散射现象。

C项正确。

故选C。

【答案】12.D13.C

在蒙古语里,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历来以富金藏宝而闻名,有着丰富的黄金、铁矿、稀有金属及玉石;而这里的另一种“宝藏”——奇景迭出的花岗岩地貌,还不为很多人所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吉木乃“神石城”,一片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如下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

B.该处先后经历地壳上升-岩浆喷发-风化剥蚀

C.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遍布石臼和石穴

D.“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化学风化形成

15.该地额尔齐斯河峡谷长约30千米,峡谷两岸绝壁对峙、石峰兀立。

在绝壁上有时还会看到犹如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如“石瀑布”奔流而下。

有关“石瀑布”的主要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冰川刨蚀

B.冰川刨蚀、重力崩塌

C.流水冲刷、冰水冻融

D.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解析】第14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成因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而成,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故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该处先后经历岩浆喷发-地壳上升-风化剥蚀;该地花岗岩地貌发育;“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形成。

第15题,据图分析,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与流水作用有关,故排除风力侵蚀;由该地的地理位置与海拔可知,该地区无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作用。

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冰水冻融作用明显,夏季温度高冰雪融水较多,以流水冲刷为主。

【答案】14.A15.C

下图为“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A.先地壳抬升,后流水侵蚀B.先地壳下降,后流水侵蚀

C.先流水沉积,后地壳抬升D.先流水沉积,后地壳下降

17.图中()

A.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早B.河谷不断变窄变深

C.阶地适于建设大型港口D.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解析】第16题,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

第17题,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图中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晚,河谷不断变宽,阶地不适于建设大型港口,河床海拔逐渐升高,所以D正确。

【答案】16.C17.D

国家地理频道《探寻欧洲河流》摄制组到欧洲采访,历时一年,绘制出欧洲四条河流年相对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的是()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②③

19.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依次位于()

A.欧洲北部、欧洲东部、欧洲南部、欧洲西部

B.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欧洲北部、欧洲西部

C.欧洲东部、欧洲北部、欧洲西部、阿尔卑斯山区

D.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欧洲南部、欧洲东部

【解析】第18题,欧洲的降水主要受西风的影响,图②中夏季流量大,是因有冰雪融水补给,受气温的影响;图③中春季流量大,是因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受气温的影响大;而图①中冬季流量大,是因受西风带的影响,冬季西风势力较强,降水多;图④中流量变化较小,是因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因此②③正确,故选D。

第19题,图①中河流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位于欧洲南部;图②中夏季流量大,有冰雪融水补给,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图③中春季流量大,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位于欧洲北部;图④中全年流量变化较小,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区,位于欧洲西部。

结合选项,答案选B项。

【答案】18.D19.B

下图中虚线是我国某次南极科考路线。

读图,回答20~21题。

20.科考船途径①②③④处,均顺风顺水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关于①②③⑤处对应洋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B.②处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C.③处洋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D.⑤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解析】第20题,①处为日本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该纬度范围盛行东北信风,故①处逆风逆水;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该纬度范围盛行东南信风,②处逆风顺水;③为西风漂流,受盛行西风影响,③处为顺风顺水;④为南极环流,受极地东风影响,④处为顺风顺水;结合选项C正确。

第21题,结合上题分析,A、B、C叙述正确;⑤为西澳大利亚寒流,附近没有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D符合题意。

【答案】20.C21.D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有蓝色花。

据此完成22~23题。

22.“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

23.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解析】第22题,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答案选B项。

第23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应该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开以蓝色花为主。

故答案选B项。

【答案】22.B23.B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

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称为“石海”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

下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

据此完成24~25题。

24.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A.落叶阔叶林之下

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

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

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

25.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气温的日变化B.气温的季节变化

C.降水的日变化D.降水的季节变化

【解析】第24题,结合题干材料,“石海”主要出现在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之间,对照由图可知,其位置应该在高山灌丛草甸之上,故答案选D。

第25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处“石海”的岩石比较破碎,形成主要是由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崩解破碎。

此外石海的形成还与地质,地形等因素相关,对应答案选A。

【答案】24.D25.A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此图以为中心,日期为月日前后。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图中晨线是,昏线是。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或西)侧。

(5)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时,C点的地方时为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日落时间是时。

(6)A点的昼长为小时,乙点的夜长为小时。

(7)从甲到乙最短距离的行进方向是(  )。

A.自东向西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自西向东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8)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  )。

A.等于1/2B.等于1/3C.小于1/2D.大于1/2

【解析】

(1)北逆南顺,故为南半球。

南极圈产生极昼现象,故为12月22日。

(2)冬至日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经线为12时的那一天经线。

据图中E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而乙点为135°W,故E点为90°。

故直射点的地理位置为(23°26′S,90°W)。

(3)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昼进入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

故︵AB为晨线,︵BC为昏线。

(4)全球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故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A>D>E。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故向左方向偏转,为东侧。

(5)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即E点的地方时为12时。

昼长等于昼弧所占经度除以15°每小时。

C为赤道长,昼长12小时,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昼长=(12-日出)×2=(日落-12)×2,而乙点的昼长为270°除以15°每小时,故为18时。

计算可知日出时间为3时,21时日落。

(6)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A的昼长为12小时,夜场=24-昼长=24-18=6小时。

(7)地球最短距离为经过两点间的大圆劣弧航线。

故从甲点到乙点的大圆航线是经过南极上空的最短圆弧,而东西方向上F点位于东侧,故一直向西方,故方向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8)根据0时经线与180°之间的度数间隔判读日期所占比例。

E点为90°W,12月22日12时,故0时经线为90°E,0时经线向东为12月23日,至180°占90°经线,故12月22日占270°,大于二分之一。

【答案】

(1)南极点1222

(2)(23°26′S,90°W)

(3)︵AB︵BC

(4)A>D>E东

(5)1218321

(6)126

(7)D

(8)D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近些年出现湖水水位上涨的现象。

湖区风大,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

下图为纳木错湖区图。

(1)描述纳木错湖区的水系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推断纳木错的主要补给方式及近些年潮水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冬季湖陆风弱的原因。

 

【解析】

(1)根据图示河流分布状况,纳木错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不均。

河流大多分布在南岸和西岸,北岸河流数量很少。

(2)纳木错位于内陆高原上,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湖水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近些年潮水水位上涨。

(3)湖陆风的强弱,主要受湖陆间热力差异的影响。

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被冰雪覆盖。

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温差小,湖陆风不明显。

【答案】

(1)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不均;河流大多分布在南岸和西岸,北岸河流数量很少。

(2)补给方式: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

(3)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被冰雪覆盖;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温差小,湖陆风不明显。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住建部2017年08月27日电)广东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杨细平率队到深圳市光明新区督导海绵城市建设及在建工程安全生产工作。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如下图)。

材料二右下图为深圳市某区街道分布图。

(1)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2)西欧许多国家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推广“速度较慢的原因。

 

(3)描述右图道路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道路走向的优点。

 

【解析】

(1)左图显示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主要是基于水体问题,因此应从吸收、储蓄水分,增加水分下渗,减少地面径流,缓解城市内涝以及湖泊、湿地等对气候的调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考虑。

(2)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区域,即易出现城市内涝的地区。

而西欧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逐月分配均匀;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因此不宜出现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性不明显。

(3)图中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因此判定方向的方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优点:

深圳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盛行风向为冬季西北、夏季东南风。

因此街道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季风风向一致利于通风,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保证街区房屋四面都有较为充足的光照条件。

【答案】

(1)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2)西欧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因此不宜出现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性不明显。

(3)特点:

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与经纬线呈一定的夹角)。

优点:

深圳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盛行风向为冬季西北、夏季东南风。

因此街道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季风风向一致利于通风,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保证街区房屋四面都有较为充足的光照条件。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青海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会地带,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面积不断发生变化,下图为近三十年来青海湖平均水位的变化。

材料二青海湖区大型鱼类很少,广泛为当地利用的经济鱼类是青海湖湟鱼。

湟鱼被称为高原生灵,以刚毛藻为食,又是很多候鸟的饵料,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描述青海湖面积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湟鱼数量减少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特征:

大致以2004年为界以前面积波动减小,2004年后面积波动增大。

波动减小原因:

人口增加,沿湖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交通线建设、不合理的农事活动等使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干;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

波动增加原因:

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当地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湖区水位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湟鱼减少导致刚毛藻大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湖泊水质变坏;鸟类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区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