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778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芗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

杨丽珍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师者,。

(韩愈《师说》)

(4)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5),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6),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共15分)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

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

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

顾读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

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

慕朱家、郭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

然砥行,慎交游。

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则又求道人。

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

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

道人知事不可为,蠖伏自污,卒得以全。

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

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

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

乃筑室黄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

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

道人曰:

“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

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

”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

一几一榻,张琴列古书画。

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

文字或诗文。

②朱家、郭解:

古代著名侠士。

③逞者:

捣乱闹事的人。

④阃帅:

地方上的军事统帅。

⑤支遁:

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欲为幽栖之处。

⑥锸:

铁锹,掘土的工具。

⑦值:

通“植”,种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徙:

改变

B.吊死扶伤吊:

慰问

C.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衣:

穿

D.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卜:

选择

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3分)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③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④挽渔父牧儿与饮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且只读奇异书籍,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万念俱灰,意志消沉,决定遁世隐居过悠然的生活。

D.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3分)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

(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共6分)

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3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楼梯被虫子蛀坏了,拿侬下楼时差一点摔了一跤,考虑到欧也妮在走楼梯时也几乎崴了脚,葛朗台终于决定第二天请人来修理。

(《欧也妮•葛朗台》)

B.拿侬因为长相难看,到处没人要,就到索漠来找活干。

当时,葛朗台正准备成家立业,以他箍桶匠的资质,立即估量出从这样一个女人身上能榨取多少油水,于是,他留下了拿侬,像家奴那样使唤。

(《欧也妮•葛朗台》)

C.葛朗台把他从侄儿那里三钱不值两文买来的金饰充当欧也妮的一百法郎月费,欧也妮看到查理的东西非常高兴,葛朗台因为能够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便宜,觉得很高兴。

(《欧也妮·葛朗台》)

D.聂赫留道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

(《复活》)

E.聂赫留朵夫先到库兹明斯科庄园把土地按低价,租给农民。

农民高兴地接受了,并对聂赫留朵夫表示感谢。

聂赫留朵夫虽然损失了将近一半的收入,心理也感到很满意。

(《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作答(5分)

(1)欧也妮从父亲口中得知要把查理送到印度去以后,做了哪些事?

结果怎样?

请简述这一情节。

(《欧也妮•葛朗台》)

(2)“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本来抱着希望,以为他会来一趟……然而从那天夜晚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

”请简述这个夜晚发生的事。

(《复活》)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孟子)对曰:

“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孟子•梁惠王下》)

(1)选段

中含有一个成语是,用来比喻(2分)

(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施行“仁政”“王道”,但他们都不反对“勇”,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孔子孟子关于“勇”的主张。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生活的诗意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

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涵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

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将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

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惊、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

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

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

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

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

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

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

“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

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

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

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

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0.从全文看,下列对“诗意”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

C.“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D.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11.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发现生活中的诗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灵。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原来诗意就在眼前。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中国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梅苑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

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

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

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悠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

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

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

活着究竟为了些什么?

为了些什么?

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

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

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

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

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

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

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

为了进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

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⑦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

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

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

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

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痴。

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

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

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

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

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

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

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

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肆意地贻害。

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

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场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

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

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

正如我认为在这僻静的小径里,无须建起这一堵高高的琦。

(选自《梅苑作品选》)

1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篇侧重写意的散文,以“墙”为审美对象,立意巧妙,发人深思。

B.随着小径上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作者发出了叹惜,这是从正面传导了对无“墙”世界的呼唤。

C.从情感上看,作者更喜欢“无形”的墙,对既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的“有形”的墙深恶痛绝。

D.文章中对“有形体”的“墙”的利弊说,在全文中属于过渡,接下去对“无形体”的“墙”的评述,才是全篇的重心。

E.文中第⑥段中“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中的“这”指代的是“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此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4.文章第④自然段有两处给“墙”用了相同的四个修饰语,但语序不同,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4分)

15.文章所写的“墙”有两种,是哪两种?

对这两种墙,作者分别抱什么态度?

试加以概括说明。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自然之友”梁从诫

尽管人们在提起梁从诫时,总是习惯性地加上“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的头衔,但他的种种行为却显得颇为“寒酸”。

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用过的废纸上,事先剪成一小叠,做成“名片”。

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香槟酒晚宴,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勺子、筷子。

他拒绝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

梁从诫明白,环保主义者光做到“身体力行”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有策略去影响他人。

然而,十几年中,人们常常看见梁从诫单薄而无奈的身影,在一个工业发展狂飙突进的国度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像一个孤独的老人,“可他依然坚持着,淡然而从容”。

一名“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记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梁从诫经常在国家机关、大学和社会机构进行演讲。

有一次,全场只有5名观众。

他却笑着说:

“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的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1999年,他应邀到上海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

面对台下的经济巨头,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毫不客气地说:

“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厨房’。

用我们的原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我们剩下一堆鸡毛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2001年,在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他因为河床干涸的缘由,与一位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

他当面斥责:

“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以至于这位官员气得拂袖而去。

然而与外界给予的高度评价相比,梁从诫内心一直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

”他私下不止一次跟友人感叹。

有感于败多胜少,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梁从诫曾把环保比作“一场难以打赢的战争”。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屡败屡战。

他说:

“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好好活了。

唯一让他欣慰的是,“自然之友”开始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次,在全国人大有关环境立法的会议上,作为唯一一家被邀请的NGO(非政府组织),邀请信的抬头写的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

有人评价,很大程度上,梁从诫是利用他的家族名望促进了“自然之友”的发展、壮大。

然而,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其实,梁从诫十分抗拒贴上“名门之后”的标签。

每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横幅,立即都会被他拿下。

他跟人解释:

“我都70多岁了,每次一介绍,我还是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喜欢。

“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

”一次专访中,梁从诫认真地说,“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摘自2017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周凯莉)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梁从诫身体力行做环保,他的种种颇为“寒酸”的生活细节与他“名门之后”的身份很不相称。

B.面对全场只有5名观众的窘境,梁从诫没有气馁,依然坚持演讲,努力在人们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

C.温文尔雅的梁从诫骨子里有一股倔脾气,这使他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四处碰壁,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D.梁从诫十分抗拒“名门之后”的标签,他不愿意自己到老了还不被世人看重,还活在祖父、父母的影子里。

E.文章重在表现梁从诫在环保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丰富的事例和精彩的话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14.文中说全国人人会议的邀请信上抬头写的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这意味着什么?

(4分)

15.这篇人物通讯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四、语言运用(13分)

16.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的语句中有三句在语序、语意等方面有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3分)

北京奥运会“八金王”、14枚奥运金牌得主菲尔普斯被抓拍到吸食大麻的照片,①立刻让偶像走下神坛,②菲尔普斯发表道歉声明并承认了吸毒事实。

③23岁的菲尔普斯尽管在游泳池中取得了成功,④但却做了一件让大家都感到惭愧的事,这辜负了人们对他的期望。

为此,他感到抱歉,⑤并保证此类事件不会再次发生。

第(  )句错,改为:

 

第(  )句错,改为:

 

第(  )句错,改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一些负面事件,都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

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

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自焚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已很难触发公共痛感。

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1)“公共痛感”指的是什么?

请概括。

(3分)

(2)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7分)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由于长期奋战球场,姚明左脚伤病严重,2017年11月左脚踝再度发生应力性骨裂,不得已暂时离开球场。

但他在术后很快就进行了体能恢复训练。

  在对记者谈此时自己的心境时,姚明用一句老话来描述:

“既来之,则安之。

”当记者问到是否想过“这就是结束了”的时候,他说:

“永远没有‘结束’,就算结束了,也是个崭新的开始。

要求: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芗城中学10-11下学期高二年语文科期末考参考答案

一、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无以至千里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无边落木萧萧下

(6)沧海月明珠有泪

5.(6分)

(1)(3分)天下贤人豪杰来这里,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结欢”、“焉”译对各1分)  

(2)(3分)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隐市”、“然”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花隐道人传

些爱捣乱闹事的少年,起初害怕道人知道,等到出了事情难以勉力支撑,却向道人求助。

道人给予他们自新的机会,也不时施以援手,所以受到扬州人的喜爱。

天下贤人豪杰来到这里,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

  

甲申年,知道战乱将发生,(他)就把全家迁移到南徐避乱。

当时地方上军事统帅像鱼鳞一样密集在长江上,都争着招致道人到自己幕下。

道人知道这种事情不可以做,就像蠖一样藏伏并弄脏自己的(声名),最终得以保全。

乙酉年,扬州城中战祸惨烈,百姓像鸟兽般逃散。

道人先于众人独自进城探访亲人故旧,祭奠死者扶救伤者,暗中做了很多善事。

  

不久,发生了大水灾,居住的房子被水淹没。

道人说:

“从没有听说过巢父买山隐居,难道要像支遁那样被人讥笑吗?

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就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

”于是到扬州城的东南角落,选地建宅,亲自挖土挑土挑瓦砾,建造几间房子。

(安放)一张桌几一张床,摆放古琴排列古书画。

携带一个妻子二个儿子闲散自得地在这里休养,乐陶陶的样子很满足。

  

住宅的旁边建起围墙,围地几亩,种植五百棵菊。

有一位仆人留着长须光着脚,擅长种树的技术,道人带领他种植灌溉。

从结蕾到烂熳开花,它们的排列像屏风,散开像星星,层层叠叠像锦缎;它们的颜色像玉,像金,像红霞,像白雪;它们的味如刚开封的酒;它们的香味如檐卜。

道人打开房门,门庭若市,厅堂如市场。

来往的人如织,观看的人拥挤如堵。

(人们)看不见主人,只看见房子扁额写着“花隐”,人们都称呼他为花隐道人,像忘了他以前叫做高公旦。

 

6、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画了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分)

(2)运用的艺术手法有: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1分)

蕴含的人生哲理: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2分)

二、7.AE(A..“葛朗台终于决定第二天请人来修理”有误,葛朗台决定自己修理。

E.农民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