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764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docx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自查自评总结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验收自查自评报告

一、项目建设概况

2012年8月,我院申报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通过,两年来我院以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要求为准绳,以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和电子技术3个重点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核心,在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设备以及能力评价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炼培训基地工作经验,243个验收要点全部完成,任务完成率达100%。

两年来共投入682.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0万元,企业投入设备价值30万元,自筹资金52.76万元。

共完成了实训场地建设2850平方米,实训设备584台套。

年培训规模达到了7000余人.其中高级技工占比达46%以上。

三个重点专业合计开发了教材17本;新建实训室、工作室7个和校企合作实训场地12个,新建了数字化培训基地和网络学习平台3个;与6家新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同创建校企共同培养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选派青年骨干教师20人参加了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实训,选派了6人参加教学教研进修,从校企合作企业选聘了10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二、项目建设机制体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办公室”、“重点专业项目建设工作小组”、“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和“项目建设督查组”,学院院长对建设工作负总责,各重点专业负责人对其承担的项目负责。

学院根据《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88号)等文件,制定了《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和《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实行了“实施、督察、整改”的循环运行机制。

学院特别聘请了市人社局领导和行业知名专家成立了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指导建设过程,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高效地完成了项目建设。

三、项目建设实施情况

1、构建了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培训模式: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了与富士康衡阳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的合作,引入了企业的生产工艺进入培训课堂,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改革。

在企业、行业、院校三方共同参与下构建了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一体化教学场所学习+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强化+企业顶岗实习”三步曲培养方式,电子、机电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3+1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多技能轮训”的教学工厂式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

基地综合了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项目、企业生产线等内容,以企业岗位需求,形成了从高级工直至高级技师,包含专项技术提升在内的培训鉴定体系。

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均建设了以典型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基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重排,编制完成了三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将每期的理论培训课程和实训课程按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以项目形式编排,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

(3)校本教材

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机电安装与维修专业通过论证增开了“智能楼宇设备安装与调试”培训课程,并组织了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发了《智能楼宇设备安装与调试》校本教材以及《机械装调技能-铣床》、《机床线路检修》等实训指导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编写了《电子线路安装与检修》、《电子装调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三菱》、《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西门子》、《安全用电及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等5本校本教材;数控加工专业两年来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模块化的《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铣编程与操作》等7本培训教材、并编写一体化教学课件、教案、工作页,创作并拍摄了视频、配套建设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库。

(4)师资队伍

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习教师总数的52%,师生比达到了1︰19.4,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达到26.5%。

从湘衡盐矿、金杯电缆等企业聘请了10名技术专家、从长丰六合、华菱管线衡阳钢管厂、风顺车桥等企业聘请了3名技能高手到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选派了20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

电子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按“双四”模式成立了一支以技术能手唐中武为代表的由2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8名兼职教师、23名“双师”型教师为引领的教师团队,同时完善了教师团队管理运行机制,打造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

“双四”指教师按“四个一”的要求,以达到“四阶梯”规划。

“四个一”的要求就是要求每名教师“拜一位名师、学一门技艺、做好一件作品、培训好一批学生(学员)”;“四阶梯”规划就是规划教师向“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四级梯次发展规划,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数控加工专业对理论课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寒暑假三个专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选择对口的技能进行实习培训,增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5)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了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并能体现企业生产真实场景的一体化培训实训室2个,新建并完善了特变电工变压器制造和湘潭电机、衡阳钢管厂电气传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2个;新建并完善了机械装调技能训练工作室、制冷技术实训室、西门子PLC技术工作室等七个工作室。

扩建了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中心、钳工实训室、数控技师工作室。

新增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实训设备216台(套),新增工位数227个,新增两条生产线,每天可同时接纳437人进行教学实训及生产线实训。

(6)评价模式

建立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培训基地评价与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多元化的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电线电缆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考核体系。

2、深化了校企合作内容,拓宽了提高培训能力的渠道

(1)创新合作模式,多种合作模式并举

目前我院的校企合作培养涵盖了三个层次:

一是初级合作,主要是订单式培养。

三个专业的订单班人数都占本专业的60%;二是中层次合作。

我院于2012年12月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由企业、行业协会、学院骨干教师组成,职责是研究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教学计划,合作开发课程,提出教师能力要求、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

三是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委托学校具体实施。

由富士康集团(衡阳)、特变电工(衡阳)、南岳电控、衡阳泰豪、欧姆龙(衡阳)、衡阳镭目科技等6家大中型合作企业提供单片机、数控机床、模具、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等设备和应用软件、技术指导文件等,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形成了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骨干专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支撑点。

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如:

与南岳电控共同开发油泵的扭距凸轮、限位块等高精度配件加工技术,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线引入学院。

如:

引进南岳电控油泵壳体生产线,年产值达50万元;引进了南岳电控A3泵、B4P泵生产线;引进了特变电工(衡阳)包装生产线和特种焊接生产项目,为在校学生和培训学员提供了很好的生产性实习机会。

2013年我院电气、机械专业四名教师,三名学生由合作企业爱普生技术(深圳)公司全额出资送日本长野县公司总部研修,现有多个企业表示将继续采取这种模式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学院通过订单委培、共建实训中心、共同研发教学产品项目等合作方式,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三个零距离对接。

(2)构建“数字化培训基地”。

依托示范校搭建的“数字化校园”,与合作企业创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将《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组合机床操作工》、《电线电缆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变电设备安装工》等培训的主要课程电子文档、教学视频、考核方案上传到校园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基地学习和网络开放学习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及时更新。

四、项目建设资金使用

预算支出资金650万元,实际支出682.76万余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全部支出。

其中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575.75万元,包含实训设备购买455.8万元,校本教材开发24.68万元,师资队伍建设46.17万元,培训模式11.23万元,课程体系建设23.78万元,培训体系13.3万元;用于企业合作提高培训能力90.58万元,包含创新合作项目开发46.68万元,提升培训能力14.92万元,完善实训基地28.98万元;用于提炼培训基地工作经验16.43万元。

五、项目产出情况

基地建设两年以来,形成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三个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开发了适应的培训教材,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开展了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高层次研修和技术交流推广,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培训模式;承担了社会、企业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省级两级多次技能大赛,形成了人才培训、考核、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与评价的多功能平台,成为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快速通道。

六、项目建设成果与经验

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两年来,学院先后为在衡央企和衡阳市本地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7094人、技能鉴定9671人。

成为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先后与富士康(衡阳胜添)、南岳电控、恒天九五、中地探矿、振洋机械长宏锅炉等企业签订来料加工业务,开展技术服务,建成了6条来料加工实训生产线,2012、2013年生产“中地探矿公司卡瓦座”、“振洋机械列车连杆”、“南岳电控公司油泵”、“恒天九五锭子”等产品总产值94万元;在技能大师指导下解决了特变电工特大型变压器焊接油箱漏油、超厚板焊接开裂等5个生产技术问题;解决了南岳电控小直径深锥孔钻头容易折断、精密螺纹倒毛刺等关键技术问题。

成为多元化的培训基地。

我院2012年举办了衡阳市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示范课;2013年承担了湖南省技工院校电气类课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全省36名优秀教师来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作;数控专业二年来为衡阳市职业中专、祁东县职业中专等20余所职业院校培训了数控加工专业教师120人次。

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2个专业被认定为全国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技能人才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我院专业带头人尹南宁、蒋良华为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电气控制委员会委员。

技能竞赛水平及承办技能大赛能力大幅提高。

近两年师生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新增9个、省部级技能大赛奖新增65个、地市级技能大赛奖新增144个。

其中个人一等奖新增104个,团体一等奖新增3个,团体二等奖新增3个。

2014年承办了衡阳市首届职工与学生技能大赛、全市中职类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比武、成功举办了六部委组织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湖南选拔赛。

两年来,我院的培训设施、装备有了较大的完善和提高,在培训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使我院在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4年4月,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高峰论坛衡阳技师学院分会场介绍了我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来自全国各地36所职业学校68名教师参加了活动,并现场观摩了我院实训教学现场。

2014年5月,全国技工院校机械专业骨干教师107人,来我院学习交流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

我院在职业技能培训、实习、鉴定的发展取得的系列成果被湖南卫视、深圳卫视、衡阳电视台、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40余次深入报道,为我院赢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衡阳技师学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日

附件1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建设项目实施自查自评报告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简称“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经完成全部的建设项目。

经自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项目的各级各层目标与任务均已达到或完成,建设进度按照预期要求顺利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影响良好。

现将我系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项目的建设背景、基本思路、主要成效、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情况总结如下:

一、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项目建设概况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项目为2012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院三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我系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基础

该专业目前在校生683人,专职教师28人,兼职教师4人,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

实训教师16人,高级实习指导师、高级讲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16人,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0%。

毕业生双证合格证100%,就业率10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

目前建成有三菱PLC实训室、西门子PLC实训室、机械装调工作室、液压与气动工作室、柔性生产线装调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作室、钳工技能训练室、机加工实训工场、数控加工实训工场、传感与驱动工作室等20个实训场地。

专业建设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为湖南尤其是衡阳“三园一区”的现代化制造企业在培养和培训高技能人才、企业员工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推进突出技能特色与坚持培养质量并举、形成辐射功能与发挥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该专业面临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技能培训不到位、“双师”教师数量和能力不够、硬件条件缺乏、办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为该专业在深化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这些发展困难与实际问题开辟了破解难题的途径,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二)建设思路

根据“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建设要求,确定以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要求为准绳、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衡阳“三园一区”企业为依托、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核心、以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为切入点,在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以及能力评价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提炼培训基地工作经验的基本建设思路。

坚持面向加工制造行业,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特色教材修订、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对口支援、师资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形成以加工制造技术为龙头,全面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步骤

在确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该专业建设项目小组提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项目八个实施步骤。

一是进行思想观念转变,这是该专业接受建设项目后的首要实施步骤。

该专业自成立以来,学制教育已非常完善,但对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2011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70号)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厅发[2013]5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准备不够,本专业统一了思想,对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理念和举措,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逐步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积极实践。

二是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大面积地组织调研活动,紧扣产业企业行业发展需求脉搏,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建设项目启动之后的重要一步。

组织广大教师对本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单项与整体衔接、点上与面上合作”的方法,围绕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衡阳的“三园一区”和长株潭地区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在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变化状况、学校和区域产业企业合作与对接机制信息、依据服务对象、现状要求、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等方面,采用座谈了解、实地考察、网络查询和专题调研等手段进行分析认证。

通过调研分析结果,如职业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向、产业需求变化的基本趋势、行业一线的现实需求、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典型的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等资讯均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对接职业领域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建设思路的成熟提供充分依据。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岗位设置和对生产与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途径和教学改革新思路。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保持在本区域院校中的办学特色和综合能力。

四是开发适应于培训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对课程设置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根据机电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充分考虑机电岗位、职业能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及实训环节结合起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是进行对象差异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训特点和教学活动的差异,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由单一的校内教学管理向面向学生和学员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制订了《高技能人才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试行)》等三个教学管理文件,以保证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

六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采取“传、帮、带、托”的建设方式,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优先配置本专业的师资队伍资源,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训基地的教师队伍。

七是校企合作共建设实训基地,以提升培训能力。

近两年,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投入20余万元与学校共建家用空调生产线组装与调试实训室,富士康衡阳分公司投入70余万元与学校共建机械加工实训场。

八是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机遇,增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充分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组建衡阳市技工教育集团,旨在创新职业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疏通就业渠道,培养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增强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该项目建设小组通过集团经验交流等活动,与本区域7个大中型企业达成了初步协议,了解了企业当前的技能要求,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向,锻炼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增强了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与成效

(一)建设目标

1、围绕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项目,在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方面逐步构建起完备的培训体系。

2、抓住政策优势,拓宽培训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使培训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强规模化、系统化培训能力,年培训人数达1500人以上.

3、逐步探索适应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规律,提炼出工作经验,为推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完成情况

通过两年努力,围绕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改革,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修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产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建立一套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衡阳的“三园一区”,立足行业、服务企业,为本地大中型企业培训员工1729人。

1、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市场调研,开拓合作企业,认真分析企业要求,对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该专业的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目标,依托衡阳新型产业转移,不断深化与特变电工(衡阳)、富士康(衡阳)、欧姆龙(衡阳)、衡阳钢管厂、镭目科技(衡阳)、天雁机械、中国五矿(衡阳)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的产品进入课堂教学,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校外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竞争力。

(1)订单培养

截止到目前,该专业已与特变电工(衡阳)、富士康(衡阳)、镭目科技(衡阳)、三一重工等7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合作意向,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预测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训的条件等。

这些调研结果的分析在课程开发、工种需求、教学目标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率100%的目标。

(2)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以钳工、车工、电工等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三结合:

即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课题来自于企业项目,培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进行,培训质量按照生产质量进行,培训考核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培训与鉴定相结合--课程学习针对企业员工,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一致;校内培训与校外送培相结合--培训地点、时间与企业充分沟通,员工进行培训与老师进企业送培训形式多样。

2、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加强课改力度,优化了教学内容。

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和毕业生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时要面向的行业企业主要岗位,按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技能的要求,分析了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目标,优化了教学法内容。

同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把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需要考试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将考证内容融入了专业教学任务中,并要求学生在就业期间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紧扣职业要求,强化了专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

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将职业基本素养贯穿于整个学习和实践当中,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3)调整课程体系,紧跟了企业需求。

我们每年都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一方面听取了行业、企业、同类院校和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中;同时又根据产业调整的变化快速调整教学内容。

比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楼宇设备安装与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