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521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语言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语言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闻语言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闻语言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闻语言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语言特点.docx

《新闻语言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语言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语言特点.docx

新闻语言特点

一、新闻语言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

(具体形象)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

写得具体。

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

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

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

(准确鲜明)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

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

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

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

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

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

(简洁明快)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

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

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

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

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直接写事实。

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

(通俗易懂)

新闻主观倾向

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

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

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大众对新闻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

因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后的任何报道、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

不同的新闻记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认识等,从所服务的媒体的要求出发,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即使报道角度相同,在具体的措辞上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这一切正体现了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

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

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

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

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在运用语言记录、再现新闻事实时,记者的观察角度,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

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

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词语选用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

词汇学认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外,还具有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词语上的价值倾向或者说符号的评价性特征,包括褒义、贬义或中性三类。

每选用一个词语时,我们不仅选用了词语的理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面的感情色彩。

不同的感情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主观认知。

比如,近几年非正常拆迁事件频繁发生,由拆迁而导致的血案、命案时时被媒体曝光。

对于这些血腥拆迁行为及其悲惨后果,媒体运用了“非法拆迁”、“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暴力强拆”、“野蛮拆迁”、“匪化拆迁”、“血拆”、“拆迁血案”、“拆迁命案”、“拆迁致人伤亡案”等词语来描写,这些词语通过寓有褒贬倾向的定语(如“非法”、“暴力”、“野蛮”、“匪化”、“血”等)或定语中心语(如“血案”、“命案”、“伤亡案”)的使用,传达了记者对此类非法拆迁行为的强烈谴责之情,暗示了记者维护法律、弘扬正义的人道主义立场。

  不仅是词语,对词语的安排,也即语序的不同,一样可以体现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

语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语序不同,语句的意义、价值评价及表达者的情感态度等都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

比如,对于2011年1月9日发生在朝阳医院的一名女患者8楼坠亡的事故,不同媒体的报道在词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

《千龙网》的新闻标题是《朝阳医院患者坠亡》;《考试吧》的新闻标题是《一女子朝阳医院8层坠亡》;《北青网》的报道是《朝阳医院门诊楼一女子坠亡》。

这三家网站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词语选用不完全相同,词序安排也各有特色。

三者都用到了“朝阳医院”和“坠亡”二语,但是使用位置却并不相同。

在《千龙网》的报道中“朝阳医院”放在“患者”的前面并做其定语,点明坠楼者与朝阳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动词“坠亡”作谓语,说明事故后果。

《考试吧》的标题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并用模糊指代“一女子”来表示,“朝阳医院”则放在主语“一女子”之后,动词“坠亡”之前,和“8层”一起作状语,指明坠楼的地点,在读者的心里就会唤起与《千龙网》的报道不一样的感受。

在《考试吧》的报道中,“坠亡女子”与朝阳医院的关系并不明确,既可以是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患者,还可以是任意的外来人员,总之,在这种表达中,朝阳医院只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似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北青网》的标题与《考试吧》的标题所蕴涵的意义比较相似,在《北青网》的报道中,把“朝阳医院”提出来,和地点词“门诊楼”结合起来放在句首作地点状语,其后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来指代坠亡者,其所暗含意义的模糊性与《考试吧》一样,“朝阳医院”所放位置虽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却是相同的,都是状语。

比较这三则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安排与词语选用暗含着记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主观倾向。

这三则新闻在内容上也有出入,最早报道的是《考试吧》,在该报道中称坠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后不到一小时《千龙网》的报道称,“医院工作人员称,患者当天曾挂号心理咨询科门诊”,再晚些时候《北青网》报道“院方称该女子不是医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医院就诊的人”。

对于此坠亡女子的身份及其与医院的关系,三则报道看似不同,但都确认了该女子是在朝阳医院就诊,那么其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

可见,在报道中如何安排语序以明确表达这种客观关系,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记者的认识与态度的问题。

  此外,对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也会透露记者的主观倾向。

句式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所划分出的类别,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语句、双定语句等。

语言中的句式是在社会群体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

句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着同一语言社会中群体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倾向。

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运用“被”字句来传达信息往往给人以“不自由,被动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义。

句类则是按句子的语气所划分的句子类别,是指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

不同的句类在达意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传达不同的语气、情感、态度等。

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语气,一般限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话语使用者的权势地位。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虽然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容易达到。

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等原因,使得新闻报道也常常体现出主观性的特征。

这更要求记者在平时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进而深入掌握语言的特性,以求尽可能地避免语言的主观性,提高语言客观性的程度。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倾向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常采用不带主观评价的语言。

这就形成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然而,新闻又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有选择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采用客观的叙事方式,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正如赫伯特·甘斯在《确立新闻的决定因素》中所说:

“新闻报道不只是公断现实的事件。

还要有价值标准。

”这是因为“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

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

”[1实际上,新闻语言在客观的背后掩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所谓主观色彩是指新闻语言的使用者在新闻传播中常常通过所使用的语言流露出个人或集团对所发生的事实的倾向或态度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的锤炼

  恰当选择修饰性词语,寓褒贬于修饰语之中,是记者表达主观倾向性的春秋笔法。

形容词和副词是表达倾向性的最佳选择,所以在新闻界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是极其敏感的。

西方新闻界规定:

“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一样挑选形容词。

”凹但是如果选用得准确恰当,则能以一字见精神。

新闻标题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常常能体现编辑或记者的主观意图,是价值判断的实现者.所以形容词和副词是标题的点睛之笔。

例如:

  1)四川疑患艾滋女拿到鲜红结婚证暂不会生育子女(《中国新闻网}2003年1O月l4日)

  2)卖肉宰肉还这么凶(《羊城晚报}2000年11月25日)

  3)贷款消费只听雷声不见雨(《哈尔滨日报》2000年3月19日)

  定语、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副词要比被它修饰的中心语意义更具体,是语义的重心所在.这种限制和描写作用是词汇意义的具体表现。

然而它们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语用意义,即体现记者或编辑的主观情感。

例1)的“鲜红”一词的词汇意义无疑是冗余的。

却恰当表现了记者的情感倾向:

“结婚证”对当事人来说得之不易;例2)的“还”加强反问语气,传达不满、斥责之意;例3)的“只”形象说明了贷款消费宣传力度有余而运作迟缓的现状。

以上各例未见褒贬之词,却含褒贬之意,是非曲直尽在其中。

新闻正文中也常选用形容词和副词性的修饰语.不仅能准确客观地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还能使文字表述生动优美,同时使报道充满感情色彩,导向突出。

例如:

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一篇题为《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新闻,在415字的报道中运用了极具情感色彩和评价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达14次,现摘录部分如下:

1)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2)当地时间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至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O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3)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

4)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

“野蛮、悍然、严重、直接、猛烈、一直、最”等修饰语和人称代词“我”的使用,准确地报道了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的事件,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引导受众形成了这样的看法: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使馆的袭击暴行令人发指,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贯。

  新闻报道的语言在对动词的选用上要显得更有技巧性。

对同一个事物,我们有时既可以选择褒义词或中性词,又可选择贬义词,正是由于对这三种词的不同选择,我们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在字里行问会自然的流露出来。

例如:

1.新华社汉城9月27日电(记者王训生)奥运会今天五大战事,本可平静的过去,事有猝然,清晨,“飞人”约翰逊服用违禁药被戳穿;晚问,“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惨败,失去决赛权。

“戳穿”一词标明作者对约翰逊行为的憎恶,“惨败”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女排失利的惋惜,不同情感溢于言表。

在新闻标题中也可见到作者炼字之功,推敲锤炼,匠心独具,一字成为新闻之“眼”。

例如:

1)广东戏“伯乐”捧回三大奖(《羊城晚报}2000年11月28日)

2)成龙抱“金鸡”(《新晚报}2005年l1月15日)

3)教师兜售练习册苦了收钱班干部(《新晚报》2005年9月15日)

  “捧”、“抱”不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获奖者的神态和心情,而且恰当地向受众传达了作者的主观认识:

奖项之厚重.来之不易。

例3)的“兜售”若换为“销售”、“出售”等词语则情感模糊,导向不明,“兜售”成为新闻价值的体现者。

另外,直接体现说话人主观意愿的情态动词有时也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

例如:

)“亡羊”之后应“补牢”

  

  二、句式的选择

  新闻句式结构简单,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以陈述句见长句子之间主要靠语序自然连接.较少运用关联词和插说成分,句意简洁明快。

为了突显作者的主观意图,常选用一些特殊的句式。

如:

  1)就是金娃娃也让社员抱回去(《中国农民报》1983年2月15日)

  2)有理也不能取闹(广《西日报}1984年1O月16日)

  两则标题都包含了让步的语义关系,暂且承认某一事实的合理,却从另一角度证明有更加合理的事实,从而表明作者某种观点和态度。

例1)暗含了作者的主观看法:

赞颂执法政策坚定不移,言而有信,不打折扣的作风。

例2)则表明无理取闹要不得.有理取闹也不可取。

以退为进,令人信服,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性。

  

  三、修辞技巧的运用

  有人认为新闻报道是靠事实说话的叙事文体.不同于文学作品,所以也就把客观主义看作新闻语言的内在精神。

“零度修辞”是新闻语言的一个倾向。

事实并非如此,受众就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背景映衬法,背景材料必不可少,它承受时间成本和视觉疲劳的双重压力,如果新闻仅是一篇符号的堆积。

板起面孔说教.受众也就很难找到阅读的乐趣,更不用说摄取有效信息了。

所以.新闻语言也要讲求修辞技巧.如何在客观地报道事实时,蕴含作者的微言大义,这就要充分挖掘语言的潜能,通常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

对比、比喻、反问、映衬等。

例如:

  1.对比

  1)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问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经济日报}1983年3月23日)

  2)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文汇报》1980年9月19日)

  “工程师——副局长”,“三代——一家”,“破屋——新房”,两问——四套”,准确鲜明的比较,工整绝妙的对仗.孰是孰非,自有公道,无需评说。

例2)在拟人中形成“一道”与“三十九颗”的对比,在大量与小量的对比中.以“三十九颗印章”向受众诉说了行政审批程序的繁冗拖沓,效率低下。

  3)是严肃查处,还是帮忙开脱?

(《人民日报》1984年6月23日)

  4)是偶然重名,还是欺世冒名?

(《健康报》19851997,年7月23日)

  表面上是选择,事实上道理昭然若揭,再加上特定的语气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强调,倾向性鲜明突出。

  2.比喻

  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概的东西形象化,但运用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

因为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个人特定的思想感情。

例如:

  1)七名选手掉进了尿‘罐子’(《大连晚报}2002年2月10日)

2)后仓“老鼠”大如斗前店豆浆淡如水(《解放日报》1983年5月3日)

例1)是个事件比喻,运动员因药检呈阳性而被取消参赛资格.“尿检”换作“尿罐子”实在是幽默戏谑。

27)以“老鼠”喻“盗贼”更是褒贬得当。

3.反问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话中,用强烈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即吸引读者,又发人深思。

如:

28)唯有扣分才能育德?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4日)

29)四岁小孩,不会用杯子喝水?

!

(《羊城晚报》2000年l1月23日)

4.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有关的事物作陪衬,这是解释新闻事实的事实。

如果没有背景材料的映衬,孤立地报道往往很难揭示出事实的真实内涵,这也就为记者阐释个人观点留下空间,寓倾向于背景之中。

比如,在一篇关于赫鲁晓夫的报道中,记者在一段新闻事实的后面,叉加了一段背景材料:

赫鲁晓夫昨天深夜派人把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水晶棺材中抬出,烧成灰烬赫鲁晓夫在任乌克兰第一书记的时候,在党的会议上高呼:

斯大林是他父亲。

Ⅲ这段材料揭示了赫鲁晓夫的为人,让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不得不重新加以审读,作者的主观评价潜藏在字里行问。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永远共存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性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事实;语言本身的全民性决定了记者必须使用能为全社

会所接受的语言去传递信息。

”然而,新闻作为舆论的工具,叉必然要为操纵者服务,也就必然要流露出报道者的思想倾向。

但我们仍然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切不可以文害辞,以辞害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