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470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用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食用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食用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食用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食用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用菌.docx

《食用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用菌.docx

食用菌

食用菌是指那些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

根据其用途分为四类:

食用蕈菌----食用菌,如平菇、香菇;

药用蕈菌----药用菌,如灵芝、茯苓;

有毒蕈菌----毒菌,如毒伞、白毒伞;

其它蕈菌----用途不明的大型真菌。

食用菌专业杂志:

食用菌学报、食用菌、中国食用菌

伞菌结构图:

碳氮比C/N):

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总量的比值,是衡量培养基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菌丝生长:

20:

1子实体生长:

30-40:

1

食用菌的生活史:

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初生菌丝经过质配形成次生菌丝,然后扭结形成子实体,成熟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的过程。

 

同宗结合:

指由单一担抱子萌发出的菌丝,充分生长后即可形成子实体的交配类型,即自交可孕。

在食用菌中,同宗结合又因是否存在不亲和性因子分为初级同宗结合和次级同宗结合。

异宗结合:

指每个担孢子仅一个细胞核,担孢子萌发生成的单核菌丝体通常自身不能形成子实体,需要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体交配后才可形成子实体的交配类型

布勒现象:

同种菌株间其单核体菌株会被双核菌株双核化,这种交配现象被称为布勒现象,即双--单核杂交。

菌种:

并非食用菌真正的种子--孢子,而是在一定容器中以适当的培养料为基质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

一般是指双核菌丝体

母种(一级种、试管种、斜面菌种):

指由孢子、子实体组织、菇(耳)木或基质菌丝分离纯化,并在琼脂培养基上繁殖的菌丝体、芽孢及其培养基质。

原种(二级种):

指由母种移植到木屑、棉壳、粪草、谷粒等固体(不包括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繁殖获得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栽培种(三级种、生产种):

指由原种移植到木屑、棉壳、粪草、谷粒等固体(不包括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上繁殖获得的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菌种生产计划:

母种--原种--栽培种

数量1支5-8瓶/支20-30袋/瓶

时间7天;15天;30天。

菌种场布局和主要设备:

一、选址1.交通便利2.水电充足3.地势高燥4.周围无化工厂、发酵厂及畜禽养殖场等

二、平面布局

菌种生产工艺流程:

 

菌种生产程序:

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

采收孢子:

整菇插种法

钩悬法

孢子印法

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PDA制作:

(1)煮沸称取200克去皮马铃薯,切成薄片,放在1000毫升水中煮15分钟。

(2)过滤用4-6层纱布过滤,并补充水分使达到1000毫升。

继续加热,并加入琼脂、葡萄糖,加热使其充分溶解。

(3)分装将培养基趁热分装到试管中,每试管装10毫升,约占试管总长的1/5。

(4)加棉塞棉塞要松紧适度。

手提棉塞,试管不下落为不松;拔掉棉塞,不发出较大声响为不紧。

(5)捆把在棉塞顶部覆盖双层报纸,将7支试管捆成1把。

(6)灭菌在手提式高压锅中灭菌30分钟。

(7)摆斜面斜面长小于试管总长的2/3,培养基凝固后收起备用。

母种质量的鉴定:

菌丝白、整齐、粗壮、有弹性、萌发快等

麦粒培养基制作:

1.工艺流程:

菌种瓶准备——清洗——晾干——小麦选择——计算称量——漂洗——浸泡——煮沸——晾晒——拌入石膏、碳酸钙——装瓶——加棉塞——灭菌——冷却

2.配方:

小麦98%,石膏1%,碳酸钙1%。

3.技术关键:

(1)菌种瓶准备、清洗、晾干

(2)小麦选择、计算称量、漂洗、浸泡。

选择单一品种、无霉变、无虫蛀的小麦,漂洗2-3遍,浸泡10-12小时

(3)煮沸、晾晒。

煮到“无白心、不开花”为止。

晾晒至表面无游离水及时收起。

(4)加石膏和碳酸钙、装瓶

(5)灭菌。

加水——装锅——加锅盖——加热——0.05兆帕排冷空气2次——0.11兆帕开始计时——0.11-0.14兆帕灭菌2小时——冷却至70℃取出——摇瓶——冷却至30℃。

木屑培养基制作:

1.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称量——拌料——装瓶——打孔——擦洗——加棉塞——灭菌——冷却

2.配方:

木屑(阔叶树)78%,麦麸20%,石膏1%,蔗糖1%,水适量。

3.技术关键:

(1)原料选择:

选用质地较硬的阔叶树木屑。

麦麸要求新鲜、不结块。

(2)称量:

料水比为1:

1.2左右。

(3)拌料:

水分分布均匀,营养分布均匀。

(4)装瓶:

装至瓶肩,要求外紧内松,上紧下松。

(5)打孔:

用直径1.5-2厘米的锥形棒打孔至瓶底。

(6)擦洗:

清除瓶壁及瓶口的培养料。

(7)加棉塞:

要求松紧适度。

(8)灭菌:

121-126℃灭菌1.5-2小时。

(9)冷却:

冷却至60-70℃及时取出,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冷却至常温。

枝条培养基:

1)工艺流程:

枝条准备——切条——浸泡——拌入木屑培养基——装袋——灭菌——冷却

2)配方:

紫穗槐枝条(长3厘米,直径1.5-2厘米)80%,木屑培养基20%。

3)技术关键

1)紫穗槐枝条准备:

在落叶后割取枝条,去掉小枝。

晒干备用。

2)切条:

切成长度约3厘米的短枝条。

3)浸泡:

在1%的糖水中浸泡至无白心。

3)拌料:

加入干枝条重20%的木屑培养基拌匀。

4)装袋:

用双层塑料袋,留活口。

5)灭菌:

接种流程:

装箱、熏蒸(甲醛+高锰酸钾或气雾消毒剂)手消毒、(75%酒精棉球擦拭)、工具消毒、灭菌、接种、出箱、清理

培养和质量检查:

1.培养将取出的菌种垂直放在25℃的恒温箱或培养室的培养架上,培养15天左右,当菌丝长满瓶后即成原种2.质量检查观察接种块萌发情况,有无杂菌污染,菌丝生长势。

1.麦粒培养基:

主要用于双孢蘑菇栽培种以及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

2.木屑培养基:

银耳必须用,香菇、木耳常用,草菇及双孢菇等草腐菌一般不用。

3.棉籽壳培养基:

用于平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4.枝条培养基:

主要用于香菇栽培种生产。

5.珍珠岩麦麸培养基:

主要用于平菇、双孢菇栽培种生产。

菌种保藏技术:

1.保藏目的

(1)不死、不长、不污染

(2)不降低或不丧失其优良性(3)尽量延长使用时间

2.保藏原理利用低温、干燥、饥饿、缺氧等方法,降低食用菌的新陈代谢,抑制其生命活动,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3.常用保藏方法

(1)斜面低温法斜面菌种置,4~6℃冰箱中(3~6个月)

(2)矿油保藏法灭菌:

0.14兆帕、30分钟去水:

40~50℃烘至无色透明

平菇:

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属木腐菌代号:

Pl

菌丝生长:

最适24~28℃子实体生长:

低温型:

10~15℃

中温型:

15~20℃高温型:

20~28℃广温型:

10~28℃

变温结实性:

分化时需8~10℃昼夜温差

培养料湿度:

65%左右

空气湿度:

菌丝生长期:

60%~65%分化期:

80%~85%子实体生长期:

85%~90%

最适pH:

6.0左右

发菌期:

黑暗

分化期生长期:

需一定散射光

栽培工艺流程:

菇棚建造——玉米芯干燥---粉碎---配料---搅拌---发酵---装袋、接种---发菌管理---变温催蕾---出菇管理---采收---后期管理。

1、玉米芯配方:

玉米芯100公斤,麦麸10~15公斤,硝酸磷复合肥1~2公斤,石膏1公斤,生石灰3~5公斤,50%多菌灵0.1~0.2公斤,水170~180公斤。

2.培养料堆制发酵:

料水比1:

1.6~1.8配料,搅拌均匀后建堆,宽1.5~1.6m,高1.2~1.3m。

表面轻轻拍实后用木棒打孔。

中心温度控制在60~70℃,以杀灭杂菌及害虫。

开始装袋的前一天,翻堆时加入50%的多菌灵。

发酵结束后,培养料质地疏松,用手紧握,不能有水溢出,不粘,有稍微霉味,但无刺激性气味。

pH7.0左右。

3.装袋接种

装袋前先将料堆散开,散去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并使温度下降至30℃以下。

栽培袋在使用前在袋在中间刺微孔,以利通气。

装袋时用碗或其它容器将料装入塑料袋,边装边压实,装至中间小孔处,取每袋用种的1/3掰成红枣大小的种块,沿袋壁摆放一圈,然后继续装料并压实,到离袋口6~8cm时再摆放一层菌种,用大头针扎口或细绳捆口。

4.发菌管理

摆放方式:

气温高时最好直立摆放,气温低时可摆放3~4层。

控温:

袋内温度23℃~25℃为宜,超过28℃易造成杂菌污染。

遮光:

有光时会抑制菌丝生长,同时会造成早出菇现象,应避光培养。

通风:

每天通风1~2次,保持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无异味。

翻堆:

竖放时每隔7~10天倒头一次,卧放时根据料温变化及时翻堆,以使发菌均匀,同时可防“烧菌”。

防杂:

发现杂菌及时用100~200倍克霉灵或菌绝杀注射,并置于低温处培养。

严重污染的远离培养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时间:

玉米芯透气性好,一般20~25天即可满袋。

菌丝长满后,菌丝复壮5~8天,待有少数菌袋己形成原基时才能进行出菇管理。

5.变温催蕾

平菇是变温结实型菇类,以15℃为中心,有8~10℃温差可以使菇蕾发生整齐,管理方便,产量高。

6.出菇管理

增加湿度:

前期主要是地面洒水或空间喷雾,使空气湿度在80%~85%,但绝不能直接向幼菇喷水。

直接向幼菇上喷水会造成菇蕾成批死亡。

子实体渐大后,根据表面干湿情况可用喷雾器向子实体上适量喷水;适当增强光照;加强通风换气;合理控制温度:

中高温型平菇,出菇期温度在15~20℃为宜,中低温型平菇出菇温度以10~15℃为宜

子实体生长5时期:

原基形成期——桑葚期——珊瑚期——成形期——成熟期

7.采收:

当平菇菌盖基本平展、颜色由深转浅、孢子即将释放时及时采收。

采时应用小刀沿料面切下并削净培养料,菌褶朝上摆放。

采收过晚,菇质差,菌盖易破边缘,且对后期产量有不良影响。

8.采后管理:

采后及时清理菇根、死菇等,停止喷水2-3天使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

5-7天后及时补水或营养液(尿素100克,过磷酸钙300克、KH2PO420克、白糖100克、VB140毫克、水100千克)。

也可采用覆士或泥垛式栽培,提高产量。

鸡腿菇与平菇栽培的比较:

1.鸡腿菇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

2.培养料要求腐熟程度更高,只有在经过充分发酵的培养料上才能良好生长.

3.出菇期不可向子实体上喷水,否则菇体易发黄腐烂.

4.鸡腿菇必须及时采收,否则孢子形成后菌盖自溶,失去商品价值.

5.鸡腿菇栽培中最重要的杂菌是鸡爪菌,而不是绿霉.

6.鸡腿菇菌丝特别耐老化,可以在闲时制袋,条件适宜适宜时安排出菇.

7.鸡腿菇可以利用栽培过其它食用菌的菌糠栽培.

8.鸡腿菇属于中低温型菌类,出菇温度15-25度.

9.鸡腿菇才后必须及时销售,如不能及时销售应进行盐渍处理

双孢菇:

有明显菌环,孢子红褐色草腐菌,气生型、匍匐型、杂交型,双孢菇在子实体未完全成熟时采收,否则开伞后形成红褐色的孢子,失去或降低商品价值,双孢菇为低温、恒温出菇型菇类,出菇不需要温差刺激,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温度为15-16℃左右,子实体形成到采收期间,温度只能下降,不可回升,否则将会造成营养倒流,菇蕾大量死亡。

双孢菇生产工艺过程:

粪草收集、贮藏----预湿(粪7-10天,草3天)----建堆----前发酵(12-15天,60-70℃)----翻堆----进棚----后发酵(60-62℃,6-8小时;48-52℃,5-7天)----铺床----接种----菌丝培养----覆土----调水----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二次发酵,适于早秋栽培)

1、生产周期安

8.1——8.5——8.20——9.1——9.20——10.10——12.20

预湿—前发酵—后发酵—接种—覆土—出菇—结束

2、配方

稻草、麦草(干)50%猪、牛粪50%

饼肥(干)2%-3%石膏1%-2%

过磷酸钙0.5%-1%石灰1%-2%

石灰太少会引起绿霉,太多将来菇盖很脆,很容易断头。

过磷酸钙是加快腐熟草料,碳酸氢钙是用来中和氨气的。

3、预湿

将玉米秸、稻草或麦草碾压破碎,建堆前在石灰水中浸泡,吸足水后捞出堆积在一块,预湿3天。

粪肥、饼肥打碎加水预湿,预湿7天。

粪要晒干后打碎。

4、建堆

堆料场选择地势高,靠近水源和菇房的地方。

建堆时,先在地上铺一层约1.8--2米宽、30厘米左右厚的稻草、麦草,草上再铺一层厚牛粪,尿素、石膏、过磷酸钙同时加入,一层草,一层粪,层层踏实,以利升温,堆高1.5米左右,顶部盖草。

第1层一般不需浇水,从第2层开始,越往上浇水越多,水要浇到草上。

5、翻堆

翻堆是为了调换培养料内外的位置,改善堆内的通气条件,散发废气,调节水分,促进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使培养料发酵均匀。

方法是:

当料温升至60-70℃左右时,将下面的培养料翻到上面,四边的料翻到中间;粪草要充分抖松,翻堆时应适时调节水分,后期翻堆后,应打通气孔。

前发酵一般持续12-15天,共翻堆3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5天、4天、3天,翻堆时要及时用石灰水调节。

前发酵结束后优质培养料的标准:

培养料呈深咖啡色,不酸、不臭、不粘;生熟度适中,草柔软而有弹性,有韧性,不易拉断;培养料含水量适中,含水量在68%-70%;总氮1.5%-1.8%左右,氨0.04%-0.05%,pH8.0。

6、进料

前发酵结束后,应趁热迅速将培养料运进菇房,开始后发酵。

7、后发酵

第一阶段:

逐渐加温,使温度升至62℃左右,维持24小时。

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巴斯德消毒的原理,将料内的杂菌、害虫杀死。

第二阶段:

高温处理后,进行通风降温,使料温维持在50℃左右,保持4-6天。

在此期间,对双孢菇生长有益的腐质霉、链霉菌等微生物类群大量繁殖,培养料被进一步降解并成为更有利于双孢菇生长利用的基质。

到达预定时间后,使温度慢慢降低,降到45℃时,打开门窗使料温迅速降低。

后发酵结束后的标准:

培养料黑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有韧性而不沾手,轻拉即断;有香味而无氨味、臭味;含水量65%左右,pH7.0-7.5。

氨气含量0.04%以下。

8、接种

后发酵结束,当料温降至30℃以下时,就可铺料接种。

接种时,将培养料铺到畦内或床架上,料厚20-25厘米。

适当压实后,在表面撒一瓶菌种,要撒均匀,轻轻抖动培养料,使菌种与上层培养料混匀,再用一瓶菌种均匀地撒在表层,适当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结合紧密。

在床面上铺报纸,用2%甲醛喷洒消毒。

9、发菌管理

在适宜条件下,播种后24小时菌种开始萌发,2-3天后开始吃料。

为保温保湿,在播种后的3-5天内要密闭薄膜发菌,5天后开始小通风,促进料表干燥,促使菌丝向料内深入蔓延。

如棚内温度超过25℃,要加强通风,料温严禁超过28℃。

发菌期应避光培养,一般播种后15-20天,当菌丝布满料面,并深入到料层2/3处时,就要及时覆土。

10、覆土管理

覆土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子实体形成。

优质覆土应具有如下特征:

较疏松的结构、良好的持水性、无病虫害,pH7.2-7.5,含水量18%-20%。

一般选用深层的砂壤土,表层病菌、害虫多,不宜采用。

覆土经过严格消毒才能使用。

用0.3%的敌敌畏和1%的甲醛混合液对覆土进行消毒,然后用薄膜盖严,闷熏24-48小时,摊开散去药气后即可进行覆土,总厚度为3-4厘米。

11、出菇管理

一般覆细土后15-20天,当菌丝长到粗土面或细土中层,温度降到20℃以下,就要及时喷洒结菇水,每天喷洒1次,加强通风换气,抑制菌丝徒长,在喷洒结菇水后,使覆土层含水量达19%-20%,空气相对湿度达85%-95%,然后停水2-3天,减少通风量,促使原基迅速形成。

把菇棚内的温度控制在15-18℃之间。

出菇期菌丝及子实体生长代谢旺盛,需氧量大,排出的二氧化碳多,要求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

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便会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出菇明显减少,产量降低。

通风不良还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畸形菇。

12、采收

采菇时动作要轻,轻捏菌盖,旋转摘下,采后切去带泥菌柄,切口要平,轻轻放入筐中,以免碰伤变色。

采前不能喷水,否则手碰后会发红。

13、采后管理

挑根补土每次采菇后,应及时用镊子挑除遗留在床面上干瘪、变黄的老根和死菇,追肥。

香菇:

木腐菌

香菇段木栽培的工艺流程:

选场---选树---伐树---抽水---剃枝---截段---架晒---打孔---接种---封口---发菌管理---变温催蕾---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后期管理

香菇代料栽培的工艺流程:

选择栽培季节----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转色管理----变温催蕾----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

香菇代料栽培的技术关键:

1、选择栽培季节:

香菇最适宜的栽培季节是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接种后3个月后开始出菇,至第二年4月底结束,整个生产周期为8个月。

现在也有进行反季节栽培的,2月初栽培,5-9月份出菇。

2、配料

木屑78%、麦麸20%、石膏1%、石灰0.5%、过磷酸钙0.5%、含水量65%、pH自然(木屑不怕陈,麸皮一定新颗粒度适中)

3、拌料

将辅料混合均匀,和木屑一起干拌1-2遍,然后加水搅拌均匀。

拌料后堆闷20-30分钟后集中人力开始装袋,不可久置,防治发酵变质。

4、装袋

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15-17cmⅩ50-55cmⅩ0.004cm,一端用细绳扎紧,适当紧实,扎回形口。

5、灭菌

加水----装锅----封锅盖----关闭排气阀----加热----0.05兆帕排两次冷空气----0.11兆帕计时----灭菌2小时----冷却----出锅

6、接种

菌袋冷却----装箱----熏蒸----手消毒----工具灭菌----打孔----接种----封口或套袋----出箱

7、发菌管理

摆放方式“井”字形,温度:

25℃;湿度70%;黑暗;通风换气,刺孔通气,60-90天。

8、转色管理

时机:

表面2/3面积有瘤状突起;接种穴周围有少量转色;发菌期60-70天;菌袋有弹性;部分菌袋有报讯菇。

方法:

脱去菌袋,斜靠到支架上,增加湿度和光照,减少通风,控制温度在19-21℃,几天后形成白色菌膜,加大通风,促使倒伏,逐步转成红褐色菌皮。

9、变温催蕾

15℃为中心,8-10℃温差。

10、出菇管理

温度:

10-25℃;湿度90%;散射光;通风换气。

11、采收:

铜锣边及时采收

12、采后管理:

清理菇根,养菌1周,浸水处理,变温催蕾,可收4-6潮菇,生物学效率80%-100%。

银耳与香菇栽培管理的比较:

•银耳为中温型食用菌;

•银耳菌种为混合菌种(银耳+香灰菌)

•银耳菌种出现耳基后才能用

•发菌期短,出菇期长;

•只收1潮菇,生产周期短;

•只在接种穴处出菇;

•多采用棉籽壳进行栽培;采用12厘米的菌袋栽培

金针菇:

金针菇工艺流程:

栽培前的准备------栽培季节安排-----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搔菌------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销售加工。

技术关键:

1、栽培前的准备

配方:

棉籽壳100公斤,麦麸10公斤,玉米粉5公斤,过磷酸钙0.5公斤,石膏1公斤,水140公斤。

栽培容器:

17~18×35~38×0.004cm。

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一端封口的折角袋。

封口绳或皮筋

2、栽培季节安排

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3-25℃,出菇最适温度10-12℃。

3、拌料

要求水分分布均匀,营养分布均匀。

拌好后堆闷2小时后开始装袋。

4、装袋

要求适当紧实,装袋要迅速,防止料发酵变质。

5、灭菌高压灭菌:

121℃~126℃/2小时;常压灭菌:

100℃/12~15小时。

6、接种

装箱---熏蒸---手消毒---工具灭菌---去掉老菌皮---划取菌种---覆盖到袋口表面---捆口---出箱。

7、发菌管理

温度要控制在20~25℃,发菌的湿度越低越好,在整个发菌过程中不能喷水。

不需要光线,通风换气,发菌10天后可去掉菌棒两端的塑料绳增氧。

8、搔菌

当菌丝长满或即将长满时,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解开袋口,用接种钩或其他工具将表面老菌种搔去,料面整平,以利发菌整齐,提高产量和质量。

9、出菇管理

半卷袋口,竖直排放;增加空气湿度,前期保持90%左右,菇蕾形成后保持在80%-85%;温度在8-13℃;适当的散射光。

10、采收

采收标准:

当白色金针菇菌柄长至12~14cm,菌盖1.2cm以内时应及时采收。

采收方法:

拿起菌袋,将手伸进袋内,握住菌柄基部,旋转拔出。

11、采后管理

及时清理料面,干燥1天后,再补足水分,盖上薄膜,保温保湿,促使二茬菇形成。

12、包装销售

木耳栽培与金针菇栽培的比较:

1.木耳分黑木耳和毛木耳,黑木耳为中温型,最适温度24℃,毛木耳为中高温型最适温度26℃。

2.木耳为短袋或中袋栽培

3.木耳为划口出耳,墙式栽培、吊袋栽培或立式地栽。

4.木耳一般春季栽培。

白灵菇:

子实体有三种类型:

手掌形、马蹄形、圆柱形

后熟过程:

✶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后不会马上出菇,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才能出菇。

✶后熟过程与菌丝生理成熟是一个概念,目前对于后熟的指标不能量化,只能从经验判断。

一般在20-22℃,氧气充足,适当散射光条件下继续培养30-40天,当菌丝浓白,菌袋变硬,有个别菌袋开始形成菇蕾时,集中进行出菇管理。

后熟30天产量质量都最佳。

✶适温条件下,后熟期越长,单菇重及质量都有所提高。

✶有效积温2300-2700℃。

采用17☓33cm的菌袋,从接种到现蕾为80天时间。

杏鲍菇与白灵菇栽培管理的比较:

✶杏鲍菇比白灵菇的出菇温度要求略高;

✶杏鲍菇食用部分住要是菌柄;

✶杏鲍菇产量较白灵菇高

✶杏鲍菇对后熟期要求不严;

✶白灵菇只收一茬菇,杏鲍菇可收2-3茬;生物学效率在50%-90%;

木霉

青霉

黑曲霉

保鲜原理:

保鲜是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抑制菌体酶的活性,降低新陈代谢,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优良品质。

制罐:

将调制好的原料装入罐或瓶内,抽气密封后加热杀菌,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

工艺流程集中货源—验收分级–休整—洗净–预煮—冷却—装罐–加汤汁–抽气–封口–杀菌–冷却—装箱—检验—贮藏或运输销售。

杀菌式:

5‘/15’,121du/5’

干制:

利用热空气流动,将菇体中的水分降至13%左右,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达到长期保藏目的。

工艺流程:

挑选分级–晾晒–预热–40℃装筛–每小时升高2℃–逐渐升至55℃–直至烘干通气孔前期全开,后逐渐缩小,最后全关。

真空冷冻干燥:

原料在冰点以下的温度下冻结,冻结的状态在真空下升华而进行干燥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