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742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docx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

新课程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分析

摘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面对诸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增减、新老教材资料拥有量、重要概念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为更好上好新课标教材,实现教育体制改革,作出比较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于2008年在我省开始试用,其全新的理念、翔实的内容、灵活而又独特的知识呈现模式,在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的同时也给习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

大家的普遍感受是:

换教材很麻烦,新教材不如老教材好用,你换汤我不换药。

但其实新教材让我们站得更高、懂得更多,能让老师感受到以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素质教育。

通过分析,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了许多新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2.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4.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5.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以下通过对新课程生物教材与高中生物老教材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增减、新老教材资料拥有量、重要概念变化五方面的比较,为更好的使用新课标生物教材作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1.知识内容的变化

(1)知识体系的变化

按课标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学体系。

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必修1教材主线:

《分子与细胞》——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又细分为如下几点:

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的功能(物质、能量)、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

必修2教材主线:

《遗传与进化》——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

人类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怎样行使功能?

基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人类如何利用基因?

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改变的?

必修3教材主线:

《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

(2)重视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性内容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

例如,关于激素调节,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3)处理好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

知识内容的深难度总体上维持在老教材水平,避免出现深难重。

基础不等于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DNA指纹技术、基因治疗、恢复生态学等。

选修课集中体现先进性,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有时矛盾,要灵活变通,如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让学生搜集最新进展的资料。

(4)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认真阅读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和课外阅读资料的形式呈现。

(5)处理好不同知识内容的衔接关系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学科交叉”“知识链接”“画概念图”

2.探究能力目标和内容的变化

(1)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主要有两个方面:

1.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

2.理性思维的方法:

逻辑思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形象思维、直觉和灵感、数学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系统方法。

对于以上方法,可以明显在必修1中看到观察和实证、必修2:

假说—演绎、必修3:

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的学习。

(2)改进探究活动的设计

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加于学习:

实验、探究、模型构建、资料收集与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课外制作。

(3)充实科学史内容

这与老教材形成了明显的变化,新教材非常注重科学史的发展与灌输,科学史蕴含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可以了解科学家思考、创新的理念以及研究的方法,这些都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到,这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在必修2的教材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变化:

老教材先从遗传的本质——遗传物质入手,然后再看现象,而新课标教材则按照人们对遗传现象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编排。

先从遗传现象入手,从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入手,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再随科学的发展,人们研究到了基因,这样就从个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

这样编排就符合我们对遗传规律发现的自然过程,让学生发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4)鼓励思考和讨论

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变化

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的生物学,是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不断成长的生物学,是通过技术而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物学,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的生物学。

为此,教材一方面介绍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②在必修模块中设置“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中特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③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置相应栏目。

④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变化,最为有效教学的策略,我觉得就是要针对这些变化,系统化的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

把学生带进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是否走完全程且顺利跳出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尺。

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更是一种组织协调的导演调控艺术。

那么,如何系统化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预期的成效呢?

1.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

生物课堂教学也是由多种成分和要素组成的,如果不注意整个教学思路的安排,就会鸡零狗碎,毫无美感。

只有艺术地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哪里作铺垫,哪里作照应,哪里为高潮,哪里为收笔,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构成一节课的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体现整体和谐美。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是实现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第一步。

首先要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的起点并钻研教材,进行目标的分解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把教材中各部分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建构、整体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工处理教学内容时,力求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和深广度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排列有序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理解,有利于巩固,有利于迁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2.脉络清楚,体现层次性

如果说“整体性”是串起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一根红线,那么在这根红线上,开头串上什么,中间串上什么,后端又串上什么则体现出层次性。

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往往包含教学活动的若干环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这些环节,使上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出正是下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入,环环紧扣,步步衔接,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楚,层层推进,形成鲜明的教学艺术性。

一般可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6个学习层次:

动机阶段、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贮存信息、信息输出、信息反馈。

教师教的层次性则有激活动机、提供指导、刺激识记、增强保持、促进迁移、提供反馈。

3.灵活多样,具有动态性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要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情境、组合方式使教学事件的呈现具有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特点,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如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美。

教学程序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动”是指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要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静”则是指由于教学目的需要,在课堂上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

静的目的最终还是动,即让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观众的情绪。

优秀教师的教学也是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

教学形式要师生互动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着丰富的内容。

既有通过讲述、演示实验、播放录像、展示课件模型等知识层次上的交流互动,又有教师借助亲切的语调,恰当的手势等与学生进行的情感层次上的复杂的交流互动。

教师的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从引导、示范、创建情境、提出问题、提出任务来激励学生行动;学生的动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动口,动手,兴趣投入,思考问题,完成任务,动脑、动情,提高求知欲为准。

师生互动才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而让师生互动更好的策略有情境促动、问题促动、任务促动。

4.讲究艺术,注意审美性

爱因斯坦说过:

学习应该成为送给学生的礼物。

如果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着美,则能让学生享受学习。

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审美的活动。

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教师的教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学达到自我要求,即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于是就感到满足、幸福、愉悦,从而产生美感。

这种审美体验也恰恰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师生的发展。

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

(1)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该栏问题除出自科学史外,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

(2)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使之亲切而生动。

(3)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如必修二P.4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4)作业系统中注意习题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

(必修三P.14思维拓展)

2.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必修二P.116知识链接)

②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必修二P.118拓展题2)

③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必修一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④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必修三P.21关于“学习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奥秘,目前仍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难题”)

⑤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惟一。

3.纯的叙述式为图文结合

内容更丰富,信息容量更广,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探究性学习。

4.设重要栏目

主要有以下些方面:

科学前沿(体现学科进展)、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STS)、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参考)

5.改进作业系统,促进评价的改革

①作业系统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②作业系统的内容既包括章节后的作业题,也包括某些实验探究中的讨论题;既有随堂练习,又有阶段性的自我检测;既有书面作业,又有课外实践、撰写综述报告等实作评价的内容。

应对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体会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相应知识的呈现方式。

教师只有领悟了新课标生物教材的编写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应注意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技术到技术的灌输方式,采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实际出发,注意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满足他们学以致用的潜在心理需求。

教学中应利用新课标生物教材全新的呈现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人文资源,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

例如,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在学习糖代谢内容时,从糖尿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分析糖尿病产生的原因,从而建构糖代谢的生理过程。

这样就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使用好这套新课标生物教材,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终极目标。

三.具体知识点细化比较:

知识点是构成教材的基本部件,大多数教师已对现行人教版教材熟记于心,而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教材是一种全新理念下的课程体系。

为了便于老师面对新教材时能够在新的理念下快速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下面以新课标生物必修教材中的3个模块为对象与老教材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相比老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增加与删减。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研究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及“细胞膜系统结构功能”、“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

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

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

增加了“探索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选修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章)、“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

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表1分子与细胞模块

新课程必修1

老教材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系统层次呈现)

第一册P.20:

生命的基本单位;第一册P.21:

各种不同形状的细胞、组织模式(以资料的形式呈现)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零星分布于第一册“细胞”和第二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观察几种细胞的课堂实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一册P.30: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以独立实验的方式呈现);第一册P.33: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学说的建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组成细胞中的元素及化合物;

图2-2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饼状图)

第一册P.10:

生命的物质基础;玉米植株和人体内含量比较表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一册P.14:

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一册P.16:

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生物大分子以肽链为骨架(明确提出)

第一册P.13-14:

糖类、脂质;

P.10:

以表中资料暗示生物大分子以肽链为骨架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一册P.12-13:

水、无机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

第一册P.2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2节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补充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细胞骨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一册P.26: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高三选修P.67: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一册P.32: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资料分析和模型构建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以细胞吸水和失水为例说明细胞膜的跨膜运输方式

第一册P.2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P.60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一册P.2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一册P.24: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的的活化能

第一册P.45:

新陈代谢与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第一册P.50:

新陈代谢与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一册P.72:

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第一册P.52:

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化能合成作用

第一册P.75: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自养型)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一册P.34:

第2节细胞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一册P.40:

第3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凋亡(无)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表2 遗传与进化模块

新课标必修2

老教材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第二册P.19:

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P.19~P.22)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二册P.3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P.31~P.32)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第一册P.102: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二册P.24: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P.3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第3节伴性遗传

第二册P.36: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册P.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结构

第二册P.8:

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二册P.13:

基因的表达(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册P.14~P.17: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部分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二册P.17~P.18: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达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二册P.42: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二册P.47:

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人类常见遗传病类型

第二册P.52: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选修教材P.50:

人类基因组研究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二册P.26: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P.33: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P.44: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选修教材P.49:

第三节基因工程简介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第二册P.59:

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发展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第二册P.59~P.60: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第二册P.61: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表3 稳态与环境

新课标必修3

老教材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选修P.6-7一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选修P.6-7一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一册P.88:

二神经调节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一册P.84:

一体液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第一册P.9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选修教材P.6:

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P.11: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选修教材P.19:

免疫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激素的发现

第一册P.78: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一册P.82:

其他激素节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二册P.73: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种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二册P.75:

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二册P.77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册P.85: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二册P.89: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二册P.91: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册P.93: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册P.105: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四、新老教材(必修)资料拥有量的比较分析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资料是以图片(包括各种实物图片、模型图片、框架结构图、模式图、人物图等),页边“?

”(例如,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

),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