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706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机器人医生的未来

2014年6月7日,5名参赛者参加了在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一次测试,其中一名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Goots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图灵试验(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

大多数测试者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乌克兰男孩。

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骗过”人们的判断,这足以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基本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了。

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温斯顿所称:

“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

相应地,用机器人医生看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方式已经初露端倪。

2011年2月,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即《风险》节目历史上最优秀的两位人类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拉特。

此后,沃森又被宣布可以作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参与诊疗疾病。

与此类似,中国也有人开始依靠“XX大脑”来看病,谁有了病或需要用药,都会上XX上搜一搜。

不过,最近披露的一个消息却让人对“XX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心存疑虑,甚至担忧。

作家六六发现尿色变深,便从香港赶回上海看病。

尿常规检查显示:

红细胞增多,医生建议做彩超排查。

六六开始了她的“XX求医”历程。

搜索结果使她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膀胱癌。

最后,经过CT检查,确诊为肾结石。

为何“XX大脑”会误诊?

原来,即便“XX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与尤金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只不过相当于2~3岁幼儿的智力。

把健康和生命的判断交给“XX大脑”显然有点不负责任。

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人知道,“XX大脑”只有3岁的智力,而尤金的智力可达到13岁的水平,以及它们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

当无法认识这种差异时,人们就有可能真的把命运交给“XX大脑”而非一位普通医生。

当然,以“沃森医生”和“XX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确实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它们有可能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

例如,过去对计算机医生沃森的测试证明,它比一般医生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原因在于沃森拥有大数据。

沃森贮存了很多百科全书、词典、图书、新闻和电影剧本,还拥有大量的医学工具书、临床诊断手册和医学杂志。

沃森还可以与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医院建立和维护的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以查阅病历和诊治记录。

同时,它还可以获取个人在微博客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对自己疾病的咨询和查询,并借助这些信息来帮助诊治疾病。

这些因素都是大数据的优势。

但是,人工智能同样有许多弱点和不足。

例如,机器缺少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也难以理解自然语言。

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语言,即自然语言,是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

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人类文化演化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法语等都是自然语言,世界语则被视为人造语言,因为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沃森不仅对于自然语言难以理解,而且对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更难理解。

例如,竞赛的一个问题是:

一个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粤语和客家话,这个语言是什么?

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中文。

但是,机器人沃森答错了,而詹宁斯答对了。

  因此,如何让只有3岁智商的“沃森医生”和“XX大脑”来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尤其是为人类诊疗疾病,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计算机软件尤金在测试中的表现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基本代替正常成人的工作。

B.温斯顿教授认为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脑力工作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C.用机器人医生看病是未来人们生活的选择,但还需要人工智能未来的长足发展。

D.沃森并不理解吴语、粤语和客家话就是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说明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不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XX大脑”拥有大数据库和较高的综合分析与预测能力,但其智力水平只有3岁,这是其造成“误诊”的原因。

B.人们无法意识到“XX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时,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XX大脑”。

C.如果能消除“XX大脑”与正常人思维和智力的差异,弥补它的弱点与不足,“XX大脑”有可能在未来承担起医生的职责。

D.沃森在电视节目《风险》中战胜了人脑,足可以证明它与医生相比具有更精准的诊断疾病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了如何让机器人医生理解人类的语言这项最复杂和最关键的技术,就能提高机器人医生的逻辑推理和情感体验能力。

B.尽管沃森战胜了人类,但是在对于自然语言以及自然语言的从属关系的理解方面却不如人类,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由人特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

C.沃森贮存了很多书籍,可以与医疗电子文档记录进行链接,并借助个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疾病的咨询信息来帮助患者诊治疾病,这是沃森比一般医生具备的优势。

D.以“沃森医生”和“XX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让人工智能完成正常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是未来人类的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郅都者,杨人也。

以郎事孝文帝。

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

上目都,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

“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上还,彘亦去。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居岁余,郡中不拾遗。

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常自称曰:

“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

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匈奴患之。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景帝曰:

“都忠臣。

”欲释之。

窦太后曰: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彘卒入厕卒:

最终B.上目都,都不行目:

以目示意

C.已倍亲而仕倍:

通“背”,离开D.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谢:

谢罪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B.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C.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D.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

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

“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C.《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D.郅都执法不阿。

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

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5分)

 

(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5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8.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    ,    ”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

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

“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

”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

“为什么?

”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

”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

”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

”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

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

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

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

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

”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

艰难?

”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

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

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

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

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

”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

她找到了。

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

”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

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

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待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经历了战争之后,饱受创伤的人民,逐渐过上了较好的生活。

B.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C.文末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太阳·老人·少女”作为文章的题目,简练醒目,富有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其中,“少女”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E.本文语言绮丽,平中见奇。

例如“老人总是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请简要赏析。

(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4)题。

(25分)

材料一: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

然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

如此规模,“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

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大家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巴赫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是太老太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才使巴赫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

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某种内在品质或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不是的,而是认为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族统一和清教运动。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那柏拉图呢?

那孔子呢?

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

经典和传统是不太一样的东西。

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永远不看的那些书。

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

传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

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它存而不活。

所以当我们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那它就是一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

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是始终在场的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

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

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

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

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的呢?

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

其实我也是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方式里的存在。

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为方法论的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经典增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

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同意。

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

我们今天讨论经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的。

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

如果没有王弼,老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

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

《论语》的经典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

这套古典学的丛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

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养成。

我对这个“养”字有特别深的感触。

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

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

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

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是“学”——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乐,那是十分遗憾的。

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

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

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

从“经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该不断传承下去。

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感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

我想,我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是心智高度的断裂。

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1)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这套丛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时间长,规模大,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C.这套丛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书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尊敬,但和当下生活已没有太多联系。

E.这套丛书的学术主张是“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这一主张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阅读材料二,概括说明第2段在文本中的作用。

(6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赵汀阳和杨立华谈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分)

(4)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

(2)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3)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的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进行交谈。

A.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B.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

C.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D.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各抒己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