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386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docx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2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专题讲座

(二)

一、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

教师职业压力的过大使得教师的情绪总处于紧张状态,研究发现,紧张情绪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弱化,各种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警惕,用理智驾驭情绪,不做情绪的俘虏。

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

情绪指数'实现值(期待值,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时,情绪指数大于,人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当实现值小于期待值时,情绪指数小于,人的情绪就出现压抑状态,而且指数越小,情绪就越紧张焦虑。

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不必尽善尽美,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

焦虑和抑郁是教师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表现,一般称焦虑状态(anxietystate)或焦虑反应(anxietyreaction),是为了调适威协的一种情绪反应。

如何看待焦虑?

焦虑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应,适当的焦虑反而有利于发挥潜能、解决问题和有效学习。

但若反应过于强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即过度焦虑,就会使个体丧失其建设性的特质,继续引发身心的症状。

焦虑的表现?

如果你最近有以下症状,说明你可能过度焦虑:

1.心理方面的症状:

(1)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看书及备课时无法专注,效率很低;

(2)丢三拉四,记忆减退;(3)思维迟滞,大脑麻木;(4)容易激怒,爱发无名火。

(5)情绪方面,包含紧张、不安、压力感等主观的不适感觉。

2.生理方面的症状:

(1)入眠困难,醒得很早,恶梦连连,醒后觉得身体疲倦,四肢沉重;

(2)头晕、头疼、耳鸣,在不熬夜的情况下,眼睛有酸痛肿胀的感觉;(3)缺少食欲,(4)心慌气短,血压升高,尿频尿急,总有便感。

3.认知方面的症状:

包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社会功能减退或丧失等。

教师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不论自己的适应问题或职业的内涵化,均会感到有异于往常的压力,较易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焦虑症却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

有项心理学研究在所做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有焦虑反应的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8.6%,只不过教师比学生更缺少心理卫生的观念,或凭借“意志”去顽强抵抗,或碍于“面子”不肯就诊。

其结果,只能使个人内心困扰加剧,生活变得十分沉重而痛苦。

教师的焦虑会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不当,引发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注意力障碍、焦虑等,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焦虑的成因?

教师的个人问题可能引发教师的焦虑,他们是教师的收入低、教师的心理特点、工作量太大、学生难教育、升学压力大、教师之间竞争激烈等成为教师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

钱,是一个主要的问题,那么教师的经济又会引发出什么呢?

教师已往的形象是给人们以清高不求报酬,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教师的工资只够温饱,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师一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与整体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在许多人的眼里仍旧是穷教书匠的形象。

美国教育协调人员通告委员会(NationalAssociationofEducationalNegotiatorsBulletin)在1981年的报告中就指出当时的美国教师薪水增加有限,在学校里教师遭受言语或人身的攻击的现象,在中国的现状,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待遇只能图温饱,很难满足时代转型所带来的物质生活。

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自然停滞或下降,使得教师连起码的精神要求也难以实现,又谈何论及传统的教师尊严呢?

工作环境是另一重要问题:

教师处于教育阶段,在平时的教学之余,还要做好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辅导工作。

第一、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

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研究认为,我国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与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小时,许多隐形的劳动付出还没有计算在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学校就要工作10小时,而批改作业、备课、查资料、写论文等工作只能拿到家里去做,用时也在四五个小时以上。

第二,升学、评比压力重。

中小学教师面临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所以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作为重要的权重指标。

第三、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

在教师的的工作项目中,第四、教师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

教育和培养孩子也不同于其他的职业,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在课内和课外投注大量的精力,由此其工作量是无法用时间和数量来量化计算的。

教师工作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

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自我的正确认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必需的,一个人在其一生要扮演多个角色。

而这些“角色”,可以说是社会团体期许于某一特定类别的人所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自我认同的迷失就是角色的混淆,一个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平衡,必须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研究表明:

一个人越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与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就越能接受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就会产生紧张不安的焦虑心理。

当然,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是相当困难的,再有社会的剧变,更会造成角色的混淆和冲突。

苏轼有言:

“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说明知人难,知己更难。

长期过度焦虑已经构成了危害当代教师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首先必须塑造人格健全的教师,必须帮助教师摆脱焦虑的困境。

每一份职业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体现人的较为本质的特点是人际交往,但教师队伍由于各种原因,其人际关系显得单纯。

与社会的大都数人相比显得孤独,但自尊感又很强,挫折后又会转化成较大的自卑感。

工作的复杂性,使得教师患得患失,心神不安。

“文人相轻”,校内的剧烈竞争都给教师带来不健康的因素。

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心理影响,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并不是随意的人能够胜任的,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文明进步,各项体制不断的改革,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教育者经常会感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产生不断培训的迫切需求,但又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同时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在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十届人大会议上提到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得教师的工作岗位竞争更趋剧烈。

加之目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是很理想:

社会转型、上级要升学率、学生难管、收入不高、负担不轻,导致许多教师的心态经常处于不平衡中。

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掌握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现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我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了。

教师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由于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三重任务,一向崇高,受人尊敬。

但在数字经济时代,许多家长和学生面对虚拟的现象,传统的价值观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教师首先要把握教育的正确价值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价值体系,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

现阶段,在中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同时又出现许多单亲家庭,家庭的结构与从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成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中小学时期是否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并由此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问题调适】

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的心理,一旦发现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的情绪,要及时进行调适。

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伤,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过度焦虑情绪的调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教师个人方面:

思想上充分的自我认识、了解自我并接纳自我;能很好的面对现实;学会自我放松,可以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意念法等;要定期的进行身体检查和运动,能为自己分散压力,工作尽量有计划性。

2、教师专业方面:

从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自我实现;在有效率的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不断进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外界因素方面: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源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收入,要改变教师的基本过度焦虑问题,应加强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只占国民总收入的3%强,远远低于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要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后继作用。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贺淑曼教授认为,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阶段,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也有一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

逐步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及中介服务机构,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应尽快纳入规划。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要求未来人才必须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当代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专家们由此呼吁,在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减轻工作量的同时,全社会都要对教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理解,这才是彻底调适教师过度焦虑情绪的根本所在。

如何理解抑郁?

抑郁是一种悲哀、沮丧、郁闷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到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语言减少、语速缓慢、语音低沉或是整日沉默不语。

具体表现为:

感到情绪沮丧、郁闷,经常想哭,夜间睡眠不好,我感到体重减轻,无故感到疲劳,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比平时更容易激怒,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觉得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由于教师的工作阵地是三尺讲台、一群学生、书籍、作业等。

这种工作环境造成了教师抑郁的心理状态。

抑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狭隘,把一点小事或得失加以夸大,因此为之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拔;也表现为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食欲不振,不愿与人交往,精神萎靡,倦怠无力。

长期发展下去,还会导致抑郁性精神病。

抑郁的成因?

据调查,一些学校某些科目的教师有8个班级的课,一般地,这些教师每天都要上8节课,还有集体备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自习的任务,有时周末还需要给学生补课。

在其他学校也有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类似情况,尤其是农村中学。

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参加学校的日常事务,如开会等,对于一些在某段时间成绩落后或没有进步的学生,有时还需要与他们谈心,甚至家访。

对于教师本身来说,还需要通过进修或自学等不断提高自己。

有资料显示,进入假期,忙碌一学期的教师还要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班,以提高学历、适应新课程改革、应付人事制度改革等。

该学校97.6%的教师年龄低于50岁,在家庭中,教师不但要赡养长辈,而且还要养育后代,家务负担非常繁重。

家庭和事业就像鱼和熊掌,要兼得,势必在身体方面感到疲乏,在处理事务方面,头脑常常处于混沌状态和对平常事情作出决定比较困难。

在如此繁重的脑力劳动下,没有美满与幸福,没有时间感受和体验生活。

对于每天日程都满满的教师来说,对未来几乎不抱有任何希望,难怪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无用。

大多数教师即使人下了班,心可能还在工作,休息时间所剩无几。

除繁重工作压力之外,导致教师抑郁情绪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实验研究发现,在教师行业中,虽有34.4%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但还有65.6%的教师心理状态良好。

由此推测,教师的不健康心理,除职业因素和社会因素外,还可能与教师的个性特征有关。

艾森克(Eysenck)等人认为人的个性有外内向、情绪性和精神质三个基本维度。

如果在精神质维度得分比较高,则表现倔强和铁石心肠等特点,否则比较温柔。

各个维度的结合便构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前两个维度相结合形成四种个性特征:

稳定外向型、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和不稳定内向型。

其中,不稳定内向型包括忧郁、焦虑、刻板、严肃、悲观、沉默、不善交际和安静八种特质。

如果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属不稳定内向型,那么该人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和抑郁情绪等人格问题,尤其是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

然而,教师可能比较多地处于不利环境。

教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几乎每天都面对未成年人——学生,他们不但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育管理学生。

未成年人的学生,有时可能会做一些使教师棘手的事情,如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很低、无自我实现目标、甚者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奖金被扣发、教师声誉可能降低等,这时教师处于极其不利的环境中。

有研究发现,教师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诱发抑郁情绪和焦虑问题。

调查显示,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明显和焦虑水平较高。

【问题调适】

做完以上的量表如果上面提到的现象是你最近经常出现的情况,那么请开始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防轻微的抑郁走向严重,以致影响自己的健康,下边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恢复原来健康、开朗的自己。

对于现在你的角色可以做到:

首先,必须遵守生活秩序。

按时上下班,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稳定规律的生活是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要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做有意义的活动。

对待他人的态度要热情。

教师尤其是对于学生更要亲切热情,与同事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需要你注意自己的仪表。

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仪态与服装。

仪态就是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其次是要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

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

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

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

而对于你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来看,以下是靠社会上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来完成的,不要冷眼旁观,要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改革教育制度:

把升学任务推向社会,教师只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有升学要求的学生可到社会上专门为升学开办的补习班进行学习和补习;改革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从源头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中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改革学校评价制度:

通过在讨论中分析发现,学校不应该把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增加各中学师资,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辅导和咨询等,学校适当增加教师的集体娱乐活动等。

二、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

教师的个性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具有不同个性类型特征的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的情绪反应也不同。

属于外向型个性的人,虽然情绪反应较为强烈,但体验的深刻程度不大,情绪的持续时间也不长,恢复心理平衡较容易;属于内向型个性的人,情绪反应深刻而持久,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较长。

临床资料表明,某些特殊个性,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

例如,具有谨小慎微、求完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责任心过重,或苛求自己等个性特征的人,易患强迫性神经症。

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个性特征的人,易得癔病。

冲动和紧张是教师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问题。

(一)冲动

如何看待冲动?

冲动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理智而带有盲目性,对后果缺乏清醒认识的行为缺陷。

冲动靠激情推动,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其行为缺乏意识能动调节作用,因而常表现为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而是一厢情愿、忘乎所以,结果往往后悔莫及,甚至铸成大错,遗憾终身。

冲动通常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出现。

此时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和控制,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冒然行事,以致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性。

例如受到侮辱后把人骂得狗血喷头、争执时遭人推搡而还以拳头把人殴伤等;儿童则往往表现为踢人、咬人。

冲动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懑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而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只是个导火线,同样也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例如某种需要因人为因素长期得不到满足、或始终得不到公正待遇、与某人长时期矛盾隔阂而难以消解等,这时就会因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大动干戈,以释放日积月累的内在紧张性;儿童则会表现为无理哭闹、大声叫喊和扔东西、头撞墙。

冲动还可以在我行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或硬上蛮干,谁也休想阻挡,或绝情寡义,顾不得友谊亲情,结果常常弄得尴尬万分、狼狈不堪。

冲动的表现?

冲动型不良个性的教师容易出现爆发性的激情,如在顽皮学生给青年教师取绰号或在某些方面冒犯教师的时候。

有这种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不顾师德,重重体罚学生。

在个性测验结果中,稳定性获低分的、紧张性获高分的青年班主任有产生这种不良个性倾向的可能。

有这种冲动型倾向的青年班主任在教育管理班级过程中,往往情绪不稳定,幼稚,意气用事,缺乏耐心,不能自制,甚至为所欲为,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

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既畏惧又反感,抵触情绪很大。

 

具体表现:

(1)一发火就骂人、砸东西,甚至打人。

(2)情绪反应十分简单,缺乏幽默感,不会开玩笑,对于满意的事沉默不语,对不满意的事常会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

(3)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防御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发泄。

(4)对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气。

(5)一点就着,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然不能自控,事后又特别后悔。

(6)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

【问题调适】

冲动情绪,它是一种短时间的、暴风骤雨般的、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一股巨大的心理能量。

具体讲,它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紧张性。

当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中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身上就像着了火似的,难以控制。

其二,暂时性。

它像暴风雨一样,来得猛,去得也快。

其三,爆发性。

处在激情状态中的人,会竭尽全力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充分释放自己的心理能量。

其四,盲目性。

人在激情状态下,其认识范围骤然缩小,分析能力下降,别人的劝告及过去的经验都被掩盖掉,因而常常不能正常地处理问题。

下面介绍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

1.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

化解冲动首先要克制。

喷发的激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要想办法抑制片刻,就可以避免动拳头的冲动。

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忍耐。

尽管冲动情绪像匹野马,但缰绳还是在自己手中。

当别人对你说了不中听的话,甚至羞辱性的话,你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发火”、“我不在意”等,也可以在心里默背诗词或文章等,这样能使消极激情变弱。

二是谦让。

清朝有个叫张英的在京城做官,在家乡他的邻居砌围墙,分厘必争,张英的家人非常气愤,向张英告状。

张英回信赋诗劝导家人说: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其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昔日秦始皇。

家人见诗后,马上把围墙让后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的美谈。

在遇到较强的情绪刺激时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达情绪或消除冲动的"缓兵之计",尽量使自己不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

比如,当你被别人无聊地讽刺、嘲笑时,如果你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则很可能引起双方争执不下,怒火越烧越旺,自然于事无补。

但如果此时你能提醒自己冷静一下,采取理智的对策,如用沉默为武器以示抗议,或只用寥寥数语正面表达自己受到伤害,指责对方无聊,对方反而会感到尴尬。

2.用暗示、转移注意法。

化解冲动要及时转移。

大量事实证明,冲动情绪一旦爆发,很难对它进行调节控制,所以,必须在它尚未出现之前或刚出现还没升温时,立即采取措施转移注意力,避免它继续发展。

比如,可尽力让自己想一些无关的事,干一些其他的活,脑子不闲,手脚不停,就能摆脱因发怒带来的思想负担。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使自己生气的事,一般都是触动了自己的尊严或切身利益,很难一下子冷静下来,所以当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眼看控制不住时,可以及时采取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松,鼓励自己克制冲动。

言语暗示如"不要做冲动的牺牲品","过一会儿再来应付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或转而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或去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这些都很有效。

人的情绪往往只需要几秒钟、几分钟就可以平息下来。

但如果不良情绪不能及时转移,就会更加强烈。

比如,忧愁者越是朝忧愁方面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忧虑的理由;发怒者越是想着发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发怒完全应该。

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满、恼怒、伤心的事情时,会将不愉快的信息传入大脑,逐渐形成神经系统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一个优势中心,而且越想越巩固,日益加重;如果马上转移,想高兴的事,向大脑传送愉快的信息,争取建立愉快的兴奋中心,就会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绪。

3.在冷静下来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遇到冲突、矛盾和不顺心的事时,不能一味地逃避,还必须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①明确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里?

②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

③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难以接受的?

④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

⑤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并采取行动,逐渐积累经验。

化解冲动要善于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

当你情绪冲动,一时又难以克制时,应多想一想别人的处境,想一想一时冲动可能酿成的恶果,想一想犯错会使自己的亲人怎样痛苦。

“回头想”,可以把自己的思绪从愤怒的指向中拉回来,使你的过激情绪降下温来。

4.平时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耐性。

可以结合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细的手工艺品等,不仅陶冶性情,还可丰富业余生活。

5.化解冲动要注意提醒自己。

对冲动的克制,有时还特别需要得到外部的提醒或帮助。

譬如,林则徐每到一处,都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贴上“制怒”的条幅,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发火。

这些办法并不复杂,我们也可以立个座右铭,经常告诫自己,也可以请自己朋友,时常提醒自己,特别是在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及时警示,使自己迅速从冲动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

(二)紧张

从辨证的观点看,压力对人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能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教师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如紧张。

紧张的表现?

心理压力对教师的直接影响

短期影响:

情绪亢奋或躁动、活动力增加、身心能量损耗较快。

长期影响:

忧郁或烦闷情绪、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力减退。

长期的职业压力可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情绪,严重的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

⑴负性生理反应:

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晕、心悸、心慌等

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胃失调,如溃疡;

③四肢乏力、容易疲劳;

④经常头痛,特别是偏头痛;

⑤肌肉紧张、疼痛;

⑥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

⑦罹患心身疾病,例如肾损坏、糖尿病及低血糖病、精力衰竭、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心率紊乱、中风等等。

⑵负性心理反应:

虽然面临压力时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某些共同点,例如:

①焦虑:

焦虑是指人内心的不安、恐惧、困扰和紧张的感受,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不适,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胸闷、淌汗、恶心、不思饮食、注意力涣散、尿频、失眠等现象。

这是最常见情绪反映,其主要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担惊受怕;或面临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感到迷惑和无助,犹豫彷徨,无所适从;或者焦躁不安,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