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中国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3128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中国史.docx

《必修三中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中国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中国史.docx

必修三中国史

南京市2011届高三“500选择题”汇编

请注意:

1、各位老师注意保密,请勿外传、上网,违者必究。

2、请各学校备课组将5道主观题于4月20日前传至各层次联系人。

否则,考试前主观题训练题将绝不给你,请配合,谢谢!

3、请保持与联系人之间的联系,及时获取最新资料。

必修三中国史

主编人:

十二中唐云龙胡斌整合人:

十二中胡斌

1.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说:

“在世界古代文化各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象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

”下列材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春三月,山林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

B.“数置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天与人不相胜也”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5.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6.“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7.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8.“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这一思想主张出自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9.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2.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

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13.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1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15.“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17.《汉书·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18.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9.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

2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1.《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

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2.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23.有专家指出:

宋明理学说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

下列是对这段话的解读,其中错误的是

A.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B.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C.儒学是在隋唐不再居于正统地位D.理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24.“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

25.“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26.“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27.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28.《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

“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29.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

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0.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31.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3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3.右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采用雕版印制而成

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34.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35.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B.《汉书》C.《唐书》D.《清史稿》

36.西欧有一句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7.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宜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②

38.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3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40.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陆游D.辛弃疾

41.这是1958年6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为纪50的纪念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

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是

A.《桃花扇》B.《金瓶梅》C.《窦娥冤》D.《西厢记

4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杂剧俑京剧脸谱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43.元代杂剧兴盛,作家众多,名剧迭出。

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杂剧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故又被称为北曲

B.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杂剧的代表作品

C.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被称为“勾栏”

D.杂剧的发展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

44.有人认为: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思想淡化

45.如果开设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A.隋唐的草书B.宋代的风俗画C.元代的杂剧D.明清的小说

46.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征明;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7.右图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分别取名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这幅图画应属于

A.油画B.彩陶画

C.文人画D.风俗画

48.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49.有人曾对与右图反映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如下描述: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且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这一著名戏剧

A.由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B.是士人群体逐步形成的直接产物

C.与理学使

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有关

D.被称为“百戏之祖”且享誉世界

50.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造成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缺乏西方的民主法治传统B.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

C.中国文化专制政策的压制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状态

51.王守仁的心学四诀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中的“格物”是

A.本原B.目的C.途径D.本心

5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5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大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义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54.“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表达了

A“经世致用”的思想B“工商皆本”的思想

C“非圣无法”的思想D“物质第一”的思想

55.“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

专著故自负,(顾)亭林亦复推重。

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56.

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关于颜真卿字体(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

B.讲究法度与规范

C.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D.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

57.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

58.下列关于楚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楚辞产生于春秋时期,用楚国方言创造一种新体诗歌

B.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自由灵活的句式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诗

D.楚辞大量使用象征、比喻手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9.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起多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并进行演出,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我国京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

B.梅兰芳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之一

C.民国时期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D.艺术交流可以调和国际矛盾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友谊

60.“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光。

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其存深意矣。

”(《四库全书》)以下最得其“深意”真传的是

A.王韬B.李鸿章C.郑观应D.孙中山

61.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平等外交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D.殖民外交思想

62.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演论》D.《变法通议》

63.《海国图志》中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士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之中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64.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6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

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66.“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与此人相关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者天下之公理D.孔教与共和,必废其一

67.“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蔑长幼尊卑,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化,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此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某一历史事件之后导致社会变革的不满,该事件极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68.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D.中国共产党的影畸

69.“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

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7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71.1902年,浙江乡试,有考生即堂“演说自由民权各种新理,环而听者如蜂屯蚁聚,几将堂前栅栏挤倒。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科举取士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地位

D.维新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2.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