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864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x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课题: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

(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教学难点】

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教学方法】

(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本定义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二、考点定位

《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

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

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

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三、学情分析

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

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

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四、真题训练,巩固掌握方法

(一)四字速读法——审、读、标、比

1.就是审读题干

选文的篇幅一般1000字左右,要从标题或出处开始,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要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2.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

运用了哪些材料?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

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

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

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3.标:

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年代时间、数据及范围(大多数、几乎、仅仅等);重要修饰词(基本、重要、最、总共等);未然或然必然词;代词等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如因果、并列、转折、举例等词。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4.比

(1)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A.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B.借助“标志语”法。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2)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

一是“投石探波”。

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3)注意信息转述——常见的几种变式

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述的角度。

表述句式的变化。

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表述语言的变化。

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二)典例选做

2017高考全国卷I,见资料书第一页

1.读文与标画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段:

第①句指出气候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关系,第②句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第③句提出本文论题。

应该标画出第③句。

第二段:

共三个句子,第①句是论点句,“因而”一词引出了分论点的核心内容。

应标画。

②③两句是认证,通过举例使公平原则得以具体化。

第三段:

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可分为三层:

第①句提出本段分论点,应标画;第二层为②③④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阐释“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强调“应实现代际共享”。

第三层为⑤⑥⑦⑧句,深入论述“我们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义务。

要注意标画“因而”“因为”“而非”等关联词。

第四段:

“总之”一词表明本段总结全文,指出气候正义问题的复杂性;用“因此”一词得出结论,明确了气候正义的具体内涵。

2.指导比对,完成习题略

六、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

1.一般论述文本阅读考点、考情分析。

2.一般论述文阅读及答题的基本方法。

七、课后作业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第一题,见学生用书405页。

 

课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明确考点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提高准确辨析选项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探究——明确考点要求,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相关知识。

(2)真题训练,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提高准确辨析选项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提高准确辨析选项的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法、归纳法,习题巩固。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一)“筛选”的定义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筛掉次要。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二)文中需要筛选的信息

1.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特别是有关特点、原因、表现等等的信息);

3.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4.文中的概括句;

5.文中的过渡句;6.文后的注释等。

(三)“整合”的定义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

(四)体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筛选和整合”这一考点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

一是区分文本信息主次,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性筛选”,其实也就是归纳内容要点;

二是的根据选项意思,在文本中寻找对应信息源,并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形成对选项正误辨别的过程,这可以称为“检索式筛选”。

二、真题训练,掌握“理解性”筛选的方法

(一)方法提示

1.提取主要信息。

主要信息体现在观点句、关键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句子中。

2.去除次要信息和冗长信息。

主要包括对主要信息进行详尽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充分的论证、翔实的说明以及相关的补充的句子。

3.化繁为简,归纳概括,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对应训练

2017年全国Ⅱ卷(题略)

1.理清思路

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分析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重合带给人的启示,提出“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的观点。

第二段,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民窑崛起;进入商业化模式后,青花瓷几乎一统天下;“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后,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时尚。

第三段,先提出观点“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由此推出“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把握全文观点

本文的论点是:

“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真题训练,掌握“检索式”筛选的方法

(一)方法提示

1.审清选项,查找信息源。

抓住选项中的关键字眼,迅速在文中确定信息区域,检索相关信息。

应该注意的是,有的源信息不只在某一段或一处,需找全找准。

2.把查找出来的源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明确的认识。

3.认真比对,去伪存真。

这里尤其要注意信息转述。

如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丙卷的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的第3小题,信息源就不集中了,可能涉及两段或者三段的内容,需要在概括信息的过程中有信息转述的意识,否则不能顺利得出正确选项。

(二)对应训练

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丙卷的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第3小题

解析:

第3题考查的是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与否,答案是B项。

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相差很多,选项与原文语句的机械对照已经不能落实。

只有读懂文段,读懂语句,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如A项,推断依据主要是在第段。

第段,作者先鲜明地指出当今乡村城镇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该问题的本质,就是所谓“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然后,作者提出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通过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留住乡愁。

A项内容属于压缩性的信息转述。

当然,信息转述不仅仅是语句的压缩或者内容的阐释,还有可能是逻辑关系的调整。

有了正确的整体感知,分析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信息的归类与合并的辨识性操作,信息转述就容易了。

四、课堂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2017年全国Ⅱ卷文后习题

交流答案,师生讨论。

五、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

1.论述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相关知识。

2.“理解性筛选”和“检索式筛选”知识点及方法。

七、课后作业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第二题,见学生用书405页。

 

课题:

识破选项陷阱,准确辨析习题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明确选项误区曲解题意、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

(2)通过辨析选项误区,提高准确解答论述文习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再读资料书,掌握、巩固常见选项误区曲解题意、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

(2)真题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对论述文常见选项误区的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选项误区曲解题意、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提高学生辨析选项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常见选项误区曲解题意、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提高学生辨析选项能力。

【教学方法】知识回顾,真题训练,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引题:

识破选项陷阱,准确辨析习题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9种错因上。

二、典例分析,掌握常见五种选项误区设置的特点及范式

(一)内容曲折

1.曲解原意

(1)解释:

错误地解释原文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错误地解说原文观点、知识等。

(2)特征:

选项故意背离原文意思,曲解作者观点

(3)示例:

2017全国卷第1题B选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有误,属曲解愿意。

诚然,“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与限制排放与联系,但这句话后面却说“在分配碳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由此可见,并非一概而论。

2.张冠李戴

(1)解释: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发现、发明。

(2)特征: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种类型。

(3)示例:

学生用书406页第三题第7小题,D选项中“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首段段末),不是戴胄的观点。

明显属于张冠李戴。

3.答非所问

(1)解释:

题目问的是甲事物,选项说的是乙事物;题目涉及事物的甲角度,选项谈的是事物的乙角度,选项和题干是“风马牛不相及”。

(2)特征:

选项信息确实来自文中,而且和原文意思也吻合,但与题干要求没联系。

(3)示例:

学生用书408页第五题第13小题,D选项内容是对“阅读实质”的表述,而不是对“娱乐至死”现象的表述。

虽然选项中有“娱乐至死”字眼,也与原文意思吻合,但并不符合题干要求,即所谓“风马牛不相及”,故错。

(二)程度差异

4.范围失当(以偏概全)

(1)解释:

事物的特点,有时候表现在数量、时间、地点、类别、程度等方面,选项有时候改变原文介绍的范围。

此问题会出现范围缩小、扩大、改变等情况。

(2)特征:

注意选项句中的一些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如:

全部、都;必须,一定;严重、非常、一些、凡是、几乎、主要、尤其、那些、这些等等。

(3)示例:

学生用书406页第一题第1小题,D选项中只提到了传统媒介,文中指出“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介平台的传播力度。

”可见,还要借助于新的传播媒介。

学生用书408页第五题第15小题,C选项中“人性的高贵与否,和一个人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有误,原文为“人性的高贵与否,很大程度上和其受到的阅读文化影响有关”,选项忽略了“很大程度上”一词,明显扩大范围的。

5.混淆时态(改变性质)

(1)解释:

选项中把原文中尚未发生的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把可能发生的事说成必然发生的事,改变了原文陈述事件的性质或状态。

(2)特征:

注意选项句中的一些表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词语:

可能、或许、如果、有望、一定、必然。

表已然性与未然性的词语:

已经、将要、将来等。

(3)示例:

学生用书410页第二题第6小题,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亲密关系”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它与“远离孤独、肥胖”不存在必然联系。

学生用书411页第四题第10小题,A选项中“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有误,原文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选项变或然为已然。

(三)小结:

我们在做题时,为了提高速度,可进行逆向思维,即在做题时,看到某个选项具有某个特点,即判断其可能是某类错因,再对照原文,确定其是否如此,从而得出准确判断。

三、课堂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文文后习题

交流答案,师生讨论。

四、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

1.常见五种选项误区设置的特点及其应注意的方面。

2.谈谈在做题时如何快速辨析选项误区。

五、课后作业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第三题,见学生用书406页。

 

课题:

识破选项陷阱,准确辨析习题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明确选项误区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失当、倒置失当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

(2)通过辨析选项误区,提高准确解答论述文习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再读资料书,掌握、巩固常见选项误区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失当、倒置失当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

(2)真题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对论述文常见选项误区的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选项误区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失当、倒置失当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提高学生辨析选项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常见选项误区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失当、倒置失当设置特点及常见范式,提高学生辨析选项能力。

【教学方法】知识回顾,真题训练,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谈谈上节课讨论的高考命题设置选项误区的常见类型。

谈谈这几种设错类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二、典例分析,掌握常见四种选项误区设置的特点及范式

(一)程度差异

1.无中生有

(1)解释:

命题以主观臆断的形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内容结论等。

无中生有的陷阱往往针对学生容易感到含混模糊的内容或知识来设置。

(2)特征:

选项中故意臆造一些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

所以,对于陌生说法和细节一定要认真比对,是否能从原文推断出来。

(3)示例:

学生用书406页第二题第4小题,A选项对应文中说“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但不能据此说孔子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D选项“消极”说法有误,也属无中生有。

(二)逻辑错误

2.偷换概念

(1)解释: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2)特征:

选项句与原文区位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的”“了”等虚词以改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3)学生用书410页第五题第14小题,B选项属于偷换概念。

3.因果失当

(1)解释:

①因果倒置:

把原文中的“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②强拉因果:

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2)特征: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但注意:

①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②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③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之所以,就只要……

(3)示例:

学生用书405页第一题第1小题,A选项,原文为“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导致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了娱乐化、低质量甚至庸俗化的现象”选项明显因果倒置。

学生用书410页第五题第15小题,C选项,原文中前后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这里明显强加因果。

4.“倒置失当”与“倒推失当”

(1)解释:

①倒置失当:

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

如:

人是两足动物。

正确。

若改为:

两足动物就是人。

错误。

②倒推失当:

一个道理,正推成立,反推未必成立。

如果说“努力就一定成功”成立。

则“成功一定来自努力”则未必成立。

(2)特征:

①需要注意的是,倒置或倒推后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要仔细辨别。

②注意比较是否有陈述主体和被陈述对象倒置的情况,看倒置后是否合逻辑。

(3)示例:

学生用书410页第二题第5小题,D选项,原文先围绕“亲密关系”陈述了科研上的一些成果,接着分析它对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一些影响,在谈到大脑思维的时候,再次结合脑神经研究成果来分析,由此可见,D选项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顺序是颠倒的。

(三)小结:

我们在做题时,为了提高速度,可进行逆向思维,即在做题时,看到某个选项具有某个特点,即判断其可能是某类错因,再对照原文,确定其是否如此,从而得出准确判断。

细心读题,准确把握标志性词语,是我们快速捕捉选项误区的关键所在。

三、课堂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2018年全国Ⅱ卷论述文文后习题

交流答案,师生讨论。

四、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

1.常见四种选项误区设置的特点及其应注意的方面。

2.谈谈在做题时如何快速辨析选项误区。

五、课后作业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第四题,见学生用书40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