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715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押题语文一.docx

高考押题语文一

2018年高考考前信息预测押题模拟(新课标全国卷)

语文

(一)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和同开珎”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

因此与西方的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仍具有自己的优势。

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产物。

比如于阗的“汉佉二体钱”,圆形,无孔,钱面为汉字“六铢钱”,当中为其族徽;钱幕用佉卢文标出王名,当中为驼纹。

它虽然是铜钱,但钱文却是用钢模打压而成,并不是铸出的。

再晚些,魏晋时的龟兹地区铸造的带方孔的“汉龟二体钱”,则接近中原货币。

唐朝时,河曲六胡州之安国部所铸的钱,正面与唐朝的“开元通宝”无殊,只在钱幕标出族徽,这表明来华的九姓胡人不仅奉唐之正朔,且亦铸造和使用开元钱。

海东的情况又不相同,由于其与西方距离遥远,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

比如日本,这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于是称其铜为“和铜”(日本铜),年号也随之改为“和铜”(708—715年)。

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珎”四字。

“和同”即“和铜”。

吐鲁番所出土的一个寺庙的交纳账中记有“同钱”,那里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

这种钱无论形制、尺寸还是钱文,均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

“和同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原来用的“寳”字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

这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珎”钱曾引起注意。

《文物》月刊于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

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这样写,故释文不是没有依据。

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释“开珎”为“开宝”,笔画匀称并不是唯一的理由。

试看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钱文无一例外地都叫某某“宝”,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

十世纪以后日本长期不铸钱,习用宋钱。

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宝”。

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八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宝”等名目中学来的,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

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

它在日本曾被简称为“开钱”,“开宝”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

日本“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

其上之“寳”字未曾简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

它与“和同开珎”一样,都叫“开宝”。

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

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

在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

所以从形制到名号,只有唯唐钱是瞻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和同开珎”不能释为“和同开珍”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的钱文都带一“宝”字,比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等。

B.十世纪后的日本长期不铸钱,习惯使用宋币,在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的时期又铸新币,且仍称之为“宝”。

C.尽管章草中的“珍”字可以写成“珎”字,但用章草字体制作钱文是讲不通的。

D.唐朝的“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曾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日本难免受开元钱的影响。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出现钱币“和同开珎”与当时在日本本土发现了铜矿有关,也与日本天皇的“和铜”年号有关。

B.“和同开珎”中的“同”字和吐鲁番出土的寺庙里交纳账中“同钱”的“同”字一样,都是“铜”的简写。

C.“和同开珎”整体上模仿唐朝的圆形方孔钱“开元通宝”,它们在形制、尺寸、钱文布局上均相一致。

D.可能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和同开珎”中的“同”和“珎”都是简化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西方的银币,东方的铜钱因为在铸造的数量上曾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在交易中较容易实现物畅其流。

B.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代的钱币来看,许多钱币不论其铸造手段如何,或多或少地要受周围文化的影响。

C.日本古钱学习唐代钱文中“通宝”“元宝”等名目,“皇朝十二钱”的钱文都叫某某“宝”,且“宝”字都为简化字。

D.从日本人从形制到名号模仿唐朝的钱币来铸造自己的钱币看,唐朝文化在当时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 承

卢生强

草长莺飞的时节,细雨润物无声。

路上,儿子越想越来气,这多大的事儿啊,害我又要牺牲个节假日。

就这两天,电话里,父亲的语气似十万火急样,弄得儿子心烦意乱。

父亲说:

“你无论如何都得回趟家,就是天王老子找你也没用,我在家好好等着你呢。

儿子还在死磕:

“爸啊,我真没时间啊,抽不开身呀。

“你小子就别找借口了。

不是规定的节假日吗?

你能有什么事?

你必须回来一趟!

”父亲说得斩钉截铁。

“爸,这多大的事儿啊,你就雇个人搭把手不就得了,何必非让我路途迢迢地赶一趟?

父亲生气了,声音高分贝地传过来:

“你说什么?

这么大的事你还说多大的事?

我看你真的忘了本了。

你小子轻飘飘了不是?

你现在真就忘乎所以啊。

臭小子,你得给我回趟家,否则我真的找你去了。

”最近父亲与他通话,总是呛了火药似的,噼里啪啦一阵急风暴雨。

儿子在想:

我春风得意的事,怎么在父亲这儿就一股子嫉妒的味儿?

哪儿不对劲儿呢?

早年前,儿子对父亲还是言听计从,渐渐地,儿子羽毛渐丰,就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了。

特别是最近,儿子路途坦荡了,就有些飘飘然。

儿子想,再这么永远长不大,会被同事耻笑的。

车子驶进老家的集市。

儿子打电话问:

“爸,家里都准备了没有?

要不要我买现成的东西?

父亲回话:

“早准备好啦,你们人回来就行了。

“爸,就我们俩去吗?

“怎么?

你不带你媳妇回来?

你儿子呢?

”父亲颇感意外,满是失落。

“嗨,我老婆回她爸那儿了,你孙子准备中考呢,在争分夺秒咧。

父亲想了想,只好说:

“好吧,那就我们俩吧。

儿子说:

“爸,我除了带我司机,还想雇个人帮忙,我怕就我们俩忙不过来。

“什么啊,这事你好意思雇别人干?

说出去你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啊?

不妥不妥绝对不妥。

”父亲坚决反对,头摇得似拨浪鼓。

儿子觉得父亲太过迂腐守旧了,呵呵地笑道:

“哎呀老爸,这有什么呀,这在我们城里早就时兴让人代劳了。

现在时代不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哦。

“钱钱钱,你小子早晚掉进钱眼儿里去。

”一提到钱,父亲特别激动,过于敏感了。

儿子觉得好笑,心想:

父亲许是一生清贫惯了,以至当儿子的每次送钱,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好像儿子的钱沾了什么毒似的。

父亲总说:

“有口粗茶淡饭,有件布衣遮体就行了,人过日子,就得像山泉般清清爽爽地淌。

”想着父亲的话,儿子摇摇头。

儿子让司机把车停下,雇了个人,一起往家赶。

他们来到一座“豪华”的坟茔前,周围杂草丛生。

去年他们送的花圈、纸品虽然遗落了,但是那些骨架还傲然地竖在那儿呢。

四个人齐动手,满头大汗。

之后,父亲让儿子把祭品摆上,父亲说:

“清明节不是有国家规定的假日吗?

人人都忙着回家祭拜祖先,你倒好,满嘴借口。

我问问你,你能有什么事比这事还急?

儿子呵呵一笑。

其实儿子就想跟城里人学,掏钱请人代劳。

路途迢迢又难走,实在是懒得回来。

父亲问:

“臭小子,你不会忘了你爷爷生前是干什么的了吧?

儿子说:

“怎么可能忘?

不过呀,你这话都听得我耳朵生出茧子来了。

我爷爷当年是公社书记呢。

这不,每个清明节都有别人送的花圈。

父亲说:

“是啊,你爷爷生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你看乡亲们为你爷爷造的坟就是不一样。

告诉你,生前再怎样奢侈,终归是一撮黄土为伴,倒是名气源远流长,你看看,你爷爷的墓前,哪年少了别人的花圈?

儿子默默无语。

“好名气是我们为官的根本啊,我们就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

在我们家,只有坦荡做事的人,百年后才能归位祖宗墓地。

当年我刚升县长时,你爷爷就是这样告诫我的。

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传承”是小说叙述的中心:

爷爷把良好的家风传给父亲,父亲将其传给儿子,希望儿子很好地传承下去。

B.开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后文的“清明节”相呼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

C.儿子每次给父亲钱的时候,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有点不放心,他唯恐这钱来路不正。

D.对于父亲无数遍地讲爷爷的事迹,儿子早已心生厌烦,只是碍于孝道,唯恐父亲生气才特意装出喜欢听的样子。

5.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5分)

答:

6.小说结尾部分写父亲向儿子叙说爷爷的事情,这一情节安排有多重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胡晓军

万年仙人洞遗址

①清冷的北风掠过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境内的大源盆地,寒意袭人。

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来到盆地西北端的小荷山脚,垂直陡立的山崖下,一个高近6米、宽近20米的天然山洞赫然入目。

②步入山洞,如同来到另一个世界。

60多米长、20多米宽、3米多高的主洞穴里幽深静谧,空气温暖而湿润,在昏暗多彩的布景灯光映射下,一尊尊远古先民的雕塑或伫立或箕坐于洞穴的各个角落。

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它和距离不远的同期吊桶环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11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及王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彭适凡等一批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来到这里。

作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他们经过反复研讨,郑重联合签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

“我们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一万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

‘野稻驯化,万年之源’,我们建议,这一结论可在国内外宣传、交流上广泛使用。

④在这份建议上签名的,还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他虽没能出席此次研讨会,但他在给会议发来的信函中写道:

“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了栽培稻,这是人类稻作文化乃至人类农业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端。

作为水稻研究人员,要感谢万年保存并保护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仙人洞遗址。

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人口提供主粮。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逐步演化形成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

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处?

这曾一直是国际学术界持有争议的问题。

从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水稻研究人员和农业考古人员,致力于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

20世纪60年代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有力地印证了丁颖的“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⑥曾多次参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适凡介绍:

“这两处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以及孢粉遗存,经鉴定,这种水稻兼具籼、粳稻特征,是由野生稻向人工驯化稻演化的古栽培类型,也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

这说明在一万年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⑦“稻作起源地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该地必须发现有最早的栽培古稻遗存;必须发现当时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当时要具备适于栽培稻及其生长发育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当时该地或其附近要有以栽培稻为主要食品并具有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古人类群体,以及相应的稻作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说,“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⑧《科学家建议》的发布,无疑是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⑨“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以稻作为标志性特征的长江中下游远古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传播到了亚洲广大地区,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古老文明之一。

这是得到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考古界、农业历史界公认的研究成果。

”谢华安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彭适凡、颜龙安等人通过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野生稻植硅石、孢粉遗存等,这坚定了他们对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的看法。

B.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有重要意义,它是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郑重宣示和科学确认。

C.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他曾经研究论证中国的栽培稻起源,并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D.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兼具籼、粳稻特征的水稻,这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已开始采集野生稻及人工种植水稻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第①段对江西万年县环境特点的描写、山洞位置的介绍以及对洞口大小的具体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万年仙人洞有大致的印象。

B.文中第②段对万年仙人洞内部远古先民雕塑的介绍,暗示这个洞穴历史悠久,与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相吻合。

C.文中第④段特意引用袁隆平信函中的话,表明《科学家建议》得到了袁隆平的赞同,同时也赞许了袁隆平对万年仙人洞遗址研究成果的贡献。

D.文中第⑧段在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建议》的重要意义,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内容,并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E.文章以谢华安的话结尾,对世界稻作文化起源于江西万年这个结论做了说明,并指出这一结论得到了各行各界的公认。

9.“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结论令人信服,其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

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

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以母忧去职。

高祖作相,遣使者驰召之,参相府记室事。

及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

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

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

帝令矩掌其事。

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

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

帝大悦,赐物五百段。

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

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

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

转民部侍郎,未视事,迁黄门侍郎。

帝复令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

大业三年,帝有事于恒岳,咸来助祭。

帝将巡河右,复令矩往敦煌。

矩遣使说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导使入朝。

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帝见而大悦。

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

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帝谓矩有绥怀之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

矩素勤谨,未尝忤物,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

宇文化及僭帝位,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

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B.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C.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D.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既有幼年丧父的意思,也有父母双亡的意思,文中是指父母双亡。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矩精通西域事务。

裴矩曾被派往张掖,管理与少数民族通商的事务,他非常熟悉西域的情况,并率军打败吐谷浑,拓地数千里。

B.裴矩富有智谋。

裴矩知道隋炀帝在谋划西域事务,就诱使来张掖的胡人讲述他们国家的风俗民情、山河地理,并撰写《西域图记》进献给朝廷。

C.裴矩勤勉谨慎。

当时天下正大乱,裴矩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极力善待他人,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D.裴矩历仕多朝。

隋高祖时他任给事郎,隋炀帝时任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宇文化及时被封为蔡国公,后又归顺大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

译文:

(2)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注】。

【注】玄晖:

南朝谢朓,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才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绿岸草深虫入遍”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草深看不到虫子的踪影,却听到了虫鸣的情形。

E.“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人们送友远行时,常会引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说明只要感情相通,纵使相距遥远也能感到近在眼前。

(2)杜甫在《登高》中以“,”两句,写落木之声,江涌之状,也借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意。

(3)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直击民生痛点,向大气污染宣战,国家环保部门相继约谈一些省市,要求其认真整改,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效果。

②一些论文“窃贼”,对自己的做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堂而皇之地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根本就是学术界的耻辱。

③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上的“中国结”造型鬼斧神工,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结”附近桥面中有一片是折叠式材料铺设的。

④即便是编写网络“百科全书”,也需要有历史的高度,一个颠倒黑白、泥沙俱下的“百科全书”,必将被人们唾弃、被历史淘汰。

⑤办好农村教育需要更新观念,更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的优势,要靠农村教育工作者自己鼎力相助,而不是复制城市教育模式。

⑥跟《三面夏娃》《搏击俱乐部》《黑天鹅》等影视剧的多重人格角色相比,《柒个我》中七重人格的主角,堪称大方之家。

A.②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项针对成绩优秀的贫困生的免费政策,让他们不仅不花钱就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提供寝室,让他们安心住校。

B.有心理学家认为,喜欢自拍是一种病,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鲜少关心他人的病态心理。

C.我们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把风险和困难降到最低,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争取最好结果。

D.应届毕业生出现第一份工作“闪辞”固然情有可原,但它折射出的缺乏职业规划、好高骛远与眼高手低的缺点则需要应届毕业生克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张博士花费十年心血写成的著作最近出版,他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将书赠给一些前辈,说:

“惶恐以赠,望不吝赐教。

B.著名画家张老请攻读艺术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还请见谅。

C.今天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李教授女儿的婚礼,李教授热情致辞:

“值此中秋佳节,令嫒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老王听说同事下班要赶着回家给儿子过生日,便问:

“孩子贵庚啊?

明天我带个礼物送给他,祝他茁壮成长,越来越聪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用橘子皮制成的药用陈皮具有理气化痰、和胃止呕、助消化的作用。

不少市民吃完橘子后,之所以喜欢将新鲜橘皮撕成小块泡茶、煮粥食用,①。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新鲜橘皮并没有药用陈皮的功效。

不仅如此,②,挥发油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可能会诱发胃肠道疾病。

只有长期存放,挥发油含量才会大为减少。

鲜橘皮上可能还有农药残留,人食之对身体有影响,因此,③。

21.下面文段中有三处表述存在逻辑问题,现在已修改了一处,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某中学一班主任在开励志主题班会时说:

“人与人的差别不在智商上,而在态度上。

勤奋刻苦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大家要沉下心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能考上双一流大学。

考上了好的大学,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有了更高的平台,将来就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①应该说“人与人的差别不仅在智商上,更在态度上”。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高考临近,某中学为鼓励高三学生努力学习,在校园中张贴了大量内容各异的宣传标语,如“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每天增一分,干掉千百人”“考过高富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