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670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

答案:

B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重庆文综,4分)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解析: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A项错误;“一五”计划重点进行的是工业化建设,其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C、D两项是工业化基础奠定后进行的,故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2014天津文综,4分)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

通过学校专业的划分可以看出,这种调整是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B项正确;1952年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A项不正确;C项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14北京文综,4分)“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单干”说明原来是个体经营;小组到大组再到合作社说明合作程度不断提高,符合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故C项正确。

材料不符合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故A项错误。

材料中提及“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要求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4安徽文综,4分)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农业合作化实施的原因及实质。

从材料中“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可知当时存在农民土地私有制,故排除B、C、D三项,因为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允许买卖。

材料中出现互助组,说明新中国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生产,故A项正确。

答案:

A 

7.(2013山东文综,4分)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意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且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既符合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又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相类似。

故选D。

答案:

D 

8.(2013江苏单科,3分)“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属于工业领域的,所以①错误,排除含有①的选项,答案是B项。

答案:

B 

9.(2013重庆文综,4分)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意在考查考生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表格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我国轻重工业产值失调,且由1957~1960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左”倾错误泛滥,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的表述都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

答案:

A 

10.(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

美国的文件高估了苏联对华援助的作用,不符合中苏两国关系后来的走向,也不符合后来中国的工农业发展状况。

故答案为D。

答案:

D

11.(2012天津文综,4分)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实质”这一关键词。

根据“通用粮票”“196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粮食供应紧张和凭票供应,这些史实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12.(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题目材料即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纠正,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因此选择A项。

B项错误,生产队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所有制成分没有改变;C项不正确,“左”倾错误只是暂时得到了纠正而非消除;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13.(2011广东文综,4分)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人坐在卫星上,这是经济建设中的“放卫星”现象,而图片中的时间是1958年,这和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现象吻合。

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4.(2011北京文综,4分)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B.1952、1956

C.1966、1976D.1978、1982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数据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成分,其比重的逐步增加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步建立;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其比重的增加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不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存在公私合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A、C、D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答案:

B

15.(2010江苏单科,3分)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

由“上海市装訂生産合作社”和“1954年12月”“股金證”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正确;“工业大跃进时期”与“1954年12月”不符,A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C错误。

答案:

D

16.(2010上海单科,2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比较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C正确;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A、B可以排除;D显然错误。

答案:

C

17.(2010山东文综,4分)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阶段性特征的掌握能力和对曲线图的解读能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导致了我国经济建设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之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才初步完成。

答案:

C

18.(2012福建文综,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解析:

(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陈嘉庚、黄炎培的思想主张找出二者的交集即“教育救国”,积极意义可以分别从教育和救国两个角度回答,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二者都没触及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

(2)问,据材料二中的时间“1949年”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此时三大战役基本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基本内涵可以结合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进行回答。

第(3)问主要结合经济发展曲线图概括“变化”,然后结合曲线对应的时间分别分析原因,最后一小问可从“经济基础”“建设经验”等方面分析。

第(4)问主要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

答案:

(1)主张:

教育救国。

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

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

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

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19.(2011广东文综,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

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解析:

本题以“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为主题,探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对计划经济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实施计划经济和20世纪70年代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属于典型的研究性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反映了高考命题的趋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对计划经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关,也与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有关。

(2)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要放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思考,即美国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孤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仿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其影响要从成就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

第(3)问,二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造成了“滞胀”困局,因此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开始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时要史论结合。

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

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第二课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2014江苏单科,3分)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解析:

材料“农民远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说明材料反映的是农民主动实施的某种制度。

由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自主地闯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路子,故本题选择D项;A、B、C三项中农民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2014浙江文综,4分)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①正确;“企业家……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表明②正确;③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A。

答案:

A 

3.(2014四川文综,4分)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经验,思想不够开放,故①④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阻碍,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③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4天津文综,4分)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经济特区没有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②不正确,故选C项。

答案:

C 

5.(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分)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择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

B 

6.(2012江苏单科,3分)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

1969年我国处于“文革”时期,经济及外交政策均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经济领域开始适当引进外资,邓小平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

答案:

C

7.(2012安徽文综,4分)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