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582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docx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

  

 

  

文化产业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模式研究

 

  

 

 

 

 

 

 

 

   

 

 

 

 

 

徐艳芳王蔚

摘要:

从产业化的角度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问题,既是当前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对工业遗产价值的开发利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文化继承、价值表达、传播交流、资源转换和产业增值等五个方面。

从文化产业经济的角度,工业遗产价值的实现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是旅游经济模式;二是会展经济模式;三是艺术与创意经济集聚模式;四是城市文化重塑模式。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通常需要依靠主导模式的引领以及多种模式的联合运作,方能有效促成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工业遗产文化产业价值实现

G124:

A:

1004-0730(2013)10-0108-06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2006年,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借鉴该宪章的基础上,通过了重视并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毫无疑问,工业遗产是具有多重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化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去实现蕴含在工业遗产中的价值,既是全球文化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一、工业遗产的价值

根据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建筑或科研价值等几个方面。

此外,作为一种资源,工业遗产仅仅是静态保护而并没有被废弃,它还是广泛参与到现代经济中,与当前新的经济形态相结合,凸显出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

[1]

一是历史价值。

主要表现为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见证,承载着特定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信息。

从时间序列上看,越是历史久远的工业遗迹,现存数量越少,其价值就越高。

例如古代冶炼遗址、陶瓷窑场遗址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越是能代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典型特征的遗址,价值就越高。

二是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当原有的经济价值衰退、减弱或消失后,通过与新型产业形态的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产生新的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的出现与技术革命密切相关,一是技术工艺的革新导致过时的旧技术、旧工艺、旧设备遭到淘汰,二是能源与原材料的更新与发展导致传统能源与原材料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传统工业的转型,四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工业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总之,工业遗产的形成归根结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降低或消失了,但其实物仍在,仍具有一定的遗产价值。

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转型的大环境下,工业遗产通过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以老树发新芽的方式实现了价值的再创造。

例如,德国北部的拉莫斯贝格(Rammelsberg)矿山,在被连续开采了1000年之后,1988年停产,现在成了著名的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古老的采矿经济被现代会展和旅游经济所取代。

[2]

三是艺术价值。

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工业建筑为主的景观特性所带来的美学价值。

在城市风貌的审美构建中,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是构成城市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和审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科学研究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是工业遗产价值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世界工业遗产总量的68%和82%分别符合第Ⅱ条和第Ⅳ条的登录标准。

[3]这两条标准都体现了技术价值在遗产评选标准中的地位,表明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重要内涵。

工业遗产由科学研究价值而延伸出来的科普和精神教育价值,对于很多学科来说都是无法替代的现场教材。

中外许多著名的工业遗址都是作为教学基地存在,并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宣传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价值的性质来看,工业遗产的价值分为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

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主要包括上述的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指工艺遗产本身所承载的历史、科学、美学意义。

工业遗产代表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展示了人类的工业文明,描绘了人类工业化时期的建筑、科技或景观,这都是工业文化遗产本征价值的表现。

工业遗产的“功利价值”即经济价值,指能为后代人谋取财富的功能和价值。

[4]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是其功利价值的基础,功利价值通常是本征价值的开发利用。

缺乏历史、科技和美学等本征价值,便不能成为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内在于遗产自身,一般不受外界因素所影响;而遗产的功利价值往往受外界条件影响,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所表现出的功利价值就不同。

不论是本征价值或者功利价值,通过产业化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实现工业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产业化对工业遗产价值实现的意义

综观当今世界主要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外乎两大类:

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模式,包括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会展产业、商业利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经济效益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另一类是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半公益性事业模式。

这些开发利用模式都是现代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文化产业化是其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对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化的开发利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继承。

工业遗产是因为“过时的工业”而留给我们现代人的遗产,作为工业文明主要物质载体的工业建筑不论因何种理由被“废弃”,都表明特定地区的特定工业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那些相关厂房建筑等物质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工业文化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这些工业文明的载体面临着彻底清除与毁灭的局面,就像上世纪80年代德国鲁尔工业区所面临的困境一样。

在英、德等老牌工业化国家越来越多受到“逆工业化”困扰的时候,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给这一困境找到了新的出路。

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使工业遗产得以继承并发扬。

文化产业化在文化传承功能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化传承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和重要功能。

通过满足市场需求、迎合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造运营,文化产业继承了工业文化,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不但使工业文化得以延续下来,还凭借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创新,使工业文化遗产的时空记忆得以延续,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产业形态展现出来。

第二,价值表达。

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不论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还是经济价值,也不论是本征价值还是功利价值,都既有其内在的一面,又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内在价值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体。

工业遗产的潜在和现实价值受人们主观认识的制约。

同一种遗产,认识主体不同,对它的价值判断就可能千差万别。

工业遗产的文化产业化给遗产的价值提供了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博物馆及各种展览场馆类型的改造,能把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表现出来;通过把工业遗产改造成城市综合性多功能景观,是对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充分利用;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业,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前提下,工业遗产价值得以综合体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是对工业遗产美学价值的深入挖掘与展现。

总之,发展文化产业,让工业遗产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既是工业遗产作为资源发挥经济价值的需要,也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

第三,传播交流。

文化起源于交流与传播,在不断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影响力逐渐增强,弱小文化才逐渐壮大起来。

工业遗产被认同是遗产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认同之后还需要传播。

文化传播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文化传播工具、形式的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又为文化传播工具、形式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业、教育业、会展业、演艺业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工业遗产中所内涵的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传递的过程就是工业遗产价值实现的过程。

文化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工业遗产项目传播推广的重要手段,主要是由文化产业本身的功能决定的:

一是文化产业对工业遗产具有整合构建作用,通过综合性的项目开发利用能够把工业文化遗产整合成一种文化产品,例如英国的艾思布里奇峡工业遗产博物馆项目和我国的青岛啤酒博物馆项目就很好地整合了工业遗产。

[5]二是文化产业对工业遗产项目的导向作用,文化产业通过向大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通过大众消费,使工业遗产的价值通过传播植入消费者心中;三是文化产业对工业遗产项目具有推广作用,即工业遗产项目随文化产业链的而扩展延伸;四是文化产业对工业遗产项目具有创新作用,任何工业遗产项目都不是原封不动推向市场的,从工业遗产转向文化商品的过程中,创新和技术的作用让工业遗产项目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第四,资源转换。

文化产业是工业遗产的资源转换器,工业遗产通过产业化利用,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实现并升华了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不是历史包袱,而是文化财富,更是产业资源。

从工业遗产定义可以看出,工业遗产并不是仅限于工业建筑等与工业活动相关的物质遗存,而是将其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工业生产视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这种文化活动相关的所有内容都被理解为承载这一文化活动的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遗产具有文化资源的性质。

作为文化资源的工业遗产,只有进行从资源向产业的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化为现代经济资源。

通过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并进行交换,使之具有文化商品的性质,工业遗产才能满足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契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迎合当代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实现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样,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创意仍然是最核心的要素和环节。

要对工业遗产进行科学的评估,考察消费市场并对产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创意性地进行项目设计。

广东省中山市的岐江公园就是工业遗产资源转换的典型例子。

这个在旧造船厂上设计的公园,保留了造船厂的废旧设备及周围的自然植被,对旧船厂进行产业用地再生设计,使岐江河岸的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用现代创新设计语言,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历程,最终通过文化生态公园的形式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6]

第五,产业增值。

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过程,包括创意的生成、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供应链管理、消费者服务等。

从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到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这个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比上一个环节的价值有所提升,最终表现为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工业遗产的产业增值。

工业遗产的产业增值可以是经济性增值,表现为文化产业化使工业遗产经济效益的增值。

例如通过旅游产业化的开发利用,工业遗产不但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必须积极“为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否则,这些资源的保护将被视为没有财政上的价值”而被忽视。

这里所说的“为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就是工业遗产的产业增值。

工业遗产通过文化产业化的开发和利用,增值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其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同样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北京798艺术区对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的改造利用,充分发挥园区优雅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

这种产业化利用,不但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以永续的保存、发挥和利用,更重要的是798艺术区逐渐发展成北京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实现了老工业区开发利用的产业增值和社会效益。

三、工业遗产价值实现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目前,世界工业遗产分布的行业集中于采矿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采矿业的集中度较高。

通过文化产业化的设计与经营,把工业文化遗产继承、传播和创新下去,既符合当前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也体现了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工业遗产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搭建了沟通的平台。

[7]从实践看,实现工业遗产的产业化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旅游经济模式

旅游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工业遗产为核心资源,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展开的“遗产价值+要素内容”的综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融合为一体,既可以充分发挥遗产的价值指向,又可以利用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实现价值成长。

工业遗产中重工业比例较高,资源比较密集,体量、规模、建筑等大机器生产的特征明显[8],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意和利用空间也相对宽泛,工业遗产的价值通过旅游形式的体现,可以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

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是废弃资源“变废为宝”的过程,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的探索之路,它同旅游的新资源观不谋而合。

工业遗产旅游既是文化遗产旅游的组成部分,又是工业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与其他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因此,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策划将工业遗产发展成旅游景点或线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工业遗产的乘数效应,是工业遗产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这方面,德国鲁尔区取得了成功经验。

该区的区域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条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包含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的工业技术和社会历史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以及9个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了望塔。

[9]法国的1400余家工业遗产项目,包括遗产类博物馆、工业基地,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的游客。

[10]

从旅游产品的一般属性和分类方法出发,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观光类旅游产品、休闲类旅游产品、科普类旅游产品、体验类旅游产品和购物类旅游产品五种。

目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常见的有博物馆、展览馆、工业遗产公园等。

英国的艾思布里奇峡工业遗产博物馆以及无锡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青岛的啤酒博物馆、中山市的岐江公园等都是工业遗产博物馆旅游的典型代表。

(二)会展经济模式

会展经济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并在其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下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展会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经济效益。

工业遗产的会展经济模式是“遗产规模+会展范围”的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工业遗产的大体量、大规模、大手笔的景观优势和会展业特点相结合,利用工业遗产的集中优势和会展业的带动优势,实现二者共赢。

工业遗产场馆为各项会展内容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会展经济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2012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实现了对大量工业遗产的保留及改造利用,规划中将所有拟保留的老建筑与世博会整个游览线路进行整合,在最大限度保护老建筑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

例如将位于游览线路上的建筑改建成国家馆,位于餐饮区的建筑改造成餐饮场所。

[11]再如,在第四届上海国际产业周上,8号桥、老四行仓库、1933老场坊、同乐坊、合金工厂等老厂房再度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虹口区的1933老场坊创意园区与国际品牌频繁接触,尝试举办了一些大型活动,法拉利、保时捷、宝马、奔驰等世界顶级品牌都选择这里作为“秀场”,每月能承接2-3场大型活动。

同样,各工业遗产地(园)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会议、节庆等不但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也增加了会展项目的经济收入。

(三)艺术与创意经济集聚模式

艺术与创意经济集聚模式是创意经济与工业遗产的优势结合体。

这是一种“遗产要素+艺术创意”的模式。

艺术与创意经济的特点是:

企业规模小、投资小,对于空间、场所等硬件设施要求不高,而工业遗产多位居城市中心,因而两者有着天然的耦合性,稍加改造,工业遗产便能成为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艺术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价值之一,主要体现在其建筑及景观审美方面,同时,这类价值一旦和创意结合,就具备了文化经济的集聚效应。

那些工业遗产的位置好、面积大、成规模等优势通过赋予个性化和有吸引力的创意或创意集聚,再结合工业遗产的厂房仓库、设施设备等,就会形成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特色,进而实现规模集聚效应。

一般来说,创意产业基地(园)便是依托工业遗产基础上的产业重置和业态调整,通过对旧工业区空间的再利用,实现产业功能转换,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并获得多元收益。

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红坊国际文化商务社区等都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四)城市文化重塑模式

这是一种“遗产创新+文化提升+城市价值”的模式。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记载,也是城市的文化符号。

就如同现代工业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一样,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记忆。

城市文化重塑模式将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根据城市化发展需要进行重塑,并根据城市规划、城市功能以及城市性质等要素进行项目策划。

这种模式当前突出运用于旧城改造中,如对工业遗产利用而创生的商业区、购物区、城市核心区和特色住宅区等。

代表性的例子如美国旧金山的巧克力工厂和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奥伯豪森中心购物区等。

奥伯豪森的Centro和Gasometer由于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便捷的交通设施,已成为整个鲁尔区购物文化的发祥地,并可望发展成为奥伯豪森新的城市中心。

[13]在我国,建于1933年的上海远东第一屠宰场已经在旧城改造的进程中,在保留原来建筑风格和构造的基础上,成为玻璃屋顶覆盖下汇聚世界葡萄酒文化集休闲、流行、时尚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将工业建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手段之一就是把厂房直接改造成博物馆,让大众在浏览现代艺术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高大宏伟的建筑体量所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工业文明精髓。

BEWAG公司和德国著名家具企业维特拉公司联合,将一处由昔日著名工业建筑师缪勒设计的洪堡变电站改为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柏林分部,每年吸引10万市民来参观,还充分发挥了它的公共教育职能。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通常要依靠主导模式的引领以及多种模式的联合运作,方能有效促成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

旅游和会展结合、艺术创意产业园和城市建设的结合、旅游会展博物馆形式的结合等都是常见的组合形式。

我国是一个工业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产业已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在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既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注释:

[1]单霁翔: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的保护》,《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2]郑晓笛:

《三个各局特色的德国工业遗产地》,《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第1期。

[3][8]崔卫华、宫丽娜:

《世界工业遗产的地理产业分布及价值特征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期。

[4]邢怀滨、冉鸿燕、张德军:

《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吴相利:

《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4期。

[6]俞孔坚,方琬丽: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7]高宏存:

《文化产业需要跨界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日。

[9]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10]陈元夫:

《工业遗产价值与开发思路》,《中国旅游报》,2012年4月13日。

[11]周岚、宫浩钦: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学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1期。

[12]李同升、张洁:

《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2期。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会展经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0CJGZ3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徐艳芳,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博士、副教授,山东济南,250022;王蔚,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博士、讲师,山东济南,250022。

(责任编校:

程平)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