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564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的理解.docx

校本课程的理解

校本课程的理解

一、“春眠不觉晓”寻找校本课程的来路

课程改革已由过去满怀希望的翘首企盼,到现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区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我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经过了许多难以困惑和思考。

从燥动走向冷静、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我个人曾经把投入课改的过程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兴奋期------迷茫期------思考期------发展期涉及:

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思路要清)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热点的问题,也是争议较大较多的问题,同样是我们最感困惑的问题。

从某个方面来讲缺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课程改革可以说不是一个完整的改革实验。

当我们渐渐能以一种平静(平静不是麻木,不是没有激情,是理性,理智的突现。

)的心情,并站在全局的高度来面对课改的时候,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那么校本课程由何而来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课程管理是这样描述的:

(课程管理转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具体的阐述是在第七部分: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教育政策层面,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正式开始了教育权力下放和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进程。

但直到90年代后期,课程决策权才部分下放到学校。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从而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的角色,在政策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

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国家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要求。

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

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

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课程改革最终改的是“课程”,着眼的是学生的发展,但是如果经历过了很长的“努力”,我们并未能很好地真正地促进和实现“课程”的改革,不能不说是我们课改人的遗憾。

二、“处处闻啼鸟”走近理论争鸣的视野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在理论界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

要想更好认识和理清这个思路,我们很有必要一步一步地把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的概念弄清。

1、什么是课程?

A\教育官员:

课程即计划

课程专家:

课程即经验

学科专家:

课程即知识与技能

教师代表:

课程即教材

学生代表:

复杂的课表+讨厌的教材+恐惧的考试

B/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走进新课程》

C/崔教授:

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

D/由于课程知识与技能在我国教育学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人们通常把课程当作一种结果,即教科书或教材。

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

课程的本质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

从涉及的范围来说,上到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下到教师安排的一课时或几分钟的活动都是课程;从具体的课程活动程序来说,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

还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而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由成人把持的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课程意识。

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具体的儿童,具体的儿童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决定者必须要有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

所谓开放的意识,就是课程不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另一方面,各级各类相关的课程政策要留有余地,不能统得太死。

所谓民主的意识,就是课程决策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不能由一股力量说了算。

所谓科学的意识,就是课程开发人员必须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实事求是地陈述此时此地将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引自《校本课程开发意味意味着什么》《他》第6页E/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

我们认为崔允漷博士对课程定义的界说比较全面和准确:

这个定义使建构课程的三大要素:

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三者得到了有机统一。

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有计划"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知识的体系,"获得知识"和"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被列课程的最终目标,"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也正是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

这个定义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也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从传统的强调知识因素到强调知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融合,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体现了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并且所强调的学习活动更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2、什么是校本课程?

以及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关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即: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走进新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构建由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构成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根据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而设置的,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以及由国家组织的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就是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但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单一的国家课程,就无法与地方差异相适应,不能满足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发展需要,有些内容也可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深根毛建华)

关系:

三级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

严格地讲它并不是一种课程形态上的划分,更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高级的或是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低级的或次要的。

它们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它们都服从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这种划分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校本课程”的基本含义:

(1、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2、校本课程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

(3、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4、由于校本课程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它必然是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且有多种形式。

(5、校本课程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他》第37页*崔教授:

置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思考:

校本课程即学校自己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其基本定位:

非学术性、兴趣性为主,发展个性;它与国家课程不同,国家课程即书面的课程文件,是计划好的课程方案,而校本课程则是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另一个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学校整体和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管理模式。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走进新课程》

3、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的课程开发)

A、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态

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

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

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

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

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

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

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和校长自我更新的机会。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共识》《他》第17页B有学者言:

实际上,对于校本课程,有两种含义,一是“校本的”课程开发,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

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呢:

“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

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

”而校本的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

(1)但是就我理解,从纲要上来说,并没有明确的给与区分,或者说采用哪一层含义。

由于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实施的不同,也引起了不同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种课程的开发,都缺乏一个完善的可以保证质量的管理体制的监督,其中还有很多过程需要探索。

从搜索到的资料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对于课改中的课程管理的理解都是“校本课程”。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次课改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实际上,“校本课程”纲要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既然课改的目标是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提出的。

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是注重课程的“校本化”。

而不是开更多的选修课性质的“校本课程”。

C、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中央政府和其他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

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实属短视”。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他》第19页

D、“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徐玉珍---首都师大教科院]

E、校本课程开发:

2002年5月无锡会议:

崔教授概括发言:

(1、共同的理念:

学校自主决定;现场资源的利用;教师参与;合作、共享与探究。

(2、双重含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

(3、开发即计划、设计、统整。

(4、意味着

一种权力(学校、教师的课程决策权)

一种责任(达不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就得承担责任)

一种机会(学校、校长、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个过程就是校本培训。

《会议纪略》第55页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实中的情况与问题

我国的教育方针,比较注重五育并举,在不影响学校的优秀率和升学率的前提下,也先后设置了特色课程、活动课程与选修课程。

但是我国地区差异显著,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都有限,而且校本课程正处于此进、初始阶段,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情况下,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往往出现以下的情况:

a.没认识到,自然无动于衷。

b、对之消极以待,以形式上的活动课与必修的“选修”来替代,可有可无,成为一种装饰。

c、认识不足,草草编写或指定教材或设计内容,不科学,效率低,少指导、无控制,增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d、学校和教师对之投入极大热情,愿意借鉴他人经验并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共享。

而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按社会的变动,学校课程计划的更改,学生的需要不断做出迅速反应,对一些尚未开发教学材料的主题进行教学。

这样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e、见《校本课程,人在哪里?

》(第15页)一文中提及的一些现象。

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参见《走进新课程》)第六章----新课程的管理

1、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

(192)

“学校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有承传于……传统的惰性、恒常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被视为改变社会的后备军。

因此,学校的课程一方面要保持稳定性,以便于教师设计自己的教学,形成有价值的,独特的教育经验;便于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保证学习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便于社会对课程实施监督。

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2、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

(194)

3、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197--------199)*(建议细看,不必展开。

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它们在课程方面的主要权利和责任是,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方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的课程计划。

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审议各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反馈审议意见。

4、国家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

(200)指导和监控

5、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

(200)

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会议的经验介绍、分组讨论和专题沙龙都有代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但是,所有专家没有人说选修课、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也没有人说选修课、活动课不是校本课程。

崔教授有过这样的表述:

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理念。

"这表明选修课和活动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

但从大会介绍的经验和在锡山区考察的六所学校来看,校本课程跟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没有多大差别。

成尚荣所长说,选修课、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是相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

选修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选修是教育选择,校本更强调个性的发展;选修课设置由地方负责,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教师。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的主要区别是,"活动课"往往以"看得见的活动"来展现,缺乏课程意识,而校本课程则更规范,更具有课程意义,有理念,有内容,有目标。

校本课程不光有活动,还有学术性的内涵。

《他山之石》第54页,会议纪要

《他山之石》“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第64页

6、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

(203)校本课程不是不要评价或没有评价。

7、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吗?

8、校本课程开发究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建议

他山之石:

1、萧山高桥初中在线----

2、江苏武进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专栏----

3、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大桥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教案》、(以综合实践活动或探究性活动为主)《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等

4、柳州市弯塘路小学-----http:

//www.doule.org/school/lzwt

5、《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郑州徐爱丽

6、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扬浦区六一小学

7、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本课程:

我校已开发了《环保英语》、《论语选读》、《中国古典名著解读》、《古案今析》等。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1、基本任务

定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以及其它一切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是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其二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其三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其四是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是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是促进学校教育决策民主化进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以下原则:

一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是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四是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是多样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

六是科学性、严谨性和严肃性原则

七是实践、体验、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八是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要注意发挥校外课程的共同开发和资源共享,促进校本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呈现形式

1、基本内容

一是从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开发的社会实践类课程

二是基于学生的潜质特点,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使我们充分挖掘自身特长潜能出发开发的特长培养类课程;

三是基于学生智力类型、学习方式、学习品质特点开发的课程;

四是从满足学生对科技探索和创新心理需求了发开发的科技创新类课程;

五从满足学生知识拓展延伸需求出发开发的学科延伸类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见《他山之石》-------25页中部

2、呈现形式

可以是一个主题活动,一个项目设计,包括学校的艺术节、学校电视台等,只要以课程的观念进行设计,都应视为校本课程。

要注意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性课程的设置,特别是要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原活动类课程和以基地为支撑的实践类课程的选取。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首要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的建议等。

使之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更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校本教材的编写还要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以上的例子我们应该发现如下的问题:

A、校本课程的编制为学校提供了一块新的操作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允许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允许教师脱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束缚,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经验付诸实施;允许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合,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途径,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可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模式的建构提出参考性意见。

B、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是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中央指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三是从编制的程度来看,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