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543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docx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昆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指导性意见(2012版)

昆明学院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全国同类高校领先、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学校将以深化教学改革及教学规范建设为主线,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为标准,全面开展本科教学建设工作,规范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不断创新,开拓进取,走改革开放和规范化办学之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设计,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落实学校综合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为推动此项工作,学校决定在统一标准的原则下,组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2012版)工作。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依据《昆明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并借鉴同类新建地方高校经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学校的类型定位和目标定位为依据,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为准则,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宗旨,科学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同时,要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要从夯实基础、注重专业化、倡导探索性、强调实践性和技能训练性、体现合作性等方面,以“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基本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和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要求。

二、编制原则

(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1.各专业要贯彻“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平台和设计课程内容。

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内容要求和水平尺度,做到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基础课程“管用”、专业课程“能用”、实践课程“应用”,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要进一步精简必修课课时,加大选修课比例,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3.要加强双语教学,增开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生物、信息、金融、法律类专业双语授课比例应达到5%-10%,其他专业也应积极开设双语课程。

4.严禁因人设课,对专业核心课程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度大的课程要精选、精讲,对非核心课程和相关度小的课程要压缩,要清除无用课程和课程中的无用内容,将专业课做精做强。

(二)坚持实践教学的突出地位,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1.各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在理论课中挖掘实践性教学因素,在实践课中挖掘技能性和操作性因素,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贯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教育部文科专业不低于20%,理科专业不低于25%的实践教学比例,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

同时积极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将实践教学做实做大。

3.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和建立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分类,确定每一类技能的内涵与标准,使之系统化、标准化、课程化、证书化,课内课外结合。

同时,针对学生的职业需求,构建各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搭建灵活的职业技能训练平台,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做到“全员考核,人人达标”。

4.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各专业要通过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专业方向课程,增加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自由度等措施,积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2.要通过将素质拓展类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学校允许不同专业在确保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制定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通过不同专业方向的动态培育过程,促进学生多方向、有特色发展,既确保基本规格要求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2.学校倡导不同专业实行差异化教学和分类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提高学历和进一步深造。

3.学校实行“三证制”,即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要求针对社会职业发展需求,取得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各专业应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4.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将选择试点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适时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中小学协作等开放式办学机制,建立不同的培养路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基本内容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是:

以“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基本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相关知识结构,毕业生的服务面向和就业岗位等。

(二)基本规格

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应体现实现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要求说明:

1.知识结构:

明确应具备的专业性知识和素质性知识。

专业性知识包括所学专业学科领域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等;素质性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基础性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适应岗位需求的相关性知识,包括经济商贸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

2.能力结构:

明确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行业规范、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工程能力、教师从教能力等专业所需的应用能力,是对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要求;关键能力是指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等。

3.素质结构:

要求从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综合素质要求。

具体阐述本专业对责任感、道德水准、意志品质、人文素养等非专业因素构成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生存,能够应对机遇和挑战。

 

表一※※※※※专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

分解

具体要求

培养途径

人文社科

知识

掌握思想政治理论、道德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

说明相应的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自然科学

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方面知识。

(各专业根据实际提出本模块的具体要求)

------

经济管理

知识

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

工具性知识

掌握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网络等学习和应用工具。

------

学科专业

基础知识

掌握必备的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

专业知识

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

------

学习能力

有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说明相应的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核心

能力

※※※能力

说明相应的核心课程和教学环节

※※※能力

------

------

------

------

------

其他

能力

※※※能力

说明相应的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能力

------

------

------

------

应岗能力(就业能力)

参加※※培训,获取※※职业技能、

考取※※※证书等

教师

岗位

专门

能力

教师从教能力

说明相应的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

------

交流、协作、

适应能力

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适应能力。

说明相应的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思想素质

爱党、爱国家、爱人民、有理想、遵纪守法、讲诚信、善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说明相应的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专业素质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

文化素质

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

身心素质

体育达标、心理状态良好、身体健康。

------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1.主干学科:

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制定。

2.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核心能力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阐明核心课程对核心能力的支撑作用。

3.核心能力: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和确定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毕业学分设置及要求

毕业学分设置及比例要求见表二。

表二毕业学分设置

课程类别

文科类学分

理科类学分

艺术类学分

医学类学分

理论教学环节

≤140

≤150

≤150

≤165

集中实践

教学环节

47-52

52-57

47-52

57-62

毕业总学分

183-192

198-207

193-202

218-227

具体要求及说明:

1.理论教学环节

(1)理论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及课内实验,其中:

文科类专业理论教学环节≤140学分,≤2300学时;

理科类专业理论教学环节≤150学分,≤2500学时;

艺术类专业理论教学环节≤150学分,≤2500学时;

医学类专业理论教学环节≤165学分,≤3050学时。

(2)各专业理论教学课内平均周学时原则上不得超过25学时,每学期考试课程原则上控制在4门以内。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及综合素质教育实践的各类见习、实习、训练、课程设计、职业资格认证、毕业设计(论文)以及以集中实践环节形式开设的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等。

其中:

文科类专业47-52周,理科类专业52-57周,艺术类专业47-52周,医学类专业57-62周。

3.总实践教学环节

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及理论教学环节的课内实验等,要求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20%,理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25%,艺术类参照理科类执行。

(五)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及要求

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三大平台构成,每个平台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各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放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必修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中。

◇理论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

理论教学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每一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具体学时学分见表三。

表三.1文科类专业理论教学课内学时及学分

课程类别

非师范类

师范类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38

672

38

672

师范教育公共必修课

17

272

专业必修课

≤68

≤51

必修课小计

≤106

≤106

选修课

专业限选课

14

224

14

专业任选课

10

160

10

公共选修课

10

160

10

160

选修课小计

34

544

34

总学分/课内总学时

≤140

≤2300

≤140

≤2300

表三.2理科类专业理论教学课内学时及学分

课程类别

非师范类

师范类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38

672

38

672

师范教育公共必修课

17

272

专业必修课

≤78

≤61

必修课小计

≤116

≤116

选修课

专业限选课

14

224

14

专业任选课

10

160

10

公共选修课

10

160

10

160

选修课小计

34

544

34

总学分/课内总学时

≤150

≤2500

≤150

≤2500

表三.3艺术类和医学类专业理论教学课内学时及学分

课程类别

艺术类

医学类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38

672

38

704

专业必修课

≤76

≤93

必修课小计

≤116

≤131

选修课

专业限选课

14

14

专业任选课

10

10

公共选修课

10

160

10

160

选修课小计

34

34

总学分/课内总学时

≤150

≤2500

≤165

≤3050

 

2.理论教学体系的内容

理论教学体系的内容见表四。

表四理论教学体系内容一览表

教学

体系

教学

平台

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课程性质

课程管理

通识

教育

理论

平台

思想、政治、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共必修

校管

全校统一

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外语

大学英语听读、大学英语说写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

体育

大学体育

文学、艺术

大学语文

专业必修

教学单位管

 

各教学单位

确定

教师岗位能力(师范类)

普通话心理学教育学等

通识教育数理化基础

高等数学系列------

工程数学系列------

大学物理系列------

大学化学系列------

------

------

素质教育

理论课

平台

素质拓展课程

哲学、文化与思想模块、文学艺术模块、自然科学模块、经济知识模块、心理健康教育、卫生、社交与礼仪模块,就业与职业生涯模块、法律模块、创新教育模块

公共选修

校管

全校统一

开出

专业

基础

课程

学科、专业

基础课程

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

教学单位管

 

各教学单位

确定

专业数学

------

------

专业

课程

专业课程

------

专业必修

------

专业方向课程

------

------

专业限选课程

------

专业选修

------

专业任选课程

------

------

具体要求及说明:

(1)公共必修课程(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是通识教育课程,全校各专业统一开出,由学校按教育部有关要求统一设置。

主要包括: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英语系列(非英语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非计算机类专业)等。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专业外语、专业数学等课程由各专业自定,统一放在专业必修(或选修)课中。

(2)师范类专业增设教师教育公共必修课模块

师范类专业开设的教师岗位能力课程按照“整合-连贯型”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增设教师教育公共必修课模块,包括普通话、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和学科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等七门课程,统一放在专业必修课中。

具体教学安排见表五。

开课学期原则上按表五执行,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学科特点及教学安排适当调整。

 

表五师范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规定学时

规定学分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开课学期

考核

方式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文科

理科

普通话与交流艺术

32

2

32

2

0

0

考查

心理学

48

3

48

3

0

0

考试

教育学

48

3

48

3

0

0

考试

现代教育技术

32

2

32

2

0

0

考查

课堂教学技能

32

2

32

2

0

0

考查

班主任工作技能

32

2

32

2

0

0

考查

基础教育**课教学原理与方法

48

3

48

3

0

0

三-五

三-五

考试

小计

272

17

272

17

0

0

(3)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教育平台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统一开出。

由哲学、文化与思想、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经济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卫生、社交与礼仪,就业与职业生涯、法律、创新教育等模块组成,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公共选修课,一般要求文科类学生应选修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类学生应选修一定数量人文社科经济类课程,学分比例不做具体规定,全体学生公共选修课中,必须选修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获得相应学分(教思政厅[2011]5号)

(4)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必修课程由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组成。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以相关学科为依托,为学生建立学习该专业的理论基础。

包括学科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和技术基础等课程。

同一专业大类应考虑建立统一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为培养宽口径人才奠定基础。

专业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岗位对该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力求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精简、实用。

(5)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

专业限选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既要能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又要能体现专业自身特色,强化核心能力培养。

对同一专业内不同专业方向,应根据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限选课。

专业任选课程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可以是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有关课程,其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及相近专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理论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要求

(1)理论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标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的基本要求。

(2)“98目录”外专业原则上应遵循教育部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规范。

(3)各专业应设置8-10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原则上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可以是公共必修课或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应在教学进程表中明确标出并加以说明。

4.理论教学体系公共必修课教学安排

理论教学体系公共必修课教学安排见表六。

表六理论教学公共必修课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规定学时

规定学分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公共必修课

开课学期

考核

方式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文科

理科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48

3

40

2.5

8

0.5

考查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96

6

80

5

16

1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2

32

2

0

0

考查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48

3

40

2.5

8

0.5

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计

224

14

192

12

32

2

大学英语读写

128

8

128

8

0

0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考试

大学英语听说

128

8

128

8

0

0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

64

4

32

2

32

2

考查

体育

128

4

128

4

0

0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考查

军事理论

32

2

32

2

0

0

考查

合计

704

40

672

36

64

4

具体要求及说明:

(1)思想政治课按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及[2005]9号文件及相关要求执行,要求切实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尤其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具体学期见表六,文、理科交叉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在同一学期完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列为全校素质教育平台公共选修课,32学时,2学分。

(2)军事理论课按教育部教体艺[2002]7号文件有关要求执行,与军事训练同时完成,全校统一安排在第一学期。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课学期文、理科交叉安排。

5.理论教学周及学分计算

(1)四年制本科在校共8个学期,第一学期教学周19周、第八学期教学周18周,其它各学期每学期教学周20周,共157周。

(个别五年制专业在校共10个学期,共197周)。

(2)理论教学每学期周数全校各专业统一为16周(含考试时间1周),考试在第20周。

以周学时1,修满一学期计1个学分。

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开课周数、学时、学分计算方法如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

16周,16学时计1个学分,共14学分,256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12学分,192学时,实践教学2学分,32学时,折合2周,每周1学分;

大学英语课分为大学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听说两门课,其中大学英语读写8学分,128学时,每学期开课16周,大学英语听说8学分,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