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15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docx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安徽工业大学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2014年11月

 

 

安徽工业大学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7月我校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高校。

切实抓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是落实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学校发展,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是实现学校“十二五”目标与“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抓手。

为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路径、落实任务、增强实效,特制订《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校园面积/建筑面积

仪器设备总值

纸质图书/数字资源总量

2555亩/78万M2

2.79亿元

188万册/2.6万GB

专任教师

教授/副教授/博士学位教师数

1273人

174人/382人/399人

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

各类研究生/外国留学生

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生导师

69个/19846人

2300人/17人

12个/5类18个

2个/1个/26人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基地)/省重点学科

2个/3个

13个/12个

一、学科布局

学校围绕冶金工业流程及现代服务业,建立了以冶金、材料等优势学科为核心,以化工、电气、控制、机械、环境、计算机等特色工学为主体,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理学学科为支撑,以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文学、艺术等具有工程背景的经管及社会科学为延伸,工学集成交叉、理工支撑渗透、自然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安徽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特色,凸显了对区域及安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行业科技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二、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学传统,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出“三步法”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之路,成果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规划教材4部和近200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近三年来,我校大学生获25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挑战杯”等竞赛活动中,获国际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211项(其中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金奖1项,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1项),省级奖项633项;在校学生申请专利1044项,获授权专利798项,22项专利技术成果实现转让;高水平运动员在世界大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五届安徽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评选中,我校25篇硕士毕业论文入选。

招生生源充足,一本生源超过85%,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5%,本科新生报到率超过98%。

多年来,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两年一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2013年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达95.6%,最低超过82%。

校友满意度、推荐度分别高出全国非“211”本科院校6个和8个百分点。

三、科技创新

学校面向地方发展战略和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不断深化与企业、科研院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依托2个国家级、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与宝钢、马钢等建立2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中,着力提炼工程实践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良性机制。

学校与马鞍山市签订“相互支持共谋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与宝钢、马钢、山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5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在研合作科研课题700余项。

先后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973、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7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64项,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8项,获准授权发明专利95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30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37篇,公开出版专(译)著、教材29部。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实际收入在全国高校科技型企业百强排名中稳步上升。

四、国际合作

学校与德国、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乌克兰、土耳其、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分校研究生合作培养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朗沃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设有中外合作培养项目、校际学生交换项目等20多个。

学校2014年接收国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历留学生17人。

在安徽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内涵建设,成为首批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校、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高校,先后获安徽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新形势,面对安徽创新性省份建设和“三个强省”战略目标,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传承发扬“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团结、求实、勤奋、创新”校风,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以国家和安徽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凝练大学文化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基础能力、制度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路径,把项目建设作为我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的阶段性任务,系统设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建立与地方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学科和人才高地,凸显对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三个强省”目标和八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路线图

二、具体思路

1.解决学科适应性问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以地方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突出重点,整体提升。

进一步强化冶金材料等传统学科,进一步彰显能源、环境、信息等新兴学科,着力扶持设计类、管工类交叉学科的发展。

2.解决特色发展问题,打造核心竞争力。

确立不同学科特色发展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路经。

围绕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学科群建设,使其特色更加鲜明;针对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通过经管学科整合,更加凸显工程特色。

3.解决高水平师资瓶颈问题,走人才强校之路。

坚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国际化、博士化、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建立竞争激励环境,稳步实施退出机制。

不断完善协议聘用、薪酬与业绩挂钩的用人制度,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培养,以及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4.解决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强化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学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抓手,建设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本科专业,强化本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夯实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5.解决硬实力增强问题,提高办学基础能力。

计划五年投入7.5亿元以上,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科研平台水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硬件条件有力支撑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6.解决软实力提升问题,增强办学活力。

制定实施大学章程,构建行政与学术相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利用政策、信息、资金、项目等校外资源,通过行业与政府联合共建,建立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内外协调、多渠道、重节约、高效率”资源整合方式。

第三部分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

通过为期5年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校逐步建设地方性、行业性突出,工科优势凸显,办学质量过硬,办学实力较强,服务特色鲜明,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围绕钢铁材料、煤焦化与洁净利用、节能减排、公司治理等领域,强化2-3个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承担重大项目,获得重要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体现国家级水平,在专业认证、学位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中体现高水平,在国内外同类型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我校特色发展的品牌,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区域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分类

5年建设的指标或水平性描述

人才

培养

♦建设2-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本科专业

♦建立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建成校内通识教育平台,继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励上取得新突破

♦学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满意度、区域贡献度、创新能力等第三方评价指标达到或接近211高校平均水平

人才

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管理和服务队伍。

其中,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50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或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数分别达到50%,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比例达到80%

♦引进培养“杰青”、“长江学者”等二类人才取得突破、“皖江学者”等三类以上人才20名左右、青年骨干人才100名左右

♦重点建设15-20个高水平教师团队,在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SCI、SSCI等收录论文数及被引次数达到同行领先水平。

使2-3个团队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团队。

♦大力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在教学能力、敬业精神、职业素养方面整体提升到新的层次

学科

建设

♦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优势学科为重点,使2-3个学科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科学

研究

♦建设15个左右特色科研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2-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经费达到1.5亿元,年均获准50-6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新突破,获准1-2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专利成果等转化率达到30%左右

社会

服务

♦形成10-20个政产学研合作优势领域,服务安徽支柱产业发展

♦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宝钢、马钢等企业科技进步

国际化

办学

♦夯实与国外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学分互换、学位双授,创新合作模式,确保合作培养项目质量

♦到2018年,我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2014年翻一番,留学生教育规模达到300人左右

♦在1-2个特色学科专业初步实现国际化办学,有计划培养一批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化办学教师队伍;力争创办国际教育学院

办学

基础

能力

♦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打造高水平网络化、信息化的内部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视频公开课等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

♦建成秀山校区,打造优美校园环境;完善两校区功能规划

♦力争教育发展基金募集总资产达到1亿元以上

内部

治理

能力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落实《安徽工业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增强办学活力

♦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以及超常工作执行力的管理干部

♦培育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改革资源配置机制,提高院(部)自主办学的创造力

二、建设任务

(一)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教学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以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会计学等专业为重点,进一步凸显特色专业的优势;拓展工程应用型专业,强化理学基础专业;大力发展设计艺术类、信息类、能源、物流、物联网和以工科为背景的体育装备等新兴专业。

二是推进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建成校内通识教育平台,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三是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施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保障学生的实践实训投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落实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系统设计政策导向,强化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互动机制。

二是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创新。

推进招生改革,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推进因材施教,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师生课外交流平台和学业辅导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习指导服务。

三是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好“卓越计划”,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从质量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强化校企合作,完善工程教师聘任考核制度,创新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四是推进创新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扩大创新教育覆盖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五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高质量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导师和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分类培养研究生特色,促进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

3.完善质量监督评估。

一是完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按照国家专业准入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评价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是加强对专业质量标准达成的监督评估。

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建立师资、实验室等条件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教学状态常态监测、专业建设自我评估制度,落实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等发布制度。

三是实施常态化学位点建设自我评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培养质量。

(二)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培养学术领军人才。

一是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和安徽省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有利于引进培养二类、三类人才的配套政策,实施我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实施方案,面向国内外引进精英人才。

二是改革人才聚集机制,采取直接调入、协议聘用等引才方式,拓宽渠道、按需引进、以用为本。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今后五年,将累计投入6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

2.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优秀教师团队。

支持冶金过程节能与减排研究、煤的洁净转化与高效利用、产业发展与公司治理研究等教师团队建设,力争2-3个团队在相关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二是实施中青年杰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攻读学位等,推进中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拓展中青年教师国际视野,促进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推进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积极与周边省份科研院所、宝钢、马钢等企业开展合作,有计划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和柔性进企业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创新高水平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教师队伍分类管理机制,推进校内人员编制改革,建立并实施人员流动和退出机制。

二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细化教学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体系,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是完善与职务(岗位)聘任、职责履行、实绩贡献相配套的分配体系,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不断改善高水平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创造开放、宽松、宽容、宽厚的工作环境,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倡导潜心育人、静心科研、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队伍。

(三)学科建设

1.强化特色学科优势。

一是以冶金工程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与工程热物理以及以会计学为重点的工商管理等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处于省内高校前列的特色学科专业,2-3个学科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

二是围绕冶金工业流程涉及的新材料、节能减排、重大装备制造及设备自动化等,加强以冶金、材料为核心的工科大学科群,以会计、应用经济为核心的具有工程背景的经济管理大学科群建设,充分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实质有效地促进学科有机融合,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多学科共同发展。

三是大力促进工学集成交叉、理工支撑渗透、自然与人文协调发展,凸显对区域及安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行业科技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2.凸显特色学科方向。

一是围绕冶金新工艺、冶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煤焦化与洁净利用、智能制造、能源转换与储存利用等特色学科方向,在人才队伍、科技产出、科教结合、学术声誉、支撑条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探索以前沿性科研课项目为载体,促进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方向,培育学科发展的新特色和新亮点。

三是结合中西部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教育部综合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培育和建设新增博士点学科。

3.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一是依托重点建设学科,以教育部和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基础,通过与团队、项目、成果相匹配的原则,重点建设3-5个体现国家级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

二是依托各学科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对接地方级企业发展急需,把学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装备优势、技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三是结合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工程研究院建设,集成推广科技成果,整合跨学科服务团队,不断扩大其社会服务的范围和领域。

(四)科技创新能力

1.着力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

一是聚焦特色方向,瞄准冶金、材料、化工、控制、环境、智能装备等领域科技前沿,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培育和孵化具有标志性成果,争取获准1-2项国家科技成果奖。

二是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理论和工程相结合,提炼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鼓励成果鉴定、专利申报,支持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

一是围绕资源能源、钢铁等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会计、应用经济服务等领域,在项目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确立区域和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和“动力源”作用,有效提升服务决策的能力。

二是强化校地合作,面向安徽“三个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对接创新型省份、长江经济带、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等项目建设,完善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15个左右有实力、有特色的科研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

进一步提升与宝钢、马钢及地方企业、有关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水平,完善高层推动和部门对接机制,力争获得千万级经费的工程研究项目,产出一批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

3.着力优化科研管理。

探索科研机构和平台管理新模式;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标准和方式改革。

(五)国际化办学

1.抓实国际教育合作项目。

一是组织实施好教育部批准的与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分校(PurdueUniversityCalumet)“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合作办学项目,探索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型的合作办学模式。

二是搭建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留学交流体系,强化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美国朗沃德大学(LongwoodUniversity)、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University)等高校的学生交流计划,开辟新的中外合作高校和合作项目,提高我校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在教学与课程国际化方面,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基础上,建成2-3个国际化专业。

三是扩大留学生教育。

通过国(境)合作高校、合作机构等途径,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短期交流留学生项目建设。

2.共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一是强化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鼓励支持教师主持、策划、参与重大国际项目或国外政府资助项目,力争每年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5项,积极推动合作高校间共享或共建科研平台。

二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资助承办1-2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在相关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

3.推进教师和管理干部国际研修。

充分运用政府各类留学资助渠道,继续设立专项经费,实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管理干部海外研修计划”,建立教职工出国研修常态化制度,提高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化视野。

4.延伸国际合作的受益领域。

发挥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外专引智工作做好服务。

(六)办学基础能力

1.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是完善各教学单位教学实验中心建设。

以设备的先进性、内容的综合性、管理的开放性为目标,加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二是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以及工程类、经管类、法学类、语言类、艺术类等学科教学实习实训公共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平台资源共享、开放运行的体制机制。

三是改革教学科研平台资产统筹管理制度。

完善各类教学科研基地、公共平台、大型仪器装备的建设论证和使用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

改革资产管理使用考评制度,加大绩效考评奖励力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完成学校公共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完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各平台的互联互通,打造高水平网络化、信息化内部管理平台。

二是基于数字化平台,大力推进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建设,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3.加快校园基本建设。

依据秀山校区校园建设规划修订方案,建成秀山校区,完成冶金、材料、化工实验实训楼、综合实验实训楼、体育教学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项目等建设,实施校园水电管网、道路升级改造,创建美丽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

(七)内部治理能力

1.完善治理结构。

一是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

三是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落实教职工办学主体地位,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