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096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docx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的文言文知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用来。

的;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

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无论;今义:

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跟随而且;今义: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今义:

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

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

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

吗?

”)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

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

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

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

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

乎:

表反问,难道。

吗,哪里。

例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读后感

师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职业,可我们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多少了解呢?

古代的韩愈就对“师者”有过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句出自《师说》,解释了老师的作用。

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假如一位教师不能“传道”,他也就不能成为教师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页在不断提醒我们“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

“道”是“师”存在的先决条件,“师”是“道”传播的社会载体,总的来说,“道”是“师”存之根基,“师”是“道”存之体现,“道”存所以“师”在,这也是韩愈所谓“师道”。

在我看来,对于教师而言,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在于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仁心育人、爱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时间帮助学生逃生的教师们,他们敢为人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回想韩愈在《师说》中的所言,我认为他们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将自己的责任进行了升华。

于我们学生来说,要学习古代圣人的“从师而问焉”,就要做作文到学无止境、不耻下问,才会“圣益圣”,并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不然就会“愚益愚”。

例如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会开口向他人请教,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在《师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虚心向学习的学生,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

孔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难道他的学问不如他们这些人吗?

不!

他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优势互补。

可现如今,人们的学问还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或他人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而已。

《师说》中还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有时或许会被我们所忽视,但要是反复多读几遍的话,就会感受其中的韵味。

所谓“温故而知新”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吧!

《师说》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

从师学习的道德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一种情况是读书不懂得加句逗号的,一种情况是疑难问题不得解释,有的不懂句逗号就从师学习,有的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音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把相互从师学习当作难为情。

读书做官这类人,一提到叫“老师”、叫“学生”等称呼,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

“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

唉!

从师学习的道德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

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过。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道理,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