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032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46 大小:26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3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目录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第二单元

  5藤野先生

  6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第三单元

  9三峡

  10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11*与朱元思书

  12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第四单元

  13背影

  14白杨礼赞

  15*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16*昆明的雨

 第五单元

  17中国石拱桥

  18苏州园林

  19*蝉

  20*梦回繁华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

  23*周亚夫军细柳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春 望

  雁门太守行

  赤 壁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集体备课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学科:

语文时间:

2018年8月

主备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

课题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学习诺贝尔为科学艰难而又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诺贝尔奖本身的人文精神。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学习

难点

1.进一步学习掌握新闻的结构。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

学习环节

学习过程

学生

札记

教师

札记

 

 

 

 

 

 

本课

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一.新课导入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遗嘱,诺贝尔奖产生。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1897年,诺贝尔的遗嘱公布,诺贝尔基金在1900年创立,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项评审团建立,1901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经过了种种质疑和争论,经过了各方的不懈努力,诺贝尔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诺贝尔奖在科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对激励世人探索科学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1901年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深深体会它的精神吧!

二.自学指导

(一)

1.颁发()仲裁()遗嘱()

霍夫()渗透()拨款()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拨款:

指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

遗嘱:

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

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卓有成效:

卓:

卓越,高超。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仲裁:

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3.知识链接

(1)诺贝尔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2)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至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三.自学指导

(二)

(一)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标题,看看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标题清晰简洁地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首次颁发,暗示了本则消息叙述的角度和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

2.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一段是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本段有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和事情的结果。

第二句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诺贝尔的遗嘱)。

3.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消息事实准确而翔实。

第三自然段叙述了颁奖机构、拨款来源、授奖的时间和地点,交代了诺贝尔奖的基本情况,让人们明白诺贝尔奖颁发机构的组成。

4.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背景部分,简要说说背景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交流点拨】文章的第四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在委婉告诉人们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也正如诺贝尔遗嘱中所说:

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二)深层探究

文章的背景部分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审权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审权的分离在于说明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各个机构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从而保证了诺贝尔奖的诚信度。

事实证明,现在诺贝尔奖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奖了,这与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与评审权的分离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语言赏析

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认真研读课文,举例子来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句中“从即日起”说明了颁发诺贝尔奖从今天开始了;还说明今天的颁奖是首次。

用词准确,表达简明。

“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四.板书设计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导语——人物、时间、事情的结果、事情的缘由

贝尔奖主体——获奖情况、颁发机构及时间地点

颁发背景——颁奖资金来源、资金管理与评审的分离

五.拓展延伸

1.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

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内容。

(不超过20个字)

本报讯 连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雪,造成几十年来罕见的冰雪灾害。

身处全国各地的体育界人士也纷纷用行动表达对于灾区人民的支持和慰问。

正在上海进行冬训的刘翔和教练孙海平捐出三件刘翔亲笔签名的球衣进行拍卖,以表示对灾区人民的支持。

包括奥运冠军张国政、石智勇、刘春红在内的国家举重队全体成员和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揉中心向灾区人民捐赠了24000元。

张连伟、梁文冲、张娜、冯珊珊四位高尔夫球员将60万人民币奖金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

为表示对战斗在抗灾第一线英雄的支持,姚明昨天特意捐赠出亲笔签名的篮球一个,他还从美国发回了祝福。

六.小练习

1.注音

颁发()仲裁()遗嘱()

霍夫()渗透()拨款()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拨款:

遗嘱:

建树:

卓有成效:

仲裁:

 

教学

 

 

集体备课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学科:

语文时间:

2018年8月

主备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

课题

1消息二则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学习

难点

1.品味两则新闻的话语,体味新闻的特点。

2.理解两则新闻的思想,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尝试新闻写作。

学习环节

学习过程

学生

札记

教师

札记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

(一)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

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

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

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

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

(二)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交流点拨】在这条消息中,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

2.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交流点拨】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语言品析

这则消息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试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交流点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交流点拨】“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板书设计

标题三十万(兵力)胜利南渡(结果)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渡过(自豪)

胜利南渡长江主体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占领(英勇无畏)

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不堪一击)

结语英雄式坚决地执行(赞扬)

五.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

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交流】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这则消息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这则消息就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

(一)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锐不可当()泄气()要塞()签()订歼()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溃退:

因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

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

已经。

歼灭:

消灭(敌人)。

3.背景链接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三.自学指导

(二)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

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交流点拨】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点拨】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三十万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大部

3.口头复述记叙的六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二)深层探究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

何处详写?

何处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

次写西路,略写。

最后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

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三)语言品析

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交流点拨】“不含”指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交流点拨】“百万”以数量的庞大,“冲破”“横渡”以动作的激烈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交流点拨】“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交流点拨】连用六个动词,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四.板书设计

标题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扬将士神威

展渡江盛况扬将士神威

人民解导语渡江概况

放军百横渡(一往无前)

万大军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横渡长江主体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背景一方面……一方面……

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五.拓展延伸

找出下列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

路透社2月9日电中美两国空军军机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上空相遇,两者最近距离仅为305米。

受访的美国官员表示,相遇双方为美国海军一架P-3巡逻机和中国的一架空警-200预警机。

这名美国官员称,中美之间的类似互动并不常见,2016年仅发生过两次。

据调查,其中有一次也是发生在南海上空。

2月8日事件发生后,美军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尽管仍旧使用“不安全(unsafe)”一词描述这一事件,但是表示此事是“无心之失(inadvertent)”。

【交流点拨】电头:

路透社2月9日电导语:

中美两国空军军机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上空相遇,两者最近距离仅为305米。

主体:

受访的美国官员表示……是“无心之失(inadvertent)”。

六.小练习

1.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

摧枯拉朽:

溃退:

3.填空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

When()、Where()、Who()、What()、Why()。

有的还加上How(),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

(4)新闻的特点:

、、。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和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教学

 

 

集体备课导学案

年级:

八学科:

语文时间:

2018年8月

主备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

课题

3 “飞天”凌空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掌握“翘首”“悄然”“屏息敛声”“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3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新闻特写的特点,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4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

学习

难点

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

学习环节

学习过程

学生

札记

教师

札记

 

 

 

 

 

 

本课

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一、新课导入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了10米高台跳水的冠军。

(播放吕伟跳水的视频),她跳水的这一过程,被记者夏浩然、樊云芳用生动的语言报道了出来。

今天,我们来欣赏他们对吕伟跳水的精彩报道。

二、文本链接

1.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

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

2.敦煌壁画: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朗读,思考: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的主要事实是什么?

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跳水动作的“妙极”。

四、课文精读

1.文章开头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姿态,为什么还要写“白云”、写“飞鸟”?

用白云、飞鸟衬托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2.在这篇新闻特写中,作者扣住吕伟跳水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

(1)作者分三步描写了吕伟跳水的动作,哪三步?

走路、腾空、入水。

(2)选用准确的动词,口述吕伟跳水的过程。

动词的选用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

紧接着,向前翻腾一周半,在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突出了动作的舒展自如。

(3)“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比喻。

把吕伟凌空的姿态比喻为“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品,是中国人的骄傲,用它为喻,生动地展现了吕伟姿态的美妙,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与文题相呼应。

(4)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

①“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比喻。

展现了吕伟入水动作的轻盈、迅速、完美。

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②本段中写到了观众的反映,还写了“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吕伟动作的迅速、轻盈、完美。

3.课文结尾写到一个外国记者的表现、观众的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