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936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9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docx

最新最全的国家大政方针

最新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与不发达国家相比的确取得了翻天覆地的令全世界瞩目的发展和成就,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社会矛盾,例如:

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日趋突出矛盾,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大批农村强壮劳力进城务工,而滞留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农村经济越来越落后现象已经遍及全国;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贫富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工人下岗失业,农民老无所*、缺医少药、子女没钱上学读书,社会矛盾引发弱势群体强烈不满;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和问题使得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发生了质疑,甚至严重侵蚀党和国家的根基。

当务之急最现实的是要解决好普通百姓的养老问题——即社会保障、子女上学问题、下岗就业问题、看病就医问题。

除此之外,人民群众还强烈要求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广大人民的创造精神,保护他们的各种权益,要注意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解决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和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所有这些如果解决不好,一旦超出人和自然所能承受的极限,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目前的主要任务:

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重点问题是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高速发展与就业难等的矛盾;经济发展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与能源紧张的矛盾;贫富悬殊等社会矛盾尖;大江大河海洋资源污染与环境污染治理。

一是就业压力。

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工业化的“重度”趋势和“资本增密”的进程,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将进一步突出,从而导致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降低,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降低。

这将使本已严峻的就业矛盾更加尖锐。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据测算,我国城市化年增长速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万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其中大约有800万为劳动力,需要在城市寻找就业岗位。

这样,“十一五”时期就需要转移4000万个劳动力。

如此巨大的转移规模,再加上工业结构升级“挤出”的失业人员,隐含着一个很大的就业矛盾。

二是社会保障建设。

我国工业化加速过程中造成的失业、养老、医疗、病残等社会福利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就业、贫困、住宅和其他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问题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必然现象,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一起解决。

历史的经验证明,任何单独一方都不可能解决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产生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公平问题。

民众三与管理与监督。

科学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普通百姓看是否以人为本,最关心的是“公平”二字。

他们要求“权利公平、利益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参与社会各项活动。

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四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科学发展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加快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但一段时期,我们的确存在为了攀比发展速度,为了所谓的“政绩”,不顾人类自然所能承受的能力,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之路。

用老百姓的话说:

人们都把20年的钱一个早上买了房子、买了车子,今后就只够吃饭穿衣了,子女上学怎么办?

病了怎么办?

失业了怎么办?

煤挖完了、水流干了、油耗尽了,子孙后代怎么办?

罪过在于错误的“政绩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经过充分的、民主的、科学的论证后做出的正确决策定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试想:

九龙坡区如果没有今天的杨家坪步行街、没有开发九龙工业园区、没有引进众多的工业大户、商业巨头,今天的经济发展是个什

么样的状态?

所以,发展是第一位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理念和方法。

只有既发展又科学才能实现社会真正的和谐。

五是关于社会道德问题。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

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

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

“有条”则“不紊”。

有轨才会减少越轨。

磁悬浮也不是悬在天上的,那里有能够让列车浮起来的轨道。

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船,都有航道。

有了交通规则,故意闯红灯的人便会大幅度减少。

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

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分成文与不成文两大类:

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

法是強制性,虽有弹性,总体上是刚性。

道德水准虽然也分层次,但是总体上是高层次的,比法律水准高。

一个人只做到守法是当不了先进的。

成文的、強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強制性的,*褒贬来规范的,能内化到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

即使是超自然,超人间的宗教,也具有约束作用,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控性。

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

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

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无疑,在这一方面,“八荣八耻”教育意义重大。

六是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03非典考验中暴露得更加充分,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七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

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

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严书翰认为,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要保证它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

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八是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

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

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的阶级,由于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

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

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九是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

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复杂异常。

可以说,目前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

十要综合治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1)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引进先进设备,保证排放的污染物达标。

(2)组织监督各类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对于违反规定不达标的企业及其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罚款、停业直至给予法律制裁。

(3)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5)对保护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6)注重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要建立排污即收费、超标排污加倍收费的严格的排污收费制度;此外,还须明确规定清洁生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保基金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等。

(7)管理体制改革。

还缺乏环境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序性规定。

借鉴借鉴美国法上的“公民诉讼”条款,可以鼓励环境诉讼中的“共同诉讼”(集体诉讼)。

(8)绿色GDP考核导向机制。

这是治理污染的一个新的举措。

这个举措将官员的乌纱帽与污染连在一起,对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利益至上是一个沉重的制约,逼迫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

有关专家认为,行业性污染的形成与过去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有关。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农资环委的专家说,当前,一方面要转变干部考核机制,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因为工作不力、处置不当,致使环境治理目标不能实现,甚至使环境趋于恶化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否则环境治理中的“喊口号”、做表面文章现象很难杜绝。

据了解,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浙江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

借此机会,浙江首次将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损失纳入经济统计体系和政绩考核。

在此之前,绍兴等地就逐渐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加大了环保指标权重,而且考核分数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9)发挥民间的监督、制约力量。

建立决策民主化公示制度、群众举报、民间环境监督组织等制度。

群众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供政策支持,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10)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根据污染的承受能力分配企业的排放量、确定企业的生产量,通过这种“倒推”办法形成比较科学的利益导向机制、环境平衡机制。

十一要重视信息管理与建设问题。

解决目前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虚假广告、虚假信息、电视医托等问题出题——建立诚信的公共信息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消费者利益。

(2)网络、手机信息诈骗。

(3)虚假劳务中介、婚托、招生信息。

(4)信息公布及时、透明,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

为期四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今天下午在北京闭幕。

会议通过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

  九大目标和任务如下: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要遵循六项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另外一个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是指消费领域。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

资源污染严重、破坏严重、无序开发严重,水电气油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我国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

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没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先污染后治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广泛存在,广场、办公楼、招待、公务用车求大求豪华;追求GDP招商引资高耗能高污染。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

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像道路交通、电站、能源设施、公共场所的建设等等,要消耗大量物资。

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淡薄。

任务:

(一)大力节约能源。

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

(二)大力节约用水。

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三)大力节约原材料。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推行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过度包装问题。

(四)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限制毁田烧砖。

(五)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矿产资源和工业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依*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

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

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重点问题:

1.打造一个节约型的政府。

2.营造全社会节约的氛围。

3.政策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开源与节流并重;立法、标准、制度建设与具体措施、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同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限制、处罚与鼓励政策;加快节能技术研究、应用、服务体系建设。

节约用水,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

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如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创新型国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已走到尽头。

改革开放27年以来我国创造了年均9.6%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我国经济至今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压力日益增大。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将逐步加大。

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不可能承受的。

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政策选择。

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科学规划、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扎实推进。

我们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从以上方面入手,就能使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主要问题:

政府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与体制,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重要文章阅读: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

本文就学习和贯彻中央重大决策中几个问题,谈一些初步认识。

  一、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科研院所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作用又能够根据国家战略有效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国家创新体系。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规划纲要》的成功,决定自主创新的成功,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

在这个问题上达成的广泛共识,是多年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与科技关系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思想。

小平同志早就指出: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科技系统内,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场的改革,从1984年减拨事业费直到1999年应用研究院所向企业化转制,改革是成功的;在发展方面,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计划,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等,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经济系统内,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从国外引进技术,产业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支撑了经济增长。

但是要看到,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都主要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并行线,没有广泛的交汇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两个系统独立运行的结果,一方面,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一些重要领域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国际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自身特点所决定,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其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经常表达为先进的技术指标,注重技术上的突破。

在很多情况下,研究开发成果的技术水平虽高,但成本也很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或者技术水平高却不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

这是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从体制上根本解决两个方面不足的问题。

  有的同志提出,为什么技术创新体系要以企业为主体?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

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有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能够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

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宝贵力量。

近二十多年,我国企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还不算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依*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与基础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较量,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为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两者同等重要。

  政府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

我体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策是关键。

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

依*项目支持企业、特别是支持大企业固然非常重要,但项目能够支持的企业是有限的,发挥作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来讲,包括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各项激励政策是长时间、普遍起作用的因素。

这次《规划纲要》60条配套政策中,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