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867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1章导论

1.名词解释

1.社会:

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共同体。

2.社会学:

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社会唯名论:

社会只是单纯的概念和名称。

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是对独立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

4.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1.列举西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与代表著作。

①孔德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论

著作在《实证哲学教程》

②斯宾塞社会有机论与社会进化论

著作《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社会静力学》

③马克思社会冲突(阶级冲突)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资本论》

④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

著作《社会学习方法的规则》

《自杀论》《社会分工论》

⑤韦伯政治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

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

结构功能论

⑦马克思、达伦多夫(德)、刘易斯科塞(美)

社会冲突论

⑧严复《群学言》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⑨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育制度》《乡土中国》

第3章文化

1.名词解释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堕距: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3.文化特质:

能独立的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4.文化模式:

是相关的文化从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二.问答题

1.何为规范,何为价值观?

二者关系如何?

答:

规范:

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对特定环境中的人的正当行为方式作出规定的准则。

价值观:

决定社会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

关系:

规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受特定条件限制的,价值观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且常常是判断规范的尺度;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2.何为文化中心主义、何为文化相对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对不同文化的评价模式的?

答:

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

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每个文化都应用自

身的观念体系加以评判。

看法:

①对于文化中心主义,人们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并有自豪感,对其他文化不易理解,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文化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文化冲突。

②对于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于保护弱势民族的利益反对文化中心主义的消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强调文化相对主义的同时不能走向极端,不能用文化相对性来保护落后的东西,例歧视妇女、虐待女婴等。

第4章人的社会化

1.名词解释

1.社会化:

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2.再社会化:

指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3.个性:

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问答题

1.社会化的条件包括哪些?

答:

⑴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

包括四个方面①语言能力②思维能力③学习能力④较长的依赖生活期;⑵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

⑴基本技能的社会化:

①生活技能(自理),其中的活动包括了某种意义,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任务;②职业技能(自立),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⑵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①一般日常社会规范的社会化;②角色规范的社会化;③道德规范的社会化;④法律规范的社会化;⑤政治规范的社会化。

⑶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人的不断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人格塑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格得以完善,其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

3.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

①生理因素:

个性以个体的生理素质为基础,生理差异表现在性别和体质方面;②社会环境因素。

宏观的社会文化:

文化在社会化中使得不同个体存在相似点,形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周围的生存环境③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基于不同的经历,借助于活跃的意识,会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能动的作用,使得群体产生差异性④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5章社会角色

1.名词解释

1.社会地位:

一个人在群体或社会中占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位置。

2.社会角色:

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问答题

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①根据角色的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②根据承担角色时的心理态度:

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③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④根据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第6章社会互动

1.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印象管理:

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

3.竞争:

互动双方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1)互动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一方获胜。

(3)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4.冲突:

互动双方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5.合作:

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

二.问答题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

答: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的符号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人类互动就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符号互动。

2.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交换论的?

答:

主要内容:

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交换的需要。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认识:

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其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并未对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

同时布劳的交换理论以互惠为基础,即交换遵循公平原则,有利于相对公平情况的出现,对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你对“印象管理”是如何看待的?

答:

印象管理指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

看法:

积极:

进行适度的印象管理可以解决形象问题,有利于良好形象的维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气氛;由于印象管理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也就是长期向他人展现好的一面,因此这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规范个人行为;增进互信,促进和谐发展。

消极:

过度的印象管理往往给人假的感觉,而且在这种印象管理被别人识别后会让他人更加反感,这时,印象管理起到的就不是提升形象的作用了,反而是降低形象;印象管理更多的是从表面上来表现,导致忽视自身建设;涉及到一些不道德的问题,一些人可能会通过印象管理进行掩饰,这就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

5.竞争与冲突联系与区别

答:

联系:

冲突与竞争都是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或反对

区别:

第一,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

它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二,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

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6.你是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的?

答:

竞争:

互动双方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1)互动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一方获胜。

(3)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合作:

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

成功的合作:

目标一致、行动配合、相互信任和共享成果。

第7章集合行为

1.名词解释

1.集合行为:

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2.社会运动:

有组织的、历史较长的、促进或阻碍社会变迁的集体举动。

3.资源动员论:

社会不满能否转化为社会活动,取决于是否具备足够可利用的资源、时间、人数、资金、意识形态、第三派势力、领导者

2.问答题

运用集合行为的有关理论分析具体的集合行为?

答:

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集合行为的产生有6个必要的基本条件:

有利的结构;结构性压力;普遍信念;诱发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

②会聚理论:

只有看法和行为相似的人才会聚集起来,互相影响,互相刺激,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③感染理论: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在情绪上相互感染,行动上相互模仿,从而产生一致行动。

④紧急规范理论:

在集合行为中,原有的日常规范就会失去效力,成员在交往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规范:

紧急规范(一般指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行为方式)。

紧急规范一旦确立,就会对成员形成压力,在新的规范的压力下,大多数人在没有其他成员支持的情况下是不会公开反对新的规范的,因此成员在行为上趋于一致。

⑤对弈理论:

在集合行为中,每个人都会权衡不同行为过程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获得的报酬,并且试图从中选择一个能给他带来最多报酬的行为方式。

集合行为给成员提供了一种以较低代价换取报酬的机会,成员可以不受惩罚或以很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报酬。

第8章社会群体

1.名词解释

1.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群体:

指的是其成员互相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群体:

是指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问答题

1.社会群体的特征?

答: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相互交往;③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

次级群体的特征:

初级群体的特征:

(1)以人为中心

(1)以事为中心

(2)直接互动

(2)间接互动

(3)人际关系亲密(3)人际关系疏远(4)非正式控制(4)正式控制

(5)规模较小(5)规模较大

3.如何看待群体的“遵从性”?

答:

人们之间持续的互动会形成行为规范,这是互动的参与者都接受并共同认可的,知道相互行为的规则。

形成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并且遵从它是群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群体结构化的表征。

对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维护群体内部的团结稳定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4.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是否更明智、更合理?

答:

不一定。

理由:

优点:

(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3)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4)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5)增加正当性。

缺点:

(1)费时;

(2)少数人垄断;(3)服从的压力;(4)“从众现象”:

即压抑不同的、少数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以建立一致的表像;(5)模糊的责任。

答:

1)群体的“遵从性”2)“风险转移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①群体目标;②群体的相似度;③领导者;④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

第9章家庭

1.名词解释

1.家庭:

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互动的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2.核心家庭:

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3.主干家庭:

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夫妻必须健全。

2.问答题

1.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

答:

正确。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因为比较稳定的家庭是从母权的确立开始的。

家庭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演变。

而且家庭的内涵也在缓慢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指父权统治下的经济团体;在工业社会,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成员的经济角色淡化,家庭逐渐演变成一个情感支持的私生活领域,典型的是夫妻式的家庭。

所以,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2.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阐述家庭的功能(作用)?

答:

繁衍人口、调解性行为、社会化、经济合作、情感支持。

3.你如何看待家庭形式的多元化?

答:

家庭形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家庭功能的多样性和家庭内涵的多解释性,人们对家庭的功能与内涵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的出现和被逐渐认可。

这既体现了了家庭的多元化发展,又揭露一些家庭问题。

第10章社区

1.名词解释

1.社区: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二.问答题

谈谈你对虚拟社区的认识

答:

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具有以下特点: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2)人际互动具有彻底的符号性和匿名性;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的准则。

第11章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1.名词解释

1.越轨行为:

又称偏离行为,是指那些超出常规,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体系的行为模式或社会期待的偏离。

2.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问答题

1.越轨行为是相对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

正确。

因为越轨行为的判定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价值问题,判断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不是唯一的。

所以,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类型、群体观念、权力结构中的判定结果是未必相同的。

2.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

正确。

因为越轨行为有正向、负向之分,正向的越轨行为如创新,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不是坏的。

即便是负向越轨,在一定程度上也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如不从俗行为。

3.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答:

负向功能:

1)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2)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3)浪费人力、财力;4)破坏社会正常秩序。

正向功能:

1)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2)社会预警;3)引起社会变迁。

4.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哪些?

答:

1)制度控制,包括政权、法律;2)组织控制,包括指令、规章;3)文化控制,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5.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答:

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侵害;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崇尚道德的权威;4)加强法制建设,力求立法科学、司马有效、执法公正。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规范;消除越轨行为的原因和社会条件;增加越轨行为的成本。

第12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

指根据不同的社会等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个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

2.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

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

4.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

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社会流动。

5.代内流动:

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职业)

6.代际流动:

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7.水平流动:

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

8.垂直流动:

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2.问答题

1.社会分层的理论

答: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a.划分阶级的标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b.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构成阶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剥削阶级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对被剥削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d.阶级结构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

2)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政治标准即权力、经济标准即财富、社会标准即声望,它们相互联系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但又相互独立,可以单独成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2.社会分层的功能

答:

1)结构功能论:

社会分层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须的,社会分层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运行具有积极功能。

2)社会冲突论:

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集团的价值标准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了个人才能和社会功能的发。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答:

1)社会结构的性质;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

4.结合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的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看法?

答:

1)现实:

A.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可称之为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B.1978年改革以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改变及其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后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逐渐扩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仍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C.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但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D.目前,我国分为五种社会地位等级:

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等企业主);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2)办法:

第一,消除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缩小农民阶层。

第二,通过政策和制度建设,鼓励社会成员奋发努力,发挥后致性社会流动机制的作用。

加快培育社会中间阶层的成长,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向橄榄形转化。

第三,实行社会流动和社会评价中的绩效原则,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并实施有力的监督机制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答:

含义: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特征:

①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组织起来的群体;②社会组织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③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④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答:

积极的支持作用:

给群体成员以感情上的支持,给他们以安全感;给群体成员以工作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缓解了组织功能不足而造成的组织成员心理方面的郁闷,成员可以心情愉快的投入工作;当非正式群体以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它的目标与正式组织有矛盾时,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组织的运行就会产生干扰。

科层制的含义、特征、功能

答:

含义:

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特征:

规则严格缜密,指导员工行动;成员具备专业资格,能胜任工作,是一个能人结构;组织以工作为核心,以事为本。

功能:

正功能和负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