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505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docx

概念教学片断文档

概念对数学思维的作用是什么?

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算术能够培养人的理性精神。

”数学概念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就要回归质朴,设计出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体简单的朴实的课堂,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流程安排上就要注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中不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完善数学思维品质。

现在我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概念教学进行片断展示: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师:

认识平行四边形后,接下来该认识梯形了。

你印象中的梯形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把它画下来,并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1:

梯形就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生2: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师:

我觉得他有一个词加得非常好,你们认为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要加这两个字?

生:

是“只有”两个字。

如果不加这两个字,我们只知道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另一组对边是不是平行就不知道了。

师:

你们很会思考,那你们能不能在下面图形上各剪一刀,剪出梯形来呢?

师:

(学生展示作品后)这一刀能随便剪吗?

应该怎么剪?

生: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要破坏一组平行线,三角形要创造一组平行线。

师:

为什么要这样剪呢?

生:

因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有两组对边平行,就要破坏其中一组,三角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就要创造一组。

师:

那你现在认为梯形是怎样的图形?

生: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片断分析:

在上述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梯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先让学生画、看、说梯形,丰富了感性认识,初步建立了梯形完整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各剪一刀剪出梯形来,学生通过破坏和创造使这三种图形都变成梯形,梯形的本质属性也就完全凸现。

笔者在重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也不忘强调结果: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单位》

片段一:

一:

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1.认识一厘米。

师;你知道一厘米是多长吗?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来吗?

引导学生共同找:

首先找出刻度“0”(帮助学生认识0刻度),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让找到的学生展示一下。

学生看着直尺互相说一下。

2.感知一厘米的实际长度。

(1)比一比。

教师示范:

把一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

(展示小正方体的棱长就是1厘米。

(2)找一找。

师:

请你找一找你的学具中谁的长度在厘米左右,用尺和它比一比。

学生展示图钉并演示汇报。

(3)试一试。

师:

用尺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演示汇报)

(4)想一想。

师:

闭上眼睛用手比划出1厘米有多长。

(5)看一看。

你还能找到刻度尺上哪到哪也是1厘米吗?

学生汇报交流。

3.深化认知。

师:

观察自己的尺子,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学生拿着自己的尺子汇报交流。

师:

闭上眼睛想一想5厘米有多长?

用手估计出5厘米的长度,在尺子上找出5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

学上独立操作。

片段分析:

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也是难点,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从具体形象感知开始,逐渐向抽象过渡,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操作活动中一步步加深对1厘米的长度概念的理解。

并为后面用厘米测量长度做好铺垫。

同时也注意对学生渗透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在实际测量情景中发现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应用本领的乐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

认识线段

片段一:

 师:

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

(板书课题:

线段)

一、教学线段的认识

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

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

“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

  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

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

“怎么样了?

  指出:

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⑴问:

“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

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

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

“它们有什么不同?

”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

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

“线段是什么样的?

”(板书:

线段是直的)

  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

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

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

  小结:

线段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但必须是直的。

  ⒊联系实际举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边是线段。

请同学们就你所见过的物体举一些例子。

并请他们指一指。

  ⒋用图形表示线段

  课本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请你摸一摸这条边的两端。

出示投影,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出课本的一条横边的两端。

我们可以将这条横边用一个图形表示。

(慢慢地抽动课本的投影图,出现         )

  图中有两个点,联系课本的边想一想,这两个点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

这两个点就叫端点。

  问:

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⒌回顾小结: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想想它有哪两个特征?

片段分析: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平均分教学

片断一:

师: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

在哪里听过或见过?

生1:

我过生日时,爸爸把生日蛋糕平均分给家里的5个人。

生2:

妈妈用7元5角买了3瓶“脉动”,给了2个姐姐和我一人一瓶,这也是平均分。

师: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3:

不管分给几个人,每个人分得的同样多。

生4:

每人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生5:

每人得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

师:

对,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这节可课就一起来认识“平均分”。

(板书课题)

师:

雏鹰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瞧!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

自己说一说。

(香蕉、苹果、橘子、矿泉水和蛋黄派)我想请大家帮我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

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组?

(5个小组)正好每一个小组负责分一样东西。

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把领到的东西分开放在桌上,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得到一份,然后再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实物后汇报)

生1:

我们组分得是脉动饮料,把10瓶饮料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2瓶。

生2:

我们组分的是蛋黄派,把30块蛋黄派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6块。

生3:

我们组分的是橘子,15个橘子分成5份,每组3个橘子。

生4:

我们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组有4个苹果。

生5:

我们分得是香蕉,25个香蕉分成份,每份有5个香转蕉。

师:

请大家观察各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

同一个东西每一个小组都是一样多。

生2:

每份分的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师:

象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你是怎样认识“平均分”?

生1:

“平均分”就是每份都一样。

生2:

“平均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刚才每个小组就把领到的东西进行了平均分。

片断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在教学时,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

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锐角和钝角

片段一:

二、探索新知

(一)引入语:

同学们去过上海吗?

上海可漂亮了,请看,这是上海杨浦大桥的夜景图。

1.PPT出示教学情境图

请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角

2.PPT呈现三种角:

直角、锐角、钝角

问题:

1.这是什么角(直角),用三角板进行验证

2.这个角比直角——小,它是锐角,用三角板比一比,讲明比的过程和注意点。

3.这个角比直角——大,它是钝角,用三角板进行验证。

板书:

锐角、钝角

教师引导学生记忆:

锐角的锐在字典中是锋利、尖的意思,所以锐角的顶端比较——尖。

而钝角的顿和锐角的意思相反,所以钝角不那么尖,比较平。

(二)  分辨锐角和钝角

1.PPT呈现之前的游乐园情境图,并抽象出角

问题:

认识了锐角和钝角,你能分辨出上面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吗?

生判断完毕,请三角板出来验证,前三个角着重讲,讲清用三角板比的方法。

2.PPT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锐角请学生判断,强调验证的重要性。

3.出示活动角

师打开和合上活动角,生做出判断

片段分析: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

基于学生已经对锐角和钝角有初步的了解,通过用三角板与三个角进行比较,看到这三个角的大小不同,再进一步判断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

这里直接告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接下来运用概念判断锐角和钝角。

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初步学习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及时进行一定的练习巩固,强调运用三角板来比角的方法。

平移与旋转

片断一:

平移特征

(一)——沿直线移动

老师:

同学们都坐过电梯,大家说说看,坐电梯的感觉怎么样?

生:

很舒服,很平稳

师:

想想为什么会感到很平稳呢,而不会晃来晃去呢

生:

因为电梯被固定住了,不会晃动。

师:

哦,是固定住吗?

升国旗也是平移现象,国旗没有被固定住啊。

生:

不是固定住是沿着线移到的

师:

是沿着线吗,小朋友请看,沿着这条线移动是平移吗?

(板书下面曲线)

生:

不是这样的,这条是曲线,平移是沿着直线。

老师:

平移是不是沿着直线呢,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上的三个平移现象(坐电梯、升国旗和推窗户)中是不是都沿着一条直线呢?

生:

老师,我找到了每个图形在平移中的沿着的线都是直线。

学生通过自己从平移的三个现象中推断出平移现象中都有共同的特征——沿直线做移动。

片段分析:

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个体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让学生来理解定义,那么,在新课程中,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学生也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

但是在教学时,学生对于平移的概念:

“沿着一条直线做运动,方向不改变”这个特征不易理解。

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让学生回忆起坐电梯时的感受和看升国旗时看到的国旗移动的特征,初步体会平移时物体运动是沿着一条直线的。

平移特征

(二)——方向不变

片段:

师:

孩子们,你们知道了平移的特征,看老师这样运动是平移吗?

(老师沿着黑板不改变方向直走。

生:

老师这样是平移。

师:

能告诉大家,老师怎么移动是平移呢?

生:

老师是沿着直线移动,所以是平移。

师:

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吗?

生:

(很肯定地)是。

师:

看看,老师还是沿着黑板的这条直线移动,大家观察,这是平移吗?

(老师边说边沿着黑板方向一直改变的移动。

生:

(迫不及待地)不是平移,这次不是平移。

师:

(不解地问)这次我也是沿着直线移动,为什么不是平移了呢?

生:

你这次边移动边转身,这样不是平移。

师:

为什么边移动边转身就不是平移呢?

生:

因为边走边转身,方向就改变了。

师:

方向改变了就不是平移了吗?

生:

(异口同声)是的。

师:

哦,在平移过程中,方向怎么呢?

生:

方向不变。

师:

是不是平移的现象都是方向不变的呢?

请小朋友再次看书上的三个平移现象(坐电梯、升国旗和推窗户),检验一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生:

(看完后很高兴地)老师,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这三种现象在平移的过程中,方向都是不改变的。

师:

我们小朋友可真厉害啊,这么隐蔽的条件我们都能找出来啊!

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就会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小眼睛。

片段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本节课在教学“平移”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情”出发,从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概念时,老师问“沿着直线运动就是平移吗”为后面的学习第二个条件(方向不变)打下伏笔。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

二年级的小朋友要理解平移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是不变的,确实是比较难的。

在教学中我通过沿着直线走的两种情形,一个是“方向不变”是平移,一个是“方向改变”了,不是平移。

使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较容易地理解平移的另一个特征(方向不变)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