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443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docx

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智慧职教

高等职业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专业名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专业代码540601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退役士兵。

学制与学历

学制:

三年制。

学历:

专科。

就业面向

1.职业领域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测绘、水利、电力、公路、铁路、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冶金、地质勘探、矿山、林业、农业、石油、海洋等行业,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空间位置信息与测绘技术保障。

2.工作岗位

⑴主要职业岗位:

工程测量。

⑵相近职业岗位:

大地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量、摄影测量、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⑶发展岗位:

通过5~10年的工作或进修深造可胜任:

测绘队队长、项目经理、测绘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备的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测绘、水利、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冶金、地质(地勘)、矿山、林业、农业、石油、海洋等行业生产一线,能胜任工程建设规划及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管理阶段测绘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职业核心能力

⑴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⑵建立工程控制网;

⑶工程施工测量;

⑷变形监测;

⑸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产品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⑹仪器设备检验维护;

⑺测绘项目管理。

3.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测绘事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安全生产,具有良好的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4.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

⑴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⑵计算机基本知识;

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知识,测绘规范与有关技术规定的知识;

⑷常用测绘仪器设备的操作知识;

⑸测图控制网、工程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网方法、施测方法、数据处理的知识;

⑹地形图数据采集与成图的知识;

⑺工程施工测量的知识;

⑻变形监测的施测及数据处理的知识;

⑼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的知识;

⑽测绘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

⑾安全生产常识。

5.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⑴常用测绘仪器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⑵计算机应用能力;

⑶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和变形控制网布设、施测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⑷大比例尺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和水下地形测绘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⑸工程施工测量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⑹变形监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⑺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写能力;

⑻测绘成果的检查与验收能力;

⑼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

⑽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6.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

⑴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⑵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遵纪守法;

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⑷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职业资格证书

⑴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工程测量员(工)(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⑵学生还可根据就业需要,考取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中级以上)。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架构

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工程测量员(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体现相近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测绘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技术规范为依据,紧贴测绘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构建课程体系。

从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置课程。

表1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教学模块

课程设置

说明

基本素质

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体系架构中的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主要设置的专业课程。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校的要求自行进行设置。

表中前面带“*”号的课程和拓展能力培养课程,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进行设置。

同时由于各院校服务面向的不同,可按照自身的需要调整和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专业能力培养

测绘程序设计及应用

计算机制图(CAD)

测绘基础

数字测图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控制测量

工程测量

GNSS定位测量

工程变形监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工程制图与识图

拓展能力培养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地籍与房产测量

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

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测绘工作)

二、专业核心课程及简介

1.核心课程

数字测图、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控制测量、GNSS定位测量、工程测量。

2.核心课程简介

⑴数字测图。

《数字测图》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议开设60学时。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具有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能力。

主要学习地形测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数字测图基本概念、数字测图前准备、图根控制测量、野外数据采集、内业计算机成图、地图数字化、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与检查验收、数字地形图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

⑵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建立工程控制网而获取控制点三维坐标的理论和方法,建议开设80学时。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控制测量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建立满足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的测图控制网的能力,建立满足工程建设精度要求的施工控制网的能力和建立以监测建筑物变形为目的的专用控制网的能力。

主要学习各类工程控制网的布测方法,学习控制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使用方法和检校方法,学习椭球测量的基本理论、控制成果概算、高斯投影、坐标换带和数据处理方法。

同时,学习误差的基本基本理论、精度评定等教学内容。

⑶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议开设50学时。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测量误差理论和处理测量数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具有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主要学习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偶然误差的分布特性、衡量观测误差精度的指标、协方差传播律、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及误差椭圆等基本知识,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利用误差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测量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⑷GNSS定位测量。

《GNSS定位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议开设60学时。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GNSS技术从事测绘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利用GNSS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测量,能利用RTK技术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和测设工作,对GNSS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主要学习空间大地测量的坐标系、时间系统、GNSS星历、GNSS信号、GNSS定位原理和作业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GNSS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GNSS定位技术的外业作业方法和内业数据的处理方法。

⑸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议开设120学时。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平面点位测设和高程位置测设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工程轴线(中线)测设、能进行各种工程施工放样测量、能进行地下工程测量和能进行特种工程测量。

主要学习各类工程建、构筑物方格网轴线测设知识与技能、各种线路工程测量的知识与技能、地下工程贯通测量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工程施工和工程变形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水利建筑工程测量、道路与桥梁施工测量、地下工程施工测量和特种工程施工测量等服务。

三、教学进程安排

各个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自行教学安排,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应达到1:

1。

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及教学进程可参考表2。

表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进程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

周数

学期

1

2

3

4

5

6

专业主干课程

1

测绘基础

80

80

2

计算机制图(CAD)

50

50

3

工程制图与识图

60

60

4

数字测图

60

60

5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60

60

6

测绘程序设计及应用

80

80

7

控制测量

70

70

8

GNSS定位测量

50

50

9

摄影测量与遥感

80

80

10

工程测量

60

60

11

工程变形监测

40

40

专业拓展课

12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40

40

13

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

40

40

1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60

60

15

地籍与房产测量

60

60

16

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50

50

实践教学环节

17

测绘基础实训

2周

2周

18

数字测图实训

3周

3周

19

控制测量实训

2周

2周

20

GNSS定位测量实训

2周

2周

21

*测绘程序设计及应用实训

1周

1周

22

工程测量实训

3周

3周

23

*摄影测量与遥感实训

2周

2周

24

*地籍与房产测量实训

2周

2周

25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实训

2周

2周

26

顶岗实习

20周

20周

注:

1.教学进程中,课时为建议课时。

2.各院校可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就业面向等教学需要进行进程和课时的相应调整。

其中,前面带“*”的实践教学课程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3.高等数学需比一般工科专业的学时数多。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1.专业师生比

1:

40

2.师资力量

专业专职教师基数3人(以50名学生组建1个班为例)。

3.师资结构

⑴专业专职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不低于20%;具有高级专业职称者不低于20%;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

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应与专业专职教师同比配置。

⑵专业核心课程应由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担任;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承担的专业课程课时比例50%。

⑶每年不少于20%的专职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企业生产实践或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施

教学用房和教学行政用房应满足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

以50名学生组建1个班为例,进行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

1.实训设备的配置要求

⑴专业机房配置。

50台计算机及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关测绘软件。

⑵主要实训仪器标准配置。

开展实训教学时,以4~6人组建1个实训小组为宜。

应配置普通水准仪12台套、精密水准仪8台套、全站仪12台套;2″及以上全站仪1台套/组;GPS/RTK接收机1台套/组;经纬仪1台套/组。

⑶有条件的院校配置陀螺全站仪(经纬仪)、测量机器人、测深仪、激光准直仪、测斜仪、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2.校内实训场所建设

⑴应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建立具有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校内实训场所,满足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等实训教学需要。

⑵为避免风雨天气干扰日常课堂实训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室内实训场所。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应体现学生系统化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

三、学习资源

1.教材

⑴教材选用。

使用高职高专教材,优先选用优秀规划教材。

⑵教材建设。

根据各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服务行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图书

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生均不少于10册,期刊杂志不少于5种。

3.数字化(网络)资源

⑴具备检索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条件;

⑵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条件;

⑶应建设与完善核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和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改革。

以测绘项目为导向,开展现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工程测量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实行测绘工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组织测绘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促进教学环境与工程环境、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下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法可采用“兴趣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等。

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⑴公共基础课程:

建议采用传统教学形式组织教学;

⑵专业主干课程:

建议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组织教学;

⑶实习实训课程:

建议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形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应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以能力为核心,以工程测量员(工)三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评价为重点,采取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针对各阶段的教学内容,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实施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机构评教,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管理

⑴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⑵教学计划管理。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并根据教学评价与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⑶教学运行管理。

发挥校内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按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特点,根据开展生产项目的实际需要,可机动调整教学进程。

⑷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制度。

⑸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建立相关课程的补(免)修制度。

继续学习建议

1.继续学习的渠道

⑴专升本;

⑵自学考试(本科);

⑶函授(本科);

⑷攻读硕士学位。

2.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

⑴测绘工程专业;

⑵遥感科学与技术;

⑵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3.更高层次专业职业发展

注册测绘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