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441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docx

国家政策对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南通市2006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质量分析

化学

南通市教学研究室陆子君

 

一、相关数据

见数据表

二、答题情况分析

19.典型错误方案一:

虽然指出不该用玻璃棒,但未给出正确地方案:

铂丝或铁丝;错误的使用铜丝;叙述蓝色钴玻璃时,缺少蓝色或钴。

方案二:

缺少氢氧化钠的用量说明或醋酸;缺少加热、取上层清夜(过滤取滤液)、酸化的实验环节。

以加酸来代替加碱。

20.典型错误

(1)猜想产物中有碳单质、乙烯、乙炔、氧气,未能正确理解题意,描述为:

含结晶水、有还原性、有酸性。

设计方案

(1)所画装置图中试管口向下倾斜、药品不注明、不当使用温度计、多画其他附属装置、实验目的未能明确导致设计错误。

(2)浑浊写成混浊,未注明A处澄清石灰水浑浊,很多人缺少C处不浑浊,用碱石灰或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一氧化碳.。

交流讨论:

有原因分析但无改进措施,错误的措施有:

碳酸氢钠、酸性高锰酸钾、氢氧化钠除草酸蒸气。

创新解法:

用双通管代替试管做反应容器且用氮气来输送草酸分解产物。

用U型管来代替干燥管。

用瘪的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

用氯化钙、草酸钠溶液来收集升华的草酸蒸气。

教学建议:

加强重要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实验规范的养成训练。

强化除杂实验设计的常识、常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强化实验审题策略的训练,根据实验目的展开实验过程的重现和重组。

21.典型错误⑴H2O2、H2S的电子式书写不正确,表现为:

①写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②没有理解题意,写成H2Se、HCl、SiH4;③没有写电子式,而是写化学式;④H2S电子式中少一个H原子;⑵氢化物的稳定性与生成热的关系解答中的典型错误:

①答非所问,一味讲稳定性与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多少的关系;②稳定性与生成热的关系说反,没有考虑生成热带符号;③描述不到位,不准确,说成稳定性与生成热成反比;⑶H2Se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典型错误:

①Se的元素符号书写不对,写成Sn、Si、Xe、Xi等;②H2Se的化学式书写错误,写成SeH2;③H2Se、Se的状态写错;④错的最多的生成热不对,20KJ/mol;⑤还有写成化合的热方程式,而不是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

22.典型错误⑴两性化合物M写成氢氧化铝或铝,没有考虑L和M是不同的物质,或M是化合物;⑵关于CaCl2在实验室的用途的典型错误:

①检验银离子;②盐析,或制肥皂;③干燥剂写成干燥计;⑶CaCl2在共熔时的用途典型的说法有:

①制合金,降低合金的熔点;②熔点的“熔”写成溶解的“溶”;⑷氯碱工业的产物答不全,这次只答氯气或氢氧化钠的不给分;⑸制漂白粉的方程式书写典型错误有:

①写的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②没有配平;③或写离子方程式;⑹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①没有配平,②或写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教学建议:

1、狠抓双基:

化学用语,热方程式的书写,主族元素的记忆,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

2、回归书本。

23.典型错误⑴化学用语不规范:

羟基羧基出现错别字,化学式结构式缺氢及碳等;⑵审题不清,如天然高分子凝结且水解,误认为是酯,摩尔质量误写为相对式量,B的同分异构体要求时,相同官能团且氧化产物的性质误写出N、NH、CH-OH等结构;⑶计算不灵B的计算误计为120、118、116等;⑷信息不解B分子聚合失(n-1)水,而误为失n个水的生成物。

24.⑴思维不当起始物判断不对;x的结构简式错误有1,4-二溴环己烷,Br-CH2-CH2-CH2-Br等⑵方程式书写漏水等

教学建议:

加强审题训练;了解新课标教材新要求;化学用语规范化的再突出。

25.创新解法:

⑴设9.0g样品中所含Si、Mg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有|28x-24y|=0.152,

|2x-y|=0.038。

当28x-24y=0.152,2x-y=0.038,即Si质量大、产生的H2多时,x=0.02mol,y=0.002mol;当24y-28x=0.152,2x-y=0.038,即Mg质量大、Si产生的H2多时,x=0.0712mol,y=0.1044mol;当Si质量大、Mg产生的H2多或Mg质量大产生的H2多时,无解。

(2)由于

>5.5%或

>5.5%,所以该铸造铝合金属于不合格产品。

教学建议:

1、强化“条件创新”意识,注意改变试题构成要素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以

增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广适性;2、对于计算题,二轮复习要指导学生在掌握质量守恒等常规解法的基础上,学会元素守恒、电子守恒等一些常见的巧解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下阶段复习建议

(一)研究考试大纲把握命题依据

《考试大纲》年年在变,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对《考试大纲》的学习研究,要搞清“为什么变”、“变什么”、“怎么变”的问题。

2006年《考试大纲》最新变化

1、增加的考点

(1)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2)增加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

(3)典型烃类衍生物中增加了“甲醛”。

2、删除的考点

(1)烃及烃的衍生物结合同系物原理加以应用。

(2)典型烃类衍生物中的“酮”。

(3)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涵义

3、考试要求的等变化

(1)新能源的开发由“了解”变为“初步了解”。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的含义;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均由“掌握”变为“理解”。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改为“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4)“二氧化硅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改为“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5)“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改为“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6)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改,使其表述更显准确。

化学学科增加的“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考点,体现了高考较强的导向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增加“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是对考生常规性的考查,这项能力也是作为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能力。

增加典型烃类衍生物中的“甲醛”,体现了甲醛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又是一种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倍受人们关注。

变化

(1)中将新能源的开发由“了解”变为“初步了解”,变化

(2)中将三处考点的能力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变化(3)中将“涵义”变为“定义”,都降低了能力要求,难度有所下降。

变化(4)将“二氧化硅粉尘”改为“粉尘”,变化(5)中将“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合成树脂”改为“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范围都有所扩大,要求略有提高。

变化(6)只是作了文字上的修饰,使其表述更准确。

将超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如“烃及烃的衍生物结合同系物原理加以应用等删除了,这符合高考的精神。

准确把握考查内容的要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对命题方向的预测。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做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结合起来学(包括教材);新、旧《考试大纲》对比学;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样题结合起来学(样题发生了哪些变化);《考试大纲》与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评价结合起来学,真正领会考试大纲的精神,把握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研究使用考试大纲,从而对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有一定客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做无用功,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江苏的高考已经独自命题两年,因此对《考试大纲》的研读还要结合前两年江苏高考的考试分析。

对上年的试题质量的分析提出的看法,有可能是下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和显著变化点,答卷分析则可能是高考命题的技术操作点。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分析研究越细致、对问题的把握越客观,那么我们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就越高、越到位。

所以我们只有多方面开展研究,确保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

今年江苏又增加了考试说明。

2006年江苏《考试说明》相关信息:

1、06年命题的改进方向

(1)04年是力争平稳,05年要求稳中有变,06年则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06年要体现省情和形成特色,强调能力、素养、新课改、时代性等。

主体稳定而又有变化。

(3)上海卷有海派风格,值得学习和借鉴。

(4)06年教育部《考试大纲》要到3月份才出来,06年的江苏《考试说明》以05年教育部《考试大纲》为依据。

2、对纲目的想法

江苏省《考试说明》,与教育部《考试大纲》要相互补充。

(1)对《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细化和补充说明。

(2)考试形式和结构,要符合选拔和命题指导思想的要求,新题型的变化比例控制在15%以内。

(3)06年将给出答题卡的式样和填涂方法。

3、《考试说明》每个学科要有本学科的特色,让人叫好、叫绝。

具体要求:

(1)《考试说明》要以考查能力、素养来立意,尽量导向素质教育,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

要能引导中学教学向正确轨道前进,不引导通过大运动量训练来得高分。

不偏、难。

(2)有时代气息,有江苏特色,包括省情特点。

(3)要贴近当前的现实生活,贴近江苏整个高中教学从05年进入新课改的形势,为向08年的过渡作先期的铺垫和体现,将08年的指导思想提前渗透到06、07年的命题中间去。

(4)06、07年不要有大幅度的变化。

各学科变化的内容占比约10%~15%;总题量最好不要增加;提倡有层次、有梯度的题目,逐步提升以便区分。

各学科要重点考虑增加新题型,每个学科都要有所体现。

《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学习研究,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仅是手段,正确使用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才是目的。

检验是否使用好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就看我们的复习备考是不是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做到具体化,落实在复习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具体化,就是要将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系列化,每个考点题目化,考试热点明朗化,题目解答技能化,能力要求品质化……

(二)分析高考试卷明确命题趋向

两年江苏高考试题呈现的特点

1、两年高考化学试卷,基本考查了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显示出: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重视再生性知识。

化学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大体上是不会有根本变动的。

2、两年江苏高考化学卷,在考查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出:

凸显能力考查,强化思维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只有重视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两年江苏高考化学卷,强化了实验考查,彰显了学科特点。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事实上,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与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另外,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两年的高考化学试卷还体现出:

强化化学与STS的联系、淡化纯记忆的、僵死的、无再生性的知识考查,强化学习能力的考查等特点。

2005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较2004年试题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目的在于体现《考试大纲》的新精神,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进一步强化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试题总体难度较2004年有所增加,体现了稳定中求发展的基本思想。

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与前年相比,在全卷总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卷面字数有了较明显增加(大约增加了700字)。

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阅读量有了较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能快速地进行阅读和思考,敏捷地取舍题中的信息。

从考试的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未能顺利将试题做完(包括一些平时化学成绩不错的同学),还有部分同学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考试时紧张而导致会做的题失分严重。

2、与前年相比,试题考查形式也有所创新。

主要表现在要求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信息上。

如给定一组数据,要求作出有关曲线(20题);根据晶体结构特点,要求画出结构示意图(21题)。

此外,从试题提供信息的方式来看,与前年相比也有些变化,如24题解题时需要用到23题出现的信息(题中有“如有需要,可以利用试卷中出现过的信息”的提示)。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化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的评价理念下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也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重视试题的情境性、突出试题的开放性、增强实验试题的设计性、强化试题目的思维性。

针对以上特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能运用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化学原理解决化学问题。

另外,还要求学生对前面试题中出现的有用信息能随时调用和取舍。

(三)渗透课程理念凸现方法策略

1.优化单元复习把好学科方法关

专题指导,讲练结合是第二轮复习的基本特点。

在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及试卷趋势,对影响全局性的知识,拟出若干专题,重点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升华。

在专题辅导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和技巧。

第二轮复习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各学科教师对高考的研究、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高考第二轮复习实质上是主干知识专题、思想方法专题、热门题型专题的复习。

在知识专题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加强各板块知识的综合。

思想方法专题是指对学科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素质更上一个层次,成为“出色的解题者”。

热门题型专题的复习来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

(1)理清主干知识强化有效训练

2004~2005两年江苏化学试题重点考查的主干化学知识有:

热点归类

2004

2005

氧化还原反应

14.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

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

2KClO3+H2C2O4+H2SO4

2ClO2↑+K2SO4+2CO2↑+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氧化产物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7.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2O3、Cl2、FeCl3、I2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3Cl2+6FeI2=2FeCl3+4FeI3B.Cl2+FeI2=FeCl2+I2

C.Co2O3+6HCl=2CoCl2+Cl2↑+3H2OD.2Fe3++2I—=2Fe2++I2

17.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7B.1∶9C.1∶5D.2∶9

阿伏加德罗常数

11.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苯中约含有3.612x10z:

个碳原子

B.常温常压下,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16s中约含有6.0Q×1O23个氧原子

C.25℃时,1L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约含有6.02×l023个氢氧根离子

D.0.5molCH4中约含有3.01×1024个电子

10.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下列叙

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8.0g重水(D2O)所含的电子数约为10×6.02×1023

B.室温下,42.0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3×6.02×1023

C.标准状况下,22.4L甲苯所含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D.标准状况下,aL甲烷和乙烷混合气体中

的分子数约为

×6.02×1023

溶液混合发生离子反应后离子浓度问题

17.草酸是二元弱酸,草酸氧钾溶液呈酸性。

在O.1mol·L-1KHC2O4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K+)+c(H+)=c(HC2O4—)+c(OH—)+c(C2O42-)

B.c(HC2O4-)+c(C2O42-)=0.1mol·L-1

C.c(C2O42—)>c(H2C2O4)D.c(K+)=c(H2C2O4)+c(HC2O4-)+c(C2O42—)

12.常温下将稀NaOH溶液与稀CH3COOH溶液混

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pH>7,且c(OH—)>c(Na+)>c(H+)>c(CH3COO—)

B.pH>7,且c(Na+)+c(H+)=c(OH—)+c(CH3COO—)

C.pH<7,且c(CH3COO—)>c(H+)>c(Na+)>c(OH—)

D.pH=7,且c(CH3COO—)>c(Na+)>c(H+)=c(OH—)

热点归类

2004

2005

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及书写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0H—══Al(OH)3↓

B.电解饱和食盐水2Cl—+2H2O

H2↑+C12↑+20H—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D.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Fe2++2H++H2O2══Fe3++2H2O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HCO

+Ca2++OH—=CaCO3↓+H2O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浓溶液混合加热OH—+NH

△H2O+NH3↑

C.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H++OH—=H2O

D.单质铜与稀硝酸反应Cu+2H++2NO

=Cu2++2NO↑+H2O

第22题:

离子共存问题

12.巳知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Al3+、CH3COO—、Cl—

B.Mg2+、Ba2+、Br—

C.Mg2+、Cl—、I—

D.Na+、NH4+、Cl—

16.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

、NO

B.Na+、SO

、Cl—、ClO—

C.H+、Mg2+、SO

、NO

D.Ag+、K+、NO

、N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1/2O2(g)=H2O(l);△H=—285.8kJ/mol

CO(g)+1/2O2(g)=CO2(g);△H=—283.0kJ/mol

C8H18(l)+25/2O2(g)=8CO2(g)+9H2O(l);△H=—5518kJ/mol

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H2(g)B.CO(g)C.C8H18(l)D.CH4(g)

21.(3)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SiCl4(g)+2H2(g)高温Si(s)+4HCl(g)

该反应的反应热△H=kJ/mol.

化学平衡问题

18.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A(g)+3B(g)

2C(g);△H<0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18.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molA和2mol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

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2molC

B.2molA、1molB和1molHe(不参加反应)

C.1molB和1molC

D.2molA、3molB和3molC

热点归类

2004

2005

电化学

16.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MnO2(s)+H2O

(1)+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14.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Zn—2e—+2OH—=Zn(OH)2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Fe(OH)3—3e—+5OH—=FeO

+4H2O

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围绕pH的有关计算

10.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l和V2,则Vl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A.V1>V2B.V1

8.在一定体积pH=12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4溶液,当溶液中的Ba2+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pH=11。

若反应后溶液的体积等于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的体积之和,则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的体积比是

A.1∶9B.1∶1C.1∶2D.1∶4

元素周期律(表)及物质结构

1.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发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也已正式启动。

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

,每百吨

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

在地球上,氮元素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内含有4个质子D.

互为同位素

C.

原子核内含有3个中子D.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

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2.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

D.N2的结构式:

:

N≡N:

6.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22题

13.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