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297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docx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注重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中情感文化内涵,对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康情感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情感文化思考

教育家赞诃夫说:

“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就能发挥高效、有效的作用。

”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具有高尚情感和科学探究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接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塑造培养,毫无疑问,校园文化义无反顾地承担着这一伟大使命。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情感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阵地,由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激发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热情,创建优良的情境,促进人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提出的。

认知教育以传授系统知识、开发理论能力为目的,注重运用理性化的手段和工具来实施其教育目标。

情感教育要求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潜移默化地感性地施以教育的力量。

人的高级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校园文化在培养人的高级情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首先,校园文化具有德育的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塑造学生健康个性;其次,校园文化具有美育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实践功能。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活跃学生情感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使之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劳动观念,磨砺意志品质,提高情商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卢家楣教授认为情感具有九大功能。

即:

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疏导功能,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最典型地体现情感在人类生存上的适应性价值的。

它表现出增力功能和减力功能两极性特征。

增力功能是指积极乐观的情感,如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它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怆的情感,如烦乱的心绪、极度的哀伤、冷漠的态度等,它能使人行动消极,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高校校园文化中情感教育现状的诊断

现代教育论从心理学角度,把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心理成份分为两类:

一类是认知因素,另一类是情感因素。

其中情感因素起着启动、催化、调节、维持、定向等动力作用。

重视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当前,校园文化在各高校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学校内在精神、办学水平及文化品质的标志。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校园文化内涵构成中,认知的、实用的、功利的、形式的元素占了主体,情感元素被摆在了边缘地带。

当我们直面当前校园文化,不难发现:

1、对情感教育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教师缺乏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意识,认为没必要花过多时间投入教学与管理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没必要谈情感文化问题。

这种认知导致教师只顾传达教育信息,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注意力和行为变化不予关心;教师不注重教育行为和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这些都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影响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注重理念灌输,忽视情感体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少是“官办”的,既按上级有关部门或学校要求组织开展的。

学生自发的活动也不能突破学校和政府的框架。

这些活动往往强调灌输理念,较少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有些活动甚至是为了机械地完成上级布置的规定动作而进行的,忽视学生实际情感发展的真实需要,其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厌学,漠视课堂,漠视学校,形成逆反心理,不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曾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在校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情感和社会道德修养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情感品质。

3、校园制度文化缺乏情感温度

校园制度缺乏“人本管理”意识。

校纪校规的制定一般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较少听取和采纳学生意见。

有的条文过于简单和僵化,没有对情感因素作必要的考虑;有的单纯的以惩罚为主要手段,负面激励多而正面激励不够,达不到激励人的效果;有的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校园物质文化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够鲜明和厚重

校园的标志建设、景点建设、媒介建设特色不鲜明或不齐全。

有的学校的山、水、园、林、路、楼还没有命名,只是简单地称为教学一楼、教学二楼、教学三楼;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山也是南山、北山和东山。

有的校园标志和校园媒介学生毕业了还不清楚。

这都是忽视校园物质文化的情感传播功能的表现。

5、校园活动设计简单,影响情感功能的发挥

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过分注重传授知识、理念和实用价值,远离学生的情感需求。

有些活动千篇一律,缺少新意;有些活动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过于形式化、功利化和任务化;学生自主活动空间狭小难以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

这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情绪懈怠,缺乏必要的激情和积极性。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应从情感需要、道德需要和审美需要等角度出发,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活动设计路线,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合理建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整合的校园文化结构,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6.缺乏科学管理技术和评价制度

要引领好校园文化,教师除了具备正确的管理观念和必要的智能结构外,还应掌握科学的管理技术。

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只凭借着经验应对着。

这显然使教师在校园文化管理中弱化了自身的作用,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

有些学校管理部门面对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不知如何处理,紧张害怕,干脆尽量缩减文化活动的开展。

另外,活动中不恰当的评价,可能激发矛盾与冲突,引起学生的问题行为。

因此教师管理文化活动既需要高超的教育机智,也需要相应的管理技术和评价艺术。

7、快餐式阅读取代深入阅读,导致学生文化底蕴不够

克林顿和布什总统执政后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的第一件事便是“阅读优先”计划,让美国8岁以上的儿童都能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方式,由于功利和环境的影响,校园里能沉下心来进行深入阅读的人少了,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的少了,这直接导致到学生文化底蕴的沉淀与积累不够。

7、对网络文化情感功能的利用不够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新型工具与方式。

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受时空的限制,而网络教育却能突破时空限制,为这种立体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目前高校仍然存在在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方面认识不够,投入不够的问题。

8、经费投入有限,硬件设施跟不上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经营,硬件建设滞后,学生活动场所,各种活动设施远远跟不上学生活动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压缩了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

二、高校校园文化中情感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分析问题的成因,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对情感功能的认识模糊浅显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社会情感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内容。

有的认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调情感因素,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有的认为情感只可体验、意会,不可捉摸、操纵;有的把情感作用简单化,认为情感教育无非是讲课要有表情,待学生要慈爱而已。

因此只把情感世界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与工具,认为教育活动中的硬件是知识、技能,硬指标是分数、就业率,情感因素无足轻重,从而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了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受到扭曲。

各种对情感功能的模糊认识,造成校园文化活动中忽视情感因素,忽视情感管理,导致教育的种种失衡现象,使情感功能不能在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使之“具有强烈的自我感受,有人性,能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能力去感觉并表达美、喜悦,并认可悲剧及感觉悲伤”。

2.单纯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观降低了大学文化品质

学校为了生存发展,一切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导致校园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这一烙印――片面追求招生规模和就业率。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学习而是为了找工作才去学习,导致教育只停留于分数与技能,忽视学生心灵的陶冶。

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调,功利,学生在活动中情感体验肤浅,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激情不够。

近几年出现的“考研热”现象也证实了学生不能建立正确学习观的问题。

3、教师队伍在校园文化管理中没形成共识与合力

校园文化不是某几位领导某个部门某几个人的事,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事业,应该全员参与。

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然存在这种认识误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某些部门的事,只有个别部门少数人在抓这项工作,常常导致只见树林难见森林。

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情感功能问题只重视观念的接受和行为的模仿,而忽略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理论上长期处于贫乏状态,这些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管理的过程和实际效果。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之间或学生同伴之间的信息交往频率低,建立集体规范比较困难,不易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反而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加之教师在文化管理中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产生失控与冲突,一些非主流文化开始登陆校园,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品质和质量。

三、高校校园文化中情感教育的对策与策略

(一)提高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关注情感是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重要动力之。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

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有位学者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而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彻底澄清过去的模糊认识,情感教育才会自觉地贯穿到一切教育教学环节中去,校园文化自然就会镀上情感文化的金辉。

(二)让教师文化充满情感的魅力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证明,教育过程中保持情感维度的和谐性,让师爱发挥“心理调节器”的作用,实现师爱的激励效应、感化效应和调节效应,那么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让情感文化走进当今高校校园文化的舞台已成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1、首先教师自身应该是充满人情味,有感染力的人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的情绪力量。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赖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的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感染力。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都是善于利用自己感染力的教师,他的情商很高,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感情,花鸟虫鱼,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远亲至爱,同僚近邻,师友学子,民族前途,国家命运都在他情感关怀的视域之内。

他的这种个性和情感在教育中以感染力的方式能直接传达给学生。

因此,老师自己首先应成为有感染力的人。

2、让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人情味

教师带有情感的一言一行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一是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感功能。

亲切的、温柔的、友爱的、热情的、真诚的语言都是感动人的,所以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语言的感情功能,即使和学生用语言进行交谈,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

一位苏联教育家曾经说过: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能用十几种语调说同一句话。

他显然充分认识到教师说话的口气和腔调对孩子们心理的影响。

二是充分利用表情的情感功能。

表情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明教师对学生态度的一种重要方式,能起到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善于用表情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息。

一个赞许的眼神,会使他得到激励;一注严肃的目光会使他停止正在进行的错误。

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热情的微笑虽展现于脸颊,蕴含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对学生浓浓的师爱。

三是充分发挥仪表的情感功能。

由外表特征即仪表、体态、举止、风度及装束等唤起人们的吸引即仪态吸引。

其中仪表(即面相、神态)尤其重要。

决定仪态吸引的另一要素是举止、风度。

决定仪态吸引的第三要素是服装、打扮。

仪表吸引的三要素当中,面相神态是根本,装束打扮是枝叶,而举止风度是风韵。

教师优雅的仪态会使自己充满魅力,深深吸引学生。

四是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情感功能。

教师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

看到学生姿势不正确,拍拍他的肩,暗示其校正;低落时拍拍他的肩给他温暖和鼓励;衣服拉钩没拉好提醒他一下;犯错时用轻微的手势加以阻止最后他可能会主动承认错误。

细微的动作都是教师情感的流露,学生能感到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是亲切的,可信赖的,能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自己关注的对象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之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科学地将“感情”投资给学生,将源源不断的爱融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我们的教育将会走向成功。

(三)让校园物质文化成为情感教育最直接的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各种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文体活动设施、校园网络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可观可赏的环境布局,如校园的总体设计布局、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牌匾壁挂等。

校园物质文化不是陈列和摆设,它具有隐性传播功能。

它在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意识、观念、道德、情感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所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能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实现隐性教育功能。

1、让每一堵墙栏会说话。

让屏幕、橱窗、宣传栏、窗台、走廊、角落、墙壁都展现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文明提示、盆景栽花、文章、书画....,使学生生活在高雅不俗的环境中,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学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让每一株花草会微笑。

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

葱郁的林木,碧绿的草坪,鲜艳的花朵都是构成校园美的重要元素,使人赏心悦目,精神焕发的同时,还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热情,增强爱护卫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满足师生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

3、让每一块标志会传情。

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六项标志,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旗、校歌应齐全规范,这是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

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立于学校醒目的位置,这些标志除了提示和勉励外,还可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

4、让每一处景观会抒怀。

景观,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真正高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应当是一种“无言之言”,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人文气息、精神氛围,因此,在学校物质文化设计中,要重视建筑本身的形象语言,要重视景观的心理暗示,一句话,要用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将学校形象充盈得鲜活饱满,让每位学生带着景仰的情感走进校园,带着依恋的情感离开校园,用全体师生的人格魅力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

5、让每一间宿舍都温馨。

宿舍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想空间。

它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阵地,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家园,是向心力凝聚的“化学反应堆”,是培植友爱,积累人际交往经验的试验田,是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德意识的训练场。

无疑宿舍文化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宿舍文化的引导,既是为学校构造一个健康、活跃的文化氛围,也是为学校的教育自身设计一个当代意义上的隐性课程,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巨大的意义!

6、让每一种媒介都传播健康理念。

校园物质文化之所以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除了自身的教育意义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观念教育意义的传播。

校园中的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语言符号媒介、文字符号媒介、实物媒介、音像媒介。

语言传播媒介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大量运用,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的谈心、师生交流、电话、通讯、各类演讲、辩论、文艺晚会、谈判、决议等;文字符号传播包括报纸、杂志、板报以及各类文件、社交书信、电文、简报等等。

高校运用实物进行传播意在某种事物上包含有某种信息,是事物充当信息传递的载体,如校旗、校徽、校服、明信片、贺卡、信封、信笺、笔记本等。

音像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

这些校园物质文化应该努力渗透情感教育的内涵,注重考虑对学生精神情感潜移默化的传播和影响,发挥隐性教育作用,让学校师生长期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使学生在其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让校园制度文化具有情感的温度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以抛开制度文化来谈校园文化。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纪校规来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对校园制度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本制度管理的理念被引进校园。

它意味着学校制度管理由传统的“管事”和“管人”向“关怀人”、“激励人”转变。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校园制度管理的关键。

1、首先,校园规则的制定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人性的尊重。

二十年前学生同居是要开除的,今天没有学校会这样做了,因为学校在制定规则时要考虑对学生人权与情感的尊重和理解。

在社会日益文明进步的时代大背景下,校园规则的制定是不能不考虑情感因素的,既要合法也要合理还要合情,要合理地将情感纳入制度的框架。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

“人都是有自私的这么一种本性,这要承认的,但是人不可能都是很自私,让自私膨胀。

怎么样来管理人呢,就是大家都让出一部分自私和权利,形成共同的契约,就是现在讲的制度,人人都按照制度去做,这就是制度的原理,制度制定以后,你如果用人情去把它冲淡掉,就没有效果,只有将人情纳入制度的框架。

那么,关系也好,人情也好,就能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

”可见,法理不外乎人情。

2、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执行校纪校规的过程中,忌简单粗暴,忌生硬草率。

处理学生违纪时,无论是态度、方式还是“量刑”都要体现人本精神。

特别是今天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如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学生极端行为酿成不良后果,在处理过程中务必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前,让学生心服口服,心悦情服,那才能收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效果,维护校园制度文化的公信和尊严。

(五)让校园活动文化成为学生情感自我发展的天空

1、活动内容和形式能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1)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需要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也是情感产生的中介。

一般说来,正确的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倾向性,不正确的需要则把情感引向歧途,发展正确需要是培养高尚情感的前提。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理想平台。

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评价过程中得到多种情感体验:

高尚的情操、深厚的情谊、真挚的爱情、热情的态度、成功的喜悦、合作的精神、审美的趣味、自我价值实现等才能真正带给自己幸福与震撼,帮助学生将从这个过程中学会筛选、斟别什么才是正确的个人发展需要及社会性发展需要,认识到情感的发生是以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进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感。

(2)在活动中树立学生的表同对象

要在校园文化中积极树立起可供学生表同的对象。

所谓表同,即是将别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仪表风度等吸收过来,纳入自己的人格组织,也即是个“楷模”过程。

只有交往,才能认识并吸收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

校园活动是学生之间发生交往联系的有效载体,它常常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如校园明星、学习标兵、榜样人物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标杆,更容易在情感上激起他们对榜样人物言行的肯定和认同,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3)在活动中感悟情感的互助性魅力

互助是指在感情上、精神上、物质上和能力上的互助、互利。

朋友间的互相信任、亲近、思念、关心、抚慰和激励等感情交往,事业上的相互启迪,理想的共同追求和探索上的互相激励,人际交往、生活事宜中的相互帮助都是情感互助性的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应多考虑一些互助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这种互助的价值,并教育自己更好地投身到这种互助性的行为方式中去。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充满美感的文化活动,让美的元素与符号在校园文化中跳跃,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与体验,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美感的目标。

(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是紧密联系的。

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

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家彼此之间要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往,通过反复的体验和评价,学生将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掌握道德准则,将道德概念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对高尚行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并把它变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自觉地追随效仿,身体力行,继而形成稳定的自我道德信念与道德情感。

(6)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

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培养,需要在系统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实现和巩固。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日趋成熟的阶段,一方面仍有很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易形成稳定的人格品质。

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学生渴求成才成人的心理契机,帮助学生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与才华,使之得到实现的满足,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促进自信心提高,形成较强的自尊心,继而成就自豪感,并逐步扩大“战果”迁延到其他方面,各方面都得到进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与情境

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陶冶。

我国古代教育家董仲舒认为,人的性、情、欲均“陶冶而成之”。

南朝教育家颜之推也认为: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之,自然似之”。

情感体验有很强的情境性,它是伴随着人的行为活动而产生的,又是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得以保持和巩固的,同时也通过行为活动来加以表现。

可以说离开了行为活动就谈不上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良好的活动情境与群体气氛,会诱发丰富的情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