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285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docx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浙江省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

专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9·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

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

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

“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

“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

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

焚烧。

③睽:

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

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

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

流畅,痛快。

⑦解舟:

退居江湖。

⑧奉谢:

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20.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答案】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22.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答案】“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据此作答。

23.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答案】(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24.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朋友要相互关心:

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

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

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据此作答。

【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

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

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

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

“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

“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2019·浙江宁波卷】文言文阅读。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

清初诗人。

②高阁:

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

闲暇,空闲。

④旧窑:

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

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

清代作家。

②掌:

同“长”。

③疢(chèn):

疾病,比喻忧患。

16.(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_____)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B.给人看C.表示D.教导

(2)谕(_____)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B.告诉C.知道D.比喻

【答案】D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

“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

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答案】

(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

“所为”,所做的事;“未遑”,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

句意:

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②句重点词语有:

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

増长。

句译:

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増长学问和见识。

18.(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

“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

根据题干所给示例。

我们需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写出他的语境义。

(1)句中的“切莫”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孙枝蔚告诫儿子读书不要爱惜书,“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认真学习书中的知识才是正道,不可本末倒置,将爱书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话是做不好学问的;

(2)句中的“安得……乎”是反问句式,人生在世,哪能那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相处?

从文中“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

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这些句子可知,吴汝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会忍让,不要争强好胜,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不断进步。

19.(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⑤忍让为居家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

【答案】④⑦③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需要根据所给提示,选出正确答案。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的意思是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⑤忍让为居家美德的意思为忍让是为人处世的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的意思是如果必须要以相互争夺才能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愚蠢,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的意思为生存在忧患之中。

根据翻译,再结合所给提示,可得正确的序号为

(1)④,

(2)⑦,(3)③,(4)②。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

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

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

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

儿女应当知道。

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假如有人对我横蛮无理,一定要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不仁,是不是不礼,是不是不忠?

如果认为只有和人争竞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而自寻烦恼的。

人生在世,哪里能总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

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疢疾会使人经受锻炼”,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2019·浙江绍兴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以识人】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

父天复,行太仆卿。

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

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

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

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

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

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

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

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

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

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

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

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

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

……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

公扮⑥之,恩义隆备。

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

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释】①安人:

指张元忭之母。

②岳岳:

锋芒毕露的样子。

③杨忠慜(mǐn):

明代大儒,谏臣。

④诔(lěi):

致悼词。

⑤乙:

读书时勾画记号。

⑥扮(fěn):

合并。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因取《中鉴录》()

(2)三月卒官()

(3)安人怜之()

(4)病以属公()

【答案】

(1)于是,就(因此)

(2)死,去世(3)怜惜,怜爱(4)同“嘱”,嘱咐,嘱托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卒”:

死,去世。

“属”:

同“嘱”,嘱咐,嘱托。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答案】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意对即可)

【解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

于是,就。

“张”:

点。

“候”:

等候。

“颂”:

读书。

“令”:

让。

17.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

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1)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答案】

(1)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

(2)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解析】欣赏文句。

首先要读懂文句大意。

(1)“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

“白发种种”的原因,是“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

也就是张元忭为父亲四处奔波的结果。

答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的意义。

(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

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

18.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

“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

式如玉,式如全。

”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

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

一是孝悌。

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

二是忠诚。

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三是仁爱。

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此题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

如可分析文章写出的张元忭的几种品质。

对孝悌风尚的秉持、对忠诚品质的坚守、对仁爱观念的尊从。

可从文章中举出具体事例证明。

从张元忭的言谈行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一)翻译: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士。

父亲(张)天复,担任太仆卿官职。

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抓起来,张元忭前往云南并服侍他父亲。

张太仆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

(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他父亲。

一年间,来往奔波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发白,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

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

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

先生认为:

“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

”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

丁亥年,他升为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

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

(二)翻译:

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

安人(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

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

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得失。

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回答)。

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

(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

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

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

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

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

 

【2019·浙江湖州卷】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

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

“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乃命左右曰:

“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

“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

系在领下的帽带。

②趣:

cù通“促”。

③茵:

垫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答案】B

【解析】A项的“引”解释为:

拉/延长;B项的“绝”解释为:

断,断绝;C项的“善”解释为:

善事,好事/擅长;D项的“白”解释为:

下对上告诉,陈述/白色。

故选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答案】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解析】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

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

故可断句为: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答案】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解析】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

“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

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解析】要求学生结合“乎”“耳”两个语气词分析人物的形象。

“乎”,如何。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

结合“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分析,在“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中“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