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120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docx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_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2.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气候成因的方法。

并且进一步体会各种地理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影响气候的因素,难点是使用影响气候的因素来解释问题。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

①地形雨示意图,②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图表,③亚欧大陆两端的气候和洋流。

教学挂图:

《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差异》。

教学提纲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与气候的地区差异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洋流因素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说明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降水也少。

世界各地气候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第四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l.纬度因素

[提问]赤道与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纬度因素)

〔教师总结〕赤道与两极纬度不同,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赤道地区多,两极少。

所以,从气温上看,赤道地区高,两极低。

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冷,气流下沉,很难形成降水。

所以,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从降水来看,赤道多雨。

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提问]上节课讲述降水分布时,我们说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降水有什么区别?

(内陆少,沿海多。

这说明海陆因素对气候也有影响。

2.海陆因素

[提问]为什么距海远近气候不同呢?

(海陆受热性质不同,陆地吸热放热比海洋快,所以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低于海洋,沿海地区气温具有海洋性特点。

另外,海洋水蒸发的水汽容易到达的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地区多。

[展示投影片]地形雨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地形能影响气候?

(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3.地形因素

从降水来看,迎风坡迫使空气上升,因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所以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同时,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

除了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影响气候外,洋流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4.洋流因素

[教师讲述]地球上各大洋的海水,时刻在运动着,大洋表层的海水顺风漂流。

人们把大股的常年朝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叫做洋流。

通常,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流的洋流叫寒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的洋流叫暖流。

[展示投影片]亚欧大陆两岸的气候和洋流。

[提问]找到挪威的卑尔根和俄罗斯的鄂霍次克,请说出流经两地洋流的性质?

(流经卑尔根的是暖流,流经鄂霍次克的是寒流。

[展示投影片]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图表。

[提问]卑尔根与鄂霍次克气候有什么显著差异?

(卑尔根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鄂霍次克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提问]从上例说明洋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所以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温减湿,所以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练习]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因素。

①我国江西庐山和山东青岛,成为夏季避暑胜地。

(庐山因地形因素,青岛因海陆位置。

③黑龙江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纬度因素)

③英国伦敦位于50°N以北,冬季温暖湿润,海港不结冰,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位于40°N附近,冬季却封冻。

(洋流因素)

过渡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差异。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展示挂图]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差异。

[提问]读图说出世界气候主要分为哪几个带?

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并总结)

①热带多雨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③温带湿润地带,分布在中纬度受到潮湿气流影响的地区;

③寒带和亚寒带,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

④干旱地带,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少雨地区;

⑤高山地带,气候从山麓到山顶作垂直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

巩固复习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气候分布的原因。

教案示例2

——“工业的发展”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工业的巨大发展

  【教学难点】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一节我们从两个方面回顾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提问:

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工业在哪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总结)一是取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二是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讲述)新中国的工业,除了在工业门类和工业产值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以外,在工业的分布上也日趋合理。

  (板书)三、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工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布局问题,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设什么工业的问题。

在选择工业位置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交通运输、市场、区域发展,甚至地形、气候等等,而且不同的工业对这些因素又有不同的要求。

由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布局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工业布局合理,工业分布保持平衡就十分重要。

  (展示)动画“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请同学们注意分清两类工业中心:

旧中国原有的和新中国新建的和两类重点建设地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和现在工业建设地区。

  (提问)旧中国原有的工业中心有哪几个?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重庆)

  (展示)各旧工业中心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只集中于少数城市,而且太偏重沿海地区,对全国特别是内地和农村发展不利。

  (展示)各新建工业中心和乡镇企业的图片

  (展示)图片:

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提问)新中国工业发展有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总结)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

这些变化,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引导学生读教材“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我国工业布局的了解,并转入对我国工业前景的展望。

  (展示)录像“主要的工业中心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板书)四、迅速发展中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的高新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快,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讲述)高新技术产业要求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区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倾向于依附大城市,呈点状分布。

因其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的影响。

  (展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

  (展示)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教师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并回答问题: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什么选择珠江三角洲、京津唐、沪宁杭等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性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板书)五、中国工业的前景

  我国的工业是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成就十分巨大,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教师引导学生读表格,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展示)表格:

1999年中国、美国和世界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人均产量的对比

钢发电量水泥电视机糖总量(万吨)人均(千克)总量(亿千瓦时)人均(千瓦时)总量(万吨)人均(千克)总量(万台)人均(台/千人)总量(万吨)人均(千克)中国115599211670935536004293637298266美国107643973212211872948135011444275628世界72755123137457232915076025513714221330822

  问题:

  1.把上表所列的我国的工业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与美国比较,哪些差距较大,哪些比较接近或已超过?

  2.把上表所列的我国工业产品的人均量与世界人均量比较,哪些差距较大,哪些比较接近或已超过?

  学生回答问题。

  (讲述并提问)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工业产品的生产总量来看,除发电量一项外,其他几项我国与美国并无太大差距,有些项目,如水泥产量还远远高于美国,可以说,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但是,若按人均量来计算,则各项均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与全世界平均状况相比,也只有电视机和水泥两项较为接近。

  那么,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中国人口太多,与人口数量相比,工业规模还很不够。

  (讲述)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总体水平低,现代化程度差,科学技术上明显滞后,工业生产效率也较低,这里面除了技术和设备的原因以外,经营管理水平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基础工业,如能源工业相对薄弱也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板书)差距:

现代化技术、经营管理、人均产量

  (讲述)不过还应当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当今世界正进人知识经济时代,这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那么,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工业,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我们应如何努力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一般都能谈到发展高科技,也有的同学会针对前面提到的差距提出加强经营管理,控制人口,加强能源建设等。

  (讲述)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许多都与国家政策是不谋而合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上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示)录像:

工业前景

  (总结并板书)

  

  (讲述)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讲,以上三个方面是要努力做的。

那么做为一个学生,我们又应当如何做呢?

  (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三、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四、迅速发展中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五、中国工业的前景

  差距:

现代化技术、经营管理、人均产量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运用,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我国工业发展方向的思考,很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

  从整个教学环节看注重对本节内容与前后节的联系、本课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成功的。

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文/唐焱

  

  【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一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

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

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

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

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

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

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

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

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

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

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

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

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

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三圈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老师在这一章节的准备上也是煞费苦心。

因为它不仅抽象,且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谓环环相扣。

关键是要考虑怎么样能找到一种最简单、又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给学生这部分知识。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也不容小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

对当堂课的知识,最好能当堂检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完善。

教师在讲解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时,应该融系统讲解、作图示意、提问引导等为一体,尽可能放慢语速,并通过语音变化达到强化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二十九中学)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 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问】 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 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 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讨论】 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归纳】 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

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

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板书】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讨论】 

(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

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

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请各组讨论后,填写下表: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自然条件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气候

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东部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

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水分不足,灾害性天气影响多

水源

总量很大,地表水、地下水丰富

地区分布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土地

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总量很大

山地多,干旱地区广,耕地比重小,耕地后备资源少,且多分布于边远地区

土壤

宜农沃土多,分布广

各地都有需要改良的土壤

生物

种类繁多,农作物品种丰富

破坏严重

 

【归纳】 同学们讨论的很好。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

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

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